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 rahydro 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多态性对于抗抑郁剂疗效的影响.方法 纳入281例服用单一抗抑郁药物的患者并随访6周,其中275例随访8周.使用汉密尔顿抑郁17项量表(HAMD-17)评定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采用基因芯片检测MTHFR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用Unphased 3.0.13软件分析单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及其单倍型与抗抑郁疗效的关联性.结果 6周有效组和无效组间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家族史、发病次数及抗抑郁剂种类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HAMD-17项基线分数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891,P=0.004);8周痊愈组和未痊愈组间年龄、教育程度、家族史、HAMD-17项基线评分及抗抑郁剂种类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未痊愈组中男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痊愈组(t=2.381,P=0.018),且发病次数更多(t=-1.983,P=0.049).通过单个位点的关联分析发现,MTHFR基因位点A1298C(rs1801131)和C677T(rs1801133)与抗抑郁疗效无显著关联(P>0.05).单倍型关联分析发现,在总体组(x2=11.39,P=0.0007)、男性亚组(x2=8.767,P=0.003)和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亚组(x2=10.51,P=0.001)中,MTHFR基因rs1801131和rs1801133构成的单倍型A-C型抗抑郁疗效更显著.结论 MTHFR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抗抑郁药疗效相关,其中rs1801131和rs1801133构成的A-C单倍型携带者抗抑郁剂疗效更为显著,尤其是在男性和使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的人群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酶2C19(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氟西汀治疗抑郁症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招募152例抑郁症患者,采用DNA微阵列芯片法检测CYP2C19基因型.依据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快代谢组、中等代谢组和慢代谢组,三组患者均单用氟西汀抗抑郁治疗,连续用药4周,记录三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分及治疗过程中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情况,以HAMD-17减分率≥50%定义为有效,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快代谢组、中代谢组和慢代谢组分别有58例(38.2%)、71例(46.7%)和23例(15.1%)患者.治疗前,三组HAMD-17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慢代谢组HAMD-17评分显著低于快代谢组和中等代谢组(P<0.05);患者分组与治疗时间有交互作用(F=4.891,P=0.014),三组HAMD—17评分随治疗时间的变化趋势不同;慢代谢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快代谢组(P<0.05);治疗过程中,三组TE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病程(OR=0.576,P=0.012)是氟西汀抗抑郁治疗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CYP2C19基因快代谢型患者应用氟西汀抗抑郁治疗有效的可能性是慢代谢型患者的22.6%(OR=0.226,P=0.009).结论:CYP2C19慢代谢型患者应用氟西汀抗抑郁治疗疗效较好,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氟西汀抗抑郁症治疗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托莫西汀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男孩临床症状的效果及其脑机制。方法:纳入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ADHD诊断标准的男孩17例,以及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男孩24例。ADHD组接受12周托莫西汀治疗,使用ADHD评定量表(ADHD-RS)评估临床症状,并收集ADHD组治疗前后和正常对照组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将ADHD组基线状态与正常对照组的度中心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作为感兴趣区(ROI),与大脑其余体素进行Granger因果分析,探讨效应连接改变与症状改善之间的关系。结果:ADHD组治疗后的ADHD-RS总分低于治疗前[(52.1±10.9) vs.(43.9±9.3),P<0.05]。ADHD组基线右侧楔前叶的度中心性低于正常对照组[(0.05±0.20) vs.(0.46±0.26),P<0.05],并将其设为ROI。ADHD-RS减分率与自ROI至脑岛(r=-0.88)、中央盖区(r=-0.92)和中央后回(r=-0.94)的效应连接增强呈负相关,与自ROI到额下回(r=0.87)、自小脑前部至ROI(r=0.87)的效应连接增强呈正...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重性抑郁症患者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合并芪参复康胶囊与单一芪参复康胶囊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抑郁症患者按数字表法分为认知行为疗法合并芪参复康胶囊治疗组(试验组31例)和芪参复康胶囊治疗组(对照组31例),进行临床随机双盲对照试验,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临床整体量表-疗效总评估量表(CGI)为疗效指标。结果①试验组有效率(87.10%)高于对照组(7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2,P<0.01)。第2,3阶段试验组疗效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②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AMD、CGI-SI总分均显著降低(t=6.23,4.81;P<0.01)。治疗第1、2、3阶段,试验组HAMD、CGI-SI减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2.03,2.88,3.11;2.00,2.13,2.34;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合并芪参复康胶囊治疗抑郁症疗效肯定,起效快,且短期治疗疗效优于单一芪参复康胶囊。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艾司西酞普兰和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将88例符合CCMD-3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艾司西酞普兰(10mg/日)或度洛西汀(60mg/日)口服治疗,疗程6周,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17项抑郁量表(HAMD-17)评定临床疗效,采用抗抑郁药副反应评定量表(SER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①两组治疗后HAMD-17分值(分别为5.97±3.17,6.01±3.28)较治疗前(分别为23.81±3.06,24.05±2.87)明显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第1、2、4、6周末,两组间HAMD-17减分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在第一周末,两组减分率无显著性差异,但与治疗前比均有显著性变化;④艾司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度洛西汀组。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和度洛西汀均能有效治疗抑郁症,两者疗效相当,起效快速,二者不良反应轻微,但艾司西酞普兰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度洛西汀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抑郁症与糖尿病共病后的治疗反应以及疗效与血糖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06年1月-2008年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住院的抑郁症患者,其中抑郁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8例,设为共病组;配对抽取未合并糖尿病的抑郁症患者17例,为非共病组。疗前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17,HAMD-17)评定抑郁的严重程度。随后对两组患者采用西酞普兰片(喜普妙)进行治疗,治疗剂量和疗程均相同,治疗后采用HAMD减分率评价两组疗效。并检测共病组疗后的HbA1c水平,按照HbA1c水平再将共病组分为HbA1c达标组(HbA1c〈6.5%,n=18)和HbA1c不达标组(HbA1c≥6.5%,n=10)2个亚组,并对2个亚组的疗效和其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1治疗后共病组HAMD减分率明显低于非共病组(t=-5.049,P〈0.01);2共病组中HbA1c达标组和HbA1c不达标组相比,达标组疗前HbA1c水平较低,达标组HAMD减分率明显低于非达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16,P〈0.01)。结论抑郁症与糖尿病共病患者抗抑郁治疗的效果明显差于非共病组,血糖控制不良的共病患者疗前的血糖水平较高,同时该组患者抗抑郁的疗效不佳。  相似文献   

7.
帕金森病是老年人群中常发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仍然缺乏公认的特异生化诊断指标。为了探索帕金森患者和健康受试的脑电差异,对26 名帕金森患者和26 名健康受试者进行闭眼静息态EEG的采集,利用MMSE和MoCA量表对受试者的认知功能进行主观评定,利用UPDRS和H&Y分级对受试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估。首先采用标准化低分辨率脑电磁层析成像对两组受试者脑电信号进行了溯源分析,而后采用滞后相位同步方法对脑功能网络进行差异性分析,进而对比分析两组受试者脑功能网络的拓扑特性。溯源分析结果表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D组存在差异的脑区是枕叶和顶叶,α2频段楔前叶(BA7)电流密度显著降低;β1频段额叶与枕叶之间脑功能连接降低,患者脑功能网络的平均聚类系数C、全局效率Eg和节点度D比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患者: C=0.54±0.14,Eg=0.71±0.09,D=26.88±9.88;健康对照组: C=0.75±0.13,Eg=0.83±0.09,D=42.21±11.19),患者组平均特征路径长度L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患者: L=1.61±0.2;健康对照组: L=1.34±0.19,P< 0.01)。本研究α2频段楔前叶电流密度显著降低以及β1频段脑功能连接效率降低对帕金森病的诊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盐酸氟西汀抗抑郁治疗的临床症状早期变化与疗效的关系,为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盐酸氟西汀20mg/d对103例抑郁症患者治疗并完成随访6周,按照治疗6周末抑郁症状是否缓解分为缓解组和未缓解组。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问卷"、"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临床疗效总评定量表"进行评定。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两组基础因子分比较,仅缓解组的阻滞因子基础分低于未缓解组,差异有显著性(t=-3.300,P<0.01)。治疗2周末,缓解组阻滞因子及睡眠障碍因子的减分率均显著高于未缓解组,差异具有显著性(t=2.880,2.602,P<0.05);两组总分、认识障碍因子、焦虑/躯体化因子及体重因子的减分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210,0.547,0.578,-0.309,P>0.05)。阻滞因子和睡眠障碍因子的2周末减分率与6周末总分减分率显著正相关(r=0.380,0.254,P<0.05)。结论治疗前患者的阻滞症状越轻,后期疗效越好。治疗2周末临床总严重程度评分愈小、阻滞症状及睡眠障碍的好转愈明显,后期疗效愈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方法连续选取开滦精神卫生中心40例住院抑郁症患者,年龄在18~50周岁之间,符合ICD-10抑郁发作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得分均大于20分,进行8周的抗抑郁治疗,分别于基线和治疗8周后评定HAMD-17,DAS,同时实施WCST和Stroop测验。另外随机选取30例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为对照组进行评定。结果疗前抑郁症患者多项评定结果均较对照组差,包括DAS评分(t=6.95,P<0.01)、Stroop总时间(t=11.84,P<0.01)、Stroop错误数(t=10.85,P<0.01)、WCST总应答数(t=7.64,P<0.01)、WCST完成分类数(t=-5.39,P<0.01)、WCST错误应答数(t=5.21,P<0.01)、WCST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t=3.81,P<0.01)、WCST持续错误数(t=4.91,P<0.01)和WCST非持续错误数(t=4.01,P<0.01)。治疗后患者的DAS评分(t=3.81,P<0.01)、Stroop总时间(t=5.85,P<0.01)、Stroop错误数(t=6.78,P<0.01)、WCST总应答数(t=10.04,P<0.01)、WCST完成分类数(t=-3.18,P<0.01)、WCST错误应答数(t=3.01,P<0.01)、WCST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t=2.10,P<0.05)、WCST持续错误数(t=3.42,P<0.01)的成绩较治疗前有改善(P<0.01),但DAS评分(t=2.79,P<0.01)、Stroop总时间(t=2.22,P<0.05)、WCST完成分类数(t=-2.87,P<0.01)、WCST错误应答数(t=2.01,P<0.05)、WCST持续错误数(t=2.24,P<0.05)仍较对照组差。结论抑郁症患者除情感症状外,还存有明显的认知功能损害,并且在抑郁症状改善后仍存有认知损害。  相似文献   

10.
轻度认知障碍(MCI)是阿尔兹海默病诊疗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早发现,早干预。针对MCI早期诊断问题,特别是早期诊断的敏感脑区定位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熵的脑电信号特征提取优化算法,即多尺度熵特征优化算法。该算法通过构建多重尺度序列,并充分考虑各序列贡献程度,最大程度挖掘细节信息。共采集49名受试者临床脑电信号数据,其中实验组(MCI组)28名,正常对照组21名。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MCI组16通道多尺度熵特征优化算法熵值均低于对照组,且前额叶、前颞叶以及中颞叶脑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仅以此特征作为分类器输入特征,分析前额叶、前颞叶以及中颞叶3个脑区,其脑区诊断测试集识别率分别为83.33%、86.67%、73.33%。进一步,分析识别率最高的前颞叶两通道的AUC值分别为0.753与0.733。多尺度熵特征优化算法熵特征能够充分反应脑电信号变化,是可以作为MCI早期诊断的一种特征标记,前颞叶脑区可以为评估MCI患者脑认知功能状态的敏感脑区提供研究支持。  相似文献   

11.
综合性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与适应症.方法:将5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随机分成2组,抗抑郁组给予抗抑郁药物,帕罗西汀(赛乐特)20mg/d;抗消化不良组据个体化原则,应用消化系统药物,两组均配合支持性心理治疗.治疗期为8周,入组者治疗前后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及FD症状评分.结果:FD患者的SAS和SDS评分与常模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治疗8周后抗抑郁组SAS和SDS评分及FD评分明显低于抗消化不良组(P<0.05);有情绪障碍的FD患者经抗抑郁治疗后FD症状减分明显大于抗消化不良组,且FD症状减分与SDS减分呈正相关,无情绪障碍者FD症状减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FD患者普遍存在情绪问题,抗抑郁药物适合治疗有抑郁情绪的FD患者,不仅改善情绪状态而且明显改善FD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改良内观疗法联合度洛西汀对广泛性焦虑障碍(GAD)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GAD患者78例,将其随机分为改良内观治疗联合度洛西汀治疗组(n=39)和仅接受度洛西汀治疗的药物组(n=39),共治疗4周,内观联合组脱落5例,药物组脱落7例。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宾州忧虑问卷(PSWQ)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GAD-7、PSWQ评分均低于基线期(均P<0.05),内观联合组的PSSS评分高于基线期(P<0.05);内观联合组各量表得分差值均大于药物组(均P<0.05)。结论:改良内观疗法联合药物治疗对GAD患者焦虑和担忧的疗效优于单独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将8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抑郁的老年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舒肝解郁胶囊组40例和黛立新组40例,在CHF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进行治疗6周观察。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周末,舒肝解郁组有效率为92.31%,黛力新组有效率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7.25,P<0.05);两组TE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5,P<0.05)。舒肝解郁组不良反应明显较少。结论舒肝解郁胶囊为一种安全有效和耐受性良好抗抑郁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舍曲林和艾司西酞普兰对女性抑郁发作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住院的女性首次抑郁发作患者98例,根据用药情况分为舍曲林组(41例)和艾司西酞普兰组(57例),收集基线期和治疗4周末的催乳素水平、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副反应情况;同时选取与研究组相匹配的我院体检数据库中健康青年女性50例为正常对照组。结果:3组催乳素水平在基线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舍曲林组和艾司西酞普兰组治疗4周后均较基线期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3,-2.444;P0.05)。治疗4周末,艾司西酞普兰组催乳素水平高于舍曲林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高催乳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22.81%和14.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舍曲林和艾司西酞普兰可升高女性抑郁发作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文拉法新与马普替林及丁螺环酮治疗抑郁症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抑郁症病人分为 3组。A组为文拉法新治疗组 ( 3 1例 ) ,B组为马普替林治疗组 ( 3 2例 ) ,C组为丁螺环酮治疗组 ( 3 0例 )。 3组均采用中等药物剂量及增量法。以CGI-I、HAMD、HAMA3种量表观察 6周的疗效 ,并以 TESS观察其副反应。结果  6周后 3组 HAMD减分率分别为 0 .68± 0 .1 5 ,0 .5 7± 0 .2 6,0 .5 1± 1 .1 ,无显著差异 ( P>0 .0 5 ) ,但 A组与 C组在治疗第 2周末减分率分别为 0 .3 1± 0 .2 5 ,0 .0 5±2 .1 ( t=2 .82 ,P<0 .0 5 )有显著差异。3组 HAMA减分率分别为 0 .77± 0 .1 2 ,0 .48± 0 .1 5 ,0 .8± 1 .2 ,故 A组与 C组无显著差异 ( P>0 .0 5 ) ,但 A组与 C组显著优于 B组 ( P<0 .0 5 )。TESS测 6周末加分率 ,3组分别为 3 7.2 1 % ,73 .61 % ,3 4.3 2 %。即 A组与 C组无显著差异 ( t=0 .42 ,P>0 .0 5 ) ,但 B组显著高于 A组 ( t=2 .2 8,P<0 .0 5 )及 C组 ( t=3 .2 1 ,P<0 .0 5 )。结论 文拉法新优于马普替林、丁螺环酮抗抑郁、抗焦虑疗效 ,且副反应较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米氮平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符合CCM D-3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米氮平和阿米替林治疗,疗程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 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总体评定量表(CG I)评定临床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米氮平组显效率80%,阿米替林组显效率7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0.05),各因子分中米氮平组认知障碍减分多于阿米替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72,P<0.05)。HAM D减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P>0.05)。结论米氮平见效快,疗效肯定,副反应发生少而轻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乳腺癌患者术前、术后(半年内)、康复期(1年后)3个阶段的焦虑抑郁情绪变化。方法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对术前、术后及康复期各60例患者和60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评定。结果乳腺癌患者精神性焦虑因子分术前与术后、术后与康复期都有显著差异(F=14.03,P<0.01);迟缓(F=10.003,P<0.01)、睡眠障碍因子分(F=10.00,P<0.01)和HAMA总分(F=8.297,P<0.01)术前与术后有显著差异;HAMD-17总分术前与术后、康复期有显著差异(F=8.297,P<0.01);与对照组相比,躯体性焦虑因子分(t=8.688,P<0.01)、精神性焦虑因子分(t=12.33,P<0.01)、HAMA总分(t=12.7,P<0.01)、焦虑/躯体性(t=11.97,P<0.01)、认知障碍(t=3.366,P<0.01)、迟缓(t=9.743,P<0.01)、睡眠障碍(t=3.317,P<0.01)、HAMD-17总分(t=14.66,P<0.01)有明显差异。结论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有着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术前表现最高,应对其进行适当的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万拉法新与丁螺环酮治疗伴有焦虑症状的抑郁症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该类抑郁症病人分为万拉法新组 ( 31例 )与丁螺环酮组 ( 30例 ) ,两组均采用中等剂量治疗。以汉密而顿抑郁量表 ( HAMD)、汉密而顿焦虑量表 ( HAMA)观察 6周的疗效。并以副反应量表 ( TESS)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6周后两组 HAMD减分值分别为 0 .6 8± 0 .1 5 ,0 .5 1± 1 .1( t=1 .37,P>0 .0 5 ) ,但第 2周末减分值前者显著高于后者 ( P<0 .0 5 )。HAMA减分值为 0 .77± 0 .1 2 ,0 .8± 1 .2 ( t=0 .2 9,P>0 .0 5 ) ,无显著差别。 TESS测 6周末增分率 ,万拉法新组为 37.2 1 % ,丁螺环酮组为 34 .32 % (χ2 =0 .2 4 ,P>0 .0 5 )无显著差异。结论 万拉法新抗抑郁效果优于丁螺环酮 ,而抗焦虑效果两者相仿 ,二者副反应均较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相抑郁和复发性抑郁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到2001年我院诊断情感障碍住院病人506例,比较双相抑郁107例和复发性抑郁399例人口学资料、病程、诊断及疗效等变量。结果复发性抑郁组女性比例高于双相抑郁组(268/399比54/107,χ2=10.17,P<0.01);复发性抑郁组以往多次抑郁发作史低于双相抑郁组(41.4%/57%,χ2=8.4,P<0.01),病程短于双相抑郁组(58.8±4.5/96.3±9.6,t=-3.77,P<0.01),首次抑郁年龄大于双相抑郁组(41.7±0.8/29.4±1.4,t=6.95,P<0.01),首次抗抑郁治疗有效率大于双相抑郁组(81.3%/57%,χ2=95.2,P<0.01),复发抑郁组同一次病程首次诊断符合率高于双相抑郁组(97%/31.8%,χ2=324.4,P<0.01),双相抑郁组中61.7%(66/107)首次诊断为抑郁起病年龄20岁左右者发生双相抑郁概率明显大于60岁以后起病者(OR=2.45)。病程5年以上发生双相抑郁概率大于病程短于1年者(OR=2.75),首次抗抑郁疗效差出现双相抑郁概率大于首次抗抑郁疗效好者(OR=3.18)。双相抑郁组同一次病程61.7%首次诊断抑郁障碍。结论首发抑郁的年龄、病程、首次抗抑郁效果与出现双相抑郁的概率有关。首发抑郁年龄越早,病程越长,首次抗抑郁疗效越差,发生双相抑郁概率越大。2/3双相抑郁首次诊断复发性抑郁。  相似文献   

20.
目的:验证团体正念认知治疗(MBCT)与团体认知行为治疗(CBT)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焦虑症状和注意维持功能等效性。方法:选取符合DSM-IV广泛性焦虑障碍诊断的患者138例,将其随机分配进入团体MBCT+常规治疗组和团体CBT+常规治疗组,两组在进行常规的门诊药物治疗外,分别给予8周的团体MBCT和团体CBT。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持续操作测验-相同配对版(CPT-IP)评估患者在基线、治疗8周后的焦虑症状与注意维持功能。结果:8周治疗结束时,两组的HAMA评分均较基线降低(均P<0.001),CPT得分均较基线提高(均P<0.05);两组间的HAMA临床有效率(87.50%vs.81.48%)、临床治愈率(71.43%vs.59.26%)、HAMA减分情况、CPT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团体正念认知治疗与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均可以有效缓解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焦虑症状、改善注意维持功能,且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