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前置硝化/反硝化过程进行了评述,详细分析了PH、温度、溶解氧、废水C/N、回流比、污泥浓度等各种因素对硝化/反硝化活性污泥工艺的影响;对大化肥污水处理场硝化/反硝化活性污泥工艺运行中受到的各种冲击提出了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2.
反硝化技术在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田地面系统应用的反硝化技术,是利用油藏和油田地面设施内原生细菌来抑制SRB(硫酸盐还原菌)和去除H_2S及硫化物的方法。目前,利用反硝化技术控制油田SRB和硫化物含量的生物竞争排斥技术,在国外油田已有成功应用的范例。阐述了反硝化的技术原理,介绍了能够促进反硝化细菌生长的DN-1001型反硝化剂的工业性现场应用试验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反硝化技术可用于控制原油脱水系统中的SRB和硫化物,从而减少含硫化物污油的产生,进而降低其对地面系统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宝力格油田微生物驱产出液跟踪监测,硫酸盐还原菌浓度在微生物驱期间增加两个数量级,为了抑制微生物驱期间硫酸盐还原茵的生长繁殖,开展了反硝化抑制硫酸盐还原茵技术研究。室内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营养剂均能促进生物腐蚀发生,低浓度营养剂对硫酸盐还原菌激活效果明显;在产出液中添加0.25%硝酸盐,反硝化菌由1.4×10~3个/mL增至6.5×10~5个/mL,硫酸盐还原菌的菌数由1.5×10~4个/mL,降至1.0×10~1个/mL,在添加营养剂的基础上添加0.25%硝酸盐能降低由添加营养剂造成的生物腐蚀,腐蚀速率降低21.41%。  相似文献   

4.
生物流化床处理炼油废水同时硝化和反硝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炼油废水实验,提出了同时硝化反硝化反应.着重考察了COD与总氮比值、溶解氧浓度及床体pH值等因素对同时硝化反硝化过程去除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床内溶解氧浓度3.0~5.O mg/L,pH值6~8、进水COD/TN>4的条件下,同时硝化反硝化效果较好,总氮去除率最高达到71.93%.  相似文献   

5.
反硝化脱硫工艺基于自养和异养反硝化微生物的协同作用能够实现硝酸盐、硫化物和乙酸盐的高效同步转化为N2、单质硫和二氧化碳。本研究结果表明:硫化物氧化为单质硫的速率在1,2-萘醌-4-磺酸钠存在时能够显著增强。1,2-萘醌-4-磺酸钠的存在调节了硫化物对反硝化菌的抑制作用,与此同时,硝酸盐和乙酸盐氧化为氮气和二氧化碳的反应速率在1,2-萘醌-4-磺酸钠存在时被促进,从而,增强了反硝化脱硫颗粒污泥工艺的效能。本文还讨论了利用1,2-萘醌-4-磺酸钠增强反硝化脱硫脱硫工艺的运行效能的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6.
采用同时硝化-反硝化工艺处理石化工业含氨废水,实现了投资少、流程短、设备少、操作简便和脱氮效果稳定的目标。运行结果表明,采用同时硝化-反硝化工艺具有同步高效降解有机污染物和总氮的功能,CODC r平均去除率为89.3%、NH3-N去除率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7.
在稠油炼制污水处理过程中对污水进行菌群分析,其中含有本源菌群腐生菌、铁细菌、硫细菌、反硝化菌、硫酸盐还原菌。通过对微生物菌群生长数据的分析,明确了本源反硝化菌与硫酸盐还原菌群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竞争关系,揭示了反硝化菌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短程硝化反硝化处理来自FCC催化剂生产中含氨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富集驯化的短程硝化和反硝化活性污泥脱除催化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中的NH3-N。试验结果表明,进水氨氮浓度在775~1090mg/L波动,硝化过程水力停留时间24h,系统稳定运行后出水氨氮浓度低于15mg/L,硝化产物以亚硝态氮为主,氨氮去除率和亚硝化率分别稳定在95%和96%以上;反硝化过程中当m(C)/m(N)为3:1、水力停留时间为16h时,总氮去除率稳定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9.
考察了钙离子浓度对活性污泥系统脱氮效果的影响。在单级序批式反应器(SBR)中,对于化学需氧量(COD)为680 mg/L、氨氮(NH+4-N)质量浓度为20 mg/L的自配废水,逐步增加钙离子浓度,测定了在不同钙离子浓度下的总氮(TN)去除率、NH+4-N去除率、亚硝酸氮(NO-2-N)和硝酸氮(NO-3-N)累积量及污泥体积指数(SVI),并采用最大或然数(MPN)法测得亚硝酸菌、硝酸菌和反硝化菌数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钙离子质量浓度为480~1000 mg/L时,SVI为25 mL/g,污泥颗粒密实度较大,系统中硝酸菌与反硝化菌的数量均维持在104~105数量级,TN和NH+4-N去除率均在90%以上,NO-3-N累积量小于0.25 mg/L,实现了同步硝化反硝化(SND)作用,这是实现较高脱氮效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生物脱氮技术在丙烯腈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生物脱氮反应中废水的氨化、硝化和反硝化特点、原理,对大庆石化分公司炼油厂污水处理采用了缺氧—好氧生物膜法脱氮工艺改造,效果显著。改造前,氨氮合格率为零,改造后,氨氮合格率为95%以上。  相似文献   

11.
根据生物脱氮反应废水的硝化和反硝化特点,原理及化纤含氰废水杨生物脱氮装置的运行实践,改进了制约生物脱氮反应的硝化和反硝化反应条件,严格控制溶解氧含量;在相同进水量的情况下,使氨氮合格率由27.5%提高到89.5%。  相似文献   

12.
针对九江大化肥污水处理场的工艺流程,根据硝化反硝化的过程原理及影响因素,对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分析,从污水水质管理,生物反应器的管理和二沉池的水质管理等方面,探讨和总结了前置反硝化活性污泥法(A/O)法的运行管理。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用超声波、短程硝化反硝化与Fenton试剂氧化的组合工艺处理腈纶废水过程。采用超声波对腈纶废水进行预处理,使出水的BOD/COD指标由0.098提高到0.200,提高其可生化性;再与其它丙烯腈生产废水混合,采用短程硝化反硝化来进行后续生化处理,以去除大部分有机物及含氮化合物;Fenton试剂法对生化出水中残留的难生物降解污染物作了进一步深度处理。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对COD与NH_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2.9%和97.2%,使出水COD质量浓度降到60 mg/L以下。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针对外排氨氮标准不断提升,炼油含盐废水处理装置出水氨氮控制难度增加,在一段时期常出现波动情况,投加硝化菌进行生物增效处理达标的生产试验。对试验过程和试验前后含盐污水处理装置进、出水数据进行分析,对照出水pH值与硝化系统的关系,找到了出水氨氮异常升高主要是污水处理系统碱度降低引起的根本原因。证明了投加硝化菌进行生物增效的方法可作为恢复污水生化系统快速建立硝化系统,恢复氨氮去除能力的有效应急手段。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酸化液对反硝化速率的影响展开了分析,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反硝化技术利用油藏和油田地面设施内原生反硝化细菌,来抑制地面系统中硫酸盐还原菌生长并去除硫化氢及其他种类硫化物。在明确反硝化技术原理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发了能够促进反硝化细菌生长的DN-1001型反硝化药剂,并在室内对所研制反硝化药剂进行了对比评价和适应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使用DN-1001反硝化药剂,其加药浓度为400 mg/L时,可有效抑制SRB生长并控制其产生硫化物,抑制效果达到了进口同类产品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在UASB反应器中可实现340gS/(m3?d)硫化物、340gN/(m3?d)硝酸盐、600gC/(m3?d)对甲酚的生物同步去除。研究发现,C/S比会影响单质硫的累积,影响单质硫累积的最适C/S比为1.75:1.工艺运行过程中主要存在的异养反硝化菌属为Pseudomonas、Simplicispira和Rhizobium,自养反硝化菌属为Arcobacter、Sulfurimonas、Sulfurovum和Sulfurospirillum。高负荷条件下,自养反硝化过程下降速率大于异养反硝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芳香族化合物清洁催化硝化体系中硝化剂和催化剂的研究近况,主要介绍了氮氧化物、硝酸和硝酸/乙酸酐三种硝化剂及相应的催化剂体系的催化硝化性能及优缺点,并进一步探讨了清洁硝化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一、氨厂循环水系统的主要危害及其控制对氨厂特别是对大化肥装置进行了调查和试验研究表明:循环水系统的主要危害是水中的硝化菌群,而硝化菌群迅猛滋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通过各种渠道往循环水系统漏进了氨。硝化菌群包括亚硝化菌、硝化菌、反硝化菌及氨化细菌,它们在水中互相依存,使得水中的氨、亚硝酸根、硝酸根互相转化,在一定条件下,极其严重地破坏了循环水水质,威胁氨厂  相似文献   

20.
短程反硝化颗粒污泥快速形成对于废水处理过程中的升流式厌氧污泥反应器(UASB)的快速启动具有实际意义。本研究证明产甲烷颗粒污泥能够在一天内快速驯化为短程反硝化颗粒污泥,所得颗粒污泥能够将2.7 kg-S/(m3?d)硫化物的82%转化为单质硫,0.9 kg-N/(m3?d)硝酸盐的97%转化为亚硝酸盐,为厌氧氨氧化过程提供了有力的底物保障。实验证实菌株Arcobacter sp.对于单质硫的累积至关重要。高负荷条件下,菌株Arcobacter sp.丰度降低, unclassified_p_Firmicutes丰度增加使得自养短程反硝化工艺崩溃,但运行效能可通过降低进水负荷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