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6 毫秒
1.
改良翼点入路开颅术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翼点入路又称前颞入路或额颞蝶骨嵴入路或蝶骨嵴入路等,其特点是切除部分或大部分蝶骨大翼,直达眶上裂外侧缘。由于从眶上裂外侧缘到同侧视神经管距离仅为2cm,骨窗很近颅底中央,因此不需过多牵拉脑组织,就能很好显露脑底部神经和血管结构。可是,经典的翼点入路将皮瓣与颞肌分离,这一操作易引起术后皮下积液和颞肌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采用翼点入路和颅-眶颧入路处理上斜坡病变的显露范围和工作角度进行量化比较研究,为临床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7例(14侧)尸头上模拟两种手术入路的操作,应用神经导航技术,选择上斜坡区为手术靶区,测量并计算两种手术入路的显露范围和工作角度,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翼点入路的观察角度显著性小于颅-眶颧入路(P<0.05).在显露范围上翼点入路小于颅-眶颧入路,但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翼点入路相比,颅-眶颧入路对上斜坡病变的显露范围有所扩大,工作角度显著增加,因此有利于提高手术的可操作性,减少脑牵拉性损伤的发生机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蝶骨嵴脑膜瘤的手术方法 与技巧.方法 对蝶骨嵴区域的显微解剖、蝶骨嵴脑膜瘤的血液供应和手术技巧进行研究并应用于35例蝶骨嵴脑膜瘤的手术中.结果 (1)翼点入路能较好地显露鞍区前部的解剖结构;额颞颧入路可较多地显示中颅窝和鞍区后部的解剖结构;额颞眶颧入路对海绵窦的显露具有优势.(2)蝶骨嵴脑膜瘤血液供应可分三种类型:单纯颈外动脉供血,颈外、颈内动脉双重供血和单纯颈内动脉供血.(3)全切除蝶骨嵴脑膜瘤29例(Simpson Ⅰ、Ⅱ),次全切除6例.死亡2例.结论 熟练掌握颅底解剖、神经介入和显微外科技术,可明显提高蝶骨嵴脑膜瘤的全切率,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翼点入路对鞍区显露范围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翼点入路手术对鞍区的显露范围。方法成人湿性头颅标本5具(10侧),模拟翼点入路的手术操作,在经翼点入路的基础上分别磨除蝶骨嵴和前床突,评价该手术入路及其扩大后对鞍区的显露范围并计算显露面积。结果经翼点入路中磨除蝶骨嵴后的显露面积(3022.93±141.29)mm2和磨除前床突后的显露面积(3373.14±190.39)mm2,均较前明显增加(P0.01)。结论翼点入路中充分磨除蝶骨嵴和前床突可显著增大鞍区的显露面积,是鞍区病变手术的首选入路。  相似文献   

5.
改良翼点入路开颅术是将标准翼点入路手术切口向颞部后方作不同程度的延伸或向对侧延伸成冠状切口 ,以翼点为中心的开颅方法[1] 。但在处理某些颅底病变时 ,因眶缘和颧弓的阻挡仍嫌显露不足 ,于是以不同方式将翼点入路向颅底方向扩大[1~ 8] ,称之为经颅底扩大翼点入路 ,包括眶上翼点入路、颧弓翼点入路、眶颧弓入路。一、对象与方法1.临床资料 :4 0例中男 18例 ,女 2 2例。年龄 7~ 6 9岁 ,平均 4 4 .1岁。颅底肿瘤 38例 ,分别为巨大垂体腺瘤 4例 ,颅咽管瘤 7例 ,脑膜瘤 14例 (包括颅眶沟通脑膜瘤 2例 ,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 7例 ,鞍旁中颅底…  相似文献   

6.
翼点入路鞍区手术的显露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翼点入路鞍区手术是利用自然解剖间隙,以对脑组织的最小牵拉而对鞍区病变进行手术,有到术区距离短、显露好、对重要结构保护较充分、肿瘤全切率高等优点。良好的手术解剖间隙显露是手术顺利进行的保障,磨除蝶骨嵴及上抬额叶对鞍区手术显露影响很大,故拟对鞍区手术解剖间隙及翼点入路中蝶骨嵴处理和上抬额叶对鞍区手术显露的定量研究情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额外侧前颅底锁孔入路能够较好的显示Willis环前侧方、鞍区及其周围颅底结构,特别是鞍前、鞍旁等区域周围颅底面的解剖结构,在处理小型的嗅沟脑膜瘤、鞍结节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及前循环动脉瘤等病变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额外侧前颅底锁孔入路损伤较传统的额下入路大大减小,显露范围较眶上锁孔入路更广泛,避免了传统眶上锁孔入路损伤眶上神经、额窦开放性感染等可能的并发症及对于贴近中线部位解剖结构显露的局限性。此入路对于鞍区诸结构的显露可以达到与翼点锁孔入路相当的效果,且无需磨除蝶骨嵴及过多地剥离颞肌。  相似文献   

8.
背景:翼点入路不可避免会出现“骨檐效应”,即蝶骨嵴对外侧裂颅底端的显露遮掩,目前都是凭经验磨除蝶骨嵴和抬高额叶来消除这一效应。 目的:观察翼点入路上抬额叶高度不同及磨除蝶骨嵴对鞍区显露面积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实验于2007-06/2008-02在兰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研究所完成。 材料:成人头颅湿性标本6具,动脉用混有红色颜料的乳胶灌注,静脉用混有蓝色颜料的乳胶灌注。 方法:6具成人头颅湿性标本模拟典型的翼点入路,在磨除蝶骨嵴外1/3,2/3及全部这3种情况下,测量额叶分别上抬0.5,1.0,1.5 cm时,下鞍区手术间隙Ⅰ~Ⅳ的显露面积。 主要观察指标:额叶抬起0.5,1.0,1.5 cm及蝶骨嵴磨除外1/3,2/3及全部时鞍区显露面积。 结果:磨除蝶骨嵴外1/3,2/3及全部3种情况下,鞍区显露面积均表现为额叶抬起1.5 cm >1.0 cm >0.5 cm,各组间显露面积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额叶抬起同一高度,磨除蝶骨嵴外1/3,2/3及全部显露面积差异无显著意义(P > 0.0 5)。 结论:对于鞍区手术,翼点入路的上抬额叶可以显著影响鞍区手术显露;磨除蝶骨嵴外1/3能消除骨檐效应对鞍区手术显露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底大型肿瘤显微外科切除术的手术入路、手术技巧以及手术疗效。方法我科2004年7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30例颅底大型肿瘤患者,其中肿瘤位于蝶骨嵴11例,中颅底9例,鞍区及斜坡6例,前颅底4例:肿瘤最大直径为5—10cm。根据肿瘤不同部位选用扩大前颅底入路、翼点入路、颞下入路、颞枕下-乙状窦前及远外侧枕下入路等不同手术入路方法施行手术。结果30例颅底大型肿瘤中,19例全切除(63.3%),11例次全切除(36.7%)。术后死亡2例(6.67%)。术后随访23例,随访时间12~42个月,其中恢复良好者19例,脑神经损害或症状较术前加重4例。结论合适的颅底手术入路、熟练的手术技巧和正确的手术策略可以改善手术显露,提高颅底大型肿瘤全切除率,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经蝶骨嵴锁孔入路的颅外解剖特点,探讨该入路的可行性及安全的切口长度.方法 对14例(28侧)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尸头标本模拟蝶骨嵴锁孔入路,分别观察长度为4cm、5cm切口对颞浅动脉、面神经的损伤情况.结果 切口为4 cm时,颞浅动脉额支及面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32.1%(9侧)及7.1%(2侧);切口为5 cm时,损伤发生率则分别提高到82.1%(23侧)及42.9%(12侧).所定翼点为一凹陷区,钻孔后证实为蝶骨嵴外侧端.结论 蝶骨嵴锁孔入路手术切口为4cm左右时,对颞浅动脉、面神经损伤小,可显著降低损伤发生率,且能有效显露翼点,通过翼点钻孔可完成对外侧裂的有效显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前颅底及蝶骨嵴脑膜瘤的手术切除方法 和技巧. 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神经外科自1998年7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33例前颅底及蝶骨嵴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采用经单侧额下入路4例,双侧额下入路17例,翼点入路5例,改良翼点入路7例. 结果 术中肿瘤全切除30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症状改善28例,但出现偏瘫失语1例,精神症状1例,死亡1例,复发2例. 结论 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肿瘤的位置及与颅底、血管、神经的关系来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术中精细操作以加强对血管、神经的保护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降低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岩斜区肿瘤的外科治疗涉及多种手术入路,针对肿瘤主体部位、侵及方向、供瘤血管以及毗邻结构的不同,其手术入路的选择也有所不同[1-3].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立体定向技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以及影像学的发展,神经外科医生对岩斜区肿瘤常用的手术入路进行了多种探索和改进.本文将对岩斜区肿瘤的各种常用手术入路做一综述. 一、经颅底岩斜区前方入路 包括(经颧弓或眶颧)额颞(翼点)入路,由翼点入路演化而来.20世纪70年代,Yasargil开创了翼点入路的基础,使得该入路逐渐发展成为最常用、最有效的颅底手术入路之一[4].此入路在岩斜区肿瘤外科治疗上主要适用于上斜坡肿瘤向鞍上、中颅窝底、海绵窦区和幕上发展者,具有开颅简单、神经解剖结构清晰、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但由于岩骨的阻挡,岩尖后部、小脑脑桥角区、下斜坡区显露欠佳,因此很难应用于主体位于后颅窝的肿瘤[3].  相似文献   

13.
眉外侧锁孔入路的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进行内镜辅助下眉外侧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在12具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及3例新鲜成人尸头上行眉外侧皮肤切口,骨窗大小3.0 cm×2.5 cm,前面要紧贴颅前窝底,外侧达蝶骨嵴,模拟翼点锁孔入路手术操作,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采用该入路切除鞍区及颅前窝底肿瘤23例.结果翼点锁孔对额下颅前窝底、鞍区结构显露良好,内镜可弥补手术显微镜的盲区.肿瘤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1例;无相关严重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结论解剖及临床应用表明翼点锁孔入路具有经典翼点入路相似的显露效果,但手术创伤更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可行性及其显微解部学关系.方法 (1)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对经甲醛固定、动静脉血管内分别灌注红、蓝乳胶的10具(20侧)尸头标本,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手术径路中颢下窝、翼腭窝、蝶筛区、海绵窦等区域的显露情况及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2)经该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翼突、中鼻甲、上颌神经是经上颌骨翻转手术入路的三个重要解剖标志,此入路对前、中颅底、斜坡区显露满意,有充足的手术操作空间,从颅外暴露颅底,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小.临床应用中,6例肿瘤均得到全切,术后反应小,恢复快.结论 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手术可行,熟悉此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关系,对开展此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可行性及其显微解部学关系.方法 (1)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对经甲醛固定、动静脉血管内分别灌注红、蓝乳胶的10具(20侧)尸头标本,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手术径路中颢下窝、翼腭窝、蝶筛区、海绵窦等区域的显露情况及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2)经该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翼突、中鼻甲、上颌神经是经上颌骨翻转手术入路的三个重要解剖标志,此入路对前、中颅底、斜坡区显露满意,有充足的手术操作空间,从颅外暴露颅底,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小.临床应用中,6例肿瘤均得到全切,术后反应小,恢复快.结论 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手术可行,熟悉此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关系,对开展此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可行性及其显微解部学关系.方法 (1)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对经甲醛固定、动静脉血管内分别灌注红、蓝乳胶的10具(20侧)尸头标本,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手术径路中颢下窝、翼腭窝、蝶筛区、海绵窦等区域的显露情况及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2)经该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翼突、中鼻甲、上颌神经是经上颌骨翻转手术入路的三个重要解剖标志,此入路对前、中颅底、斜坡区显露满意,有充足的手术操作空间,从颅外暴露颅底,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小.临床应用中,6例肿瘤均得到全切,术后反应小,恢复快.结论 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手术可行,熟悉此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关系,对开展此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可行性及其显微解部学关系.方法 (1)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对经甲醛固定、动静脉血管内分别灌注红、蓝乳胶的10具(20侧)尸头标本,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手术径路中颢下窝、翼腭窝、蝶筛区、海绵窦等区域的显露情况及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2)经该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翼突、中鼻甲、上颌神经是经上颌骨翻转手术入路的三个重要解剖标志,此入路对前、中颅底、斜坡区显露满意,有充足的手术操作空间,从颅外暴露颅底,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小.临床应用中,6例肿瘤均得到全切,术后反应小,恢复快.结论 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手术可行,熟悉此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关系,对开展此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可行性及其显微解部学关系.方法 (1)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对经甲醛固定、动静脉血管内分别灌注红、蓝乳胶的10具(20侧)尸头标本,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手术径路中颢下窝、翼腭窝、蝶筛区、海绵窦等区域的显露情况及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2)经该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翼突、中鼻甲、上颌神经是经上颌骨翻转手术入路的三个重要解剖标志,此入路对前、中颅底、斜坡区显露满意,有充足的手术操作空间,从颅外暴露颅底,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小.临床应用中,6例肿瘤均得到全切,术后反应小,恢复快.结论 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手术可行,熟悉此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关系,对开展此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可行性及其显微解部学关系.方法 (1)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对经甲醛固定、动静脉血管内分别灌注红、蓝乳胶的10具(20侧)尸头标本,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手术径路中颢下窝、翼腭窝、蝶筛区、海绵窦等区域的显露情况及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2)经该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翼突、中鼻甲、上颌神经是经上颌骨翻转手术入路的三个重要解剖标志,此入路对前、中颅底、斜坡区显露满意,有充足的手术操作空间,从颅外暴露颅底,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小.临床应用中,6例肿瘤均得到全切,术后反应小,恢复快.结论 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手术可行,熟悉此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关系,对开展此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可行性及其显微解部学关系.方法 (1)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对经甲醛固定、动静脉血管内分别灌注红、蓝乳胶的10具(20侧)尸头标本,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手术径路中颢下窝、翼腭窝、蝶筛区、海绵窦等区域的显露情况及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2)经该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翼突、中鼻甲、上颌神经是经上颌骨翻转手术入路的三个重要解剖标志,此入路对前、中颅底、斜坡区显露满意,有充足的手术操作空间,从颅外暴露颅底,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小.临床应用中,6例肿瘤均得到全切,术后反应小,恢复快.结论 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手术可行,熟悉此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关系,对开展此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