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经蝶骨嵴锁孔入路的颅外解剖特点,探讨该入路的可行性及安全的切口长度.方法 对14例(28侧)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尸头标本模拟蝶骨嵴锁孔入路,分别观察长度为4cm、5cm切口对颞浅动脉、面神经的损伤情况.结果 切口为4 cm时,颞浅动脉额支及面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32.1%(9侧)及7.1%(2侧);切口为5 cm时,损伤发生率则分别提高到82.1%(23侧)及42.9%(12侧).所定翼点为一凹陷区,钻孔后证实为蝶骨嵴外侧端.结论 蝶骨嵴锁孔入路手术切口为4cm左右时,对颞浅动脉、面神经损伤小,可显著降低损伤发生率,且能有效显露翼点,通过翼点钻孔可完成对外侧裂的有效显露.  相似文献   

2.
改良翼点入路开颅术是将标准翼点入路手术切口向颞部后方作不同程度的延伸或向对侧延伸成冠状切口 ,以翼点为中心的开颅方法[1] 。但在处理某些颅底病变时 ,因眶缘和颧弓的阻挡仍嫌显露不足 ,于是以不同方式将翼点入路向颅底方向扩大[1~ 8] ,称之为经颅底扩大翼点入路 ,包括眶上翼点入路、颧弓翼点入路、眶颧弓入路。一、对象与方法1.临床资料 :4 0例中男 18例 ,女 2 2例。年龄 7~ 6 9岁 ,平均 4 4 .1岁。颅底肿瘤 38例 ,分别为巨大垂体腺瘤 4例 ,颅咽管瘤 7例 ,脑膜瘤 14例 (包括颅眶沟通脑膜瘤 2例 ,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 7例 ,鞍旁中颅底…  相似文献   

3.
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总结分析39例重型颅脑损伤以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经验。方法以yasargil翼点入路为基础,根据处理损伤病灶需要适当向额颞顶区扩大,强调先钻颧弓上颞窝处第一孔并挑开硬膜减压,尽可能向下咬除蝶骨嵴及颞骨使前中颅窝相通,以释放出颅底减压空间,形成以外侧裂为中心的减压窗。结果按GOS分级,生存30例,其中良好23例,中残5例,重残2例。死亡9例。结论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处理损伤灶方便,减压充分有效,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蝶骨嵴脑膜瘤的手术方法 与技巧.方法 对蝶骨嵴区域的显微解剖、蝶骨嵴脑膜瘤的血液供应和手术技巧进行研究并应用于35例蝶骨嵴脑膜瘤的手术中.结果 (1)翼点入路能较好地显露鞍区前部的解剖结构;额颞颧入路可较多地显示中颅窝和鞍区后部的解剖结构;额颞眶颧入路对海绵窦的显露具有优势.(2)蝶骨嵴脑膜瘤血液供应可分三种类型:单纯颈外动脉供血,颈外、颈内动脉双重供血和单纯颈内动脉供血.(3)全切除蝶骨嵴脑膜瘤29例(Simpson Ⅰ、Ⅱ),次全切除6例.死亡2例.结论 熟练掌握颅底解剖、神经介入和显微外科技术,可明显提高蝶骨嵴脑膜瘤的全切率,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外侧裂区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血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外侧裂区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以Yasargil翼点入路为基础,根据处理损伤病灶需要,适当向额颞顶区扩大,尽量向下扩大骨窗,咬除蝶骨嵴和颞骨鳞部,使前、中颅窝相通,形成以外侧裂为中心的更大的减压空间。采用该术式治疗外侧裂区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血肿患者30例。结果术后6个月按GOS分级,Ⅴ级18例,Ⅳ级5例,Ⅲ级2例,Ⅰ级(死亡)5例。无植物生存病例。结论对于外侧裂区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血肿的患者,选择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处理损伤灶方便、迅速,手术时间短,减压充分有效,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但应注意保护外侧裂血管。  相似文献   

6.
额外侧前颅底锁孔入路能够较好的显示Willis环前侧方、鞍区及其周围颅底结构,特别是鞍前、鞍旁等区域周围颅底面的解剖结构,在处理小型的嗅沟脑膜瘤、鞍结节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及前循环动脉瘤等病变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额外侧前颅底锁孔入路损伤较传统的额下入路大大减小,显露范围较眶上锁孔入路更广泛,避免了传统眶上锁孔入路损伤眶上神经、额窦开放性感染等可能的并发症及对于贴近中线部位解剖结构显露的局限性。此入路对于鞍区诸结构的显露可以达到与翼点锁孔入路相当的效果,且无需磨除蝶骨嵴及过多地剥离颞肌。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累及眶尖的海绵窦肿瘤手术方法及相关解剖。方法22例全部采用额颞弧形切口,翼点人路。当肿瘤位于视神经外侧或海绵窦外侧壁时,选择颞部偏大的切口。取下骨瓣,磨除蝶骨嵴,剪开硬膜,分开外侧裂。依据肿瘤的位置用微钻磨除前床突和视神经管上壁。选择肿瘤突出部位切开海绵窦外侧壁或眶筋膜,分块切除肿瘤。结果22例肿瘤中,17例全切,3例近全切,1例大部分切除,1例活检。结论详细了解海绵窦和眶尖肿瘤的外科解剖是达到其外科切除的良好结果所必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颅入路显微切除蝶眶脑膜瘤的手术方法、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 对18例蝶眶脑膜瘤患者选用额颞入路、眶颧入路或眶颧结合扩大前颅窝底入路硬膜外结合硬膜内切除肿瘤,在硬膜外磨除增生的蝶骨大翼骨质、眶上裂、视神经管开放减压,其中经额颞入路15例,眶颧入路2例,眶额结合扩大前颅窝底入路1例,术前、术后均有视觉功能评价、手术录像及术后影像评估肿瘤切除程度.结果 肿瘤切除程度:Simpson Ⅰ级2例,SimpsonⅡ级6例,SimpsonⅢ级8例,SimpsonⅣ级2例.18例患者术后突眼情况均有好转,视觉功能改善13例.随访6 -56个月(平均25.3个月),2例患者肿瘤复发.结论 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显微切除蝶眶脑膜瘤,可获得充分显露和眶尖、球后减压,可有效缓解突眼、视觉障碍及眼肌麻痹.因肿瘤多累及眶尖、眶上裂、海绵窦等重要结构,肿瘤难以全切,术后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9.
背景:翼点入路不可避免会出现“骨檐效应”,即蝶骨嵴对外侧裂颅底端的显露遮掩,目前都是凭经验磨除蝶骨嵴和抬高额叶来消除这一效应。 目的:观察翼点入路上抬额叶高度不同及磨除蝶骨嵴对鞍区显露面积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实验于2007-06/2008-02在兰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研究所完成。 材料:成人头颅湿性标本6具,动脉用混有红色颜料的乳胶灌注,静脉用混有蓝色颜料的乳胶灌注。 方法:6具成人头颅湿性标本模拟典型的翼点入路,在磨除蝶骨嵴外1/3,2/3及全部这3种情况下,测量额叶分别上抬0.5,1.0,1.5 cm时,下鞍区手术间隙Ⅰ~Ⅳ的显露面积。 主要观察指标:额叶抬起0.5,1.0,1.5 cm及蝶骨嵴磨除外1/3,2/3及全部时鞍区显露面积。 结果:磨除蝶骨嵴外1/3,2/3及全部3种情况下,鞍区显露面积均表现为额叶抬起1.5 cm >1.0 cm >0.5 cm,各组间显露面积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额叶抬起同一高度,磨除蝶骨嵴外1/3,2/3及全部显露面积差异无显著意义(P > 0.0 5)。 结论:对于鞍区手术,翼点入路的上抬额叶可以显著影响鞍区手术显露;磨除蝶骨嵴外1/3能消除骨檐效应对鞍区手术显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翼点入路手术切除蝶骨嵴扁平肥厚型脑膜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20年5月翼点入路手术切除的27例蝶骨嵴扁平肥厚型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18例,次全切除9例。27例眼球突出术后均明显改善。50.0%的病例视力术后改善。术后病理检查显示,WHO分级Ⅰ级脑膜瘤26例,Ⅱ级1例。术后出现视力损害1例、癫痫1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三叉神经感觉功能减退4例,未发生脑脊液漏。术后随访13~05个月,中位数46个月;随访期间,没有发生死亡;7例(25.93%)肿瘤复发。结论 对于蝶骨嵴扁平肥厚型脑膜瘤,经翼点入路可提供良好且容易进入眼眶和颅中窝的途径,并有助于肿瘤切除和视神经管及眶上裂减压,通过显微解剖和充分地切除增生骨质,可以实现肿瘤全切除。  相似文献   

11.
改良翼点入路切除蝶骨嵴与眶内肿瘤一例李广玉,王东成患者男性,63岁。以“右眼球突出,视力下降半年”就诊,经CT检查证实为右蝶骨嵴和右眶内球后肿瘤。检查:右眼球外突2cm,伴上视障碍,视力为2m数指。1993年11月19日在全麻下手术。病人仰卧,头转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方法,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显微手术治疗22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采用翼点入路,3例采用扩大翼点入路,1例采用额颞颧弓入路。结果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14例(63.64%),大部切除5例(22.73%),部分切除3例(13.64%).术后死亡1例。结论娴熟的显微操作技术、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以及术中神经和血管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翼点入路技术改进及其在显微神经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目的:介绍1018例翼点入路的手术操作及应用体会,总结各关键步骤的技术改进。方法:按照头位、切口、游离头皮、掀起颞肌、颅骨钻孔、骨瓣形成、切除蝶骨嵴、切开硬膜、解剖脑池以及显露重要结构等十项步骤描述细节,并讨论了将其应用于不同种类手术时的操作变化。结果:该入路可良好显露自前颅凹到鞍区、中颅凹以至上斜坡等颅底广泛区域的病变和重要血管神经包括穿通动脉等,应用于脑动脉瘤、垂体腺瘤、颅咽管瘤、蝶骨嵴脑膜瘤以及上斜坡等部位的显微外科手术,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不断地提高翼点入路操作水平和研究其应用范围,既是显微神经外科和颅底外科入门所必需,也是取得良好手术疗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颈内动脉一眼动脉瘤仅占颅内动脉瘤的5%,其大型者压迫邻近组织所产生的症状和体征远较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见,而小型者则常破裂引起SAH,多发于女性,左侧多见,较其它动脉瘤更需要手术处理且危险性更大。脑血管造影难以查明其准确起点。术前应行四根血管造影,包括脑血管造影交叉试验,准确估计椎动脉和颈动脉之间的功能关系。本文介绍14例手术均采用标准翼点入路,开颅后,将硬脑膜与眶顶板分离至眶上裂,自眶缘切除眶顶板,连同蝶骨翼至前床突一并切除至视神经管入口处,然后在眶上裂和园孔之间切除部分眼眶外侧壁。前床突的切除可显露位于海绵窦内的颈内动  相似文献   

15.
翼点入路对鞍区显露范围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翼点入路手术对鞍区的显露范围。方法成人湿性头颅标本5具(10侧),模拟翼点入路的手术操作,在经翼点入路的基础上分别磨除蝶骨嵴和前床突,评价该手术入路及其扩大后对鞍区的显露范围并计算显露面积。结果经翼点入路中磨除蝶骨嵴后的显露面积(3022.93±141.29)mm2和磨除前床突后的显露面积(3373.14±190.39)mm2,均较前明显增加(P0.01)。结论翼点入路中充分磨除蝶骨嵴和前床突可显著增大鞍区的显露面积,是鞍区病变手术的首选入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与经典翼点入路手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11月至2014年5月收治74例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采用眶上外侧入路手术37例(眶上外侧组),采用经典翼点入路37例(翼点组)。结果 眶上外侧组手术时间[(138.9±15.9)min]、切口长度[(9.4±1.6)cm]、术中出血量[(52.6±5.9)ml]较翼点组均明显减少[分别为(174.8±22.6)min、(15.7±2.6)cm、(236.8±25.8)ml;P<0.05]。眶上外侧组术中动脉瘤破裂率(16.2%,6/37)和翼点组(18.9%,7/37)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相比经典翼点入路,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手术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17.
翼点入路,是神经外科手术常用的入路之一。自2002年6月至12月间我们采用颞部锁孔入路治疗2例垂体瘤、3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C2段动脉瘤、1例蝶骨嵴中1/3脑膜瘤和1例Rathke囊肿,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眼睑入路切除部分累及中颅底肿瘤的微侵袭手术方式。方法在5例尸头解剖基础上,按照文献描述熟悉相关解剖关系。在改良部分入路方式后,采用经眼睑入路微侵袭手术方式对3例前中颅底脑膜瘤患者进行治疗。部分新的手术改进包括:①将切口略下移,呈类似双重睑手术切口;②皮下游离骨膜和颞肌筋膜瓣,以修补和重建颅底;③利用神经内镜和虚拟现实技术等辅助技术,进行多技术融合手术。结果 3例脑膜瘤患者手术均达到肿瘤全切除。其中1例为鞍结节脑膜瘤,1例为侵犯眼眶的蝶骨嵴脑膜瘤,1例为蝶骨嵴内侧型脑膜瘤。3例患者随访超过1年,手术效果良好,无肿瘤复发,术后恢复好。1例患者因肿瘤侵犯眼眶,后遗有眶尖综合征。结论经眼睑入路是一种安全的手术入路,适用于中小型蝶骨嵴内侧型脑膜瘤治疗,部分累及前、中颅底的肿瘤,可以达到常规翼点入路手术效果,同时减少手术创伤并取得良好的外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经病理证实的26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其中内侧型12例、中部型6例、外侧型8例;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其中翼点开颅18例,额颞断颧弓开颅6例,额眶颧开颅2例。结果肿瘤全切18例,大部分切除5例,部分切除3例。22例患者获得随访,4例失访;随访时间3-168月,平均70月;复发5例,复发率为19.2%,再次手术3例,保守治疗1例,伽玛刀治疗1例。结论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肿瘤为蝶骨嵴脑膜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个体化的手术入路有助于全切肿瘤,精细操作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手术治疗鞍区脑膜瘤的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鞍区脑膜瘤120例,采用翼点入路手术治疗68例(翼点组),采用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52例(眶上外侧组)。结果鞍上型脑膜瘤垂体受损、视力降低、视神经或视交叉受压、视野受损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鞍旁型脑膜瘤(P0.05)。翼点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高于眶上外侧组(P0.05)。翼点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45.6%)与眶上外侧组(32.6%)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鞍上型脑膜瘤对视野、视力、垂体的影响程度高于鞍旁型,易压迫视神经;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比,能减少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