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沸腾焙烧预氧化处理含砷金精矿的工艺过程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焙烧气氛、焙烧预处理剂等因素对焙砂表面形貌、金银浸出率及氰化尾渣中金银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含砷难处理金精矿在富氧焙烧气氛下所得焙砂表面出现气孔较为均匀的形貌;对氰原(氰化原料,酸浸渣)与氰化尾渣中金银进行化学物相分析发现,硅酸盐包裹是影响金银氰化浸出的主要因素。富氧焙烧气氛下,采用NaOH︰Na2CO3=1︰2复合添加剂所得氰原中硅酸盐包裹金银占比明显下降,焙烧效果大幅改善,金、银浸出率分别提高7.27与13.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
高砷高硫金精矿固化焙烧-氰化浸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高砷高硫金精矿矿物成分、固化焙烧-氰化浸出工艺条件,探讨了焙砂氰化浸出的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金精矿经固化焙烧,焙砂氰化浸出时加入适量混合氧化剂(H2O2 KMnO4)和助浸剂G能显著提高金的浸出率,金浸出率为88.4%,砷、硫固化率均为90%。  相似文献   

3.
刘升明 《黄金》1998,19(10):37-39
研究表明,浮选可获得品位较高的含碳质金精矿。在工艺条件试验基础上,确定了浮选-碳质精矿氧化焙烧-焙砂及尾渣分氰化工艺流程,金浸出率达88.65%。  相似文献   

4.
提高含砷金精矿两段焙烧焙砂中金浸出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对目前含砷难处理金精矿两段焙烧工业生产流程中的焙砂及烟尘进行了提金试验研究。研究表明,焙砂及烟尘中含有未分解的黄铁矿颗粒、分解不完全的FeS相以及未分解完全的磁黄铁矿的存在是影响氰化浸出率及氰化物的消耗的主要原因。对焙砂进行氰化浸出,渣金品位为4.28 g/t,金浸出率为89.15%,当焙砂再焙烧-细磨-氰化浸出时,再焙烧焙砂金的氰化浸出达到92.61%,渣中金品位2.92g/t。  相似文献   

5.
用难处理金矿石和精矿,分别进行了焙烧-焙砂氰化浸金试验、焙烧-焙砂中加入三氧化二锑的氰化浸金试验、加入三氧化二锑焙烧-焙砂氰化浸金试验、精矿湿法浸锑之后焙烧-焙砂氰化浸金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焙砂中加入三氧化二锑不影响氰化浸金,但是焙烧之前加入三氧化二锑焙烧后焙砂的氰化浸金试验指标明显低于未加三氧化二锑焙烧后的焙砂氰化浸金试验指标。此外,精矿湿法浸锑之后焙烧的焙砂氰化浸金的指标明显有改善。由此分析,三氧化二锑不对氰化浸金产生不利影响。锑对焙烧后焙砂氰化浸金的不利影响主要源于锑化合物的熔点低,易于加大焙烧过程中的“二次包裹金”的作用,从而导致金浸出指标下降。锑是难处理含金矿物原料焙烧-焙砂氰化浸金的主要干扰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锑对难处理金矿石(金精矿)焙烧—氰化浸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难处理金矿石和精矿,分别进行了焙烧-焙砂氰化浸金试验、焙烧-焙砂中加入三氧化二锑的氰化浸金试验、加入三氧化二锑焙烧-焙砂氰化浸金试验、精矿湿法浸锑之后焙烧-焙砂氰化浸金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焙砂中加入三氧化二锑不影响氰化浸金,但是焙烧之前加入三氧化二锑焙烧后焙砂的氰化浸金试验指标明显低于未加三氧化二锑焙烧后的焙砂氰化浸金试验指标.此外,精矿湿法浸锑之后焙烧的焙砂氰化浸金的指标明显有改善.由此分析,三氧化二锑不对氰化浸金产生不利影响.锑对焙烧后焙砂氰化浸金的不利影响主要源于锑化合物的熔点低,易于加大焙烧过程中的"二次包裹金"的作用,从而导致金浸出指标下降.锑是难处理含金矿物原料焙烧-焙砂氰化浸金的主要干扰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循环流态化焙烧低硫金精矿的生产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低硫金精矿再浮选产出含硫25%的二次金精矿与低硫含金尾渣。对二次金精矿进行两段焙烧,再对两段焙烧的焙砂氰化尾渣与低硫含金尾渣进行循环流态化焙烧。结果表明,经过循环流态化焙烧预处理后,低硫含金尾渣中载金硫化物等包裹金矿物焙烧反应充分,金的氰化浸出回收率较改造前提高了3个百分点左右。  相似文献   

8.
汪勤武 《江西冶金》1999,19(5):22-25
叙述了用硫精矿焙烧,焙砂氰化提金工艺处理的过程,对回收烧渣中金银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提高难浸金精矿两段焙烧工艺金氰化浸出率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寇文胜  陈国民 《黄金》2012,33(5):47-49
结合生产实践,通过对两段焙烧工艺处理高砷高硫金精矿的研究,提出了控制一段焙烧焙砂中硫质量分数在8%以上,强化二段炉内的硫酸化焙烧,保证燃烧室的供风控制及在焙砂酸浸工序后增加碱浸等措施,可有效地提高金氰化浸出率,降低氰化尾渣的金品位。  相似文献   

10.
高铜金精矿提取金铜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硫酸化焙烧——二段酸浸——氰化工艺处理高铜金精矿。结果表明,在600℃硫酸化焙烧,焙砂在一段弱酸、二段强酸,温度80℃,浸出90 min的条件下,铜浸出率为98.22%;再对酸浸渣进行氰化浸出,金浸出率高达99.14%。  相似文献   

11.
以Fe2O3和TiCl4为原料,通过水解法制备Fe2O3/TiO2包覆型复合光催化剂,并用XRD、SEM进行表征。以甲基橙为模型污染物,比较了Fe2O3、TiO2和TiO2/Fe2O3的光催化活性,确定了Fe2O3和TiO2的最佳配比,同时探讨了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2.
高帮飞  邓军  王庆飞  周应华 《黄金》2006,27(5):9-12
以国内外典型红土型金矿床为例,采用质量平衡和地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风化作用元素迁移与金富集机制。研究表明,元素迁移与风化强度有关。风化作用较弱时.以淋滤FeO、MgO、CaO、Na2O、K2O等组分为主;风化作用较强时,Al2O3、Fe2O3、SiO2亦发生大量迁移。Au富集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Au从载金矿物中活化后被表生矿物吸附,随着其它组分的淋失而逐步残余富集;其二,Au随FeO、MgO、CaO、Na2O、K2O等组分一起淋滤,而在风化壳下部被低价铁锰离子还原富集。  相似文献   

13.
CSP流程薄板坯及热轧板卷氧化皮组织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EM和XRD方法对CSP冷轧冲压用钢薄板坯和热轧板氧化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覆盖在板坯表面的氧化皮对氧化性炉气的高温腐蚀有明显保护作用,均热前后Fe2O3:Fe3O4:FeO为5:35:60,新鲜基体腐蚀严重些,Fe2O3和Fe3O4含量增加到28%和64%;卷取后快冷钢的氧化皮以2层结构为主,Fe2O3:Fe3O4:FeO为6:31:63,缓冷钢的氧化皮中析出了弥散或薄片状的Fe相,Fe2O3:Fe3O4:FeO:Fe为8:73:15:4,二者厚度相差不大;卷取温度升高,快冷钢的Fe2O3和Fe3O4的含量略有降低,但缓冷钢中残余FeO含量明显减少,不利于酸洗。  相似文献   

14.
MgO对以细磁铁精矿为主的烧结矿微观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MgO对以细磁铁精矿为主的烧结矿显微结构的影响。显微结构分析表明:烧结矿MgO的质量分数从1.4%提高到2.3%时,MgO对烧结矿微观结构具有明显的影响。低MgO时,未氧化的Fe3O4及其部分氧化生成的Fe2O3与铁酸钙粘结相形成了烧结矿良好的显微结构,其烧结矿强度良好。高MgO时,烧结矿生成了大块再结晶磁铁矿,同时生成了铁酸镁和镁铁橄榄石等一系列含镁矿物,MgO稳定了磁铁矿和含镁矿物的晶格,这些矿物与赤铁矿、铁酸钙等共存和互连。但MgO矿化需要较高的烧结温度和较长的高温保持时间,垂直烧结速度和利用系数有明显的降低。  相似文献   

15.
CharacteristicsonCeriumPromotedIronBasedCatalystforDehydrogenationEthylbenzenetoStyreneZhuYixiang(祝以湘);HuYunhang(胡云行)(College...  相似文献   

16.
还原扩散法制备Sm2Fe17化合物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还原扩散法制备Sm2Fe17化合物工艺中Sm2O3,Ca,CaCl2的配入量对Sm2Fe17合金均相性的影响,并用XRD对产物进行物相分析。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1423K,反应时间为5h,Sm2O3,Ca,CaCl2的配入量分别为121%,225%,8%时,还原扩散反应比较充分,能得到均相单一的Sm2Fe17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从高铜、高铅金精矿中氰化提取金、银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梁晓春  薛光 《黄金》2006,27(8):36-38
对用氰化法从高铜、高铅金精矿中提取金、银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氰化浸出时,采用CaO+NH4HCO3作为pH调整剂,同时加入SD助浸剂,可有效地提高金、银的氰化浸出率。与常规氰化法相比,金、银的氰化浸出率分别提高15.85%和30.44%。氰化尾渣用浮选法选铅,焙烧-酸浸法回收硫和铜,酸浸渣作为制备水泥原料,实现了金精矿所有组分的综合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18.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many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 processes.Therei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for ORR in 0.1 mol/L KOH solution was conducted using layered perovskite-like LaSr_3 Fe_3 O_(10) and LaSr3 Fe_3 O_(10)-graphene oxide(GO) composite as electrodes. Linear sweep voltammetry(LSV)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Sr3 Fe_3 O_(10)-GO hybrid exhibits higher current density, a more positive onset potential(-0.15 V vs. Hg/HgO) in comparison with LaSr_3 Fe_3 O_(10).The value of the overall transferred electrons for both catalysts implies a dominant two electron process for ORR. Both catalysts under alkalic conditions exhibit a two-step Tafel slope, suggesting a change in the reaction mechanism for ORR. The composite electrode exhibits a higher ORR current density, but inferior durability performances in relative to the LaSr_3 Fe_3 O_(10) electrode.  相似文献   

19.
王庆祥  陈丹峰 《炼钢》1998,14(6):31-34
向CaO-CaF2-Fe2O3脱硫磷剂中添加少量苏打,不仅能显著提高原脱磷剂的脱磷能力,还能同时脱除可观数量硫的效果。此外,文中还初步研究了CaO-CaF2-Fe2O3-Na2CO3熔剂对铁水同时进行脱磷脱硫的最佳组成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