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外作为根治间日疟的常规疗法是服用4—氨基喹啉如氯喹0.6克(基质)后,继在6、24和48小时再各服0.3克;伯氨喹啉(以下简称伯喹)日服15毫克,连服14天。Singh等曾缩短伯喹的疗程,即日服伯喹15毫克,连服5天,治疗间日疟50例,追迹观察7.5个月,无一例原虫和临床复发。Basavaraj给间日疟患者一次顿服氨酚喹啉0.6克,再日服伯喹15毫克,连服5天,复发率仅5.75%,而一次顿服氨酚喹啉而不服伯喹者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1989—1991年,在间日疟发病率1/万以下的海安县,对50个间日疟疫点中54例疟原虫确诊病例及周围(半径300m)人群3737人,于发病后半个月和疟疾流行末期分别进行间接荧光抗体(IFA)检测,同时设10个对照点(距病家1500—2500m).试图从疫点病人及其周围人群的疟疾抗体消长情况,了解低疟区IFA检测方法的应用价值及疫点内间日疟传播情况.  相似文献   

3.
青蒿琥酯与萘酚喹联用治疗疟疾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青蒿琥酯与萘酚喹联用对间日疟及抗药性恶性疟的疗效。 方法 选择无并发症的间日疟及抗药性恶性疟病人 ,用青蒿琥酯 (5 0mg/次 ,2次 /d× 3d)与萘酚喹 (10 0m /次 ,2次 /d× 3d)联用 ,进行治疗与观察。 结果共治疗间日 44例 ,平均退热时间为 (2 3 .7± 8.3 )h ,平均疟原虫无性体阴转时间为 (2 7.5± 7.3 )h ,治疗后 3 0、15 0、180d累计复发率依次为 2 .5 %、10 .8%和 17.2 %。治疗恶性疟 5 7例 ,平均退热时间为 (2 7.4± 6.7)h ,平均疟原虫无性体阴转时间为 (3 3 .6± 10 .9)h ,2 8d复发率为 5 .6%。 结论 青蒿琥酯与萘酚喹联用治疗间日疟及抗药性恶性疟病人具有显效快、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小、疗程短和依从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非典型间日疟屡见增多。为了摸索非典型间日疟的规律,我们于1972年7—9月间对部分病人进行了分析,所有患者均经薄血膜查见间日疟原虫。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用免疫印渍试验观察间日疟病人血清中的抗体与间日疟原虫抗原的识别情况。间日疟原虫抗原来源于6例经厚、薄血片确诊的间日疟病人,原虫密度达7000—82000/μl。病人血经Percoll梯度离心浓集后计数,吉氏液染色确定疟原虫的主要发育阶段。室温下在含有0.2mmol/L EDTA,  相似文献   

6.
至今尚无间日疟感染者T淋巴细胞对疟原虫抗原在体外应答的报道。作者将观察对象分为来自欧美非流行区人群的对照组、急性感染的急性组、五年来无临床发作而有免疫力的免疫组及近两年内间日疟发作3次以上的慢性组。用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LMI)检测人对间日疟原虫抗原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应答,并观察某些对象的移动抑制百分率与血清中血凝抗体的相关性。加间日疟抗原的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结  相似文献   

7.
清流县位于福建省西部,辖15个乡(镇),人口14.4万,居民大多居住在海拔200~600m之间。清流县为疟疾流行区,20世纪50、60年代间日疟、恶性疟混合流行(以间日疟为主),主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70年代后仅有间日疟流行,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建国后曾发生3次暴发流行,经长期积级防治,于1988年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为防止疟疾发病率回升,巩固灭疟成果,从1989年起开展了疟疾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掌握不同情况下疟疾病人的抗体消长过程,以便为IFA现场调查结果的分析提供依据,我们于1980年6月至1981年3月,在思南县一个已开展综合性抗疟措施的间日疟暴发流行区,对1299例间日疟病人,进行了血清学与寄生虫学追踪观察。 调查方法 1980年6~10月经血检确诊为间日疟现症病例列入观察对象,经氯喹(3d总量1.5g基质)加伯喹(5d总量150mg基质)双疗程(间隔1个月)系统治疗。发病后3个月内每月追踪1次,以后每2~3个月1次,每次取厚血片及滤纸血滴标本各1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采用铬~(51) 、铁~(59) 及补体的测定来阐明在疟疾病人中引起贫血的原因。患者均系热带病医院住院病人,其中恶性疟5例;间日疟2例;卵形疟1例。所有病人均用氯喹治疗。当病人无发烧和血片中疟原虫消失时进行研究。除一例间日疟外所有患者均有相当程度的贫血,恶性疟患者恢复期贫血较急性期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
清流县位于福建省西部,辖 15 个乡(镇),人口 14.4 万,居民大多居住在海拔 200~600 m之间。清流县为疟疾流行区,20世纪50、60年代间日疟、恶性疟混合流行(以间日疟为主),主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70 年代后仅有间日疟流行,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建国后曾发生3次暴发流行,经长期积级防治,于 1988 年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为防止疟疾发病率回升,巩固灭疟成果,从 1989年起开展了疟疾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 内容与方法1.1 病原学监测 对辖区内临床诊断疟疾,疑似疟疾,感冒和不明原因发热(下称“四热”…  相似文献   

11.
在以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IFA)对间日疟病人进行检测时,因间日疟原虫的培养尚未得到完全成功,只能采用以间日疟原虫人工感染的夜猴或黑猩猩血或病人血来制备抗原片。但是这些来源的代价很高,我国尚难加以采用。为了观察几种来源比较容易的异种抗原的检测效果,我们以猴的食蟹猴疟原虫、培养的恶性疟原虫以及鼠约氏疟原虫等三种异种抗原对单纯间日疟流行区的的同一批间日疟病人的血样进行了检测比  相似文献   

12.
为了查明维西县间日疟的复发情况,给制定合理的抗疟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我们于1982年6月至1983年8月在维西县叶枝乡对89例间日疟病人进行了一年的复发观察。经血检确诊的间日疟患者给予磷酸氯喹1.5g(基质)治疗后,作为观察对象,每15天进行一次随访...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由于抗疟药的广泛应用,疟疾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具有典型症状的间日疟病人相对减少,而不典型的间日疟病人有所增多。我院自1980~1983年共收治间日疟病人429例,其中误诊42例。现将误诊疾病及其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作者报告在1990—1991年间分别从巴布亚新几内亚(14例)、巴西(24例)、印度尼西亚(9例)和马达加斯加(3例)收集到的镜检确诊为间日疟的50例病人的分离株中发现一种间日疟原虫样原虫(P.vivax-like)的人疟原虫。其环子孢子蛋白(CSP)基因序列  相似文献   

15.
威海市2004~2008年共报告疟疾病例48例,其中间日疟37例,恶性疟6例,未分型5例;男性31例,女性17例。37例间日疟中,每日发热26例,间日发热8例,不规律发热3例。6例恶性疟病例均为非洲回乡人员,每日发热5例,持续高热不退1例,症状较间日疟凶险。5例未分型病人每日发热4例,不规律发热1例。恶性疟用科泰复进行治疗,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6.
间日疟原虫与异种疟原虫之间的红内期交叉反应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1%NP-40分别提取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伯氏疟原虫及约氏疟原虫中溶性抗原,用间日疟病血清及两株抗间疟红细胞内原虫单克隆抗体6H7和2C3对上述抗原进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表明,间日疟原虫与异种疟原虫之间有一系列交叉反应原,其中食触猴疟原虫有14条蛋白带可被间日疟病人血清识别,多于另外三种疟原虫。五的虫共有的79kD蛋白均可被间日疟病人血清识别。此外,间日疟病人血清还识别正常  相似文献   

17.
巴布亚新几内亚曾出现过抗氯喹间日疟。本文又报道了两例在临床上较典型的抗氯喹间日疟病例。一例是到Morobe省Lae地区作商务旅行的澳大利亚人。1990年12月5日因关节疼痛就医,虽在血检中见一可疑原虫,但再检查未能发现原虫。病人12月10日回国后再次出现发热,医院证实为间日疟,原虫密度为533/μl。该病例1990年11月底已  相似文献   

18.
作者在12名男性越南间日疟患者体内进行了本研究。实验以开放交叉设计进行,病人随机静脉注射青蒿酯钠(ARTS)120mg(组一)或口服ARTS 100mg(组二);8小时后交替给予另一种制剂。静脉血样自给药的另一侧手臂抽取。静脉注射组药后0,5,7,9,12,15,20,30,45,60,90分钟及2,3,4和8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了用免疫细胞化学过氧化物酶试验(ICPT)测定间日疟原虫抗体。取20~40岁感染间日疟的志愿病人(委内瑞拉金矿工人)血清和经治疗逐渐康复的间日疟患者血清。以100个献血员的血清作为阴性对照。分别取患有锥虫病(Chagas病)、美洲皮肤利什曼病、血吸虫病或弓形虫  相似文献   

20.
六合县是以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为媒介的疟区,直至60年代仍未控制恶性疟与间日疟流行,此后,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1995年达到了基本消灭恶性疟的标准,间日疟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属不稳定的中低度疟疾流行区。由于在疟疾防治过程中发热病人血检是及时发现传染源的主要手段,因此随着疫情持续下降,血检对象与血检率也要作相应的调整,我们于1996-1998年在疟疾流行季节对此项工作进行了探讨。1 方法在全县抽取10个乡镇,其中,中、高疟区4个乡,低疟区6个乡,按往年的疟疾发病率与人口数大致相同分成两组,即第1组(下同)中、高疟区的东王乡、竹镇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