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肺癌胸膜早期种植转移:螺旋CT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CT诊断肺癌胸膜早期种植转移的价值,并分析漏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病理确诊肺癌胸膜种植转移的CT、手术病理资料,作对照研究。结果:43例中,术前CT仅诊断8例,其中Ⅲ级5例,Ⅱ级3例,诊断符合率19%(8/43),CT实际显示胸膜转移结节28例,其中Ⅰ级10例、Ⅱ级13例,Ⅲ级5例,未显示Ⅰ级15例,CT检出率为65%(28/43)。28例中,术前CT漏诊Ⅰ级和Ⅱ级各10例,漏诊率71%(20/28)。20例中,CT漏诊叶间胸膜、肺表面脏层胸膜、纵隔胸膜、肋胸膜、膈胸膜转移,漏诊率分别为0%、33%、36%、43%、80%。结论:CT能准确检出、诊断肺癌中晚期胸膜转移,但检出胸膜早期微小病灶有明显局限性,在CT诊断中,忽视对膈胸膜、肋胸膜、肺表面脏胸膜上Ⅰ、Ⅱ级较早转移灶的观察,是导致漏诊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无显性胸水的肺癌胸膜播种性转移的影像学检出和诊断水平。方法对12例无明显胸水征象而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有胸膜播种性转移的肺癌病例的胸部平片、普通CT和高分辨率CT(HRCT)等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比较上述各种影像学手段对此种肺癌胸膜播种性转移的检出和诊断价值。结果本组12例肺癌胸膜播种性转移中,胸部平片、CT和HRCT对其检出率分别为8.3%、58.3%和91.7%。HRCT对肋胸膜和纵隔胸膜转移检出率为54.5%,对叶间胸膜转移的检出率为85.7%。胸壁胸膜播种性转移的HRCT表现有:(1)胸膜面毛糙和棘状小突起;(2)胸膜面凹凸不平;(3)胸膜面散在2~3 mm大小结节;(4)胸膜面5~10 mm左右圆形或半圆形结节;(5)胸膜面正常。叶间胸膜播种性转移的HRCT表现有:(1)叶间胸膜均匀增厚;(2)叶间胸膜不均匀增厚;(3)叶间胸膜上散在2~3 mm结节;(4)2~3 mm结节与增厚的叶间胸膜一起构成串珠状改变;(5)叶间裂附近成堆或散在2~3 mm结节,酷似位于肺实质内。结论HRCT是检出和诊断肺癌胸膜播种性转移的最佳影像学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胸膜凹陷征在孤立性肺结节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60例周围型肺癌和40例良性结节的MSCT资料,并行MPR、VR、SSD等显示结节与胸膜之间关系的影像表现。结果:胸膜凹陷发生于肺肋胸膜面46例,纵隔面11例,膈面22例,叶间胸膜面13例,壁胸膜与叶间胸膜同时发生8例。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胸膜凹陷征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轴位图像(P0.05)。周围型肺癌典型胸膜凹陷征和伴相关结节切迹的出现例数显著高于良性结节组(P0.05);良性结节粗线影和伴胸膜粘连增厚的检出例数高于周围型肺癌(P0.05)。结论:MSCT图像后处理显示胸膜凹陷征对孤立性肺结节的定性诊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发生在脊椎的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GCT)CT、MRI表现并与病理分级对照,以提高对相关影像征象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骨巨细胞瘤,探讨C T、M RI表现特点并与病理分级进行对照,其中C T检查10例、M RI检查11例。结果病变位于颈椎1例,胸椎3例,腰椎3例,骶椎6例,病理分级Ⅰ级3例,Ⅱ级8例,Ⅲ级2例,Ⅱ级以上占76.9%(10/13)。11例见突入椎管的软组织肿块,Ⅰ级2例、Ⅱ级7例、Ⅲ级2例,Ⅱ级以上占81.8%(9/11)。3例有骨嵴,病理分级为Ⅰ~Ⅲ级各1例。11例为椎体及附件同时受累,Ⅰ级1例、Ⅱ级8例、Ⅲ级2例,Ⅱ级以上占90.9%(10/11);双侧附件受累6例,其中Ⅰ级1例、Ⅱ级5例,Ⅱ级以上占83.3%(5/6)。结论脊椎骨巨细胞瘤以Ⅱ和Ⅲ级多见,椎管内软组织肿块、肿瘤同时累及附件、骨质破坏的方式、是否伴有骨质硬化、钙化和瘤骨等征象有助于脊椎GC T的诊断和肿瘤级别的判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CT预测肺癌手术可行性的意义。材料与方法:对47例肺癌患者术前的CT预测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作为不可根治的CT阳性表现如下:(1)肿瘤周围的大血管受侵,(2)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3)肿瘤侵及胸壁、胸膜、心包、横膈等组织。结果:正确预测不可根治13例,错误预测不可根治5例,正确预测可根治28例,错误预测可根治1例。结论:当CT仅提示一种阳性征象,并不能作为手术的禁忌征,反之,同时出现一种以上阳性表现,则应充分认识其不可根治性。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SCLC)的特征性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的胸部CT图像,根据肿块位置、淋巴结及纵隔侵犯情况等对SCLC进行分型。Ⅰ型,仅肺门肿块;Ⅱ型,肺门肿块伴同侧纵隔淋巴结增大,肿块与淋巴结分界清晰(Ⅱa)或不清晰(Ⅱb);Ⅲ型,肺门肿块伴双侧纵隔淋巴结增大 ,肿块与同侧淋巴结分界清晰(Ⅲa)、不清晰(Ⅲb)或与双侧淋巴结融合(Ⅲc);Ⅳ型,周围型肿块。结果:143例中Ⅰ型20例(13.99%),Ⅱ型46例(32.10%),Ⅲ型57例(39.86%),Ⅳ型20例(13.99%)。Ⅳ型肿块可见分叶(n=11)、毛刺征(n=13)和胸膜相连或胸膜牵拉(n=19)。合并支气管狭窄/阻塞134例;血管侵犯110例(76.9%),包括主、叶肺动脉(PA)及上腔静脉(SVC);胸腔积液和(或)胸膜结节或增厚71例;肺实质受累124例(86.7%),包括邻近肺实变/结节(n=77)、血行播散(n=52)、淋巴道播散(n=96)、阻塞性肺炎(n=56)和阻塞性肺不张(n=38)。合并慢支、肺气肿100例(69.9%)。结论:小细胞肺癌的CT征象有一定特征性,对其CT表现进行分型有助于病变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活体^1HMR波谱(MRS)、脑灌注成像(PI)及扩散成像(DWI)对弥漫性星形细胞肿瘤的分级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弥漫性星形细胞肿瘤154例。按世界卫生组织分级:星形细胞瘤(Ⅱ级),间变型星形细胞瘤(Ⅲ级)以及胶质母细胞瘤(Ⅳ级)。35例行^1HMRS检查,其中Ⅱ级8例,Ⅲ级13例,Ⅳ级14例,比较各级肿瘤之间胆碱/肌酸(Cho/Cr)、N-乙酰天冬氨酸(NAA)/Cr及乳酸(Lac)/Cr值;76例应用MR平面回波成像技术(EPI)行对比剂增强灌注成像(CEPI),包括Ⅱ级36例,Ⅲ级20例,Ⅳ级20例,比较各级别星形细胞瘤内最大相对局部脑血容量(rrCBV);43例行DWI,其中Ⅱ级26例,Ⅲ级6例,Ⅳ级11例,比较各级别肿瘤间的表观扩散系数比率(ADCR)。结果 ^1HMRS组中Ⅱ、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的Cho/Cr分别为2.709±1.228,5.812±2.374及5.289±1.462,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的Lac/Cr分别为0.100±0.083、1.879±1.595及3.656±2.195,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Ⅲ、Ⅳ级星形细胞肿瘤的NAA/Cr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CE PI Ⅱ级与Ⅲ、Ⅳ级的rrCBV分别为1.379±0.739、2.654±1.072、3.218±1.565,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rCBV与弥漫性星形细胞肿瘤的分级呈正相关(rs=0.601,P〈0.01)。rrCBV区分Ⅰ~Ⅱ级与Ⅲ~Ⅳ级的界值点为1.898(敏感性85.0%,特异性88.9%);DWI组中Ⅱ级与Ⅲ+Ⅳ级的AD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6,P=0.072)。结论 活体^1HMRS能反映不同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的代谢差别;动态CEMRI可以揭示肿瘤内血管分布状况,量化病变的血管生成,为临床提供病生理学信息。依此可对弥漫性星形细胞肿瘤进行分级。  相似文献   

8.
张承芬 《西南军医》2007,9(2):58-59
目的 探讨不同的镇痛方法在门诊人流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不良反应。方法 100例异丙酚配伍小剂量芬太尼静脉给药者为Ⅰ组,100例安定配伍利多卡因、阿托品宫颈封闭阵痛为Ⅱ组,100例常规人流手术者为Ⅲ组,Ⅰ组经静脉缓慢推注芬太尼20ug和异丙酚1.5—2.0mg/kg直至睫毛反射消失后,即开始手术操作;Ⅱ组在宫颈注射2%利多卡因5ml、阿托品0.5mg、安定10mg,注射深度达宫颈内口水平,多点注射(3、6、9、12占各2ml);Ⅲ组不用任何药物行常规人流手术。结果Ⅰ、Ⅱ组受术者均顺利完成手术,Ⅰ组术中心率和血压有下降趋势(P〈0.05),Ⅰ组受术者(100%)愿意再次接受无痛人流手术,明显高于Ⅱ、Ⅲ组,所有受术者的SPO2均维持在95%以上;Ⅲ组有17例(17%)由于无法忍受疼痛而改镇痛方式.76例受术者(76%)拒绝再次接受常规人流手术。结论异丙酚配伍小剂量芬太尼用于门诊无痛人流手术具有镇痛效果好、恢复快、受术者满意度高的特点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了1980年9月-1987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网状的细胞瘤46例,其中幕下肿瘤42例(91.3%),幕上3例(6.5%),松果体区1例(2.25)。CT扫描分为:I型(囊型)4例(8.75);Ⅱ型(囊腔结节)19例(41.3%),Ⅲ型(实体型)20例(43.5%),Ⅳ型(瘤内囊型)3例(6.5%)。4例实体肿瘤行脑血管造影,表现为多血性肿瘤血管团,无颅外供血。23例Ⅰ、Ⅱ型患者均行瘤结节切除,23例Ⅲ、Ⅳ型患者有17例全切,2例大部切除,4例活检。术后死亡6例(13.0%)。作者还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8F-FDGPET/CT多次显像在监测和预测NSCLC术后复发和转移中的价值。方法NSCLC患者85例(男64例,女21例;平均年龄58.0岁),分别于术前1周内和术后3个月接受多次全身^18F—FDGPET/CT显像。肿瘤复发和转移的诊断经病理学确诊或经多种影像学综合诊断并经临床随访证实。计算^18F—FDGPET/CT显像的诊断效能,统计学分析采用疋。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85例患者中,肿瘤复发和转移43例,无复发和转移42例。PET/CT在半年内检出率为9.3%(4/43),1年内为30.2%(13/43),2年内为76.7%(33/43),2年以上为97.7%(42/43),未检出2。3%(1/43)。18F-FDGPET/CT对NSCLC复发和转移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7.7%(42/43)、95.2%(40/42)和96.5%(82/85)。术前肿瘤分期、原发灶大小和原发灶SUVmax是2年内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影响因素似。12.360,t=3.281和2.465,均P〈0.05),而性别、年龄和病理类型对其则均无明显影响。0.639、0.012和3.800,均P〉0.05)。结论^18F—FDGPET/CT多次显像有助于监测NSCLC术后复发和转移;术前肿瘤分期、原发灶大小及原发灶SUV。为2年内发生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