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萨特的《厌恶》一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国现代作家尼藏(Nizan,1905—1940)说:“萨特堪称一位法兰西的卡夫卡。”这话很有道理。因为萨特与被誉为“现代小说之父”的卡夫卡的小说都脱离了十九世纪欧洲文学小说的传统,而继承、恢复、发展了十八世纪欧洲哲理小说的传统。用小说的文艺形式来宣传自己的哲学观点,是这两位著名作家,也可以说两位存在主义代表人物的共同特点。《厌恶》(La Nausee)是萨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在法国以至在西方世界都很有影响。萨特自己也最满意这部作品。《厌恶》一书经常与塞利纳(L.Celine 1894—1961)的  相似文献   

2.
评《恶心》     
《恶心》大概是萨特在其生平一个厌恶政治的个人主义时期写就的,后来他把这个时期看作邪恶的存在。这部小说在阅读时常常被看作萨特一生中那个时期的直接表现,尤其是当他在写作时,与安东纳·洛根丁融为一体,并被看作拥护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把《墙》看成写实作品,认为它“反映了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判定小说主人公伊比埃塔是“革命战士”。本文认为,《墙》不是单纯的写实小说,伊比埃塔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革命战士。《墙》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对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理念作了生动表现。小说在具体描写、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和主题意象上都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回顾了解放前后我国对萨特评价的变化,在较全面、扼要评论萨特的小说、剧本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剧本《肮脏的手》,认为它不是反共剧本而是对我们有所裨益的。鉴于此,我们应当重新评价萨特,并肯定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是阐释生命意义的诗性学说,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是追问人生价值的哲学言说。小说《恶心》就是思与诗密切相依的典范。它昭示了人如何从萨特哲学对本质所界定的事实性否定命题通向对存在所设想的价值性肯定命题。  相似文献   

6.
萨特是一位融存在主义哲学与文学于一体的大师。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人道主义,这是自始至终贯穿在萨特小说创作中的一条中枢神经。萨特存在主义小说敢于揭示世界的荒诞性,表现出作家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而其存在主义哲学的偶然性思想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说的批判性。但作为透视荒诞世界的一面麾镜,萨特的存在主义小说仍具有警示作用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继《雅各的房间》和《达洛卫夫人》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意识流小说。在此部小说中,伍尔夫基本摒弃了传统小说中常使用的全知全能型叙述者,改用间接内心独白,采用第三人称作为叙述人称的主线,从人物主观角度进行叙述,并不断变换视角,使得叙述呈多元化展开。文章主要从叙事的主观性和叙述视角来分析探讨《到灯塔去》的叙事技巧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法国文学家萨特的小说《恶心》,并从相关的几个角度探讨了作品的偶然性、以及作品的思辨性与哲理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萨特的小说《墙》的哲学和文本结构分析,指出《墙》所隐含的萨特的自由观,即若自由选择建立在“分裂”、“焦虑”、“虚无”化的自我之上,自由被“焦虑”侵袭,带有“虚无”色彩,自由选择就无法躲避偶然与荒谬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叙述技巧创新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的聚焦转换是多角度叙事的完美展现,显示了极大的自由度和创新性。小说频繁的聚焦转换不仅展示了福克纳高超的叙述技巧,同时完美地刻画了小说人物。  相似文献   

11.
《押沙龙,押沙龙!》是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体系中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小说运用混乱的叙述时间,多重、变换的叙述视角,套盒式的叙述层次等复杂多变叙事技巧,表现出较之于《喧哗与骚动》更为超前的小说叙述艺术,成为一部关于小说“写作”的小说。  相似文献   

12.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代表作。文章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指出《看不见的人》凸显了存在主义文学特质,从两部分——小说主人公所处的荒谬的极限处境和自我追寻对《看不见的人》进行全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彝族青年作家贾瓦盘加是一位首先以母语创作起步,然后逐渐走向同时运用彝汉双语从事小说创作并取得了显著成就的作家。他于1991年7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彝文小说集《情系山寨》是彝族现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母语小说集。最近即将由四川民族出版社推出其汉语小说集《滚动的情韵》,收入作家近年的主要汉文小说作品,从中可以把握其小说创作基本的艺术脉络、思想情趣和审美追求。本文以这两部小说集为文本依据,从叙述学的理论视角,就叙述主体、叙述对象及叙述指归三方面着重对其双语小说基本一致的叙述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竹林中》通过多重不可靠叙述、重复叙述、倒叙及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的巧妙运用,创造出了超出原故事的文本意蕴;指出多重叙述策略的综合运用演奏了小说的精彩乐章,是《竹林中》成功的奥秘。  相似文献   

15.
当今各学科的跨边界研究主要从跨文化、跨学科、跨文体、跨文本四个层面展开。若从跨文本层面研究中国古代小说,仿拟叙述视角特别有洞察力。此之所谓仿拟叙述,特指后人以一种神遇气合的方式效仿或拷贝前期小说经典叙述片段或叙述话语的叙述方法,大致包括袭拟、戏拟等方法。以往,以鲁迅为代表的小说研究者在撰写小说史时更多地关注文体仿拟,而今从仿拟叙述视角观照小说演变则重在关注文本仿拟。通过这一视角,我们发现,号称四大奇书的《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在不断完善各自经典化的源叙述之余,还在自身及彼此间仿拟。明末清初,诸多人情小说除了向前仿拟四大奇书的经典叙述,还仿拟同时期流行的其他小说的经典叙述。这从《姑妄言》之着意仿拟《金瓶梅》即可见一斑。清代三大小说《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的作者更是善于转益多师。如吴敬梓《儒林外史》仿拟了包括唐传奇、《三国志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姑妄言》以及才子佳人小说等等多种文本,更遑论尚有《红楼梦》对《金瓶梅》的仿拟。就小说家而言,仿拟叙述是一种文本撰写策略,在古今小说文本演进中有迹可循;从读者方面看,仿拟叙述又是一种阅读经验,有助于人们对前后文本进行互动式...  相似文献   

16.
《旧地重游》在伊夫林·沃的创作中占据特殊的位置。小说中的A2—B1—C2结构,呈现出美学上的对称性,并适应着隐喻宗教主题。小说的时长和时序变化有致。叙述中交替使用叙述者和体验者,使小说获得了不同的视点。从中间切中或先示果后释因、悄悄引入功能成分、运用丰富的意象及对比叙述,则显示了小说多重的叙述特点。尽管作者苦心孤诣,但《旧地重游》仍然是一部主旨(宗教)和效果(反宗教)相悖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萨特的作品因其对自由的探求,对人性的张扬和对政治的介入而独放异彩,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影响。《恶心》这部日记体小说是当代存在主义文学的先声之作,其影响极为深远。文章从艺术的角度加以解读,并分析了萨特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小说《一九八四》是乔治·奥威尔的一大代表作,该小说为读者形象地描绘了一个极权统治下的未来之国———大洋国,在对各种恐怖景象的描述中,形成了奥威尔别具特色的叙述话语。本文以小说《一九八四》为例,从叙事视角、 讽刺艺术、风格超越和文本空间四大维度对其叙事策略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以期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奥威尔小说的叙述话语。  相似文献   

19.
《雪山飞狐》在内容上表现了人性的自私,在叙事方式上采用了让多人叙述同一件事的方法,在结尾设置了悬念,这些都是受到《竹林中》的影响。但《竹林中》是表现死亡的小说,而《雪山飞狐》则把死亡、爱情和战争融为一体;《竹林中》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而《雪山飞狐》则把全知视角叙述和有限视角叙述相结合。芥川龙之介受自己独特的人生观的影响,用小说来表现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而金庸则用小说来表现自己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20.
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世界文学经典,也是后继作家进行文学改写的重要源泉,英国当代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新作《蟑螂》便是对《变形记》的仿拟。作为“一个古老传统的政治反讽”,不可靠叙述是呈现反讽意义的重要方式。《蟑螂》中的第三人称叙事不可靠叙述,具体表现在人物视角和议事录文本的使用两个方面。本文利用叙事学中的不可靠叙述理论,详细分析文本中的第三人称不可靠叙述表征,理清不可靠叙述和反讽主题之间的关联,从而探究小说不可靠叙述背后隐含的深刻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