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龙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7):105-106
目的:分析联合应用肝动脉栓塞术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对46例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同时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观察术前术后血象变化情况。结果:TACE联合PS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可明显改善患者外周血象,术后3d、1周、2周及4周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较栓塞前明显提高。结论:对于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在行肝动脉栓塞术同时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安全可靠,既能有效控制肿瘤发展,又能有效改善患者血象,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介入治疗的风险,从而有效保证了化疗栓塞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殷红  陈卫 《北方药学》2011,8(12):119-120
目的:探讨TACE联合PSE治疗肝癌伴脾功能亢进手术前后的护理.方法:45例肝癌伴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同时进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结果:45例患者术后发生1例穿刺部位血肿,4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及腹痛.结论:掌握TACE联合PSE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其护理,可以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肝动脉化学灌注栓塞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并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对43例原发性肝癌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TACE治疗的同时行PSE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白细胞及血小板变化情况,并观察肝脏肿瘤情况。结果术后1周及1个月复查血常规,WBC和PLT有显著升高(P〈0.01),RBC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1个月复查CT示肝脏病灶内均有碘油沉积,脾脏有脾实质梗死区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TACE联合PSE治疗原发性肝癌并脾功能亢进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脾亢)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将10例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合并脾亢患者作为治疗组。在给予TACE的同时行PSE:并在同期患者中随机抽取10例仅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对照组。20倒患者均有乙型肝炎病史:肝功能Child分级A、B、C级分别为12、7、1例。观察治疗组术后1周、1个月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以及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1周、1个月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20例患者均一次性插管成功,无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组术后1周、1个月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较术前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胆红素(TBIL)、清蛋白(Alb)及术后1个月肝功能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1周、1个月肝功能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CE联合PS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亢,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对减轻术后肝功能的进一步损害、缓解脾亢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介入治疗中,行肝动脉化疗栓塞的同时进行部分脾栓塞为治疗组,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为对照组,2组各17例,观察肝脾同时栓塞组术后1周脾功能亢进改善情况,比较2组术后1周肝功能恢复情况、栓塞综合症持续时间和疼痛程度。结果肝、脾同时栓塞组脾功能亢进的情况得以改善,外周血WBC及PLT有不同程度升高,2组术后第7d肝功能损伤情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栓塞综合症持续时间较长(P<0.05),疼痛程度较重。结论对于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在肝动脉化疗栓塞的同时进行部分脾栓塞治疗脾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刘国焰 《江西医药》2012,47(6):506-507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0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采用肝动脉以及部分脾动脉栓塞术(选择脾中、下支动脉),同时给予肝动脉内化疗药物治疗.观察患者术后血常规、临床症状及体征、术后1个月CT变化情况.结果 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象,缓解临床症状,复查CT提示肝癌病灶缩小,脾脏部分坏死状态.结论 肝癌合并脾亢患者进行双介入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治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脾部分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部分脾栓塞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继发性脾亢和原发性脾亢。方法 28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巨脾患者,分别经股动脉穿刺引入COBRA导管或肝导管超选择至脾脏中、下部分进行动脉造影,采用1mm左右的明胶海绵碎块+庆大霉素+造影荆进行栓塞。结果 最先发生反应的是白细胞升高,其次是血小板升高,脾脏体积逐渐缩小及肝功能改善。结论 PSE既能抑制亢进的脾功能,又能保留脾脏的正常免疫功能和预防感染的能力,具有适应证广、简便、安全、效果显著、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低廉等优点,是替代外科脾切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聚乙烯醇(PVA)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脾功能亢进患者利用导管超选择脾动脉至脾门处,以PVA(直径:500~700μm)为栓塞剂行PSE,治疗前后测定血细胞数量。结果 26例患者中,术后24 h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开始升高(P<0.05)。栓塞后1年内,25例白细胞维持在正常范围,24例血小板维持在正常范围。结论聚乙烯醇在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治疗脾功能亢进是安全、理想的栓塞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脾动脉部分栓塞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意义。方法肝脾联合栓塞组与单纯肝动脉栓塞化疗组各21例,评价2组术后第7天肝功能恢复情况及栓塞后综合征持续时间以及肝脾联合栓塞组中脾功能亢进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介入术后第7天肝功能损伤情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肝脾联合栓塞组栓塞后综合征持续时间较长(P〈0.05)。结论对于肝癌伴发的脾功能亢进,肝脾联合栓塞术是一条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9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1~4年,观察术前与术后血常规、脾脏体积、门脉内径、门静脉及脾静脉血流动力学、肝功能改变以及并发症。结果9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术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3个月脾脏逐渐缩小,6个月内明显缩小( P<0.01)。门脉内径缩小,术后不同时期门、脾静脉血流动力学具有明显改善。肝功能无影响。83例术后有左上腹疼痛、发热,10例出现胸、腹水,5例出现左侧肺炎。结论 PSE治疗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可显著改善脾功能亢进症状,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消化道出血风险,不影响肝功能,延长生存期,远期效果显著且稳定,是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经皮穿刺部分性脾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经B超、CT和临床资料证实为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将4~5FRH导管经右侧股动脉插至脾动脉,行DSA检查,观察脾动脉的分支及结构和脾脏大小,对栓塞范围进行评估,然后超选择插管脾动脉远端近脾门处,经导管注入用抗生素浸泡的1mm×1mm×1mm大小的明胶海绵颗粒行部分栓塞术。结果:脾动脉插管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2周、3个月复查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26例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恢复到正常水平,2例部分缓解;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栓塞后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左上腹疼痛,无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SE对脾亢患者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既可减轻脾亢又保留了脾脏的免疫功能,且并发症少、恢复快。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可作为评价脾部分栓塞术后疗效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2.
唐敏 《福建医药杂志》2010,32(2):155-156
原发性肝癌患者合并有肝硬化或脾亢,常导致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疗程中断并最终影响肝癌的治疗效果。部分性脾栓塞术(PSE)是目前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最新方法,它与TACE联合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脾亢,既安全又有效。加强双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可减少或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继发性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1例继发性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选择性插管至脾动脉主干,注入明胶海绵颗粒及丝线。脾动脉远端部分小血管栓塞.脾实质栓塞范围约50-60%。使用方差分析法及LSD-t检验对其进行PSE前后的外周血细胞进行比较。以P〈0.05为显著性标准。结果栓塞后外周血细胞较栓塞前不同程度升高。结论PSE治疗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腹痛、发热是其常见的副反应。选择合适的病例及严格操作是减少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脾双介入治疗在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 4 7例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患者在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 ,再行部分脾栓塞 ,并于术前及术后 1、3、5、7、14 d观察血象变化。结果  4 7例中栓塞体积大于 5 0 %的 4 4例 ,血象恢复正常 ,其中栓塞体积小于 30 %的 3例 ,经 2次栓塞血象恢复正常。术后 1~ 1.5个月肝功能改善明显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结论 肝、脾双介入治疗安全、可靠 ,解决了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引起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带来的治疗困难  相似文献   

15.
<正>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患者肝细胞肝癌(HCC)高发~([1])。临床上,手术切除、局部消融、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脾栓塞(PSE)等是脾功能亢进主要的治疗手段~([2])。本研究对TACE联合PSE治疗对HCC脾功能亢进患者血清标志物及凋亡分子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为患者病情发展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分子学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肝动脉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对肝功能的影响,并分析肝损害与碘化油含量的关系。方法选取12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给予肝动脉栓塞术治疗,采集术前1 d和术后1周空腹静脉血,分析肝功能变化与碘化油之间的关系。结果大部分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并和碘化油剂量有一定的关系。结论 TACE术治疗肝恶性肿瘤对肝功能有一定损伤。在行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癌时要注意碘油用量,要重视术前术后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7.
姜永能  赵卫等 《云南医药》2001,22(5):380-381
原发性肝癌 70 %~ 90 %伴有肝硬化脾功能亢进 ,由于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常常影响化疗药物的应用 ,本文对 1992年以来 2 8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进行了肝动脉化疗栓塞加脾栓塞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2 8例CT、数字减影及甲胎蛋白或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 ,其中男性 2 2例 ,女性 6例。年龄 35~ 68岁 ,平均 5 1岁。肝癌巨块型 19例 (其中 2例并脾转移 ) ,结节型 7例 ,弥漫浸润型 2例。临床Child分级A级 2 2例 ,B级 5例 ,C级 1例。肝癌TNM分期 :Ⅰ期 3例、Ⅱ期 17例、Ⅲ期 8…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计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ASE)对原发性肝癌伴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综合治疗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20例在综合治疗过程中应用PASE的原发性地癌伴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串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PASE术后24h、48h、72h、1周的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均较栓前明显升高(P < 0.05 和 P < 0.01).结论 PASE能有效改善肝癌合脾功能亢进患者的外周血象,控制脾功能完亢进,减少术前及中用血,提高患者手术耐受力,与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应用,能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正>脾功能亢进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部分性脾动脉栓塞(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脾功能亢进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创伤小,手术操作相对外科切除简便,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脾切除的替代治疗,又称内科性脾切除。PSE所用栓塞剂多应用明胶海绵,将导管超选择至脾动脉下极分支进行栓塞,多因脾功能亢进后脾动脉走形迂曲,需采用同轴导管技术套入微导管进行超选择,增加了  相似文献   

20.
吴伟东  李焯永 《中国当代医药》2011,(24):39+41-39,41
目的:探讨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患者56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脾栓塞术治疗,观察比较术前、术后脾功能亢进改善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56例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性脾栓塞术后总有效率为94.4%(53/56),3例效果不明显。56例患者1年后随访,2例复发,复发率为3.57%。56例患者中,术后1周时有44例患者血小板均〉10.0×109/L。术后均有一定比例的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实施PSE治疗,血细胞数值有不同程度升高,达到了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目的,消化道出血减少,提高了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