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各种原因出血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蛛网膜下腔,它主要是因软脑膜血管破裂流入蛛网膜下腔的原发性SAH。最常见的原因是先天性动脉瘤,其次是脑血管畸形和高血压动脉硬化,另外还包括脑实质出血穿破软脑膜流入SA的继发性SAH及外伤性SAH, 为了提高本病的护理水平,我们收集了1998年7月-2002年 7月28例SAH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急,病死率高,及时地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的脑血管痉挛成为抢救SAH成功的关键。1997年5月-1999年3月,我们应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SAH,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各种原因颅内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统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临床上可分自发性与外伤性两类,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由各种原因引起软脑膜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脑实质内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SAH,约占脑血管病的1096左右。是神经内科急症之一,病死率高。对我院近3年收治的200例SAH患者。现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各种原因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综合征[1].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所谓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病15%.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52例(治疗组)和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6例,间隔2~3天置换一次.可置换2~4次.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3%)与对照组总有效率(91.3%)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两组均未见脑疝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潘秀珍 《黑龙江医学》2004,28(6):446-44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以突发性颅内压增高,持续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为主要表现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包括原发性SAH和继发性SAH。凡脑底部或脑表面上的血管破裂使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原发性SAH ;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  相似文献   

7.
陆云燕 《微创医学》2003,22(5):783-78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蛛网膜的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再出血的发生率为11%~15%,再出血是引起患者死亡最危险的因素[1~2].因此,再出血的预防是SAH护理的重要环节,1994年6月~2002年10月,我科共收治SAH患者28例,其中再出血3例,再出血率为10.7%.现将预防SAH再出血的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特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idiopath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ISAH)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后大量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多见于动脉瘤破裂.脑实质出血及破入蛛网膜下腔者称继发性SAH;由于血液病等原因引起者称症状性SAH,其中外伤引起者称外伤性SAH,本文仅就特发性SAH治疗进展作一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可分为自发性和创伤性两类.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是指各种创伤后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一系列综合征.……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的疾病。Hunt-Hess Ⅲ~Ⅴ级的严重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2周内)病死率极高。因此,分析Hunt-Hess Ⅲ~Ⅴ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2周内)死亡原因,有助于在抢救该类患者时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从而提高救治成功率。现对本院2005年6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Hunt-HessⅢ~Ⅴ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  相似文献   

11.
三维CT脑血管造影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MS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超急性期诊疗中的作用、评价MSCTA在SAH患者病因诊断学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搜集我院2008年5月-2010年5月经CT平扫及腰穿明确诊断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8例患者,在超急性期(24小时内)行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和诊断SAH...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鉴别外伤性和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用组织化学的特殊染色,确定有无血管畸形。方法通过对四川华西法医学鉴定中心1999-2004年法医学尸体解剖案例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34例蜡块保存完整的脑组织进行HE染色和弹力、胶原纤维的双重组合染色,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弹力、胶原纤维的双重组合染色比HE染色的效果更佳,具有更大的证据价值。结论弹力、胶原纤维的双重组合染色较HE染色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确诊率高。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的统称[1]。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原因为脑底部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约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0%[1]。SAH为临床常见的危重脑血管病,年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指颅内脑外非外伤性动脉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病理状态。它与脑实质内出血,而后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者不同。由于脑底部或表面的血管发生病变,破裂而使血液直接流入或主要流入蛛网膜下腔时,称为原发性SAH。如脑实质内出血后,血液破入脑组织而进入脑室和蛛网膜下腔者为继发性SAH。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表现及误诊原因。方法:对误诊的28例SAH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头颅CT是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方法,但对出血量少,头颅CT正常,高度怀疑SAH者,应行腰部穿刺脑脊液检查,以明确诊断。结论:不典型SAH表现多样,询问病史及查体最为重要,头颅CT和脑脊液检查是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血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临床综合征,SAH为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发病率10%-15%。是神经科常见的急症之一。特点:死亡率高,首次发病30%左右,再次发病60%左右。致残率低,存活者几乎不留明显的后遗症。我院2004年6月-2007年6月治疗(SAH)334例。方法采取脑脊液(CSF)置换治疗SAH167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占96.98%,治疗时间15-30天。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原发性SAH.另外,临床还可见因脑实质内、脑室出血、硬膜下血管破裂等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继发性SAH,也有外伤性SAH[1].SAH是神经内科急症之一,病死率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生率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0%,占出血性脑血管病的20%.1992~2002年我院收治原发性SAH 98例,现作分析.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出血性卒中较为常见的临床类型,其主要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出血,血液进入了蛛网膜下腔,占脑血管病的第三位,常反复发作,死亡率为25%[1].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致残与死亡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复杂.我们对1998年7月~2005年7月,70例SAH住院患者临床、CT、脑水化验、脑循环分析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与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梁锐  罗林 《九江医学》2010,(1):87-87,93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类型,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脑表面或脑底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因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进入到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  相似文献   

20.
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4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已有报道脑脊液(CSF)置换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改善预后。现将我院1997年1月~2002年2月共收治的4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