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湖北海棠叶总黄酮对日本血吸虫感染所致小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方法随机将未感染和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昆明小鼠分成A~F6组。即未感染空白对照组(A)、模型组(B)、复方鳖甲软肝片阳性组(C)、湖北海棠叶总黄酮治疗高剂量[114mg(/kgd)]组(D)、中剂量[57mg(/kgd)]组(E)、低剂量[28.5mg(/kgd)]组(F),每组10只。感染后第42天,C、D、E、F组均用吡喹酮驱虫治疗,500mg/(kgd)2日疗法,之后各组开始灌胃给药持续治疗60d,A组和B组生理盐水灌胃对照。实验结束处死小鼠,留取肝脏组织和血清,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透明质酸(HA)含量,计算肝体指数,测定肝组织中羟脯氨酸(HYP)。苏木素伊红和Masson胶原纤维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变性、虫卵肉芽肿与胶原沉积等病理改变。结果与A组相比,B、C、D、E、F组小鼠肝脏有明显虫卵肉芽肿形成、胶原沉积与肝纤维化,伴有不同程度肝细胞炎性损伤坏死。血清中ALT、AST、HA和肝组织中HYP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B组相比,湖北海棠叶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ALT、AST、HA和HYP含量及肝体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肝组织坏死与胶原沉积明显减轻,虫卵肉芽肿面积减小。结论湖北海棠叶总黄酮具有抗血吸虫性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晚期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肝窦病变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晚期日本血吸虫病(晚血)患者肝窦病变,并探讨其与肝纤维化程度、肝功能的关系。方法 26例晚血患者肝活检标本和5例正常肝标本行常规病理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进行肝纤维化程度的半定量分析;应用鼠抗人Ⅳ型胶原(C—IV)单克隆抗体和兔抗人层粘蛋白(LN)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者进行定量检测;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对其中5例患者和2例正常肝标本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肝纤维化程度为Ⅰ级、Ⅱ级和Ⅲ级的患者分别为5、11和10例,晚血患者肝窦壁C-Ⅳ和LN表达增强,并与肝纤维化程度及部分肝功能指标水平相关(P<0.05或P<0.01),与血清HA水平无关(P〉0.05)。晚血患者肝窦内皮细胞(SEC)失窗孔及SEC下可见基底膜(BM)的形成,SEC胞浆内出现Weibel、Palade等发现的小体(简称WP小体),肝窦腔内有脱落的肝细胞微绒毛。结论晚血患者肝窦存在病变,与肝纤维化程度及肝功能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桑黄醇提多糖(PPI)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氧化应激、肝肉芽肿和肝纤维化的改善作用。方法 采用日本血吸虫尾蚴玻片贴腹感染法建立日本血吸虫肝病小鼠模型。设健康对照组(A组)、感染对照组(B组)、PPI单独治疗组(C组)、吡喹酮单独治疗组(D组)和PPI加吡喹酮混合治疗组(E组),每组各10只小鼠;除A组外,其他各组每只小鼠感染(30 ± 2)条尾蚴。自感染后42 d开始,D、E组小鼠灌胃给予500 mg/kg吡喹酮,连续2 d;C、E组给予400 mg/kg PPI灌胃,连续给药30 d。HE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及小鼠肝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SH?R)、谷胱甘肽(GSH)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小鼠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rf2、Gsta4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日本血吸虫感染但未予治疗小鼠出现典型血吸虫病肝病病理改变,PPI干预后能有效减轻小鼠肝虫卵肉芽肿及胶原沉积。血吸虫病肝病小鼠肝脏脂质过氧化加剧,诱导了氧化应激,小鼠血清中MDA含量增加,GSH和各种抗氧化酶含量下降。与B组相比,PPI治疗抑制了脂质过氧化,提高了GSH含量,恢复了抗氧化酶活性。此外,PPI治疗可抑制TGF?β信号通路,提升Nrf2、Gsta4基因表达水平。结论 PPI在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内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Nrf2和Gsta4基因表达、改善氧化应激损伤,从而抑制肝脏虫卵肉芽肿形成和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褪黑素(melatonin,MT)对日本血吸虫致小鼠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建立日本血吸虫致小鼠分肝纤维化模型、分别测定血清及肝匀浆中的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基酶(AST)、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GSH-px)含量,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的变化。结果 MT给药组(0.5、1.0mg·kg~(-1))能使模型小鼠降低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GSHpx活性明显升高;并能显著降低模型小鼠升高的MDA水平;肝组织HYP含量明显升高与感染对照组相比有差异显著(P<0.05);同时,MT能明显减轻肝脏炎细胞浸润及坏死程度;抑制胶原纤维的增生。结论 MT可能通过清除自由基等作用对日本血吸虫致小鼠肝纤维化有减轻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桑黄醇提多糖(PPI)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氧化应激、肝肉芽肿和肝纤维化的改善作用。方法 采用日本血吸虫尾蚴玻片贴腹感染法建立日本血吸虫肝病小鼠模型。设健康对照组(A组)、感染对照组(B组)、PPI单独治疗组(C组)、吡喹酮单独治疗组(D组)和PPI加吡喹酮混合治疗组(E组),每组各10只小鼠;除A组外,其他各组每只小鼠感染(30 ± 2)条尾蚴。自感染后42 d开始,D、E组小鼠灌胃给予500 mg/kg吡喹酮,连续2 d;C、E组给予400 mg/kg PPI灌胃,连续给药30 d。HE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及小鼠肝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SH?R)、谷胱甘肽(GSH)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小鼠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rf2、Gsta4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日本血吸虫感染但未予治疗小鼠出现典型血吸虫病肝病病理改变,PPI干预后能有效减轻小鼠肝虫卵肉芽肿及胶原沉积。血吸虫病肝病小鼠肝脏脂质过氧化加剧,诱导了氧化应激,小鼠血清中MDA含量增加,GSH和各种抗氧化酶含量下降。与B组相比,PPI治疗抑制了脂质过氧化,提高了GSH含量,恢复了抗氧化酶活性。此外,PPI治疗可抑制TGF?β信号通路,提升Nrf2、Gsta4基因表达水平。结论 PPI在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内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Nrf2和Gsta4基因表达、改善氧化应激损伤,从而抑制肝脏虫卵肉芽肿形成和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维生素E(VitE)对小鼠日本血吸虫性肝损害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日本血吸虫尾蚴皮肤敷贴法感染小鼠构建日本血吸虫病模型,随机分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VitE高、中、低剂量组,感染尾蚴同时分别给予高、中、低剂量(150、50、5mg/kg)VitE,灌胃给药,每日1次共8周,8周末处死动物,HE、VG染色及透射电镜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应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肝组织丙二醛(MDA)、羟脯氨酸(Hyp)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肝星状细胞(HSC)标记物α-平滑肌动蛋白(aSMA)表达情况,并检测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结果VitE抑制模型组肝脏虫卵肉芽肿反应,减小肉芽肿直径(P〈0.01),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和肝细胞变性、坏死程度;降低ALT和AST水平(P〈0.01);降低肝组织MDA含量(P〈O.01),提高SOD活性(P〈0.01);减少α—SMA阳性细胞数(P〈0.01),均呈剂量效应关系。VitE对肝脏Hyp含量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VitE对小鼠日本血吸虫性肝损害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VitE抑制肝脏虫卵肉芽肿和炎症反应、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抑制HSC活化和增殖及保护肝脏细胞免受自由基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对刀豆蛋白A ( Con A)诱导小鼠肝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方法: Balb/c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模型组(16只)和治疗组(16只)。模型组和治疗组按照1.25mg/100g小鼠体重予以尾静脉注射Con A,正常组予注射相应剂量生理盐水,1次/周,共10周。治疗组于造模同时,予血府逐瘀汤药液1ml/100g小鼠体重灌胃,正常组及模型组则予以等量饮用水,1次/d。10周后,处理各组小鼠,留取血清、肝脾标本。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白蛋白(Alb); HE和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炎症和胶原沉积; 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ALT和AST活性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肝组织HE染色可见肝细胞坏死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天狼猩红染色可见大量胶原沉积和假小叶形成;肝组织α-SMA和TGF-β1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ALT、 AST水平明显降低(P<0.05);肝脏炎症和胶原沉积明显改善;α-SMA和TGF-β1表达显著下调(P<0.01)。结论:血府逐瘀汤可通过减轻肝脏炎症和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而改善Con A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程度的影响。方法昆明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于感染后第4周末治疗组和抑制剂组分别给予NO前体-L-精氨酸(L-Arg)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NG-左旋-硝基精氨酸甲基乙酯(L-NAME),于第10周末处死小鼠,取血,分离血清,剖取肝脏。应用病理组织学方法及生物化学方法,观察各组小鼠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程度,同时测定血清NO、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谷-草转氨酶(AST)及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和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结果小鼠感染血吸虫后,感染组肝脏有明显的纤维化,血清中HA、LN、AST、ALT等指标显著升高,肝组织内Hyp含量也明显增加。与感染组相比:L-Arg高、中剂量组肝纤维化程度评分降低显著,低剂量组虽有减轻但无统计学意义,同时,L-Arg高、中剂量组血清LN、HA、AST、ALT的水平和肝组织Hyp的含量有所降低;低剂量组HA、LN、AST、ALT的水平虽然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Hyp水平降低明显;抑制剂组血清LN、HA、AST、ALT含量和肝组织Hyp的水平均明显升高。血清NO的水平随着精氨酸剂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精氨酸抑制剂组NO的水平降低明显。结论NO能明显降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程度和减轻肝纤维化所造成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模型,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小鼠血吸虫肝纤维化中的表达状况。方法 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模型组小鼠以腹部贴片法经皮肤攻击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30±1)条,分别于感染后第4、6、8、10和12周两组各取3只小鼠摘眼球取血,测定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采血后处死小鼠取肝组织,常规切片,经HE染色后观察各组小鼠肝组织的病理学改变,Masson染色后观察肝组织胶原显微增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小鼠肝组织中TGF-β1、CTGF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感染后6~12周,模型组的ALT和AST水平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12周时,模型组的ALT和AST水平分别为(173.53±31.12)U/L和(301.00±34.87)U/L均高于对照组的[(42.00±3.53)U/L和(96.58±11.26)U/L]。肝组织切片经HE染色后发现,模型组的肝组织有虫卵肉芽肿沉积.汇管区的纤维化特别明显,呈干线性纤维化改变,切面上见门静脉分支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呈树枝状分布;Masson染色显示,模型组的肝组织胶原纤维增生面积于感染后8周明显增加,感染后12周为(23.83±1.68)%,与对照组[(1.23±0.14)%]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10和12周,模型组的TGF-β1[(22.34±2.58)%和(25.82±3.01)%]和CTGF[(11.32±2.44)%和(14.51±2.05)%]的蛋白阳性区域面积与对照组[(2.56±0.87)%和(1.09±0.73)%]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6、8、10和12周,模型组的TGF-β1和CTGF mRNA相对转录水平呈上升趋势,与同时段对照组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感染后10周时,TGF-β1 mRNA相对转录水平最高,为0.0721±0.0187,对照组的则为0.0089±0.0037;在感染后12周时,CTGF mRNA相对转录水平最高,为0.1136±0.0365,对照组的则为0.0293±0.0184;CTGF mRNA相对转录水平与日本血吸虫感染时间有明显的相关性(r=0.927,P<0.05)。结论 BALB/c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肝组织中TGF-β1和CTGF蛋白阳性表达类型和表达分布区域基本一致,CTGF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与日本血吸虫感染时间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动态观察和探讨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肝脏虫卵肉芽肿病变及纤维化与血清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定期剖杀小鼠,观察肝脏大体变化并测定肝脏系数;HE染色及Masson胶原纤维染色观察肝虫卵肉芽肿面积及纤维化程度;ELISA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含量。放免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含量。结果肉眼观察感染后24d肝脏表面开始出现出血点,29d开始出现粟白色肉芽肿;HE染色发现感染后21d肝脏可见灶性炎症,28d始见虫卵,但无肉芽肿反应,29d可见肉芽肿反应并于42d达到高峰;血清ALT/AST在28d明显升高,39d达到高峰,42d开始下降,70d接近正常水平;统计学分析血清转氨酶水平与肉芽肿面积具有相关性。Masson染色表明肝脏纤维化42d开始出现,以后逐渐加重;血清HA、LN随着纤维化的出现而升高,Ⅳ-C水平无明显改变,但统计分析胶原染色面积与血清纤维化指标无相关性。结论肝脏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均是导致小鼠血吸虫病肝脏损害的主要原因,血清转氨酶变化与肝脏的肉芽肿病变动态相一致,并呈显著正相关;血清纤维化指标与肝脏早期纤维化病变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致心肌损伤作用及双环醇对心肌损伤及纤维化的保护效应及机制。方法80只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其中3组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8周后,分别以双环醇60mg/(kg·d)、120mg/(kg·d)治疗56d(8周)以及不作任何治疗(实验对照组),第4组小鼠作为健康对照组。应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并分析不同剂量双环醇治疗前后各组小鼠心肌组织病理改变、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和Ⅰ、Ⅲ型胶原的表达变化同步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结果用高剂量双环醇治疗后,小鼠心肌组织、肝组织病理损伤减轻,心肌组织中TGF-β1、TIMP1和Ⅰ、Ⅲ型胶原含量明显低于实验对照组而高于健康对照组,而低剂量双环醇对日本血吸虫病致肝纤维化及心肌损伤无明显治疗效果。结论日本血吸虫病可致心肌损伤。双环醇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保护心肌作用呈剂量依赖性,通过抑制心肌组织中TGF-β1、TIMP1和Ⅰ、Ⅲ型胶原过度表达减轻心肌纤维化程度,从而保护心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目的 比较我国大陆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的多态性。 方法 方法 在种群遗传学研究基础上, 选取7条雌虫进行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定。根据广州管圆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已知序列 (GQ398121) 设计12对引物, 进行PCR扩增, 并对目的片段进行测序和拼接。利用多种生物学软件对测定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基因定位、 结构图绘制、 核苷酸及变异位点分析、 进化关系分析。结果 结果 获得5个不同遗传类型的线粒体基因组。这些基因组的大小相似、 结构相同, 即 13 491~13 502对碱基, 含12个蛋白编码基因, 2个核糖体基因, 22个tRNA基因, 2个较大的非编码区。上述基因紧密地排列在同一条DNA链上, 并具有相同的转录方向。通过对这些基因组的比对发现, 变异位点745个, 占整个基因组的5.5%。其中, 缺失/插入突变59个, 碱基颠换105个, 碱基转换581个。这些突变位点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线粒体基因组中。结论 结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广州管圆线虫线粒体基因的突变位点, 为构建种内鉴别诊断技术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芍药苷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蛋白表达水平和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探讨芍药苷预防血吸虫病肝虫卵肉芽肿及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小鼠随机分为A~E5组,A组不感染血吸虫尾蚴,为正常对照组;B、C、D、E4组小鼠感染尾蚴后6周以吡喹酮灌胃杀虫,剂量为400mg/(kg·d),连续2d。B、C、D3组杀虫后给予芍药苷,剂量分别为30、60、120mg/(kg·d)),E组不给芍药苷,为感染对照组。5组小鼠均在芍药苷给药8周后处死,取血及肝脏。HE及Masson胶原纤维染色观察肝虫卵肉芽肿面积及纤维化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TGF和PDGF蛋白表达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TNF-α水平。结果芍药苷高剂量的D组与感染对照E组相比,肝组织中CTGF和PDGF蛋白表达明显减少,血清中TNF-α水平也明显下降(P均〈0.05);而中、低剂量B组和C组的CTGF、PDGF和TNF-α水平亦较E组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芍药苷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在吡喹酮杀虫处理基础上联合应用高剂量芍药苷,可通过减少肝组织CTGF和PDGF蛋白表达,降低血清中TNF-α水平,减轻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从转录水平研究参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 beta 1,TGF β1)信号传导的Smads分子在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表达。 方法 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BALB/c小鼠形成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分别于感染后第 8、12、16和24周取小鼠肝组织 ,作病理学检测,观察肝纤维化程度,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的方法检测模型组和正常组小鼠肝组织中Smad2、Smad3、Smad4和Smad7的mRNA水平。 结果 Smad 2mRNA水平在感染12周后表达下降(P<0.05),16周后恢复正常,2 4周后再次下降(P<0.05)。Smad 3mRNA水平在感染后 16周开始明显升高 ,达正常水平的2倍(P<0.05)。Smad4和Smad7的mRNA水平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结论 Smad3促进肝纤维化形成。Smad2对肝纤维化形成具有双效性 ,即感染初期属于促进因子 ,感染后期属于抑制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安络化纤丸联合干扰素γ治疗鼠血吸虫肝纤维化的效应机制及其对肝色素沉积的影响.方法 将30只昆明小鼠分为健康对照组、感染对照组及干扰素γ+安络化纤丸治疗组.采用日本血吸虫尾蚴(40条/只)攻击感染小鼠,建立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模型,连续干预8周,观察肝色素沉积及血吸虫卵肉芽肿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组织Ⅰ型和Ⅲ型胶原的表达;荧光定量法检测肝组织TGF-β1 mRNA、组织病理学评价及电子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肝色素沉积百分比与TGF-β1 mRNA量呈相关性,相关系数=0.8;安络化纤丸联合干扰素γ治疗后明显减轻鼠血吸虫肝组织纤维化、减少色素沉着、使虫卵肉芽肿变小、下调Ⅰ及Ⅲ型胶原的表达及减少TGF-β1 mRNA量表达,与感染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色素沉积量与TGF-β1 mRNA量有一定相关性,安络化纤丸联合干扰素γ明显减轻鼠血吸虫性肝纤维化.下调Ⅰ型及Ⅲ型胶原及TGF-β1 mRNA表达、减少色素沉积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经吡喹酮治疗的不同时期,给予芍药苷对肝组织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BALB/c小鼠构建肝纤维化模型,随机分为(Ⅰ)杀虫前给药组、(Ⅱ)杀虫同时给药组及(Ⅲ)杀虫后给药组。除正常组外,杀虫治疗、芍药苷治疗组和对照组小鼠分别于感染后12d、42d和72d给予芍药苷和对照,并于102d、132d和162d处死。检测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P)、羟脯氨酸(Hyp)、虫卵肉芽肿大小、肝纤维化分级以及胶原Ⅰ的表达。结果在组Ⅰ和组Ⅲ,芍药苷明显降低血清中HA、PⅢP和肝组织中Hyp的含量,减小虫卵结节并降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分级,降低胶原Ⅰ的表达(P<0.05或P<0.01);在组Ⅱ,大部分指标没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芍药苷无论是早期或延后给药,都具有抑制虫卵肉芽肿,减少胶原的生成从而对抗小鼠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制备氯磷酸二钠脂质体(LE-Cl2MDP),选择性剔除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中Kupffer 细胞,研究抑制Kupffer 细胞功能对日本血吸虫肝脏肉芽肿形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脂质体包裹CL2MDP;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分为3组: PBS组,日本血吸虫感染组,日本血吸虫感染联合LE-Cl2BMP组;对于联合组,小鼠尾静脉注射LE-Cl2MDP(0.1 mL/10 g),每周2次,连续6周;感染后第12周,剥杀小鼠,留取血清及肝脏,用于细胞因子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等,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经过LE-Cl2MDP处理后,日本血吸虫感染肉芽肿周围Kupffer细胞细胞明显减少;无论是感染第8周,还是第12周肝组织中虫卵肉芽肿周围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纤维化程度减轻;同时降低感染第12周小鼠血清IL-10水平,LE-Cl2MDP组为(42.6±10.4)pg/mL,感染组为(67.4±12.9)pg/mL(P<0.05)。结论 本研究建立LE-Cl2MDP剔除小鼠肝脏Kupffer细胞的日本血吸虫感染模型,抑制了肝组织中虫卵肉芽肿周围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