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肠内和肠外营养对胃癌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引言 胃癌病人常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胃癌术后病人减少并发症、促进恢复、提高肿瘤病人对治疗的耐受性都有一定的作用.我们于2001年至2003年9月对入住我院的28例胃癌切除病人采用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对并发症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全小肠切除病人长期家庭肠外营养(附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引 言大部分小肠切除后 ,残余小肠难以吸收足够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对营养的需求 ,必将导致消化、吸收障碍和营养不良 ,严重者可因营养衰竭而导致死亡。近年来 ,随着对短肠综合征代谢变化认识的加深 ,短肠综合征病人的治疗措施也日趋完善 ,不少病人已可能治愈或能长期生存。但是 ,少数残余小肠过短的病人仍需依赖肠外营养 (PN )生存 ,而长期PN却可引起一列代谢、感染等并发症 ,甚至损害机体重要脏器功能 ,从而影响病人营养支持的实施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现报道我院 1例全小肠及右半结肠切除病人 ,接受PN 15年仍健康生存 ,着重介绍…  相似文献   

3.
一所大学医院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的10年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更好开展临床营养支持工作,对该院10年来危重病人的临床营养支持进行了总结. 方法:对 2 590 例危重病人实施了营养支持,接受营养支持的病人分布在全院 19个科室,病种多达20余种.营养支持的方式包括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同时对部分喉癌、心脏术后和老年重症病人及特殊病人营养支持进行监测. 结果:10年来,肠内营养支持病人呈上升趋势.监测结果表明,通过营养支持病人相应的营养和生化指标有明显改善. 结论: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增强病人身体抵抗力、加速机体康复,是提高医院整体救治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294例全胃切除病人术后的营养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病人术后营养支持。方法:1994年5月至1997年5月行全胃切除的病人113例(A组),术后主要依赖肠外营养;1997年6月至1999年3月行全胃切除的病人86例(B组),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1999年4月至2001年5月行全胃切除的病人95例(C组),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而且总热量摄入减少。结果:各组病人术前及术后体重,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无显著差异,B组及C组病人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及营养支持费用显著少于A组病人,而C组病人术后营养支持费用又显著低于B组病人。结论:全胃切除病术后合理的肠内营养有助于胃肠道功能恢复,不仅减少医疗费,而且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不同营养支持模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治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不同阶段营养支持模式的改变及对其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988年1月至2005年4月我所收治的557例SAP病人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治疗阶段分为早期组(1988年1月至1996年12月)和后期组(1997年1月至2005年4月),比较两组SAP病人不同营养支持治疗模式的效果.结果:①早期组病人98.1%行PN支持,明显高于后期组病人(P<0.05);PN支持时间亦较后期组病人明显长(P<0.05).两组病人开始行PN支持的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后期组病人97.0%行EN支持,明显高于早期组病人(P<0.05);病人开始行EN支持的时间亦较早期组明显提前(P<0.05).两组病人的EN支持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早期组病人急性肾功能衰竭、胰周感染和腹腔大出血等发生率明显高于后期组病人(P<0.0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肠瘘和胰瘘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早期组病人的治愈率低于后期组,手术率和病死率高于后期组病人(P<0.05).结论:SAP病人营养支持治疗的模式由以PN为主转变为以EN为主,营养支持模式的转变,是SAP治疗效果取得进步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消化道恶性肿瘤病人在术后均需要化疗 ,而化疗对于原有不同程度营养不良的病人来说 ,更是雪上加霜[1] 。为了化疗的顺利进行 ,以提高抗肿瘤的治疗效果 ,进行一定的营养支持显得十分重要。我院自 1999年 4月~ 2 0 0 1年 10月间 ,对 4 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病人化疗期间行肠外营养支持对照 ,充分体现了肠外营养在化疗中的优越性 ,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选自 1999年 4月~ 2 0 0 1年 10月间我科收治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病人 4 0例。男30例 ,女 10例 ,其中胃癌 2 5例 ,大肠癌 15例 ;平均年龄 (5 6 4± 14 5 )岁…  相似文献   

7.
短肠综合征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总结 2 7例短肠综合征病人康复治疗的经验 ,介绍短肠康复治疗的具体方法 ,探讨改善短肠病人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代偿的措施。 方法 :1997年 1月~ 2 0 0 0年 7月间共 2 7例短肠病人接受了 2 9次康复治疗 ,病人平均年龄 (38.5± 19.3)岁。剩余小肠长度范围 15~ 80 cm,平均 (46 .8± 2 3.4) cm,15例有回盲瓣。从肠切除至接受康复治疗的平均时间为 (86± 10 5 )天。 结果 :治疗后病人的营养状况明显改善 ,肠道吸收功能有所增强。随访时间超过 1年者 2 1例 ,有 18例完全脱离肠外营养 ;随访超过 2年者 8例 ,4例完全脱离肠外营养。 结论 :短肠康复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短肠病人的营养状况 ,并能促进肠功能代偿 ,治疗效果与残留小肠长度、治疗开始的时间和病人年龄有关 ,及早进行康复治疗能够促进肠功能代偿 ,减少病人对肠外营养的依赖。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复杂克罗恩病(CD)的临床特征和外科治疗的预后.方法:对2000年至2005年收治的142例CD病人中,发生各种并发症的128例复杂CD病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CD病人发生的并发症主要有肠瘘、腹腔脓肿、肠梗阻、肠穿孔、消化道大出血等,其累计发生率为90.1%.既往有无手术史对复杂CD并发症的累计发生率并无显著影响.从患病至并发症形成的平均时间为(5.7±5.5)年,而患病年龄为(30.7±13.1)岁.本组98例(76.6%)病人行手术治疗,共死亡7例,治愈与好转率达94.53%,病死率为5.47%.结论:CD有较高的并发症累计发生率,并发症前的病程多为5年,手术对复杂CD的远期病程无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9.
肠功能障碍的肠内营养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人们对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的优劣一直存有争论.有肠道功能的病人,EN无疑是营养支持的最佳模式.但肠梗阻、肠黏膜病变、短肠、肠瘘等不同程度地限制了EN在肠功能障碍病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肠外营养支持联合生长抑素治疗乳糜腹水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目的:观察以肠外营养为主联合生长抑素在乳糜腹水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我院1999年11月至2002年7月治疗的4例乳糜腹水病人,治疗中均使用腹腔引流、禁食、肠外营养,其中3例病人加用生长抑素。结果:4例病人中有3例治愈,1例好转,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肠外营养联合生长抑素是治疗乳糜腹水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破伤风在农村地区仍存在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由于病人全身骨骼肌痉挛,而使能量消耗增加;大剂量镇静剂的应用、呛咳,又影响营养的摄入,使病人很快出现营养不良,造成病人免疫力下降和排痰无力。为此,我院从1995年元月至1997年7月对34例破伤风病人除常规治疗外,应用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治疗,提高了治愈率,获得了满意的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临床资料 本组34例,男性26例,女性8例,年龄为11~69(平均35.2)岁。致病原因:上肢外伤11例,下肢外伤17例…  相似文献   

12.
0 引言 短肠综合征(SBS)的治疗包括营养支持、短肠康复治疗以及手术治疗.我们近期诊治2例病人,其中1例为全小肠切除.肠外营养(PN)、谷氨酰胺(Gln)和生长激素(GH)在这2例短肠综合征病人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放射性肠损伤(CRII)病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情况。方法:采用主观全面评价(SGA)系统回顾性总结206例CRII病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情况,并对CRII病人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结果:206例CRII病人接受手术229例次,86.16%的病人入院时有营养不良。经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和手术治疗后,病人的营养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营养不良发生率仍然较高。结论:CRII病人的营养不良发生率甚高,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时间较长,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和手术能明显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4.
肠外瘘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0 引  言营养支持是肠外瘘病人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我科 2 0世纪 70年代即重视肠内营养 (EN)在肠外瘘病人中的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 ,对肠外瘘病人应用EN有了更多的体会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7年 1月至 2 0 0 0年 1月收治肠外瘘病人 170例 ,男 119例 ,平均年龄为 (4 0 .6±17.6 )岁 ;女 5 1例 ,平均年龄为 (4 5 .2± 15 .8)岁。其中胃瘘及胃肠吻合瘘 15例 ,十二指肠瘘 2 8例 ,小肠瘘 72例 ,结肠瘘 2 8例 ,回结肠吻合口瘘 13例 ,多发性肠瘘 14例。1.2 营养支持方法 在肠道功能未恢复之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肠瘘病人早期营养支持治疗的现状,并分析对病人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就诊于东部战区总医院ICU 6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肠瘘病人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病人行早期营养支持治疗的现状,并探究对病人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有45例(75.00%)和57例(95.00%)病人在入院48 h内开始EN治疗和PN治疗。入院前1周早期肠内营养(EEN)热卡达标率为44.20%,入院前1周早期肠内营养热卡达标组和非达标组,二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费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5),ICU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05)。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合肠瘘病人早期肠内营养达标率稍低,与早期肠内营养非达标组相比,肠内营养达标组病人机械通气时间短,病人住院总费用低,可改善病人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急性结肠穿孔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EN)和全肠外营养(TPN)支持治疗对机体恢复和营养状态的效果,探讨急性结肠穿孔术后合适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60例急诊手术的急性结肠穿孔病人,根据所给予的营养支持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所有病人分为EN+PN组和TPN组。对比两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EN+PN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TPN组,且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穿孔术后EEN支持可改善病人的营养状态,加速病人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肠造口术是治疗直肠癌、结肠癌的一种常用手术.由于肠造口改变了病人原有的排便方式,从隐蔽的会阴部移到腹部,且不能随意控制.通过对40例肠造口病人的心理状况调查,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根据病人出现的心理异常给于不同的心理干预,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谷氨酰胺(Gln)和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EN)对短肠综合征病人小肠黏膜形态、肠黏膜细胞增殖和凋亡水平的改变,以评价对短肠综合征病人的治疗效果. 方法:10例短肠综合征病人联合应用rhGH 0.05 mg/(kg·d)、Gln 30 g/d和膳食纤维的EN进行3周的肠康复治疗.分别在...  相似文献   

19.
0 引  言1994年2月至1997年6月,我院普外科收治急腹症与重症破伤风病人872例,均属急诊入院的危重病人。其中60例施行肠外营养支持配合其他治疗,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危重病人,年龄23~59(平均41)岁。60例中,1例食管纵隔瘘,9例重症破伤风;其余50例中包括6例十二指肠损伤(血肿与破裂)并发十二指肠瘘、1例胃体癌全胃切除术后食管空肠吻合口瘘、3例胸腹腔创伤后小肠瘘、2例胆源性重症胰腺炎、2例溃疡性结肠炎并穿孔、7例高位肠梗阻术后等。有11例术后出现严重感染并发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SOF)。1.2 营养的…  相似文献   

20.
肿瘤与营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肿瘤病人的营养状况和肿瘤与营养的关系,为肿瘤病人营养提供基础。方法 回顾性复习近10年来国内外有关献20余篇。结果 50%恶性肿瘤病人存在蛋白营养不良。肿瘤病人的代谢以无氧酵解为主,血浆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使用脂肪乳时应慎重;在蛋白质供谢中某种特定氨基酸(asparagine天冬酰氨酸methionine蛋氨酸)作为必需氨基酸,谷氨酰胺-谷氨酸、亮氨酸、组氨酸及牛磺酸浓度低,免疫球蛋白和T淋巴细胞活性下降。营养支持,可以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提高对手术和化疗的耐受性;精氨酸强化的肠外营养提高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力。体外试验肿瘤细胞,应用hGH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促使静止期细胞群进入增殖周期,为提高肿瘤对细胞周期时相特异性药物的敏感性提供了基础。结论 对第1例肿瘤病人都应该进行营养评价并予适当的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