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为提升母线负荷预测的精确性与稳定性,针对母线负荷噪声,提出一种考虑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降噪优化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的母线负荷预测方法。通过VMD将母线负荷分解为多个平稳的固有模态函数余项,将其分解项去除噪声后进行重组,达到降噪优化效果;对降噪后的母线负荷序列构建基于LSTM的时序预测模型,利用贝叶斯优化方法对网络初始超参数进行优化,以提高时序预测模型的精度。算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VMD对母线负荷进行降噪优化后再进行预测,有利于预测结果更加稳定,且贝叶斯优化寻参解决了因初始参数设置不当而使预测结果精度不高的问题。该文方法可运用于母线短期负荷预测,并为电网调度运行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当前堆石坝变形智能预测模型较少关注多测点变形时间序列在时空特征上的不均衡性,因此限制了变形预测精度的进一步提高。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卷积神经网络、注意力机制和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的堆石坝变形预测模型(CTSA-Conv LSTM),该模型可以提取变形时空特征,对不同时刻和不同位置的测点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实现对堆石坝整体变形规律的自适应学习。以水布垭面板堆石坝为例,采用该模型和最大断面所有测点的变形监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模型预测效果优于Holt-Winters等常规时序预测模型,预测精度也优于笔者提出的基于LSTM的变形预测模型。通过深度学习提取监测数据时空特征,进一步提高了大坝变形预测精度,为大坝安全监控模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为降低短期负荷序列的非线性以提升预测精度,提出一种基于多阶段优化的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 VMD)和粒子群算法优化支持向量回归(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PSO-SVR)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模型。第1阶段采用VMD优化和预处理原始负荷序列,分解获得多个较为平稳的模态分量。第2阶段利用相空间重构优化重组各序列分量,并针对各分量分别建立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预测模型。第3阶段将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用于优化SVR模型内部参数,便于更好地进行训练和预测。最后累加所有序列的预测值,实现短期电力负荷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取得更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极限学习机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缺点以及环境变化导致光伏出力波动的特点,构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噪声完全集成经验模态分解(complet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with adaptive noise,CEEMDAN)算法,结合黑猩猩优化算法优化极限学习机神经网络的光伏出力短期预测模型。首先利用CEEMDAN算法将影响光伏输出功率的关键环境因素序列进行分解,得到数据信号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局部特征,降低环境因素序列的非平稳性,然后将各分解子序列和光伏历史数据序列作为黑猩猩算法优化的极限学习机预测模型输入进行预测。最后,选用DKASC Solar Centre光伏电站数据集对不同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对比。实例仿真结果表明,构建的改进光伏出力预测组合模型的各项指标预测效果更好,且适用不同环境的光伏发电预测。  相似文献   

5.
精准的风电功率预测结果可保障电网在安全稳定运行条件下提高风电并网容量。为提高风电功率预测精度,融合时间序列分解技术、机器学习及启发式算法提出一种风电功率双层组合预测模型。首先,构建经验模态分解技术和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相结合(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combined with long short term memory network, EMD-LSTM)的预测模型。同时,构建变分模态分解技术、模拟退火算法及深度置信网络相结合(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 simulated annealing combined with deep belief network,VMD-SA-DBN)的预测模型。并将已构建的EMD-LSTM及VMD-SA-DBN模型作为组合预测模型上层的基础预测模型。其次,利用极端梯度提升算法构建下层预测模型,并将上层2个基础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输入到下层预测模型,以得到最终的预测结果。最后,利用实测数据对此算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证明所提出的双层组合预测模型较单一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6.
针对风速序列随时间、空间呈现非平稳性变化的特征,提出一种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的EMD-SVM短期风电功率组合预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EMD将风速序列分解为一系列相对平稳的分量,以减少不同特征信息间的相互影响;然后利用SVM法对各分量建立预测模型,针对各序列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核函数和相关参数来处理各组不同数据,以提高单个模型预测精度。最后将风速预测结果叠加并输入功率转化曲线以得到风电功率预测结果。研究结果表明,EMD-SVM组合预测模型能更好地跟踪风电功率的变化,其预测误差比单一统计模型降低了5%~10%,有效地提高了短期风电功率预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7.
针对时间序列规律难以捕捉且具有高度非平稳性特征导致的预测精度较低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二次分解和注意力机制优化门控循环单元(GRU-attention)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首先利用完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omplet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with adaptive noise, CEEMDAN)将时间序列分解为若干个特征互异的模态分量,并依据样本熵量化各分量复杂度。其次采用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al decomposition, VMD)弱化高熵值分量的非平稳性特征。接着使用注意力机制优化GRU预测模型。最后对各分量建立GRU-attention模型进行预测,将各分量预测结果叠加获得最终结果。通过实验分析证明,所提出的模型与其他模型相比能够较好的捕捉序列的复杂规律、降低序列的非平稳性并且具有较高的预测性能,其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达到了2.9%,决定系数达到了0.891。  相似文献   

8.
针对复杂环境下输电线路山火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与极端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的输电线路山火预测模型。首先利用小波去噪对采集的风速时间序列进行噪声分析,根据序列的不同进行归类重构,产生新的风速时间序列;然后利用经验模态分解将输电线路山火成因分解为一系列具有不同特征尺度的子序列;接着利用交叉验证法和重构相空间法确定学习机的各种参数和输入维数;再利用极端学习机输电线路山火进行建模预测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基于经验模态分解与极端学习机的输电线路山火组合预测模型可以有效预测24 h之内的山火蔓延速度,为实现输电线路山火在线较高精度的预测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
方娜  李俊晓  陈浩  李新新 《现代电力》2022,39(4):441-448
为了有效提高电力负荷预测精度,针对电力负荷非线性、非平稳性、时序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双向门控循环单元(bidirectional gated recurrent unit,BiGRU)和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混合的多频组合短期电力负荷预测模型。该模型先利用关联度分析得到相似日,并将其负荷组成新的数据序列,同时使用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将该数据序列进行分解,并重构成高低2种频率。对于高频分量,使用CNN-BiGRU模型进行预测;低频部分则使用MLR。最后将各个模型得出的预测结果叠加,得到最终预测结果。以2006年澳大利亚真实数据为例,进行短期电力负荷预测。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网络模型,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拟合能力,是一种有效的短期负荷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变形测值具有高度的非线性和复杂性,变形影响因素众多且因素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针对此类坝型的变形预测分析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因子融合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变形预测模型。首先,利用变分模态分解对变形时间序列进行分解,有效降低变形时间序列的复杂程度,提升特征提取效果。随后,借助偏最小二乘回归对变形影响因子进行降维融合,降低自变量间多重共线性对构建模型的影响,提高模型可解释性。最后,通过一维卷积网络融合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对子序列进行重构预测。根据实际工程分析结果,本模型可以在效率和精度上有效提升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变形预测效果,对类似坝型的变形监测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针对高土石坝变形监测时间序列复杂的非线性、非平稳性等特点,提出了一种沉降变形预测的组合方法,可更好兼顾土石坝变形的长期发展趋势和波动特性。利用基于局部加权回归的季节性趋势分解法将变形监测历史数据分为趋势、周期和残差分量;采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分别学习趋势、周期和残差序列趋势特征并预测,汇总各分量预测结果得到大坝位移的预测值。为定量评价和比较预测结果,引入三个评价指标,并将预测结果与季节性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模型及其组合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本文联合时序分解和深度学习的组合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和较好的稳定性,能够较好体现土石坝变形的长期趋势和随水位的波动特性。  相似文献   

12.
南水北调工程中渡槽的安全监测对保证其长距离输水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解决目前渡槽变形预测中原型观测资料挖掘不充分的问题和进一步提升预测的精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序分解和机器学习的渡槽变形预测方法。该方法首先使用奇异谱分析法将渡槽变形监测数据分解为周期分量、趋势分量和剩余分量三部分,使用核极限学习机对周期分量和趋势分量进行预测,使用长短期记忆网络结合相空间重构理论建立剩余分量的预测模型,将预测结果叠加,建立渡槽变形组合预测模型。以双洎河支渡槽的变形监测数据为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性能。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组合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并且具有一定的鲁棒性,为渡槽的安全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构建高精度的变形预测模型对于大坝风险评估及防治措施制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大坝变形预测模型鲜有针对大坝的变形滞后性特点以及变形特征因子的影响性分析与评估,这会对模型的预测精度造成较大的影响,并导致模型缺乏可解释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结合时间注意力机制的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GRU)架构。首先通过卡尔曼滤波(Kalman Filter)对原始大坝变形数据中由于监测器异常导致的随机噪声与异常值进行处理。其次,利用随机森林(RF)对各变形特征因子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和评估,筛选模型输入的特征因子。最后,针对大坝变形的滞后性,利用时间注意力机制进一步提高GRU模型对时间维度上的动态特征关注度,增强模型对时间维度信息的自适应学习能力,且对时间注意力进行可视化进一步提高了大坝变形预测模型在隐藏状态阶段上的可解释性。通过工程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卡尔曼滤波在大坝变形监测中确实存在一定适用性,同时本文所提出的耦合时间注意力机制的变形预测模型有着较高的预测精度,对于预测过程中的隐藏状态层级有较强的解释性,并揭示了温度与水位因素对大坝变形的长期影响,为大坝变形安全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堆石坝碾压施工过程中一般通过对坝料加水以提高压实质量。然而现阶段针对坝料加水量控制的研究中,存在无法精确给定加水量、未考虑坝料上坝后摊铺施工过程中气象因素对坝料含水率的影响等问题,难以保证坝料在碾压施工开始时满足坝料设计含水率的要求。为有效控制堆石坝坝料加水量,基于混沌时序和随机森林回归方法,建立考虑气象因素影响的堆石坝料含水率变化预测模型并精确给定加水量,主要包括:①利用混沌时序方法,在设定时间内进行气象信息短期预测;②建立基于随机森林回归方法的含水率变化预测模型,预测气象因素引起的坝料含水率非线性变化,并通过十折交叉验证检验了模型预测精度;③结合预测的含水率变化、坝料初始含水率、设计含水率和坝料质量对加水量进行精确计算。在碾压监控系统和运输监控系统的基础上,结合某实际工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并与现有加水方法进行了对比,为堆石坝坝料加水量的精细化控制提供了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5.
变形预测对混凝土坝的安全运行和风险管控意义重大,针对现有方法难以实现长期精准预测并且建模困难等问题,采用多元回归(MR)模型将变形序列分解为水压、温度、时效和余项分量,引入季节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SARIMA)模型对余项中的非稳定不规则信号进行信息挖掘,以此建立混凝土坝变形的长期预测模型。实例分析表明,该模型相对简单易行,具有较好的精度和稳定性,在具备长期观测资料且观测精度较高的具有周期性和趋势性的混凝土大坝变形的长期预测中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面对海量的大坝安全监测数据,快速合理地确定大坝变形预测模型的变量因子能够有效提高模型预测的效率和精度。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最小绝对值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ion,LASSO)变量选择和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网络的大坝变形预测模型。首先,通过大坝变形机理分析确定影响大坝变形的相关影响因子集。然后,通过LASSO算法剔除不显著的因子,筛选出最优影响因子作为模型输入变量,并利用LSTM网络建立大坝变形预测模型。最后,以皂市水利枢纽工程的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为例,对本文方法进行了验证和讨论。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其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误差(MSE)与均方根误差(RMSE)均相对较小;与常规预测模型相比,基于LASSO算法的变量选择使模型建立过程更加简单高效,有利于海量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  相似文献   

17.
首蓄期准确预测坝体变形,合理安排蓄水计划对于特高拱坝安全进入运行期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特高拱坝首蓄期坝体变形预测较难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特高拱坝首蓄期坝体变形预测混合模型方法,并结合白鹤滩特高拱坝首蓄期坝体变形监测资料进行工程实例验证。该模型结合白鹤滩特高拱坝首蓄期三阶段蓄水计划的背景,结合三个蓄水目标下白鹤滩拱坝拱冠梁坝段正垂测点的监测数据量大小,在首蓄期初期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在首蓄期中后期对PLdb18-2到PLdb18-6五个测点采用优化的LSTM模型,对于坝顶的PLdb18-1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本文针对混合模型及全过程采用单一模型的预测结果和实测结果进行对比,本文提出的混合模型方法精度最高,误差率不超过4%,且具有较好鲁棒性。  相似文献   

18.
大坝变形性态是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演变模式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然而,当前大坝变形智能建模较少综合考虑时空二维特征,原型观测资料中蕴含的大量时空信息亟待进一步挖掘。针对该问题,本文从单测点时序相关性和多测点空间关联性出发,提出构建一种耦合时空两个维度相关特性的大坝变形动态监控模型。该模型将门控循环单元(gated recurrent unit,GRU)神经网络作为核心层,建模学习历史变形数据内在时变规律,通过迭代提取有效变形因子来构造空间维度特征,并引入软注意力机制改进GRU隐藏状态的概率权重分配规则,实现对关键信息的自适应学习。以丰满混凝土重力坝多测点变形监测数据为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监控模型能准确模拟大坝变形动态演变过程,且与常规监控模型相比,其外推预测精度更高,为大坝安全监控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9.
混凝土大坝变形预测对其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分析方法难以捕捉长期序列时序特征从而导致预测精度较低的问题,本文采用麻雀优化算法(SSA)和K调和均值算法(KHM)相结合对监测值进行聚类以捕捉序列时序特征,然后采用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等方法对聚类结果进行降噪处理,最后采用长短期记忆(LSTM)模型对序列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聚类方法具有较好的长序列特征识别能力,结合基于CEEMDAN分解方法去除序列中存在的冗余信息,从而使LSTM模型能够更好地捕捉变形值的时序特性,进而提高预测精度。所提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和适应性,可为大坝变形预测提供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传统基于递归神经网络的模型对阶跃型滑坡位移预测能力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时序分析及卷积神经网络-双向长短期记忆-注意力机制(CNN-BiLSTM-AM)的滑坡位移动态预测模型。首先使用变分模态分解方法(VMD)将序列分解为趋势项、周期项和随机项。采用二次指数平滑法拟合趋势项位移,然后引入最大互信息系数法(MIC)计算各类影响因子与周期项位移相关性,对于周期项和随机项位移采用CNN-BiLSTM-AM混合模型进行多因素和单因素预测,最终累加各分量预测值得到累积位移预测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最终累计位移预测结果中拟合系数R2达0.984和0.987,平均绝对误差(MAE)分别为5.334和3.947,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6.196和4.941,相比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CNN-LSTM)、麻雀搜索算法-核极限学习机(SSA-KELM)和NARX方法,所提方法能够更好的捕捉监测数据的时间相关性,预测精度显著提高,可为阶跃型滑坡预警及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