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5·12”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现代生土住宅的探索与应用。在保持传统生土住宅绿色特征的基础上,现代生土住宅在建筑造型、抗震性能、耐久性和施工工艺等方面做了改进和完善,使生土住宅建筑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村镇仍有大量的在役生土结构住宅,在广泛调研和震害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可用于既有村镇生土结构房屋抗震加固改造的技术措施.通过2片T型生土墙体和2片一字型生土墙体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拟静力试验,研究了生土墙体加固前后的承载力和变形性能,验证了加固技术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在墙体中增设的木构造柱和圈梁与墙体能够共同工作,加固...  相似文献   

3.
生土之家     
方案说明生土技术是我国西部传统住宅营造理念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建筑技术。我国的黄土高原分布极为广阔,面积为53万km2。在西部的众多城市市区和边缘,黄土资源也极为丰富,这里的黄土层土质均匀,连续延展分布,构成完整统一的地表覆盖层。其垂直结构良好,有着建造生土型经济适用房的先天条件。对于西部的中小型城市而言(如延安、米脂等),生土住宅更有其营建的传统基础,在提倡“农村城市化”,“城镇一体化”的今天,大力发展生土型经济适用房,对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耕地资源、降低建筑成本与能耗、促进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  相似文献   

4.
生土复合墙结构是一种生态、节能、减振、装配整体式的村镇住宅新型结构体系。结合试验结果,对内填泥坯生土复合墙体在竖向及水平荷载作用下的破坏过程及受力特征进行研究,并与内填加气混凝土砌块标准墙体的破坏特点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探讨了生土复合墙体的承载力、延性、耗能等抗震性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内填泥坯生土复合墙结构的计算模型及抗震构造措施。试验及试点工程研究表明:内填泥坯砌块生土复合墙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同时,就地取材,制作简便,节能环保,适合低层村镇住宅结构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述了生土砌块建筑的发展过程,以及国内外关于生土砌块在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基于生土材料自身特点和复杂性,以及现代建筑技术要求的提高,指出需要进一步开展生土砌块性能优化及生产应用技术研究:生土砌块性能优化、生土砌块的再生性、生土砌块试验方法、生土砌块生产应用技术、配套粘结和抹面材料,为生土砌块和生土砌块建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作为生土建筑最重要的建筑材料,生土材料性能直接影响到生土建筑的经济性、安全性、耐久性和可循环再生性。本文简要介绍了生土材料改性的技术途径,详细论述了国内外关于生土材料改性的研究进展。基于现代生土建筑要求,强调生土材料改性研究工作需要不断深入,重点应集中于生土材料的性能优化、经济性、可再生性等方面。指出改性生土材料及其制品在生土建筑和新农村建设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由于生土材料的生态优越性,使得现代生土建筑能够促进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逐渐成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研究的重要对象。文章着眼于陕西的陕北地区,以现代生土砌体建筑为研究对象,从建筑形态、建筑色彩、建筑材质和建筑装饰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分析传统地域建筑,总结现代生土砌体建筑需要的特质,力求设计出根植于地域,在传承和发扬传统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增加现代生土砌体建筑的现代感。  相似文献   

8.
坐落于河南省洛阳市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为国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定位于中国最早的国家形成和发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展示基地。博物馆建成后成为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现代生土建筑。文章以生土营建为线索.从功能空间、结构构造、施工技术等方面,对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项目进行了梳理与解读。  相似文献   

9.
许剑峰  李冰  颜婷婷 《新建筑》2014,(4):120-123
从生土材料的生态特性出发,探究传统生土材料应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系统分析了国外现代生土材料的存在形式和应用案例。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深入发掘乡土建筑中顺应自然的做法,对乡土建筑进行再认识,针对生土材料在现代村落中的低技术应用,改善乡土材料的不足,强化生态优势,积极探索乡土材料的现代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0.
也许你不曾听过这个普通的名字——黄汉民,但你却一定知晓如神话般的住宅——土楼。这种已经被联合国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住宅形式,以生土版筑墙作为承重系统的房屋,将人与自然、现代与历史完美合一的建筑与最早研究它的学者之一黄汉民一样,朴实无华,壮丽非凡。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初步分析了生土建筑的材料和建造工艺,同时对现代生土建筑进行了案例分析,可以看出生土建筑具有节能、环保、低价等优势,对我国建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周振华 《住宅科技》2005,(11):41-43
"以人为本"的思想使现代住宅的设计,从纯技术层面扩展到社会,使住宅的室内、室外,自然与环境都出现新的面貌,住宅设计的思想理念也随之变化、更新与拓宽.文章提出了策划设计这一理念,并从全方位阐述了现代住宅的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13.
生土结构融于自然,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在我国村镇地区大量存在。为传承、保护我国宝贵的建筑遗产以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开发、应用、改良这种建筑物种,深入开展生土结构的研究工作,归纳整理我国生土结构研究领域的大量文献,分阶段简述我国生土结构的研究历史,总结了各个阶段的研究工作和特点。从生土材料的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生土墙体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生土结构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既有生土结构房屋抗震加固改造方法的研究等方面综述我国生土结构的研究现状,并对研究的成果做了简要的评述。介绍了我国涉及生土结构设计、施工、抗震鉴定和加固的既有规程、规范和部分即将颁布的规范标准,提出我国生土结构研究中有待继续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豫北地区民居建筑冬季室内热环境,本文选取豫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生土民居和新建砖混民居进行实地调研,并对室内外温度、相对湿度等室内热环境参数进行测试,通过测试结果对比,指出新建砖混民居的室内热环境要优于传统生土民居,但两者室内温度均低于国家规范要求。数据表明,单层、北向开门和一字型设计导致生土建筑室内热环境较差,而砖混民居围绕主要使用房间进行功能布局的"向心性"设计是其保持较好室内热环境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室内热湿环境的改善和新民居的设计提供了依据,为农村住宅的节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新疆民居是当地居民适应当地气候、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的过程中,选用当时当地能得到的建筑材料,因此当地民居建筑在材料组织、结构的选择和建筑的布置都是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利用当地黏结性强且易于脱水成型的泥土资源发展起来的。根据高昌古城和交河故城的考古发现可知,生土住宅早在汉魏时期已经形成,并一直延续了下来。其突出特点是:厚实的土墙,土拱式屋顶,大而显要的公共空间。当地人常说的"挖地为院,隔樑为墙,挖穴成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住宅的建造特点。土拱住宅离不开土墙,土墙或夯筑,或用土坯垒砌,活再生土上挖成。房屋建筑有土拱平房和土拱木结构平顶楼房两种。土拱不仅用作房屋建筑,而且有的大跨度土拱上面是院落,供居民乘凉,下面是道路,路人可以免受烈日之苦。  相似文献   

16.
针对生土民居发展脆弱的问题,以秦巴山区青木川地区的生土建筑为例,通过现状调研分析,运用现代技术及理论,剖析了秦巴山区生土建筑特征,总结了继承秦巴山区生土建筑的特色、生态建造经验及生态适宜性技术,以期对研究其他地域的山区生土建筑发展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未改性生土材料、水泥改性生土材料、黄麻改性生土材料和水泥/黄麻复合改性生土材料的毛细吸水试验,研究了改性方法对生土材料毛细吸水速率、毛细吸收系数和表面渗入深度等水分传输参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生土材料的毛细吸水量与时间平方根呈线性关系;水泥改性生土材料的毛细吸收系数和初始吸水速率较未改性生土材料的毛细吸收系数和初始吸水速率分别降低19.8%和25.3%,而黄麻改性生土材料的毛细吸收系数和初始吸水速率分别提高了43.4%和26.2%;黄麻纤维明显提高了生土材料水分的表面渗入深度;水泥改变了黄土颗粒表面状态和生土材料的孔结构,从而影响了生土材料的水分传输特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丝路文化"与"生土文化"两个方面,对乌鲁木齐的土遗址进行研究,分析了其在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下,当地古代生土建筑存在、发展的合理性、特殊性及文化特征。论证了保护乌鲁木齐的土遗址的历史文脉、延续乌鲁木齐生土建筑的记忆,使生土建筑重新焕发活力与生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土建筑、建造文化和可持续发展"教席所在地"法国格勒诺布尔国立高等建筑学院国际生土建筑中心"在生土建筑教育与推广方面的经验介绍,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回归建筑学最基本的原点。  相似文献   

20.
基于“低碳”理念的提倡,低能耗建筑设计在建筑界逐渐受到重视。本文结合山东山地和丘陵地区农村特定的地域文化,萃取当地住宅采用的建筑原料——生土作为墙体材料。科学地对住宅进行相关设计,利用太阳能技术、沼气技术、自然通风系统实现对现有能源的充分使用,降低住宅的能源消耗,为该地区的新农村住宅建设做出了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