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通过不间断监测急进高原救援队员在青海玉树地震救援现场的血氧饱和度(SaO2)、心率(HR)、血红蛋白(Hb)动态的变化,评估地震救援人员在高原工作的安全性,为救援医学中高原救援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参加本次救援的32名医疗队员使用指式脉氧仪进行SaO2,HR动态监测、抽取静脉血对Hb进行动态监测,采用国外通用的Lake Louise急性高原病(AMS)评分系统了解高原反应症状.结果 救援人员急进高原急性高原病发病率为81.25%;SaO2,HR,Hb三项指标的动态变化于急进高原后前3 d内变化幅度大,之后缓慢恢复,并于回平原后一周内基本恢复至原水平,其变化对于评价队员的缺氧状况和劳动能力有重要意义.结论 急性高原病威胁在海拔3000m以上高原地震地区救援人员身体健康并影响其战斗力;加强急进高原地区地震救援人员低氧防护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体重指数与急性高原病发病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高原病(AHAD)是指人们自低海拔地区到高海拔地区(≥3000m)由于高原缺氧而导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通常分为急性轻型高原病(AMAD)(即急性高原反应)、急性高原肺水肿(HAPE)、急性高原脑水肿(HACE)[1]。高海拔氧分压降低是导致AHAD的直接因素,劳累、精神紧张、上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功能与急性高原反应(AMS)症状学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寻找急性高原反应易感者的预测指标。方法:随机选择内地籍入藏新兵113人,进藏前(海拔300m)进行肺功能各指标检测,然后空运进入高原地区(海拔3658m);入藏后第二天和第三天进行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学评分,将两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急性高原反应者的最大呼气流量(PEF)和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0)明显低于基本无反应者,AMS与受试者FVC、FEV1.0和PEF等指标明显相关,表明平原肺功能越好、AMS发病的可能性就越小。结论:平原肺功能测定在一定程度上可对AMS者作出预测,有益于AMS易感者的筛选。  相似文献   

4.
<正>山脉覆盖地球表面的五分之一,是备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中国四大高原生活近6 000-8 000万人口,很多人由于各种原因前往高海拔地区,如徒步、采矿、朝圣、旅游和军事部署。在高海拔地区(海拔2 500 m),很多初入高原地区的人们常常由于低压缺氧而产生不适,称为"高原反应",严重者甚至发生高原脑水肿和高原性肺水肿(High-altitude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高原地区筑养路职工的焦虑状态并探讨影响焦虑状态的因素。方法 对海拔2 000 m以上高原地区920名筑养路职工进行面对面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调查。结果 具有临床意义的焦虑症状者(HAMA 14分)共114例,焦虑患病率为12.39%,海拔在2 000~2 999 m、3 000~3 999 m和 4 000 m筑养路职工焦虑患病率分别为8.57%、9.06%和20.35%,不同海拔高度职工焦虑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4.13,P0.01),职工工龄在4年以上的焦虑患病率最高(16.82%),与其他工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08,P0.01),不同年龄组焦虑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99,P0.05)。结论 海拔高度和年龄是职工焦虑的影响因素,应重视高海拔地区和高年龄组职工的心理健康,帮助职工改善身心健康,采取措施减轻职工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6.
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平均海拔约4493m,空气稀薄,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2010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后,各地救援人员火速赶赴地震灾区。由于缺乏对高原病防治知识的认识,加上劳累、寒冷、感冒、精神紧张等因素,救援人员中出现大量急性高原病患者。急性高原病分为急性轻症高原病(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及高原脑水肿3个类型。  相似文献   

7.
急性高原反应是指世代居住于平原的人进人海拔3000m以上高原地区,或原在高原地区居住到平原生活一段时间后重返高原时,机体对高原自然环境未适应的一系列急性缺氧反应[1].它是高原地区常见病、多发病,若不及时治疗,不仅高原反应时间会延长,而且可能继发高原性肺水肿、高原性脑水肿而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原环境下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形态与高原反应的关系,为高原反应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设急进高原组:世居海拔约500 m平原地区的受试者25名,分别于其急进高原前后采集外周血血样各5m L/(人)份;久居高原组:受试者14名,居住在海拔约3 600 m地区10年,包括世居高原的藏族人7名、居住高原10-15年的汉族人7名,采集其外周血血样5 m L/(人)份;调查2组的高原反应发生情况,扫描电镜观察2组受试者红细胞形态,统计分析2组受试者不同形态红细胞数量。结果在海拔约3 200及3 600 m高原地区,急进高原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久居高原组则无高原反应情况发生。正常形态的外周血红细胞数量(个/份):急进高原组急进高原前后分别为471.43±1.35(海拔约500 m)、263.31±6.16(海拔约3 200 m)、256.29±13.03(海拔约3 600m)(P0.01),且畸形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久居高原组为368.57±11.26,明显高于急进高原组(P0.01),且畸形红细胞数量明显低于急进高原组。久居高原组中藏族和汉族人群的正常形态的外周血红细胞数量相近(P0.05)。结论正常健康成年人急进高原后,外周血红细胞的畸形化改变可能是高原反应发生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和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与不同高海拔地区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schemic,ACI)的关系。方法选取高海拔地区(海拔3 400 m以上)50例为高海拔ACI组,中高海拔西宁地区(海拔2 260 m)50例为中高海拔ACI组,应用PWV自动测量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N)和ABI。采用颈动脉超声仪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收缩期峰期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情况。结果高海拔ACI组斑块检出率86.0%(43/50)明显高于中高海拔ACI组60.0%(30/50)。两组软斑的检出率明显增高,高海拔地区更加显著。高海拔ACI组IMT、baPWV值明显高于中高海拔组(P<0.01)。而ABI显著低于中高海拔组(P<0.01)。颈动脉内膜狭窄程度与baPWV显著正相关(r=0.641,P<0.01),与ABI呈显著负相关性(r=-0.198,P<0.05)。调整年龄、性别、BMI等其他危险因素后,多元回归提示只有IMT、baPWV和ABI是高原地区ACI独立因素(P<0.01,P<0.01或P<0.05)。结论ABI和PWN与CAS和高原地区ACI发生密切相关。高海拔、低氧和低气压等高原地理环境和特殊饮食习惯可能引起ACI患者血管僵硬度增加,颈动脉内膜狭窄程度增高和欠稳定性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背景急性高原病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取决于进入高原的速度、高原的海拔、季节等多种因素,而关于肥胖与高原病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目的分析肥胖与急进高原者产生高原反应的关系.设计对比观察.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解放军西藏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对象于2006-08在西藏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完成.从修筑青藏铁路的男性工人及其管理者中筛选参试者82名,年龄28~45 岁.均为急进高原者此前均未上过高原;均来自河北省(海拔0 m);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方法①所有参试者需在平原地区、进入高原后12和24 h完成高原反应自我评价表.表中项目包括头痛、胃肠道反应、乏力、头晕、失眠或入睡困难.上述5项症状评分为0~3 分,0为无症状,1轻度,2中度,3重度;总分为15分;评分达到4分以上可定义为急性高原病.②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以体质量指数≥28 kg/m2为肥胖组[n=39,平均年龄(35±8) 岁],体质量指数18.5~23.9 kg/m2为体质量正常组[n=43,平均年龄(35±8) 岁].③在平原和进入高原后24 h分别抽动脉血测定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④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肥胖与非肥胖者体质量指数、肺活量、动脉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比较.结果肥胖者39名和非肥胖者43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高原反应自我评价表评分在平原地区参试者均无症状(评分0).但进入高原后12和24 h,肥胖组高原反应自我评价表评分分别为(1.7±1.1),(4.9±1.8)分,高于体质量正常组[(1.1±0.8),(2.8±2.2)分,t=2.843 2,4.701 6,P<0.01].②血气分析结果在平原地区肥胖与非肥胖组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差异不明显(P>0.05).进入高原后24 h,肥胖组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和氧分压分别为(83.5±3.2)%,(11.73±0.25) kPa,低于体质量正常组[(88.2±4.1)%,(11.98±0.28)kPa,t=5.744 7,4.280 2,P<0.01],二氧化碳分压为(5.56±0.49) kPa,高于体质量正常组[(5.21±0.39)kPa,t=3.558 5,P<0.01].结论肥胖较体质量正常男性对高原缺氧更敏感,是发生急性高原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芦山地震现场应急医学救援队必要的生活物资配备。方法对参与芦山地震现场应急医学救援工作的59名现场应急医学救援队员的日常生活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为今后制定救援队必需要配备的生活物资提供参考。结果地震现场应急医学救援队必须配备的前5位日常生活物资是食品、饮水、上卫生间、通讯及睡觉问题;对洗澡的需求驻扎〉3天较≤3天者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常生活需求项目数女性多于男性(P〈0.05)。结论地震现场应急医学救援队不仅需要配备医疗物资,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如驻扎时间、男女比例等,配备必要的生活物资,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医院护理应急体系的构建与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医院护理应急体系的构建方法及效果。方法建立护理应急指挥组织、应急救护小组及专家指导小组,建立应急救护信息系统,制订应急救护预案,培训应急救护技能,开展救护技术研究。结果各项应急救护任务高质量完成,危重病人护理质量考核合格率及护士急救技能考核成绩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建立完善的护理应急体系可有效提高突发事件应急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3.
区域性灾难医学紧急救援体系建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是灾难多发的内陆大省,人口众多、地理环境复杂。调研2004~2011年共发生灾难事件1322件。无情的灾难未来还会伤害我们。面对下一次灾难,我们必须科学地建立一个受过灾难医学专业训练、常态运作的区域性灾难医学紧急医疗救援组织体系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须要整合资源,提高对突发灾难事件的预防、控制和处理的能力,构建区域性灾难医学紧急救援体系。本研究旨在研究建立和完善一个基地中心,二层指挥平台,三级救治理念,四线救援队伍,五项应急保障的应对灾难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的框架和运行机制,提高我省专业应急队伍的救援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基层护士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阿克苏地区21所一级医院和3所二级医院350名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基层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估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基层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能力总均分为(3.46±0.72)分,处于中等水平;条目得分现场救护技术最高,为(3.66±0.71)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法律、法规最低,为(3.39±0.72)分;学历、科室、应急培训以及应急演练是基层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基层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和应急救援总体水平不高,加强基层护士积极应对公共卫生事突发情况的应急救护能力的培训势在必行。开展应急模拟演练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基层护士危机意识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四川省卫生应急救援成效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全面系统总结和反思汶川地震中四川省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各类巨灾的卫生应急救援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收集、整理、分析各类统计数据、专报、座谈会资料和相关评估报告,采取头脑风暴法、问卷法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①迅速组建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医疗保障组,在极短时间内建立部省间、部门间、军地间协调机制,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卫生应急救援行动。②水陆空三进,“黄金72小时”内实现3.58万名医疗救援人员大集结和重灾县医疗救援全覆盖,采取“四集中”、“伤员大转移”等有效措施,尽最大努力抢救伤员、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③坚持早期、科学、规范,狠抓防病重点环节,灾后两周实现乡、村和灾民安置点卫生防疫工作全覆盖,确保灾后无疫情发生。④全力组织灾区医疗物资保障供应,做到科学快捷、透明公开,实现单月的药品器械调配量达到平常一年总用量。⑤分两阶段推进灾区医疗卫生功能恢复和重建,10月中旬实现灾区医疗救治、疾病防控和监督执法所必需的仪器设备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结论在特大地震灾害面前,四川省卫生应急反应迅速、指挥有力、科学防控、攻坚克难,取得了抗震救灾卫生应急救援的阶段性成果。深刻反思存在的不足,在应对巨灾方面还需从卫生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医药物资储备和队伍装备、学科建设和预案完善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相似文献   

16.
林音  祝雪花  陈英 《中华护理杂志》2021,56(8):1158-1164
目的 构建社区护士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能力评价指标。方法 基于文献研究、理论分析、质性访谈初步拟订评价指标,2020年8月—9月采用德尔菲法对20名专家进行2轮咨询,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平均分配法计算各级指标权重。 结果 2轮专家咨询的问卷回收率为90%、100%,有效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66;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174、0.224,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最终确立的社区护士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能力评价指标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准备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恢复能力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51个三级指标。 结论 该研究构建的社区护士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专家意见统一,为评估社区护士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能力提供了工具,同时为进一步优化社区护士应急培训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伤员的紧急医疗分级救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5.12汶川地震伤员紧急医疗救援进行总结,分析讨论灾害发生时紧急医疗分级救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12日至8月12日四川省地震医疗救治伤员资料和紧急医疗救援队资料。结果救援医疗队员在地震发生后迅速集结灾区,救治伤员达374640,其中住院治疗96540人,在灾害现场急救、各级医院院内救治、跨省病员转移、重症集中收治等不同阶段,采取有效的救治对策,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死亡率。结论5.12汶川地震医疗救援工作主要以三级救治模式全面展开,一级救治是始动环节,二级救治是关键环节,三级救治是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急诊护士灾害救援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探讨急诊护士应对灾害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并采取有效的应对和心理干预。方法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ail-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a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及应对灾害急救技术相关知识表对北京市6所综合医院194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急诊护士中SDS、SAS得分均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响护士心理健康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则表明,学历、技术职称是影响急诊护士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工作时间、心理救援、灾难技术培训、成批抢救流程等是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因素。结论应重视急诊护士应对灾害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加强灾害时急救技术培训和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提高护士应对灾害救援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甘肃省岷县、漳县地震医疗救治工作。方法对甘肃省各市、县上报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医学救援数据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地震发生后,甘肃省卫生医疗系统迅速响应,启动应急预案,派出多批救治医疗队支援地震灾区。截至震后14天,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已完成4 377名地震伤员的救治工作,全面开展了院内感染控制工作,以及多批次心理干预工作。结论在岷县、漳县6.6级地震的医疗救治中,甘肃省卫生医疗系统应急救治反应迅速、有效、有力,顺利完成了医学救援工作,完成了抗震救灾的第一阶段任务。  相似文献   

20.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近5年来亲历了汶川、玉树、彝良和芦山4次里氏5.7~8.0级地震应急医学救援,不断完善和发展了汶川经验。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发生后2周内,全院共接诊伤员392人,入院321人[危重39人(12.15%),重症14人(4.36%)],手术184台;通过集中资源、多科联动、分级管理,实现了43名危重伤员(峰值)集中收治零死亡;共派出医疗队12支、88名医护人员赴震中参与和指导救援。康复心理专家于震后第2天赴震中参与和指导一线救援,并开展临床心身康复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