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9 毫秒
1.
高压氧预适应在外科手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适应是指预先给予某种因素刺激后产生对该因素的耐受性和适应性,它作为一种内源性保护现象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高压氧预适应作为一种预处理因素,能激发机体的内源性保护机制,从而减轻组织缺血、创伤等引起的组织创伤,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故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高压氧预适应在外科手术中的作用及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预适应是指预先给予某种因素刺激后产生对该因素的耐受性和适应性,它作为一种内源性保护现象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高压氧预适应作为一种预处理因素,能激发机体的内源性保护机制,从而减轻组织缺血、创伤等引起的组织创伤,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故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高压氧预适应在外科手术中的作用及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适度的应激对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分娩作为一种特别的刺激因素,可引起机体一系列应激反应.适度分娩应激可增强母亲和胎儿的适应性,预防不利的分娩结局,但持久强烈的分娩应激给母婴带来伤害作用.本文就足月分娩与应激反应关系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基本理论,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都有指导作用。对胚胎发育规律和机制的研究是中医学研究的薄弱环节,以中医阴阳学说来理解和分析胚胎发育中结构的演变和功能,期望能为中医学研究胚胎发育和预防、治疗妊娠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针刺镇痛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疼痛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后的一种防御反应,也是多种疾病的一种症状,不仅使患者感受痛苦,并可引起功能紊乱,甚至休克.因此积极地探讨机体镇痛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人体内存在内源性抗痛系统,即内源性阿片肽神经元、内源性阿片肽、阿片受体.目前治疗疼痛的主要手段是药物、手术等,但是这些手段均可带来一定的不良反应.而针刺镇痛是较理想的途径,其安全、实用、几乎无不良反应等优点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针刺麻醉、镇痛领域里做了大量的临床、文献、药理、神经科学等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由于分子生物学发展迅速,应用广泛,许多研究人员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从基因水平,并结合药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等其他学科,对针刺镇痛机制开展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取得了较以往更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自体血液低剂量辐射回输对机体辐射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体血液低剂量辐射回输是通过对离体血液低剂量辐射(Low dose radiation,LDR),诱导机体产生抗辐射适应性反应及增强免疫功能,对随后高剂量辐射(High dose radiatmn,HDR)引起的DNA损伤、染色体畸变、细胞癌变及免疫抑制等有一定保护作用,达到保护机体正常组织免受放疗等过程带来的辐射损伤。近年的大量研究,在其机理及临床应用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腺苷预处理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复短暂的缺血应激使机体组织对随后更长时间的缺血再灌注 (I/R)损伤产生明显保护作用的一种适应性现象 ,称为缺血预处理 (ischemicpreconditioning ,IPC) ,或简称预处理 ( preconditioning ,PC) [1] 。预处理是一种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 ,随着人们对预处理的特点及发生机制认识和理解日益深入 ,人们期待将预处理现象用于药理学开发 ,因而药物PC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在体外循环 (CPB)、心肺联合移植前采用药理学预处理手段 ,通过对I/R损伤内源性耐受的诱导 ,以达到保护的目的。外源…  相似文献   

8.
研究显示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病机制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内源性学说”和“反应性机制学说”。原发性内源性学说即 PSD 的生物学机制,反应性机制学说认为 PSD 是社会心理生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临床主要从药物、针灸、康复训练、心理干预、音乐、低能量激光、重复经颅刺激等方面进行治疗。现基础研究显示先制备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动物模型,再联合慢性刺激复合可制备成 PSD 模型,其行为学与神经功能评定等方面的研究表明 PSD 动物存在快感消失、学习及记忆受损、行为绝望,神经功能受损较重等。  相似文献   

9.
人类基因组学与中医学理论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实施和后基因组计划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发现它们所揭示的内容与传统中医学理论存在着吻合,在中医学理论的整体观、体质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辨证论治思想等方面均展示了人类基因组学与中医学理论的相关性,这对于我们在基因水平上研究中医学理论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富莹  孙立元 《华夏医学》2014,27(1):176-180
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通过激发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保护缺血性脑疾病患者的神经.随着研究的深入,缺血后处理的概念逐渐拓展为远程缺血后处理.笔者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肝升肺降是中医的一大基础理论,涉及一些临床病证的病理机制及辨证施治原则的确立,历来见仁见智各有不同。通过中医生理解剖、中医气化与中医体用的关系,从体用的层面论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12.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说,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人体健康系统是人体系统的子系统。系统科学注重整体,从宏观层面研究系统的运行规律,这与中医学唯象理论在方法论上是一致的,因此系统科学相关理论可运用于中医理论体系下的人体健康系统的研究。本文介绍了近代系统科学理论之一的协同学及其支配原理和序参量;通过分析中医体质与序参量的关系,指出中医体质是人体健康系统的序参量;运用协同学原理构建基于中医体质的人体健康系统的数学模型结构,解释体质可分论、体病相关论和体质可调论,为建立中医体质学与近代系统科学之间的联系,建立人体健康系统模型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医五行学说与傣医四塔学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基本内涵及文化背景方面入手,将中傣理论的核心内容五行学说和四塔学说进行分析比较,认为二者均是划分人体属性和探求生命运动规律的方法论,但在源流和文化背景方面却存在明显差异。揭示了隐含在各自医学理论中的文化潜流,并提出在保留各自特色的前提下,二者能相互借鉴各自医学中的文化内涵,以利于中傣医之间进行深层次的相互交流,从而促进各自理论体系的完善和进一步发展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亟需解决三个问题:①溯本探源,统一和规范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这是中医理论现代研究的根本前提,舍此,任何层次上的现代研究都将成为无本之木,都是毫无意义的。②实事求是,正确认识中医理论的科学价值和局限。要弄清中医理论中哪些是对实象的客观记录,哪些是对人体生命运动规律的概括,哪些属于思辨结果抑或臆说,并以此指导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③直面现实,正确理解和对待中西医结合。要纠正中西医结合研究向西医学一边倒的局面,改变用西医学理论验证中医理论、甚或以西医理论来代替中医理论的研究思路,增强中医学在中西医结合中的主体意识,否则中医理论乃至整个中医学将面临主体性危机。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瘀毒"病机理论的诠释,为中医临床抗肿瘤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方法]通过查阅肿瘤相关中医学文献,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探讨"瘀毒"理论中"瘀"和"毒"的含义及成因,对"瘀毒"理论进行诠释,并提出相应治疗策略。[结果]肿瘤"瘀毒"病机理论中的"瘀"指的是体内物质淤积、阻滞的状态,多由正虚和邪实共同导致。"毒"指的是具有强烈致病性,容易导致疾病恶化的致病因素,多由"瘀"蕴久而生。在微观层面,肿瘤微环境的形成及其组分的改变是"瘀毒"的典型特征。根据"瘀毒"理论,匡扶正气,求本溯源;探寻邪实,不忘瘀血;瘀毒同治,通达机变是肿瘤的中医治疗原则。[结论]"瘀毒互结"是肿瘤发生发展的核心,依据"瘀毒"理论衍生的治则治法可以指导肿瘤的治疗,值得同道借鉴。  相似文献   

16.
论《黄帝内经》脏腑的实体解剖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中医学人士往往根据传统中医理论中“肝生于左”的记载,认为中医学的人体解剖观不正确。我们认为,传统中医理论中的脏腑指的是某一种特定的功能系统,而并非现代医学所谓的只是一种实体解剖器官。因此,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对于脏器的概念不是完全相同的。通过研究《黄帝内经》,我们发现“肝生于左”实际上是指肝在中国传统文化卦象中的相对位置,而非人体脏腑的解剖学或形态学位置。脏腑的本义是指实体解剖器官,其解剖位置与现代医学的认识基本一致,其功能也与现代医学的认识有某种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7.
认为气一元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指导着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现有的各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五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等都是为实现人体阴平阳秘状态所采用的认识病机的方法。中医病机,实质上是指以中医的视角和思维认识从健康到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而气为一元与阴阳、藏象、气血津液、六经等学说共同构成了中医整体观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中医阴阳五行理论谈肠道菌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中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阴阳五行学说认识人体,认识疾病并指导治疗。从中医学的思维角度对肠道菌群进行理论分析,初步探讨中医阴阳五行与肠道菌群间的关系,不仅能够更好的认识人体、认识疾病,更能促进微生态学和中医药学的结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哲学是以科学为分析和研究对象的一门哲学学科。本文从科学哲学的角度 ,分理论的逻辑可行性、理论的可检验性和理论的经验解释力三个方面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分析 ,探讨其与科学理论之间的差异以及向科学理论发展的可能性。目的是对从科学哲学这个新的视角审视中医基础理论进行探讨 ,力求发现中医基础理论的某些不足 ,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从中医基础理论角度认识肠道微生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生态学中,人需要在物质、能量、及信息转运中才能生存繁衍,这三要素不仅存在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样的外环境中,在人体内环境中同样需要三者的相互统一。肠道微生态作为人体内环境重要组成之一,关系着人体生理、病理甚至心理多方面,并在这三要素相互作用下与机体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协调以及相互制约的平衡体系。如果失去这种平衡,机体则呈现出微生态失调,产生多种疾病。随着中医学研究的引入,中医的整体观、阴阳平衡学说、藏象学说、体质学说、正邪致病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解释肠道微生态和宿主之间的关系,并且可以通过中医药改善肠道微生态来治疗部分消化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