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子元  孙明瑜 《金属学报》2020,25(7):796-802
结直肠癌是世界上第三大癌症。手术切除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首选方法,辅助以化疗、靶向治疗等方法减少复发转移。但肿瘤耐药是患者术后复发及致死的重要因素。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已发现参与结直肠癌耐药,因此,研究lncRNA调控结直肠癌耐药的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lncRNA在结直肠癌耐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s)是一类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不被翻译成蛋白但起着重要调控作用的RNA。近期的研究显示lncRNA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侵袭、早期诊断、预后评价、放化疗疗效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目前lncRNA对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放化疗疗效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就此方面的国际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高元峰  李珊  刘林  欧阳荣 《金属学报》2018,23(5):586-591
随着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被发现。研究表明lncRNAs对胶质瘤的诊断、治疗和化疗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截至目前共有20多个异常表达的lncRNAs被证实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主要阐述这些公开报道异常表达的lncRNAs,以期为胶质瘤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提供新的生物靶标。  相似文献   

4.
彭向东  方伟进  何阳  郭韧 《金属学报》2017,22(10):1189-1194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人体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处于各类疾病的第三位。结直肠癌的发病受年龄、生活方式、肥胖、吸烟等的影响,近年的研究表明非编码RNA包括环状RNA的表达异常也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环状RNA是一种新型的内源性非编码长链RNA,不同于常见的线性非编码RNA,其自身构成3' 端与5'端共价结合的封闭环状结构。环状RNA能作为RNA的海绵体以及调节剪切和转录。环状RNA也能调节蛋白与蛋白之间的作用以及影响核糖体成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环状RNA通过对肿瘤细胞生长、转移、侵袭的调控直接参与结直肠癌的疾病进程。本文对环状RNA的功能及其在结直肠癌中的最新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李智星  胡洋  王果  朱院山 《金属学报》2018,23(3):342-351
结直肠癌是全球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机制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s) 是一类长度大于200 个核苷酸但无蛋白编码功能的RNA。近期的研究显示lncRNA可通过参与细胞信号转导,并影响信号通路中相关分子的表达,对肿瘤的发生发展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其中lncRNA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相互调节作用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lncRNA或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相关分子的变化均会影响结直肠癌的增殖、侵袭迁移及耐药。深入了解lncRNA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相互调节作用,可以进一步阐明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为结直肠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6.
陈薪薪  陈朝生 《金属学报》2018,23(4):471-476
在复杂的生物基因表达调节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曾被认为是“噪音”基因,如今却被认为在表观遗传学、染色质重塑、转录水平、转录后调控以及免疫系统调节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lncRNA参与调节免疫细胞的分化、活化和细胞因子的分泌表达等过程。本文主要介绍当前lncR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所发挥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8.
周广琛  刘怡希  郑云 《金属学报》2022,27(5):575-587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致死率一直都居高不下,其病变与基因突变、表观遗传改变和相关信号通路激活有关。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20~24 nt的非编码RNA,可以调控靶标mRNA的表达并控制各种细胞机制。作为CRC的治疗和预后的新型标志物,miRNA与CRC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在本综述中,我们就CRC组织中失调的miRNA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特异性miRNA与CRC增殖、转移、凋亡、化疗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miRNA在CRC治疗和预后上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张蕊  邓俊丽  孙红  王果  朱院山 《金属学报》2016,21(9):1061-1067
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是临床上癌症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但其具体的分子机制及相关调控网络尚不完全清楚。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指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无蛋白编码功能的RNA。已有报道lncRNA作为致癌基因或抑癌基因调控下游靶基因的表达,并从不同方面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对肿瘤的发生发展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本文就lncRNA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旨在寻找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以期用于肿瘤转移的早期诊断、疗效判断、预后预测乃至基因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10.
环状RNA(circle RNA, circRNA)是一种单链、共价闭合的非编码RNA,其机制主要涉及到环状RNA的海绵吸附微小RNA(micro RNA, miRNA)、调节蛋白转录和转录后水平、与RNA结合蛋白作用及少许编码蛋白等。同时因环状RNA具有表达量丰足、高度保守、动态变化等特点,使其具有成为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开发环状RNA疫苗以及环状RNA的基因编辑治疗等应用前景。心血管疾病位于全球疾病死亡原因的首位,现有的诊疗方法虽然能够延缓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仍需探索新的发病机制与诊疗靶点。目前已有诸多研究报道环状RNA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机制联系,因此本文旨在阐释心血管疾病中环状RNA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环状RNA参与的三种临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赵文超  邱艳芳  谭嵘 《金属学报》2020,25(8):943-952
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化疗作为一种传统治疗方式,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不同种类及不同作用机制的化疗药物先后应用于临床。许多化疗药物使用初期对肿瘤取得了较好的反应疗效,但随着治疗的进展,化疗耐药出现,成为了肿瘤治疗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DNA损伤修复能力的改变是产生化疗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主要阐述DNA损伤修复通路的改变与化疗药物耐药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讨论在DNA损伤修复通路缺陷的肿瘤中,如何寻找潜在治疗靶点,通过联合治疗手段克服化疗耐药。  相似文献   

12.
岳玲  杜俊宏  刘晓  李玉兰  许飞雪 《金属学报》2022,27(11):1299-1306
卵巢癌是恶性程度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近年来,组蛋白修饰(histone modifying enzymes, HMEs)作为表观遗传修饰的重要部分在卵巢癌中被广泛研究,包括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及去甲基酶、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及去乙酰化酶在内的多种组蛋白修饰酶通过对组蛋白及非组蛋白进行修饰,在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迁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能够调控化疗耐药的发生。多种组蛋白修饰酶的抑制剂通过促进细胞生长停滞及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增加化疗敏感性等在卵巢癌中发挥良好的抗肿瘤作用,有望成为卵巢癌精准治疗的新策略。本文将针对参与甲基化及乙酰化过程的组蛋白修饰酶在卵巢癌中的作用机制及治疗潜力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膀胱癌化疗药物增敏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伟平  周维英 《金属学报》2019,24(9):1060-1064
近年来化疗耐药严重制约着膀胱癌的治疗效果,术后复发率和转移率居高不下。因此,逆转膀胱癌化疗耐药性,寻找有效的化疗增敏靶点并探究其机制十分重要。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术后选择辅助化疗药物进行治疗,常用化疗药物包括顺铂、吉西他滨、阿霉素、表柔比星等。目前实现这些药物化疗增敏的靶点基因和分子在膀胱癌细胞中呈现不同的表达状态,且通过这些靶点实现增敏的机制也各有不同。本文将就膀胱癌化疗药物增敏靶点及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膀胱癌的化疗增敏探索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450(CYP450)酶的基因变异是否是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的方案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治疗结果差异的影响因素。方法: 研究入组69例接受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同时对细胞色素450(CYP450)基因上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10%的79个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对这些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和治疗反应率以及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仅CYP1A1的rs1048943(Ile462Val)和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相关(P=0.0003),其他位点和治疗反应率以及总生存期(OS)无明显相关性。纳入Cox风险比例模型当中校正之后,发现该位点是影响PFS独立的预后指标(P=0.004)。结论: CYP1A1上的多态性位点rs1048943(Ile462Val)对接受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的CRC患者来说可能是一个可以预测预后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15.
谢刚  安昌勇  张才全  唐华 《金属学报》2013,18(4):433-437
目的: 探讨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前口服肠道抗生素行肠道准备对大肠杆菌耐药的影响。方法: 对符合要求的100例结直肠肿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口服肠道抗生素 1 d,对照组口服肠道抗生素 3 d,于术中采集每例病员结肠黏膜附着物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统计两组大肠杆菌培养阳性率及其耐药情况。结果: 1 d 组和 3 d 组结肠黏膜附着物大肠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46%和40%, 3 d 组大肠杆菌较 1 d 组对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及左氧氟沙星耐药增加(P<0.05);两组均对氨苄西林全部耐药,而对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及哌拉西/他唑巴坦全部敏感。结论: 肠道抗生素用于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前肠道准备, 3 d 方案致大肠杆菌对部分药物耐药性增加,术前肠道准备宜尽量减少服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