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探讨门冬胰岛素治疗初诊重度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80例初诊重度T2DM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门冬胰岛素治疗,n=40)和对照组(口服磺脲类治疗,n=40),观察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及餐后2 h C肽,并加以分析。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的FBG、2 h PBG、HbA1c、空腹C肽及餐后2 h C肽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轻度低血糖发生率大体相当(P〉0.05),重度低血糖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是控制初诊重度T2DM血糖水平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在糖尿病诊断中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3月入院就诊的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分为单纯糖尿病组与糖尿病肾病组,各组20例,另选取同时期体检健康者2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二者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血清C肽等相关指标.结果:单纯糖尿病组与糖尿病肾病组的血清HbA1c、FBG、餐后2 h血糖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肾病组的血清C肽低于单纯糖尿病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测可以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应用指标,对糖尿病辅助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及血脂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患者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将100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分为3组:单纯糖尿病组、糖尿病肾病早期组、糖尿病肾病中晚期组,并选取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HbA1c、CysC及血脂水平。【结果】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组FBG、HbA1c、CysC、血脂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早期组、中晚期组FBG([9.62±1.71)、(12.37±1.99)mmol/L]、HbA1c([8.37%±1.07%)、(12.37%±1.03%)]、CysC([1.78±0.51)、(6.29±0.52)mg/L]、血脂水平浓度升高,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7.43±0.81)mmol/L、(6.24%±0.85%)、(1.03±0.62)mg/L,P〈0.05]。糖尿病肾病中晚期组FBG、HbA1c、CysC、血脂水平高于糖尿病肾病早期组(P〈0.05)。【结论】2型DN患者HbA1c、CysC、血脂水平均明显升高,其水平与患者微血管病变程度有关,提示HbA1c、CysC、血脂水平对DN早期诊断和疾病预防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C肽及骨钙素( BGP )水平。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本院老年病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96例,按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组( A组)和单纯2型糖尿病组( B组)。测定两组患者大转子、股骨颈、Wards区的骨密度,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甘油三酯( TG)、空腹血糖( FBG)、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餐后2 h血糖(P2hBG)、空腹C肽、餐后2 h C肽及BGP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血清TG、FBG等生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A组患者大转子、股骨颈及Wards区骨密度均显著低于B组(均P〈0.05)。 A组患者血清空腹C肽、餐后2 h C肽及BGP水平显著低于B组(均P〈0.05)。结论:血清C肽及BGP可作为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筛查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餐后2h C肽的关系,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功能。方法用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罗氏COBAS e411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158位健康人及149位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与餐后2h C肽,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果。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与餐后2h C肽较对照组P〈0.01,试验组与正常对照组的HbA1c与餐后2h C肽的测定结果组内男和女P〉0.05。HbA1c与餐后2h C肽的相关系数r=0.714。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与餐后2h C肽较对照组均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正常对照组的HbA1c与餐后2h C肽的测定结果组内男和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HbA1c与餐后2h C肽之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雷晓燕  韩幸 《四川医学》2011,32(4):530-532
目的比较格列美脲和瑞格列奈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格列美脲组30例与瑞格列奈组30例,观察12周。治疗前后监测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2hPINS)、空腹C肽(FCP)、餐后2hC肽(2hPCP)及体质指数(BMI)。同时了解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FBG、2hPBG及HbA1c均明显下降(P〈0.05),但诺和龙组治疗后2hPBG较格列美脲组降低更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FBG、HbA1c、FINS、FCP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格列美脲和瑞格列奈用于治疗初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能够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延缓糖尿病进程,疗效确切安全,均可以作为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采用甘精胰岛素和阿卡波糖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卡波糖治疗。观察治疗2组3个月后的空腹血糖(P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HbA1C)、空腹C肽(FCP)、餐后C肽(PCP)含量变化和低血糖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3个月后患者的FBG、2hPG、HbA1c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FCP、PCP均升高。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血糖达标率高,低血糖发生率低,治疗依从性好,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价值。  相似文献   

8.
冉锐 《广西医学》2014,(4):468-470
目的观察阿卡波糖联合诺和锐30治疗肝源性糖尿病的疗效。方法肝源性糖尿病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例,治疗组在早、晚餐前30 min皮下注射诺和锐30(12-40 U/d)及口服阿卡波糖片50 mg,1-3次/d;对照组仅给予诺和锐30治疗,用法与治疗组相同。比较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BG、2hPG及HbA1c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FB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2hPG及HbA1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阿卡波糖联合诺和锐30治疗肝源性糖尿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2hPG、HbA1c水平。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水平的变化及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吴福敢 《当代医学》2010,16(26):50-5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空腹血糖(FBG)水平变化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氧化酶法分别检测186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1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HbA1c和血糖水平。结果糖尿病组HbA1c和FBG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bA1c和FBG水平间呈正相关;随着HbA1c水平升高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bA1c是观察糖尿病病情的一个较稳定指标,联合检测HbA1c和血糖水平对糖尿病患者诊断、血糖控制及疗效评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临床选择研究对象119例,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35例)、2型糖尿病肾病组(54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测定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24h尿白蛋白定量(24hUA)和抵抗素水平。结果单纯2型糖尿病组、2型糖尿病肾病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PG、HbA1c和抵抗素水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肾病组24hUA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单纯2型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肾病组与单纯2型糖尿病组对比,两组之间的FPG、HbA1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型糖尿病肾病组24hUA和抵抗素水平明显高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P〈0.05)。结论抵抗素可能在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临床2型糖尿病肾病诊断的重要评判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尿酸(SUA)水平与周围神经病变(PNP)的相关性。方法 120例T2DM患者根据是否伴有PNP分为观察组(T2DM伴PNP组)63例和对照组(单纯T2DM组)57例,比较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红细胞沉降率(ESR)、神经功能缺陷量表(NDS)评分及SUA水平,并对T2DM患者的SUA水平与NDS评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2组患者TG、TC、HDL-C、LDL-C、CRP、ESR、IL-6、TNF-α及HbA1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FBG和SUA水平及ND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SUA水平与NDS评分呈正相关(P<0.01)。结论 SUA水平对T2DM患者PNP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α-L-岩藻糖苷酶(AFU)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T2DM患者120例,根据患者24 h尿mALB将其分为NDN组(45例)和DN组(75例)。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PA、AFU、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24 h尿mALB等。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DN组的AFU较NDN组明显升高,而PA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两组AFU均与HbA1c呈正相关(r=0.288&0.665,P<0.05),PA均与HbA1c呈负相关(r=-0.439&-0.774,P<0.05)。③两组PA与AFU之间均呈负相关(r=-0.652&-0.833,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血中AFU、PA水平可反映患者糖代谢控制的情况。AFU水平增高,PA水平降低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可能存在某种联系。联合监测患者血AFU、PA、尿mALB,对早期诊断及控制糖尿病肾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给予磷酸西格列汀和格华止口服,共12周;对照组给予拜糖平和格华止口服,共12周。记录比较治疗前后血清ET-1、NO、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 c)及血脂含量。结果:两组患者血清ET-1、FPG、2hPG、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NO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血脂变化不明显;实验组血清ET-1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实验组血清NO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西格列汀能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ET-1和升高NO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调节受损患者颈动脉弹性改变情况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枣庄市立医院健康体检者中无糖尿病者170人,根据OGTT实验,分为糖耐量正常组(68例)、糖调节受损组(54例)、初诊糖尿病组(48例),检测所有入选人员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评估指数(HOMA-IR)、(细胞功能指数(HOMA-I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并应用超声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技术)检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扩张性(CD)、单点脉搏波传播速度(PWVβ)和僵硬度(β)。结果与糖耐量正常组相比,糖调节受损组、2型糖尿病组FBG、P2hBG、TG、Ln(FINS)、Ln(HOMA-IR)、Ln(HOMA-IS)、AIP、PWVβ、β均显著升高(P﹤0.05),CD Ln(ISI)及HDL均明显降低(P﹤0.05);与糖耐量正常组相比,糖耐量受损组IMT变化不明显,但2型糖尿病组IMT明显增加(P﹤0.05)。相关分析显示:PWVβ、β与P2hBG、HbA1c、SBP、LDL-C呈正相关(P均〈0.05),CD与P2hBG、HbA1c、SBP、LDL-C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动脉功能性改变先于结构改变,在糖调节受损期已存在颈动脉弹性改变,对糖尿病前期进行积极血糖、血脂干预有望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发生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筛查糖尿病足高危人群,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以降低糖尿病足和截肢的发生率。方法收集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足患者23名(DF组)和随机选择同期住院的85名非糖尿病足患者(NDF组)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既往吸烟史、是否合并视网膜病变(DR)、肾脏病变(DN)、高血压、冠心病(CHD)、脑梗死(cD、TG、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GHbAlc)进行分析。结果DF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的病程和男性所占比例高于N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吸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F组合并DR、DN、CHD的发生率高于NDF组;合并高血压、cI,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F组患者的收缩压明显高于NDF组(P〈0.05);两组患者的舒张压、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F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明显高于N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血脂(TG,TC,LDL—C,VLDL—c)、餐后2h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多元逐步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男性、糖化血红蛋白和收缩压增高是糖尿病足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在社区人群中,倡导健康合理的膳食习惯,控制血压、血糖是预防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足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利拉鲁肽调节2型糖尿病的代谢紊乱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利拉鲁肽(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调节2型糖尿病的代谢紊乱。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的原则对均采用生活方式干预加胰岛素联合治疗血糖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分组,住院后联合应用利拉鲁肽的2型糖尿病患者30例作为治疗组,同期住院未联合应用利拉鲁肽的2型糖尿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血压、血脂、胰岛素用量、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内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后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胰岛素总量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3例患者在治疗早期有恶心、腹泻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可耐受,低血糖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结论:利拉鲁肽能够良好调节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紊乱,尤其以餐后血糖作用为主,体重下降明显,有效减少胰岛素总量,消化道不良反应轻,低血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血清白介素-18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18(IL-18)与2型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98例2型糖尿病患者(DM组)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A组,34例)、微量白蛋白尿组(MA组,33例)和临床蛋白尿组(CP组,31例),并设正常对照组(NC组)25例,同时检测各组血清IL-1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白蛋白和血脂、血压等指标,并记录糖尿病病程和计算BMI。结果(1)DM组血清IL-18中位数水平较NC组显著增高(P〈0.01);DM组血清IL-18水平与糖尿病病程、HbA1C、hs-CRP、UAER呈正相关(均P〈0.01),而NC组血清IL-18水平与HbA1C、hs-CRP、UAER无相关(均P〉0.05);hs-CRP、糖尿病病程、HbA1C、收缩压、IL-18与UAER呈正相关(均P〈0.01)。(2)MA和CP组的血清IL-18水平均较NA组显著升高(均P〈0.01),而CP组水平则较MA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血清IL-18水平在2型DM患者中显著升高,且与HhA1C水平相关;同时血清IL-18水平的变化可能与2型DN早期阶段的病情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Roux-en-Y胃旁路术(Roux-en-Y gastric bypass,RYGBP)与胆胰分流术(billiopancreatic diver-sion,BPD)对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大鼠的临床疗效。探讨胰升糖素样多肽1(glucagon-like pep-tide 1,GLP-1)在手术治疗T2DM中的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正常体质量Goto-Kakizaki(GK)大鼠随机分为RYG-BP,BPD与假手术组,每组12只。观测分析非肥胖T2DM大鼠术前及术后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的体质量、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血清胰岛素(insulin,INS)水平、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HbA1c)水平、GLP-1水平的变化。观察术后3个月T2DM大鼠的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发生情况,寻找最佳手术方式。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3个月RYGBP与BPD组GK大鼠FBG显著降低(P〈0.05),空腹GLP-1明显升高(P〈0.05),术后3个月HbA1c显著降低(P〈0.05),术后3月空腹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假手术组上述指标均未见明显变化。BPD组GK大鼠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RYGBP组高。结论RYGBP较BPD对非肥胖T2DM具有更安全有效的治疗作用。RYGBP控制血糖可能与GLP-1升高促进胰岛素释放,改善β细胞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