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肝癌手术切除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大肝癌的手术切除和围术期处理技术 ,提高大肝癌的手术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施行肝切除术的 6 2例大肝癌病例 ,与同时期施行肝切除术的 34例小肝癌病例对比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率、死亡率等。结果 前者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率均较后者高 (P <0 .0 5 ) ;但两组间的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近几年我院肝癌的手术切除和围术期处理技术较前已有明显进步 ,只要仔细地选择病例 ,手术切除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射频凝血器断肝在腹腔镜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5例拟行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的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两组均接受腹腔镜肝癌切除术,对照组以常规钳夹法行肝切除治疗,观察组以射频凝血器行断肝治疗。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住院时间、肝功能(ALT、TBiL、AST)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24 h腹腔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后肝功能(ALT、TBiL、AST)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输血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凝血器断肝在腹腔镜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常规钳夹法肝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央型肝癌手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98例肝癌患者根据肿瘤位置分为中央区组40例和周边区组58例,手术先行肝脏血流阻断,并根据肝肿瘤情况采用肝段或联合肝段切除术和半肝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及中央区组患者术后并发症、1年和3年的生存率。结果中央区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高于周边区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央型肝癌手术切除具有有效性和安全性,术中做好肝血流阻断和精准切除病灶可提高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9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肝切除术的24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感染性并发症,将患者分为感染组(n=32)和非感染组(n=209),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41例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32例,未发生感染性并发症209例,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3.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糖尿病、血清白蛋白水平低、术中失血量大、术中输血量大、腹腔引流管放置时间长及术后合并胆瘘是肝癌肝切除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合并糖尿病、血清白蛋白水平低、术中失血量大、术中输血量大、腹腔引流管时间长及术后合并胆瘘是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回顾性分析56例肝背部肝癌施行手术切除病例的临床资料。探讨肝背部肝癌外科手术切除的方式和安全性。结果:全组手术顺利,无手术死亡和术中大出血。部分病例无需输血,并发症发生率低。提示肝背部肝癌手术切除具有相当的难度和风险,熟练掌握解剖第三肝门法行这一特殊部位肝切除是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进一步更新肝癌肝外科观念和技术,提高肝癌切除率、术后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及降低手术死亡率和肿瘤复发率。方法:20多年来本组一贯采用常温下1次性肝门阻断法行肝癌肝切除术。已行的538例中术后有2例发生肝衰竭。自1993年10月-2002年12月应用常温下1次性肝门阻断法联合超声刀(CUSA System 200)行肝癌肝切除术237例。自1997年8月起积极开展大型肝切除术不输血的临床研究。结果:1983-1992年肝癌肝切除术的手术死亡率为0%,1993~2002年手术死亡率为1.6%。肝癌(90%以上为大肝癌)肝切除术生存率,1、3和5年为82.0%、51.1%和40.2%。无瘤生存率,1、3、5年为73.1%、46.0%和38.1%。本组大肝癌肝切除术后最长无瘤生存已达21年。常温下1次肝门阻断法联合超声刀肝切除术失血量减少,平均输血量为580ml,未输库血64例,术后主要并发症发和率9.7%,术后30天死亡率1.3%。大型肝切除术不输血组手术死亡率为0%,并发症率9.8%,其中肝癌患者的1、2、3年复率分别为24.1%、27.6%和31.0%,与对照组相应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常温下一次性肝门阻断法肝癌切除安全可行。联合超声刀作肝实质解剖,则进一步改进肝切除技术。大型肝切除术不输血是可选择的,初步证明减少了术后肝癌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不阻断入肝血流的大肝癌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阻断肝血流的大肝癌肝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运用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总结用不阻断入肝血流技术切除大肝癌15例的临床经验。结果:术中输血0~2 600 m l,平均(872±739)m l。本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3/15),无手术死亡病例和住院死亡病例。无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结论:大肝癌切除手术中有选择性地采用不阻断肝门的肝切除技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肝癌切除术后肝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近2年收治的53例大肝癌。对肝衰竭原因的分析基于围手术期的相关数据及手术情况,CT评估肝脏体积。多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肝衰竭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53例大肝癌术后发生肝衰竭8例(15.1%),其中死亡3例。术前肝硬化程度、手术失血、肝切除量是术后肝衰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对于大肝癌需行肝切除的患者,术前做好肝硬化程度和肝切除量的评估,术中控制出血量及缩短肝门阻断时间是减少术后肝衰竭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张福庆 《当代医学》2016,(26):76-77
目的:探讨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在晚期肝癌治疗方面的效果、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晚期肝癌患者110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2组,其中74例采用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解剖性肝切除术组),36例采用非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组)。比较2组的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解剖性肝切除术组患者的失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分别为(563.62±62.45)mL、(575.46±200.31)mL、(4.79±1.25)min;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组患者的失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分别为(529.55±70.54)mL、(534.62±205.24)mL、(3.06±1.37)min,2组术中失血量、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手术时间、标本切缘满意率、术后3 d 血清 ALT 降低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性肝切除术组术后复发率(17.6%)优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组(36.1%)(P<0.05)。结论对晚期肝癌患者进行治疗时首选解剖性肝切除术,效果较好,标本切缘满意度高,术后并发症相对比较少,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解剖性分离方法在肝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降低肝癌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有效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398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3例采用解剖性分离方法(A组)进行肝切除;155例采用传统钳夹法(B组)进行肝切除。围手术期常规保肝治疗。比较2组术中出血及输血情况、术后肝功能、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死亡率以及住院时间。结果A组肿瘤直径(6.02±3.24)cm,术中出血量(445±240)ml,输血52例(24.3%),输血量(520±280)ml。无手术死亡及腹腔出血、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轻度并发症12例(4.9%),术后住院时间为(13.4±4.9)d。B组肿瘤直径(5.84±2.93)cm,术中出血量(1 200±320)ml,输血53(34.2%)例,输血量(1 400±623)ml。手术后30d内死亡5例(3.23%),发生并发症25例(16.1%),其中术后腹腔或肝创面出血5例、肝功能衰竭5例。术后住院时间(18.9±10.3)d。A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死亡率、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总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B组(P<0.05,P<0.01)。结论在积极的围手术期处理同时,采用解剖性分离方法进行肝切除,可以显著降低肝癌肝切除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中央区肝癌肝切除的手术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中央区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的经验,以提高中央区肝癌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7年我院行手术切除的中央区肝癌和非中央区(周边区)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术后生化指标和手术时间、血流阻断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等,及肝切除手术中Pringle s法、半肝阻断法和改良Pringle s法3种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方法的效果。结果中央区肝癌和周边区肝癌两组病变大小、Child-Pugh评分、吲哚青绿15 min潴留率、术后1周内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前白蛋白、胆碱脂酶、血流阻断时间、输血量和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显著性。中央区组肝癌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长于周边区组(P<0.05)。保留半肝动脉血流的改良Pringle s法入肝血流阻断操作简单,且可有效控制术中出血,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结论对中央区肝癌,只要术前做好充分评估和准备,熟悉解剖,选择合适的血流阻断方法,手术切除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朱刚健 《海南医学》2007,18(5):42-43
目的 总结原发性肝癌的手术切除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肝癌病人手术切除资料.结果 右半肝切除术7例,左半肝切除术5例,左外叶切除术7例,肝部分切除术68例.第一肝门阻断72例,阻断时间12-69分钟,平均27分钟.69例肝断面作对拢缝合.术中出血200-1800 ml,其中200-600 ml41例,700-1000 ml35例,1100-1500 ml9例,1600-1800 ml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3%,手术死亡率1.2%.结论 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手术死亡率低,提高手术操作技巧,术中控制出血量和肝切除量,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研究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的手术切除指征。方法回顾性总结了1993年1月~2003年8月施行肝癌切除术的16例自发性破裂肝癌病例,并以同期随机抽取16例非破裂肝癌病例作为对照,综合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前、中、后的临床资料。结果破裂与非破裂组术前肝功能 Child-Pugh 分级、肿瘤包膜及门静脉浸润,术中肝门阻断时间、术时及住院时间差异无显著性。破裂组肝脏肿瘤直径、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均较非破裂组显著高。结论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患者是否一期手术在于术前准确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术后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1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感染组(12例)和非感染组(108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前是否合并基础疾病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机械通气时间指标的差异,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20例肝癌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2例(10.0%)。在年龄、术前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机械通气时间方面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60岁、术前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术中输血量多、机械通气时间长为肝癌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癌术后肝功能失代偿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失代偿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病例,研究术后肝功能失代偿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75例原发性肝癌切除手术患者,分别施行肝段、叶、半肝及扩大半肝切除,其中半肝切除2l例,扩大半肝切除7例。14例出现术后肝功能失代偿,发生率18.67%,其中2例死于肝功能衰竭,死亡率2.67%。单变量分析提示肝切除量、癌灶长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肝硬化程度、Child分级、AST、ALT、TBIL及术后首日腹腔引流量(FDAD)、AST、TBIL与术后肝功能失代偿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肝切除量、术中出血量、肝硬化程度是术后肝功能失代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评估肝切除术后肝功能失代偿的危险性需结合肝功能指标综合分析,肝切除量、肝硬化程度是主要的、较好的评估指标。术中应控制出血和肝切除量,缩短手术时间以降低肝功能失代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5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切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右半肝切除术5例,左半肝切除术10例,肝右后叶切除术4例,肝左外叶切除术3例,肝局部切除术37例。结果 59例患者均治愈;术后出血2例,胆漏3例,胸腔积液4例,膈下感染2例,切口脂肪液化3例,切口裂开2例,出现腹水11例。第一肝门阻断47例,阻断时间10~45 min,半肝血流阻断12例。术中出血200~1800 ml。结论术前正确把握手术指征,肝可切除范围和剩余肝量的评估,认真做好术前准备,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法,术中控制出血量,正确处理肝创面,积极防治术后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原发性肝癌的手术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其中解剖法肝切除53例,非解剖法肝切除5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谷草转氨酶(AST)、引流量、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切缘是否无瘤。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脏器功能、肝癌分布、解剖变异和切肝范围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与非解剖法肝切除组比较,解剖法肝切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引流量均明显降低(P<0.05),手术时间延长(P<0.05);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可达到切面无瘤的标准。结论:解剖性肝切除具有手术打击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渗出及并发症少等优点,虽然手术时间较长,但仍可作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首选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低重心静脉压在减少肝切除术出血量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肝切除术的肝癌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低中心静脉压处理和常规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出血量、输血量和手术时间。结果观察组三个阶段的出血量与总出血量都比对照组少,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前和术后输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重心静脉压能够有效减少肝切除术中出血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术(SPVE)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5例不宜一期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先行SPVE,待肝功能恢复≥Child B级后,再行原发性肝癌二期切除术。观察SPVE成功例数、SPVE术后不良反应、栓塞前后肝叶体积变化、肝癌二期切除术病例数、术后肿瘤复发情况等。结果:SPVE共成功3例,其中2例行SPVE,1例行SPVE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1例患者SPVE后出现肝区隐痛不适。接受SPVE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患者的肝功能降至Child C级,护肝治疗4周仍元改善。另2例SPVE成功的病例出现程度不同的肝功能减退,予护肝治疗2—3周后肝功能达Child B级。全部病例均未出现异位栓塞、局部出血、胆漏等并发症。SPVE后,栓塞侧肝叶体积渐缩小,非栓塞侧肝叶体积渐增大。SPVE后第2周时,栓塞侧肝叶体积较栓塞前缩小20.2%~32.8%,非栓塞侧肝叶体积增加28.2%~42.5%。2例SPVE成功的患者施行了肝癌二期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元并发症。接受肝癌二期切除术的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第6、17月出现肝癌肝内复发,术后第8、20月死亡。结论:SPVE较安全,它可扩大肝癌肝切除术的适应症,提高肝癌二期切除术的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原发性肝癌的手术切除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肝癌病人手术切除资料。结果 右半肝切除术7例,左半肝切除术5例,左外叶切除术7例,肝部分切除术68例。第一肝门阻断72例,阻断时间12~69min,平均27min。69例肝断面作对拢缝合。术中出血200~1800ml,其中200~600ml 41例,700~1000ml 35例,1100~1500ml 9例,1600~1800ml 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3%,手术死亡率1.2%。结论 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手术死亡率低,提高手术操作技巧,术中控制出血量和肝切除量,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