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急性期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开颅夹闭47例(开颅组)和介入栓塞31例(介入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和预后情况。结果开颅组成功夹闭47例,术后脑积水2例,神经功能缺损6例(记忆力减退4例,精神症状2例);介入组完全栓塞28例,次全栓塞3例,术后脑积水3例,神经功能缺损2例(均表现为记忆力减退)。与开颅组相比,介入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短,但住院费用较高(P0.001)。两组术后随访6~12个月,CTA或DSA复查均未见动脉瘤残留或复发,两组GOS预后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期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均能取得较好疗效,介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较快,但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介入栓塞及开颅夹闭治疗ACoA破裂的疗效。方法将44例ACoA根据动脉瘤解剖特点、临床表现及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26例,治疗组采用介入栓塞,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比较分析两组疗效。结果介入组成功栓塞17例,再破裂1例,1例因血管迂曲无法栓塞转为开颅夹闭。出院时恢复良好15例,遗有神经功能缺损2例(记忆力减退1例,单侧下肢肌力减退1例)。开颅组成功夹闭27例(1例由介入组转来),术后脑疝2例,神经功能损伤1例(运动性失语),出院时恢复良好18例,遗有神经功能缺损2例(运动性失语1例,精神症状1例),昏迷7例。结论两者均是前交通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介入栓塞术后严重并发症较开颅夹闭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3D-CTA诊断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3D-CTA诊断价值和开颅动脉瘤颈夹闭和(或)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3D-CTA确诊的颅内多发动脉瘤临床资料,36例采用开颅动脉瘤颈夹闭和/或血管内栓塞治疗,一期单侧翼点入路开颅动脉瘤颈夹闭术18例,双侧翼点或翼点+前纵裂入路动脉瘤颈夹闭术6例;二期开颅动脉瘤颈夹闭术3例;开颅动脉瘤颈夹闭术+血管内栓塞术4例;单纯血管内栓塞术5例。手术夹闭动脉瘤颈64个,血管内栓塞14个,11个动脉瘤未予处理。结果39例共发现动脉瘤89个,其中2个动脉瘤30例,3个动脉瘤7例,4个动脉瘤2例;31例术后复查3D-CTA,其中30例显示动脉瘤夹闭良好或完全栓塞,1例动脉瘤颈夹闭不全术后一个月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再次开颅手术夹闭,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至7年,按GOS预后分级,良好29例,轻残5例,重残2例,死亡3例均因动脉瘤再次破裂未处理。结论3D-CTA可靠、快捷、安全,可作为颅内多发动脉瘤的首选诊断方法,开颅动脉瘤颈夹闭和/或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与对比血管内栓塞与开颅动脉瘤夹闭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共26个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13例(15个动脉瘤)和开颅动脉瘤夹闭10例(11个动脉瘤)两组,对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风险、术后动脉瘤闭塞程度及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中动脉瘤均出现1例破裂,术后动脉瘤闭塞程度及GOS评分均尚可,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结论对于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动脉瘤夹闭术均可取得良好效果,对于未破裂微小动脉瘤,应加强随访观察,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对前交通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资料,并对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的手术时机与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19例(20个),6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患者痊愈或恢复良好16例,偏瘫1例,植物性生存1例,死亡1例。介入栓塞动脉瘤13例(15个),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恢复良好10例,偏瘫2例,死亡1例,2例复发。结论翼点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显露充分,配合临时阻断和控制性低血压,可获得理想的疗效。采用GDC栓塞亦有类似效果,且栓塞治疗对于多发性动脉瘤、宽颈动脉瘤和术中显露困难的动脉瘤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62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和技巧。方法62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均采用Yasa唱Yasargil翼点入路,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结果本组62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均被成功夹闭。出院时治愈或良好53例,致残8例,死亡1例。存活病人随访6~12月,复查DSA或CTA,均无动脉瘤复发、破裂再出血发生。结论经翼点入路行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术,显露充分,有利于载瘤血管的临时阻断和成功夹闭动脉瘤颈;配合娴熟的显微外科操作技术,可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前交通动脉瘤不同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前交通动脉瘤患者30例随机分为介入组和手术夹闭组各15例,2组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介入组给予介入栓塞治疗,手术夹闭组给予开颅手术夹闭治疗,6个月后随访,观察并记录看2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介入组有效率86.7%,手术夹闭组为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认知功能障碍均未得到改善,且治疗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和程度增加;介入组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低于开颅手术夹闭组。结论介入治疗和开颅手术夹闭对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当,但手术夹闭治疗增加术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加重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急诊夹闭与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急诊动脉瘤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62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急诊治疗,其中开颅夹闭组39例、栓塞组23例。术后随访3~28个月,夹闭组31例、栓塞组22例(失随访9例)。结果:夹闭组治愈30例,栓塞组治愈20例(P<0·01)。术中动脉瘤破裂:夹闭组5例;围手术期死亡:夹闭组3例;下视丘反应:夹闭组8例、栓塞组3例;认知和肢体功能障碍:夹闭组2例、栓塞组1例;植物状态:夹闭组1例。随访:夹闭组1例死亡。结论:急诊血管内栓塞术操作安全、疗效优于开颅夹闭术,特别是对Hunt-Hess(H&H)分级为Ⅳ~Ⅴ级的患者可增加生存和治愈机会,但不能完全替代夹闭术,两者的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术治疗老年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2011年6月至2014年10月收治老年(年龄≥60岁)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53例,采用开颅夹闭术31例(夹闭组),血管内栓塞术22例(栓塞组)。结果 夹闭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8.4%)明显高于栓塞组(18.2%;P<0.05)。出院后3个月,按gos评分评估预后。夹闭组预后良好18例(gos评分≥4分),重残7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2例;栓塞组预后良好19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夹闭组预后良好率(58.1%)明显低于栓塞组(86.3%;>P<0.05)。>结论 对于老年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可采取夹闭术和栓塞术两种方式,但是栓塞术可在明确诊断的同时进行治疗,创伤较小,能有效降低再出血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特别适合不能耐受开颅夹闭术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0.
开颅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开颅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开颅夹闭组24例,血管内栓塞组26例,对两组的疗效和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开颅夹闭组:24例成功夹闭瘤颈,手术相关并发症6例。随访2年,复查脑血管造影,24例中有2例夹闭不全。血管内栓塞组:成功栓塞24例,2例多发动脉瘤患者一侧成功栓塞,遗留另一侧未栓塞,血管内栓塞相关并发症5例。随访1月~2年,无瘤体复发或再发。结论开颅夹闭和血管内栓塞都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临床上应视病人瘤体特点等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60岁以上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手术治疗情况,为提高患者手术疗效和可行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0岁进行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的2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显微开颅夹闭术组113例,血管介入栓塞术组113例。分别观察2组手术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显微开颅夹闭术组手术时间(79.45±16.43)min,血管介入栓塞术组手术时间为(83.12±14.61)min,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开颅夹闭术组术后住院时间(35.35±8.24)d,血管介入栓塞术组术后住院时间(27.16±9.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随访结果,显微开颅夹闭术组动脉瘤消失者占78.8%,残余稳定15.0%,复发/扩增6.2%。血管介入栓塞术组动脉瘤消失者占75.2%,残余稳定16.8%,复发/扩增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显微开颅夹闭术组预后评分中5分占65.5%,3~4占23.0%,1~2分占11.5%。血管介入栓塞术组预后评分5分占76.1%,3~4分占16.8%,1~2分占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行显微开颅夹闭术和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均取得确切疗效,可有效控制病情。但血管介入栓塞术住院时间较短,在患者恢复和预后方面略优于显微开颅夹闭术,较适合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12.
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早期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早期治疗策略.方法 34例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根据动脉瘤不同特点和患者情况,急诊或早期选择开颅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或血管内介入弹簧圈栓塞术进行个性化治疗.结果 开颅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12例,预后良好8例,预后良好率为66.7%,轻残2例,重残1例,植物状态1例,无死亡病例;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22例,预后良好16例,预后良好率为72.7%,轻残3例,重残1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1例,2组预后情况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前循环破裂脑动脉瘤,根据不同情况个性化选择治疗方案,采取急诊或早期开颅显微夹闭术或血管内栓塞治疗,是提高良好预后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和介入栓塞术两种治疗方式的相互关系。方法回顾总结动脉瘤夹闭术和栓塞术互补性治疗的6例病例,其中3例先行手术治疗,3例先行介入治疗。3例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1例出现后交通动脉瘤复发,1例前交通动脉瘤术后前交通动脉上发现新的动脉瘤,均行动脉瘤栓塞术补充治疗,1例双侧后交通动脉瘤左侧手术夹闭1年后行右侧后交通动脉瘤颅内支架血管内介入治疗。3例先介入治疗的患者中1例发生栓塞物堵塞载瘤动脉瘤导致大面积脑梗塞,1例发生栓塞物移位,1例发生再出血,均采取开颅手术予以补充治疗,夹闭动脉瘤并取出了栓塞物。结果所有补充治疗均未造成新的病残,其中5例恢复满意,1例恢复良好。结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和栓塞术之间既是竞争的关系同时也是互补的关系,两种手术方式都有需要发展的余地同时也有相互结合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床突段微小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影像学方法确诊的18例颈内动脉床突段微小动脉瘤患者资料,其中颈内动脉-眼动脉瘤患者4例,3例行血管内治疗,1例行开颅夹闭;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10例,3例行血管内治疗,7例行开颅夹闭;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瘤患者3例,1例行血管内治疗,2例行开颅夹闭;1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行开颅夹闭.结果 1例颈内动脉-眼动脉瘤患者行弹簧圈栓塞治疗后破裂出血,死亡;1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术中破裂,疏松填塞,术后再次破裂出血,死亡;1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术中弹簧圈逸出,后行开颅夹闭,恢复好;其余病例预后均良好.结论 颈内动脉床突段微小动脉瘤中眼动脉瘤以支架辅助弹簧圈疏松栓塞治疗为宜,开颅夹闭是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微小动脉瘤的首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诊断、手术时机和治疗方法。方法 48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共有105个动脉瘤,均进行了3D-CTA或/和脑DSA检查,41例患者采用开颅手术或/和血管内栓塞治疗,7例患者放弃治疗。一次性手术一侧开颅29例,一次性手术双侧开颅1例,分次手术4例,一次性血管内栓塞4例,开颅手术+血管内栓塞3例。结果 41例患者共成功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治疗91个动脉瘤,其中39例随访3月~5年,无再出血症状发生,1例开颅夹闭加包裹术的患者出院后4年包裹的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死亡,1例夹闭一侧动脉瘤的患者出院后2年对侧动脉瘤破裂出血,再次入院手术治疗后康复。39例患者随访时进行GOS评分,5分30例,4分4例,3分3例,2分1例,1分1例。35例患者经3D-CTA或/和DSA复查,未见动脉瘤新生或再通。7例放弃治疗的患者随访3月~2年,未破裂的动脉瘤患者4例,其中2例发生破裂出血死亡,破裂的动脉瘤患者3例均发生再次破裂出血死亡。结论 CT、3D-CTA的应用能为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诊断及术后复查提供有效的帮助,DSA仍是颅内多发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对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患者应尽早采取开颅手术或血管内栓塞治疗,能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并比较开颅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围术期指标及临床结局。方法选取头部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前交通动脉瘤患者5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介入组(35例)和开颅组(24例),出院时行格拉斯哥治疗结果评分(GOS)评估患者预后,记录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对比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近期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开颅组,住院费用多于开颅组(P0.05);介入组并发症发病率为2.86%,低于开颅组的20.83%(P0.05)。结论开颅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近期疗效大致相同,后者在降低并发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上更具优势,但手术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早期栓塞和手术夹闭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收治颅内破裂动脉瘤68例,其中早期栓塞治疗33例(栓塞组),手术夹闭治疗35例(夹闭组)。结果 术后1周,栓塞组NIHSS评分明显优于夹闭组(P<0.05)。术后随访3个月,栓塞组术后癫痫和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夹闭组(P<0.05);两组脑积水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栓塞组术后3个月存活率(96.97%,32/35)与夹闭组(88.57%,31/33)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具备开展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条件的基层医院早期栓塞与开颅夹闭颅内破裂动脉瘤均具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栓塞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60例前交通动脉瘤采用水解、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结果59例患者栓塞成功,1例因栓塞失败行手术夹闭。按GO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Ⅳ-Ⅴ级55例,Ⅲ级3例,Ⅰ级(死亡)2例。58例随访3~12个月均无再出血症状。55例行DSA或MRA检查,50例均未见动脉瘤再通,5例动脉瘤残腔未见增大。结论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栓塞术前应对动脉瘤进行充分评估。选择适当的弹簧圈进行填塞,术中适时造影,了解动脉瘤填塞情况及载瘤动脉的循环情况可避免血栓形成、动脉瘤再破裂等术中并发症的发生。血管内栓塞前交通动脉瘤的近、中期疗效是肯定的,但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37例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 (MIA)的治疗原则和预后。方法 对 3 7例颅内多发动脉瘤行手术治疗。一期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 2 5例 ,其中单侧翼点入路开颅 6例 ,双侧翼点入路开颅 19例 ;分期介入栓塞多发动脉瘤 7例 ;二期双侧翼点入路开颅治疗动脉瘤 3例 ;一期手术夹闭后交通动脉瘤 ,二期介入栓塞眼动脉瘤 1例 ;一期介入栓塞胼周动脉瘤 ,二期手术夹闭后交通动脉瘤 1例。结果  3 7例手术全部成功 ,存活率 10 0 %。因手术新出现神经系统体征 3例 (2例偏瘫 ,1例昏迷 ) ,经半年以上的随访 ,2例恢复 ,1例植物生存。手术前的神经系统体征 (9例动眼神经瘫痪 ,6例脑积水 ,7例偏瘫 ,2例失语 ) ,3例偏瘫未恢复 ,3例动眼神经瘫痪部分恢复 ,2例失语症状改善 ,其余神经体征已恢复。 6例脑积水中 ,有 4例手术后脑室缩小 ,2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根据病人条件和具体情况 ,尽早实施外科干预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 ,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2015年7月—2017年12月,行开颅夹闭术或介入栓塞术治疗的12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对所有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定;每例患者共进行4次MMSE评分:入院时(治疗前)、术后近期(术后2周)、中期(术后2个月)、远期(术后1年)。将患者按照手术治疗方式分为开颅夹闭组(42例)和介入栓塞组(80例),分别对比两组患者术前、近期、中期和远期的MMSE评分;并对不同时期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前MMSE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栓塞组在术后早期、中期及远期的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开颅夹闭组(均P<0.05)。开颅夹闭组患者在术后近期及中期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介入栓塞组(均P<0.05);但在术后远期,两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开颅夹闭术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近期及中期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介入栓塞术患者。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有助于减轻认知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