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选育猴头菌新菌株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艳红  李莉 《食用菌》2006,28(5):18-19
对猴头菌原生质体进行了紫外诱变处理,从中筛选出诱变株HT65,其摇瓶液体发酵菌丝收率达到21.61g/L,明显高于原始菌株。经过6代斜面继代培养并进行摇瓶液体发酵实验证明所得诱变株为比原始菌株更优秀的稳定高菌丝收率的适宜液体发酵培养的生产菌株。  相似文献   

2.
祝子坪  马海乐 《食用菌》2007,29(5):13-15
采用紫外线诱变桑黄菌原生质体,经过初筛、复筛,得到10株变异株。选生长速度最快的5株进行瓶发酵,发酵产量均有所提高,产量最高的菌株比出发菌株提高20.78%。经平板传代,5代以后,变异株的生长速度仍较稳定,无明显回复突变。结果表明,桑黄菌原生质体紫外线诱变是桑黄菌菌株选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原生质体融合选育富硒高产灵芝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株不同性状的灵芝菌株为亲本,采用化学融合方法对其进行原生质体融合选育,筛选与亲本酯酶同工酶酶谱存在显著差异和拮抗试验呈阳性的融合菌株,并分别以液体发酵菌丝生物量、富硒液体培养菌丝体中硒含量和固体栽培时子实体生物转化率和灵芝菌株的富硒能力为初筛和复筛标准,经遗传稳定性试验验证,筛选到了一株灵芝高产菌株RG1108,编号为YG1,其灵芝子实体生物转化率、固体富硒栽培灵芝子实体和孢子粉中的硒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8.48%、21.78%、16.19%,遗传性状稳定。结果表明:原生质体融合选育富硒高产灵芝是一种比较成功的灵芝育种手段。  相似文献   

4.
采用低能离子射线诱变原生质体选育桑黄菌株SH009,在确定诱变剂量效应曲线的基础上选择了1.5×1015 ions/cm2氮离子的诱变处理剂量.经过对诱变原生质体单个再生菌落的筛选,得到8株变异株,选取生长速度较快的5个菌株进行摇瓶培养,这5个菌株的菌丝体多糖和总黄酮产量均比出发菌株有所提高,其中P4的多糖和总黄酮产量分别比出发菌株提高了87.76%和73.24%.5个诱变菌株经平板传代5代以后的生长速度均保持稳定,无明显回复突变.结果表明,采用低能离子射线诱变桑黄菌株是一种有效的诱变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高产虫草菌素蛹虫草菌株的紫外线诱变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蛹虫草是重要的药食用真菌。通过对蛹虫草原生质体进行紫外诱变处理,筛选到1株优良的菌株CMM-81。经固体发酵,虫草菌素和腺苷含量分别为0.437%和0.036%,是出发菌株的2倍。菌株CMM-81经连续15代传代培养,虫草菌素和腺苷的含量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6.
原生质体诱变技术选育香菇菌株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本文比较了双核菌丝制备的香菇原生质体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再生率,观察了原生质体再生过程.以存活率37%的剂量进行紫外线诱变处理后,选出102份再生克隆,从中选出在CM培养基和木屑培养基上菌丝长速较快的材料23份,进行栽培试验,其中10份产量提高,出菇较早.在随后的二次或三次组织分离后代的栽培试验中,大部分材料保持了增产、早熟的性状,经显著性测验.其中2份材料的产量显著提高.本研究初步建立了用原生质体诱变技术选育香菇菌株的试验程序.  相似文献   

7.
王谦  巩竞  杨栋慧  金黎明  王蕾 《食用菌》2009,31(1):12-14
通过原生质体的制备,再生及紫外诱变技术对1株具有较强的秸秆降解能力的糙皮侧耳菌株金凤9301进行菌种选育工作。得到1株木质素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均高产的菌株08P217。其木质索降解率,纤维素降解率,半纤维素降解率分别为出发菌株的1.75,1.71,3.22倍。经酯酶同工酶分析表明,试验所筛选的菌株已不同程度的发生遗传物质的改变,不同于原来的出发菌株。说明采用原生质体诱变育种是获得高效秸秆分解菌株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富硒香菇发酵液中硒多糖提取工艺的响应面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香菇9608#菌株为试材,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法优化香菇发酵液中硒多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富硒香菇发酵液中提取工艺硒多糖最佳醇沉时间为15.45h、乙醇浓度82.30%、pH 7.95。在此条件下,富硒香菇发酵液中硒多糖产量达到3.23g·L~(-1),香菇发酵液中硒多糖硒含量87.67μg·g~(-1)。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法得到的富硒香菇发酵液中硒多糖提取工艺参数,可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采用紫外诱变方法对蝙蝠蛾拟青霉原生质体进行选育,经过粗筛和精筛后,选出一株菌丝体得率和腺苷含量明显高于原始菌株的诱变株BS-2#;经过10代PDA斜面继代培养、摇瓶试验和连续3次1 t罐的中试试验,结果表明BS-2#诱变株发酵性状稳定.  相似文献   

10.
采用原生质体紫外诱变法选育灰树花多糖高产新菌株,经过大量的诱变筛选试验,获得一株灰树花新菌株,其液体摇甁发酵试验菌丝体生物量和胞内多糖产量分别达到1.15 g/100 m L和0.78 g/L,在同样条件下比出发菌株提高了40.2%和37.5%,且遗传性状稳定,有望作为优良菌种应用于液体深层发酵法制备灰树花多糖的工业化生产中。  相似文献   

11.
原生质体紫外线诱变选育无孢高产平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对无孢平菇菌株P22原生质体进行紫外线诱变处理,经拮抗试验,孢子印检测,扫描电镜和出菇试验,筛选出一株中低温型、高产、菇形好的无孢平菇突变菌株4-10。品比结果显示,4-10新菌株两年平均生物效率达112%,较出发菌株P22增产19.8%,较对照菌株P51增产22.7%。研究结果表明,原生质体紫外线诱变是一种快速简便且有效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原生质体技术为丝状真菌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Lee Jae-Sung(1988)用紫外线诱变白黄侧耳Pleurotus cornucopiae原生质体,成功地获得了七株营养缺陷型突变体。本文对香菇原生质体和担孢子对紫外线的敏感性进行了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以柑橘果汁为自然发酵原料,结合有机硒含量及感官评价结果,采用亚硒酸钠抗性平板筛选与紫外诱变的方法,选育得到一株富硒能力较强的酵母菌B1,通过单因素分析的方法对该富硒酵母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酵母菌B1富硒发酵最适亚硒酸钠浓度为75μg·mL~(-1),在此最佳硒浓度下,当菌株接种量为5%,发酵液初始pH为4.4,在装液量为80%的摇瓶(250mL)中32℃发酵3d后,其总硒含量可达4 756.76μg·L~(-1),同时该菌株的生物量可高达2.57g·L~(-1)。  相似文献   

14.
《食用菌》2020,(5)
目的:筛选高产蛋白蛹虫草菌株,降低食用菌蛋白(蛹虫草蛋白)的生产成本。方法:优化蛹虫草原生质体制备、再生等条件,并采用ARTP诱变系统诱变原生质体,确定最佳的诱变条件。结果:最佳的诱变条件为0.6 mol/LNaCl溶液作为原生质体的渗透压稳定剂,ARTP处理240 s,菌株致死率达到93%。诱变、筛选得到高产蛋白突变菌株,菌丝体蛋白产量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0%以上,连续6次转接遗传性状稳定。200 L罐工业化发酵试验,菌丝体蛋白产量达到6.5 g/L。选育的菌株具有非常好的工业化生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以香菇栽培菌株"庆20"作为诱变材料,分别利用0.4、0.6、0.8kGy 3种辐射剂量,剂量率为10Gy·min~(-1)的~(60)Co-γ射线对香菇菌株进行物理诱变,以不辐射处理为对照,研究了不同辐射剂量对香菇菌株诱变率和致死率的影响,将诱变菌株与对照菌株进行拮抗试验和SSR分子鉴定,并对突变菌株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利用能力进行筛选,以期筛选出能更好的利用秸秆作为栽培基质的香菇栽培菌株。结果表明:辐射剂量为0.4kGy时,所有菌株致死率为0,0.6kGy时致死率为46.7%,0.8kGy时致死率达到100%。经过拮抗试验和SSR分子标记的筛选,得到6株符合要求突变菌株。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适合陕南地区不同季节栽培的富硒香菇优良菌株。以12个香菇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平板划线培养法,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亚硒酸钠对不同香菇菌株的菌丝长势、菌落形态及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以及亚硒酸钠对香菇菌株安香1号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亚硒酸钠对不同香菇菌株菌丝生长影响较大。综合菌丝长势、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率3个指标,在进行富硒香菇生产中,建议春栽香菇品种首选安香1号,其次为908;夏栽香菇品种首选武香,其次为212;秋栽香菇品种首选868,其次为109。不同浓度亚硒酸钠对安香1号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当亚硒酸钠质量浓度为300 mg·L-1时,安香1号子实体硒含量最高,为216.347mg·kg-1。因此,适宜浓度的亚硒酸钠是影响香菇生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香菇金针菇原生质体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生质体技术的应用为食用菌育种开辟了新天地,国内外均进行了以原生质体为材料的食用菌育种的研究。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是开展以原生质体为材料育种工作的基础。笔者在进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研究的同时,也重点研究酶解时间、渗透稳定剂和再生培养基对香菇、金针菇的野生型和营养缺陷型单核体菌株原生质体释放、再生的影响,以及它们的再生过程,为食用菌原生质体的融合育种、诱变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灵芝(Ganoderma lucidum)菌株G0157为出发菌株,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对其原生质体进行诱变处理,获得640个再生菌株,通过拮抗实验鉴定获得103个诱变菌株.测定诱变菌株的菌丝体多糖含量和生物量并计算多糖产量,与出发菌...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香菇自然种群交配型因子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在湖北省无栽培菌株孢子传播的香菇自然发生地随机采集的32个野生香菇菌株为材料,用原生质体单核体和孢子单核体配对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鉴定样本中的交配型因子,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菌丝原生质体单核体。  相似文献   

20.
侧耳与香菇原生质体无性再生株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11个菌株为材料,对原生质体无性再生株的单、双核比例、产菇优势及出菇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侧耳、香菇无性再生株以“锁状联合”的有无可区分为无锁状联合的单核株和有锁状联合的双核株,但其比例因菌株不同而迥异;(2)同一菌株的单、双核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出菇期及菇产量等性状有较大差异,双核株多优于单核株;但原生质体双核株与其亲株双核株相比,优劣因菌株而异;(3)无性单核株是进行细胞融合或常规杂交育种的理想材料,而原生质体双核株可用于选出优质高产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