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朱曼  王睿  张永青  梁蓓蓓 《金属学报》2005,10(9):1005-1009
目的: 通过对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AE) 期间E.coliATCC25922 的形态学观察以及膜电位、膜通透性变化的研究, 以期为探讨PAE 形成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在不同时间点吸取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抗PAE 期间的大肠埃希菌培养液, 用荧光探针碘化丙啶和DiBAC4(3) 进行染色, 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E.coliATCC25922 的形态学变化, 并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膜电位、膜通透性变化。结果: 荧光显微镜结果表明:菌落计数法所测定的PAE 之后仍有丝状体存在, 但流式细胞仪结果表明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PAE 期间E.coliATCC25922 膜电位及膜通透性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PAE 期间E.coli 菌体显著延长, 呈丝状体, 而其膜电位及膜通透性比较则无显著性变化, 提示丝状体形成与细胞膜变化不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庆大霉素(GN)、奈替米星(NTL)和阿米卡星(AMK)的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 应用AVANTAG全能自动化微生物分析仪用光密度测定法测定GN、NTL和AMK对4种共20株受试菌的PAE。结果 3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受试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均产生明显的PAE,亚抑菌浓度(1/2 MIC)时也存在PAE, PAE值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P<0.05),表现出强的浓度依赖性,不同菌株产生不同的PAE。结论 PAE 的存在提示设计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给药方案时可减少给药次数,延长用药间歇,维持药物疗效,从而减轻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氟唑西林(CXL),阿莫西林(AM)和美洛西林(MZL)的抗生素后效应。方法 采用AVANTAGE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用光密度法测定CXL、AM、MZL三种青霉素类抗生素对4种共20株临床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AE)。结果与结论 不同品种 、不同浓度的药物对不同受试菌所产生的PAE不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有较明显的PAE,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PAE较小甚至没有。从而提示:在应用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时,除根据抗生素对细菌的MIC值外,还应考虑抗生素对细菌的PAE值。在治疗革兰氏阳性球菌所致感染时,由于PAE较长可快速静滴给药并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在治疗革兰氏阴性杆菌所致感染时,由于PAE较短或没有,可主要参考药代动力学等其它因素设计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20 种抗菌药物对医院感染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 采用光密度法测定PAE, 以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菌恢复对数生长期时间差计算PAE。结果 在亚MIC 浓度时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 很短, 而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PAE 已很明显, 尤其大环内酯类PAE 可达2 h 左右。随药物浓度增加, PAE 均有增加的趋势。在4 倍MIC 时, 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PAE 明显延长, 而头孢菌素类PAE 仍相对较短;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氟喹诺酮类药物和磷霉素PAE 显著增加, 并长于β-内酰胺类PAE。结论 抑制蛋白质和DNA 合成的抗菌药物及磷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 较明显, 要长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PAE, 可能与PAE 产生机制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5.
梁玉霞  陈迁  王睿  方翼  刘庆锋 《金属学报》1997,2(3):186-189
目的 对比研究6 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泰宁(TIN)、卡贝宁(CBN)、哌拉西林(PIP)、美洛西林(MZL)、头孢哌酮(CPZ)和头孢地嗪(CDZM)对2 种G-杆菌大肠埃希氏菌和绿脓假单胞菌的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 采用AVANTAGE 全自动分析仪, 应用光密度法测定PAE。结果与结论 美洛西林对大肠埃希氏菌的PAE 为负值或零, 对绿脓假单胞菌的PAE很小, 仅在4MIC 时PAE 达1h 左右;哌拉西林对大肠埃希氏菌和绿脓假单胞菌的PAE 均很小, 即使在4MIC 时PAE 也仅有0.3h 左右。在4MIC 以下时, PAE 与浓度依赖性不甚明显。头孢哌酮和头孢地嗪除了在4MIC 时对大肠埃希氏菌的PAE 可达1h 外, 其余PAE 均很短,甚至没有, 但随着抗菌药物浓度的增加, PAE 显著增加(P<0.05), 呈现部分浓度依赖性, 提示在较高浓度下可望产生相对明显的PAE。一般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G-杆菌PAE 较小,而泰宁和卡贝宁则较长。泰宁和卡贝宁的PAE 要显著长于其它4 种抗菌药物(P<0.05), 两药对大肠埃希氏菌和绿脓假单胞菌的PAE 均可达到1~3h, 同时卡贝宁的PA E 要显著长于泰宁。即使在1 倍MIC 时, PAE 亦显著长于其它4 种药物, 而在4 倍MIC 时则更长。两药对G-杆菌的PAE 在1/2 至4 倍MIC 浓度间呈显著的浓度依赖性。提示泰宁和卡贝宁可能具有与其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同的PAE 产生机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考察合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克坦(SBT)前后头孢哌酮(CPZ)对4种致病菌抗生素后效应(PAE)的变化。方法 采用特异性 β一内酰胺酶鉴定试剂Nitrocefin挑选大肠埃希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和绿脓假单胞菌的产酶菌株,用比浊法测定受试菌株在不同CPZ浓度时的PAE值。结果 合用 SBT后,CPZ对产酶菌株的PAE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低浓度时(1/2,1倍MIC)PAE增加更明显(P<0.05)。结论 合并CPZ和SBT的给药方案对治疗产β-内酰胺酶菌株引起的感染有利,尤其在体内药物浓度较低时,合并用药可以更长时间地抑制细菌生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CpG ODN 对细菌脓毒症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建立细菌脓毒症小鼠模型, 给予不同剂量的CpG ODN 后, 再给予热灭活E.coli 攻击小鼠, 观察各组小鼠的死亡情况;有效剂量的灭活E.coli 攻击小鼠后收集血清, 测定血清中TNF-α浓度。结果:10 mg°kg-1 CpG ODN 预处理小鼠, 可缩短灭活E.coli 攻击后小鼠的死亡时间;提前给予3 d 2 mg°kg-1 CpG ODN, 能提高灭活E.coli 攻击小鼠的存活率;CpG ODN 预处理能有效抑制细胞因子TNF-α的释放。结论:适当剂量的CpG ODN 预处理对灭活E.coli 攻击小鼠具有保护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h1 型细胞因子TNF-α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阿莫西林(AMPC)与庆大霉素(GM)或奈替米星(NTL)联合应用抗生素后效应(PAE)的比较。方法 应用光密度法测定PAE。结果 AMPC单用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有较长的PAE,对大肠埃希氏菌PAE甚小;GM和NTL单用对G'球菌的PAE亦很明显,对大肠埃希氏菌PAE稍短,但比单用AMPC要长。NTL的PAE比GM长,可能与受试菌对NTL敏感性高于GM有关。三种药物PAE均有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延长的趋势。AMPC与4倍MIC的GM或NTL联用时对受试菌的PAE均呈协同或相加效应;对G+球菌的联合PAE比G-杆菌明显延长;AMPC与NTL的联合PAE长于与GM联合的PAE。结论 AMPC与GM或NTL联用时延长给药间隔,仍可维持强大的抗菌活性,减轻不良反应,AMPC与NTL联用优于与GM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新药美洛西林以头孢呋肟为对照药, 观察治疗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临床诊断为无合并症淋病成年患者, 采用随机对照观察方法。结果 美洛西林组的痊愈率(75%)略高于头孢呋肟组(70%)、有效率均为100%;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症状轻微。结论 美洛西林可作为治疗淋病的有效而安全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
周筱青  裴斐  柴栋  方翼  王睿 《金属学报》2004,9(5):536-539
目的 评价头孢硫脒分别与万古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沙星和加替沙星等6种抗菌药物联合用药, 对于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epidermidis, SE) 的体外联合抗菌效应。 方法 采用棋盘法设计, 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6 组抗菌药物对30 株临床分离的表皮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并计算部分抑菌指数(FIC指数)。 结果 头孢硫脒对表皮葡萄球菌的MIC50、MIC90为1、64 mg·L-1;与万古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沙星、加替沙星联合应用后, 其MIC50分别降低至0.125、0.125、0.125、0.125、0.25、0.125 mg·L-1, MIC90 分别降低至1、1、1、2、1、1 mg·L-1结论 6 种抗菌药物与头孢硫脒联合用药后, 对表皮葡萄球菌球菌基本表现为协同或相加作用, 并以协同作用为主, 无关作用较少, 无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青蒿琥酯(artesunate, AS)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内化清除脂多糖/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endotoxin, LPS)和吞噬大肠埃希菌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网格蛋白抑制剂(monodansylcadaverine, MDC)、内体酸化抑制剂氯喹(chloroquine, CQ)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力的影响,以选择恰当的药物工作浓度;激光共聚焦法检测青蒿琥酯及MDC、CQ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内化FITC-LPS的影响;分别采用激光共聚焦和菌落集落形成计数实验观察青蒿琥酯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内化大肠埃希菌的影响;逆转录PCR检测青蒿琥酯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A(class A scavenger receptor,SR-A)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MDC和CQ浓度分别小于 25 μg/mL 和 20 μg/mL 时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力无影响;MDC、CQ可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内化LPS,青蒿琥酯可增加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LPS的内化,而且青蒿琥酯可增加MDC和CQ处理的巨噬细胞内化LPS的功能。激光共聚焦和菌落集落形成计数实验均显示青蒿琥酯可增加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大肠埃希菌的内化能力。逆转录PCR结果显示青蒿琥酯可增强LPS处理或未处理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SR-A mRNA的表达。结论: 青蒿琥酯可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内化LPS、大肠埃希菌的能力,该作用可能与SR-A mRNA表达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苯扎氯铵溶液应用于腹腔感染的一次性冲洗,观察其抗菌作用和安全性。方法: 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菌的体外抑菌效果,以及SD大鼠和比格犬两种受试动物进行两个浓度苯扎氯铵溶液腹腔一次性冲洗后的安全性评价。体外抑菌试验采用二倍液体稀释法将 0.1%原液做15个稀释级,检测其对各菌种的最小抑菌浓度。安全性研究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以及 0.005%和 0.01%两个浓度的给药组;给药途径为一次性腹腔冲洗;大鼠给药体积为 180 mL/kg 体重;比格犬给药体积为 53.33 mL/kg 体重;给药后观察受试动物的一般行为表现;第8天检查腹腔内各器官的大体变化,并进行血常规检查以及取肝、脾、肠和腹膜等脏器标本做病理切片检查。结果: 苯扎氯铵溶液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6.25×10-3)%、(3.12×10-3)%、(9.76×10-5)%、(9.76×10-5)%、(3.91×10-4)%和(6.25×10-3)%;受试动物在手术后一周行为表现未见异常,腹腔各脏器没有明显肉眼可见毒性反应,血常规指标没有明显异常,肝、脾、肠和腹膜等脏器未见明显组织学变化。结论: 苯扎氯铵溶液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菌均有较强的体外抑菌效果;按SD大鼠 180 mL/kg 和比格犬 53.33 mL/kg 一次性给予 0.01%以下浓度(含 0.01%)的苯扎氯铵溶液腹腔冲洗是安全的。说明本溶液一次性用于感染腹腔冲洗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李攀  赵祎博  李小丽  李斌  周红 《金属学报》2015,20(3):261-265
目的: 研究内毒素耐受状态对大肠埃希菌的敏感性及促炎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小剂量LPS(1 mg/kg)连续腹腔注射 5 d 并在第6天尾静脉注射大剂量LPS(50 mg/kg)建立小鼠内毒素耐受模型。观察小鼠 7 d 存活率或采用ELISA法检测注射大剂量LPS后6、12 h 血清中TNF-α、IL-6水平。然后,采用不同浓度的大肠埃希菌攻击耐受小鼠,观察小鼠 7 d 存活率;或采用血培养方法检测血液中细菌数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6水平。结果: 大剂量LPS攻击组(攻击组)小鼠存活率为0 %,LPS耐受组(耐受组)小鼠存活率为100%;耐受组小鼠血清TNF-α、IL-6水平较攻击组显著降低(P<0.01)。5.0×108 CFU/kg 大肠埃希菌可导致正常小鼠100%死亡,但是仅 1.0×107 CFU/kg大肠埃希菌就可导致耐受组小鼠100%死亡;耐受组给予大肠埃希菌低、高剂量组小鼠血液中细菌数量远远高于相应的正常小鼠大肠埃希菌低或高剂量组(P<0.01),而血清中TNF-α、IL-6水平则远远低于相应的大肠埃希菌低或高剂量组(P<0.01)。结论: 连续腹腔注射小剂量LPS 5 d 后并在第6天尾静脉注射大剂量LPS可成功建立LPS耐受模型;与正常对照组小鼠比较,较低数量的大肠埃希菌就可导致耐受组小鼠死亡,说明内毒素耐受小鼠对大肠埃希菌的敏感性较正常小鼠明显增高,其机制可能与内毒素耐受后促炎细胞因子水平降低、机体抵抗力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4.
以纳米氧化铝为磨料对A向蓝宝石进行化学机械抛光,实验中考察了磨料浓度、磨料粒径、抛光时间、抛光压力以及NH4F浓度等因素对A向蓝宝石的材料去除速率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检测抛光后A向蓝宝石的表面粗糙度,系统分析抛光过程中各影响因素,优化实验条件,结果表明:当抛光液中磨料质量分数为1%、磨料粒度尺寸为50nm、抛光时间为40 min、抛光压力为16.39 kPa、NH4F质量分数为0.6%、pH=4.0时,抛光后材料去除速率(MRR)为18.2 nm/min,表面粗糙度值Ra 22.3 nm,抛光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工作原理、操作模式以 及在微生物腐蚀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原位观察细菌和微生物膜形貌、测量力-距离曲线研究微生物在材料表面的粘附力、测量材料表面电位的不同得知生物膜厚度和腐蚀程度.同时还介绍了电化学原子力显微镜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SrBi2(Ta0.5Nb0.5)2O9 (SBTN) thin films were obtained by polymeric precursor method on Pt/Ti/SiO2/Si(1 0 0) substrates. The film is dense and crack-free after annealing at 700 °C for 2 h in static air. Crystallinity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were examin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FEG-SEM) and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The films displayed rounded grains with a superficial roughness of 3.5 nm. The dielectric permittivity was 122 with loss tangent of 0.040. The remanent polarization (Pr) and coercive field (Ec) were 5.1 μC/cm2 and 96 kV/cm,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新型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nrhTNFα)对肝功能及肝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用四氯化碳(CCl4)或刀豆蛋白A(Con A)诱导小鼠肝损伤, nrhTNFα低、中、高剂量(5×104, 5×105, 5×106 IU°kg-1)im, 测血清中ALT、AST、LDH、IFN-α、IL-2 和NO 浓度变化, 检查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3 个剂量的nrhTNFαim 对正常小鼠肝功能及肝脏组织形态学无影响;低、中剂量nrhTNFα对CCl4 诱导肝损伤小鼠的肝功能及肝脏组织形态学无影响, 高剂量nrhTNFα加重肝损伤;3 个剂量的nrhTNFα降低Con A 诱导的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LDH 和IFN-γ浓度增加, 且nrhTNFα低剂量作用明显, 能明显减轻肝脏病理学改变。结论:nrhTNFα低、中、高剂量im 对正常小鼠无肝毒性;nrhTNFα低、中剂量im 不影响CCl4 诱导的肝损伤,高剂量则加重之;3 个剂量的nrhTNFαim 抑制Con A诱导的肝损伤, 其作用机理与抑制Con A 诱导的小鼠IFN-γ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8.
Zn–Sn O2 composite coatings were prepared by direct potential using electrolytic co-deposition technique from sulfate solution.The effect of Zn2?and Sn O2 concentrations in deposited bath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osite coatings were examined.The characterizations of the sample were analyz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couple with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SEM/EDS),X-ray diffraction(XRD) and 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The electrochemical degradation behavior of the samples in 3.65 wt.% Na Cl solution was studied using potentiodynamic polarization technique and characterized by high-resolution optical microscope.From all the fabricated composite coatings,obvious diffraction peaks were observed with Zn-7Sn-S-0.3V film with Zn2Sn7,Sn,Zn2Sn5 and Zn phases,confirming the presence and formation of Zn–Sn O2 coating.The XRD pattern shows that the presences of Sn O2 particle remarkably play a major role in the precipitation and orientation of the alloy matrix.From the SEM/EDS and AFM results,the deposits show that composite particle and proper bath composition have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microstructure.An enhanced corrosion resistance was attained as a result of the induced partic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