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多孔钽杯联合钽金属垫块翻修PaproskyⅢ型髋臼骨缺损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2014年10月,在髋关节翻修术中采用多孔钽杯联合钽金属垫块修复PaproskyⅢ型髋臼骨缺损的8例(8髋)患者临床资料。男3例,女5例;年龄45~78岁,平均64岁。关节置换术后1个月~12年,平均5.94年行翻修术。其中髋臼假体周围骨溶解及假体松动翻修5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3例。术前Harris评分为41~54分,平均46.25分。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5个月,平均16.25个月;其中获随访1年以上3例,2年以上2例。患者术前患髋疼痛、跛行均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79~89分,平均83.75分。X线片复查示,随访期间臼杯及垫块周围未见进行性透亮线,无1例出现臼杯松动、移位及螺钉断裂,且臼杯及垫块周围有骨密度增强,骨长入良好。结论多孔钽杯联合钽金属垫块翻修PaproskyⅢ型髋臼骨缺损,可保证假体良好初始稳定性及覆盖,且能实现早期骨长入,获得满意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大头径髋关节假体应用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汝鸣  蔡郑东 《国际骨科学杂志》2007,28(3):161-162,179
以往认为髋关节假体股骨头直径>32 mm时关节磨损将明显增加,近年越来越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显示股骨头直径大小与磨损率高低并无必然联系,特别是在高交联聚乙烯、金属、陶瓷等耐磨材料应用于人工关节之后.大头径髋关节假体在关节稳定性和活动度方面的优势已引起重视,研究发现随着股骨头直径的增大,脱位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头颈比的改善增加了假体的活动度,减少了假体间的碰撞.目前临床上大头径髋关节假体的应用主要体现于金属-金属人工关节,特别是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中;大头径髋关节假体在关节翻修术中也发挥了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多孔钽金属植入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骨头坏死主要在年轻人中发病,PennsylvaniaⅣ期以上患者只能行人工关节置换术,这对患者生活有较大影响,还需面临翻修问题。预防性手术治疗股骨头和软骨下骨板塌陷前的早期坏死,可有效阻止和限制坏死继续进展,进而推迟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时间。有研究表明,股骨头坏死病因不仅有生物因素,还有部分生物力学因素。近几年发明的多孔钽金属植入物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手术操作简单、微创,对股骨头和软骨下骨板可提供安全、有效的力学支撑,早期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令人满意,为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提供了一种新选择。该文就多孔钽金属植入物研究背景、生物力学性能、使用方法及临床疗效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多孔金属钽假体治疗骨缺损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方法广泛查阅多孔金属钽假体特性及其治疗各种骨缺损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多孔金属钽假体凭其特性,在某些类型的骨缺损治疗中效果显著。结论多孔金属钽假体存在着自身优缺点,在符合其适应证的前提下使用可取得较好近期疗效,为临床骨缺损修复提供了种新参考,但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使用可吸收载药型硫酸钙治疗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8月至2018年1月,选取中山市中医院骨三科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患者9例,全部病例假体固定角度、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出现感染症状的平均时间为(10±3)d,全部病例均进行手术病灶彻底清创,保留关节假体,关节腔内置入可吸收载药型硫酸钙颗粒治疗。术中均进行关节周围软组织冰冻切片明确感染的诊断。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血象、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髋关节Harris评分。 结果9例中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6例,阴性3例。9例均获得随访,平均(21±4)个月,其中8例翻修后伤口愈合良好,假体固定牢固,感染得到控制,1例出现感染复发,假体松动。术后髋关节功能得到较大改善,翻修前Harris评分平均(32.0±7.6)分,翻修后Harris评分平均(87.2±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243,P<0.01);翻修后红细胞沉降率与术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7,P<0.01),翻修后CRP与术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4,P<0.01)。 结论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采用保留假体的关节清创术,结合关节腔内置入可吸收载药型硫酸钙颗粒,选择好适应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单纯金属底座髌骨假体的翻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带金属底座髌骨假体失败的原因,并观察单纯髌骨假体翻修的临床疗效。方法对 22例 (30膝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因金属底座髌骨假体失败而行单纯髌骨假体翻修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假体均为同一类型的后十字韧带保留型假体,以金属底座髌骨假体置换髌骨。应用膝关节 KSS评分标准评价翻修术后的临床转归。结果髌骨假体失败时间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 26~ 96个月,平均 62.3个月,主要症状有金属摩擦感 (80% )和膝关节疼痛 (70% )。术中发现 23膝 (76.7% )聚乙烯完全磨损、金属底座外露; 9膝髌骨倾斜或半脱位; 2膝完全脱位。 30膝均成功施行骨水泥全聚乙烯髌骨翻修术,随访时间 24~ 81个月,平均 42.5个月。所有患者主诉症状消失,可独立行走活动,膝关节评分从术前的平均 73分( 27~ 88分)增加至 87分( 60~ 100分);膝关节屈曲度由术前的平均 91°增加至 99.5°。结论 (1)金属底座髌骨假体早期失败率较高; (2)髌骨位线不良和异常滑动轨迹是导致带金属底座髌骨假体失败的诱发因素; (3)单纯髌骨假体翻修可获满意的临床结果,其发生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和人工全膝关节翻修术相似,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He AS  Fu M  Sheng PY  Yang ZB  Fang SY  Liao WM  Kang Y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4):1069-1073
目的 探讨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翻修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55例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患者的资料,其中术后5年内(含5年)翻修11例,翻修原因及翻修方式为:髋臼假体位置不良导致复发性脱位2例,手术调整髋臼假体位置;髋臼假体松动5例,翻修髋臼和(或)股骨假体;术后早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2例,行骨折复位固定;股骨头磨损髋臼1例,行全髋翻修;感染1例,行二期手术翻修.术前和术后随访采用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6分(28~62分).结果 本组随访时间16~76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Harris评分提高至平均86分(75~96分).术后出现并发症2例:1例术后局部血肿形成,4周后需再次手术清理血肿;1例术后关节不稳,经适当牵引制动后关节不稳定现象消失.无感染、深静脉血栓、主要血管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初次髋关节置换早期翻修主要原因与髋臼假体处理、假体选择和安放技术不当有关,因此提高髋臼假体安放的手术技术有助于改善人工髋关节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全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Shen B  Yang J  Pei FX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0):1407-1410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全髋关节翻修术的手术指征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6月至2000年6月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全髋关节翻修术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1例,女性25例;年龄64—75岁,平均68岁。翻修原因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29例(51.8%),髋臼磨损及股骨头中心性脱位14例(25.0%),股骨柄松动12例(21.4%),股骨柄断裂1例(1.8%)。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7分(28~40分)。所有病例均一期翻修,有骨质缺损者同时植骨。结果49例患者术后获得平均7年(5—8年)随访,7例失访。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88分(84~90分)。全部病例术后无伤口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扩髓时骨皮质不全骨折1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髋关节脱位1例。随访患者中无髋臼及股骨柄假体需要再度翻修。X线片显示人工关节假体位置正常,无松动感染征象。结论髋臼磨损及股骨头中心性脱位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全髋关节翻修的主要原因。中期临床随访结果显示,若手术指征正确,手术技巧娴熟,该翻修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用自制的关节型抗生素骨水泥临时替代假体治疗后二期再翻修的处理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1月~2007年4月间,采用二期再翻修的处理方法治疗6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患者。女性4例,男性2例;年龄47~73岁,平均65岁。一期手术彻底清创,取出假体并置入自制可以活动的关节型抗生素骨水泥临时假体,术后即可早期活动并可以完全负重。术后选用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6周,感染治愈后再置入翻修假体。结果本组6例Ⅱ期再置换患者中,经二期翻修后随访2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恢复至平均95°,(SS平均评分为73.5分,无出现感染复发。在使用抗生素骨水泥临时替代期间,2例患者不需要任何帮助行走,另外4例需要手仗帮助行走。但关节活动度均满意,平均为80°。结论采用关节型抗生素骨水泥临时替代假体可以成功治疗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在间歇期能够保留关节活动度,为二期再置换假体提供方便彻底治疗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病例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评价全髋翻修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33例34髋。初次关节置换类型:全髋置换21例,双杯髋关节置换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1例。翻修原因:无菌性松动23例24髋,髋臼位置不良1例1髋,股骨头置换后髋臼磨损5例5髋,感染4例4髋。翻修距初次手术时间:1年以内5髋,1~2年1髋,5~10年18髋,10~13年10髋。翻修假体类型:非骨水泥型假体20髋,混合型假体7髋,骨水泥型假体7髋。结果平均随访3.5年。1例术后半年发生股骨柄松动进行再翻修,其余病例假体保留,优良率为82.4%。结论翻修的最常见原因为无菌性松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时髋臼磨损也是翻修原因之一,对较年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如行假体置换,最好采用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较好。  相似文献   

11.
<正>最近几年,人工膝关节翻修术中严重骨缺损常采用钽金属Cone修复。为分析钽金属Cone结合铰链膝的翻修效果,作者对采用32个钽金属修复的25例膝关节翻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120~142个月。结果 18例中24个钽金属Cone没有变化。钽金属Cone翻修的原因包括无菌性松动5个,假体周围感染3个。5个无菌性松动中有4个单纯置入铰链膝。25例膝关节KSS评分为平均69. 6分,膝关节屈曲度平均为  相似文献   

12.
俞磊  张成欢  郭亭  丁浩  赵建宁 《中国骨伤》2016,29(2):109-113
目的 :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33例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和(或)股骨头坏死患者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27~69岁,平均52岁。23例骨折曾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前侧入路5例,后侧入路12例,混合入路6例;10例行保守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均采用后外侧入路,术前髋臼骨折均已愈合,术中完全去除内固定5例,去除部分内固定3例,植骨20例。6例术中使用骨水泥假体,27例使用生物型假体。观察术中情况和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和术后10年评分,以假体松动、骨溶解或翻修为终点的生存分析显示假体10年生存率。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术后10年死亡1例,随访时间平均12年(10~15年),术后10年时Harris髋关节评分较术前升高。1例假体早期无菌性松动行翻修术,2例骨溶解形成合并假体无菌性松动并行翻修术治疗,单纯骨溶解无假体松动1例,术后深静脉血栓4例,假体脱位2例,切口感染和假体周围感染各1例。假体10年生存率为84.8%(28/133)。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髋关节的功能,并有较高的假体生存率,具有良好的中远期疗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在全肩关节置换术中,影响关节假体长期存活的关键因素是关节盂假体的固定方式和松动可能性。近年来,生物材料科学的发展使新型的、可降低假体松动率的关节盂假体的开发成为可能。多孔钽(porous tantalum,PT)衬垫骨小梁金属肩关节盂假体(美国Zimmer公司)可促进假体-关节盂界面间的骨质形成,提高假体的稳定性,降低松动发生率。聚甲基丙烯酸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水泥本身无成骨作用,且会造成钽金属多孔表面机械闭塞,因此在用于初始固定时可起到预防骨整合的作用。而磷酸钙骨水泥具有骨传导特性,与PMMA应用方式相同,具有与松质骨相似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且磷酸钙可被骨吸收和替代,这些特性使其可能成为提供关节盂假体初始稳定固定及PT衬垫内骨内生性的良好替代品。本研究通过生物力学仿真模型,检测3种PT衬垫假体不同固定方法(单纯压配、磷酸钙水泥固定以及PMMA水泥固定)的稳定性,并与标准全聚乙烯关节盂假体对照组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4.
背景:Zweymüller钛制双锥面螺旋臼以其良好的初始稳定性在人工髋关节松动翻修病例中取得良好效果,但其用于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底磨损翻修病例的报告鲜见。目的:探讨Zweymüller钛制双椎面螺旋臼用于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底磨损翻修术中的应用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Zweymüller钛制双椎面螺旋臼翻修术治疗14例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底磨损病例,男8例,女6例;年龄59~78岁,平均71.2岁;均为单髋;术前Harris评分18~64分,平均42.5分。术后根据髋臼假体安装的牢固程度决定下床时间。术后评估:①评估手术满意度;②X线片观察假体位置、与周围骨质匹配情况以及假体骨界面愈合情况;③并发症及副作用;④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6年,平均48个月。无一例出现感染、脱位等并发症。①随访时均无关节疼痛,患者自我满意度评价非常满意9髋,满意4髋、基本满意1例;②X线片示髋臼假体位置良好,假体与周围骨质匹配良好,无松动和感染征象;③无一例出现伤口感染、脱位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④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提高至78~95分,平均84.5分。结论:双椎面螺旋臼适用于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底磨损病例的翻修术,方法简单,成功率高,早期稳定性良好,中期随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大转子延长截骨在股骨柄翻修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大转子延长截骨在股骨柄翻修术中的应用及其疗效。方法 从 1998年 1月~ 2000年 1月,采用大转子延长截骨术取出股骨柄、骨水泥,行翻修术 11例。男 7例,女 4例。年龄 53~ 69岁,平均 65.4岁。翻修原因 :股骨柄断裂 2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骨关节炎 8例,假体位置异常 1例。结果 11例患者术后第 2 d均在助行器辅助下下床行走,术后 3个月大转子延长截骨处临床愈合后,改扶单拐行走, 6个月后弃拐行走。术后随访 6~ 30个月,大转子延长截骨处骨性愈合, Harris评分平均为 89.6分。结论 大转子延长截骨术多用于翻修术中取出固定牢固的骨水泥或非骨水泥假体柄。其适应证包括 :(1)股骨柄近端断裂,远端仍牢固固定者; (2)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发生髋臼骨关节炎伴髋关节强直,股骨柄固定牢固,需行全髋翻修者; (3)股骨柄安放位置错误,但骨水泥固定良好者; (4)不伴有假体松动的早期严重感染需行翻修者。该方法显露充分,术后恢复快,是一种较好的股骨柄固定牢固的翻修方法。主要并发症有截骨处不愈合、移位及截骨片骨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抗生素占位器在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术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1年3月~2008年5月共11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取出假体并清创后,用混有抗生素粉剂的骨水泥自制成临时假体(抗生素占位器)治疗感染。备行二期翻修术。[结果]所有病例伤口均在2周后愈合,感染无复发。3~6个月后均顺利进行了二期翻修术。[结论]应用抗生素占位器在关节置换术后治疗感染,疗效明显,方法简单可靠,复发率低,能有效防止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及挛缩,为二期翻修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急性假体周围感染的治疗中,保留假体的关节清创术结合术后持续关节腔灌洗的疗效及影响该治疗方法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6月~2009年3月间采用保留假体的关节清创术结合持续灌洗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急性感染的11例病例.其中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6例,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5例.置换术后早期急性感染(<4周)7例,急性血行播散性感染4例.保留假体的关节清创术前常规检查血沉、C反应蛋白,所有病例术前均行关节穿刺细菌培养或分泌物细菌培养,术中常规行关节液细菌培养.髋关节清理时应脱出股骨头后彻底清理关节内炎性病灶.膝关节清理时应取出聚乙烯衬垫,彻底清除后关节囊内可疑感染病灶,更换新的聚乙烯衬垫.其中3例关节清创术在发现关节急性感染后的1周内实施.[结果]经平均41.4个月随访,6例患者无感染复发迹象,其中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病例4例,急性血行播散性感染病例2例,感染治愈率为54.5%.[结论]保留假体的关节清创术结合术后持续关节腔灌洗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急性感染和急性血行播散性感染治疗效果良好,如手术能在症状出现4周内尽早实施,部分患者的感染可得到控制.细菌的种类和毒力是影响该手术方式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从2009-01—2011-03使用钻孔股骨头髓芯减压、死骨刮除,离心骨髓加骨移植,结合多孔钽棒植入支撑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12例共16髋,术中经外侧小切口行髓芯减压,刮除死骨,每髋以多点抽取10 ml骨髓离心浓缩后和自体松质骨或同种异体骨粒搅拌打压植于死骨刮除处,然后拧入多孔钽棒支撑。结果 12例16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5个月(14~24个月)。术后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为(86.2±6.2)分,较术前(64.6±9.5)分改善为21.6分(P<0.05)。关节功能优9髋,良5髋,可2髋,术后钽棒假体位置良好,股骨头无进一步塌陷。结论髓芯减压,死骨刮除,结合离心骨髓、骨移植、多孔钽棒支撑植入是一种综合多种方法的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法,尤其是离心骨髓加骨移植提供了局部修复的原始干细胞。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膝关节置换病例的增加及患者低龄化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病例也呈快速增长趋势 ,仅美国每年就有 2万多例患者需行全膝关节翻修术[1] ;据统计 ,翻修率为 5 %~ 10 % [2 ,3 ] 。翻修时往往由于骨缺损、关节周围软组织及韧带平衡失调、关节力线不正等原因 ,所以在技术上更具挑战性。研究表明 ,普通假体并不完全适合人工膝关节翻修 ,为了提高全膝关节翻修的效果 ,已经研制开发出翻修假体系统 ,包括各种厚度的楔形金属垫块和不同长度和粗细的股骨和胫骨假体柄组件、特制假体以及同种异体骨制成的全膝假体等。然而 ,通过严格病例随访和分…  相似文献   

20.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Ⅱ期翻修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Ⅱ期翻修手术治疗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疗效和临床体会,以及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采用Ⅱ期翻修手术治疗17例(17髋)髋关节疾患,男7例,女10例;年龄43~75岁,平均58.5岁。17例患髋均有不同程度疼痛;关节液或假体周围组织细菌培养,11例阳性,6例阴性;术中所有患者假体周围组织病理检查发现急性炎症;8例出现与假体相通的窦道;15例血沉增快,15例C反应蛋白增高;17例X线片有骨融解、假体松动及骨膜反应等表现。所有病例采用Ⅱ期翻修手术治疗,Ⅰ期手术彻底清创,取出假体,以含万古霉素的骨水泥假体临时旷置,术后静脉输入抗生素4周后,改为口服抗生素6周。术后定期复查血沉和C反应蛋白,待结果正常后再Ⅱ期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结合手术前后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Ⅱ期翻修手术治疗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35个月,平均19.5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关节假体位置正确。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平均(39.3±5.6)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平均(84.4±10.3)分(t=15.86,P0.01)。结论:Ⅱ期翻修手术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具有疗效良好、安全可靠等优点,其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提供一种可靠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