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通过表面声波传感技术对运行中润滑油发生燃油稀释的程度进行快速定量检测,重点探讨了柴油稀释测试重复性,取样量及样品扩散时间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分析方法对发动机油使用过程中燃油稀释含量能够快速准确测定,并且具有重复性好,可信度高的特点。柴油稀释在0.5%~11.0%内标准偏差小于5%,测试结果的回收率在95%~105%之间,测试过程仅需3~5 min,对于发生燃油稀释润滑油的故障能够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2.
废润滑油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润滑油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与空气接触,会氧化生成各种含氧化合物,使油品的酸值增加,颜色变黑;由于机件磨损,润滑油中会侵入金属屑等;发动机润滑油会混入水份、油泥和炭粒,使用一段时间还会被汽油和柴油等稀释而造成闪点下降、粘度变小,从而失去原有油的...  相似文献   

3.
采用泰石化自产的API Ⅱ~+润滑油基础油、复合改性剂和粘度指数改进剂研制出一种重负荷燃气发动机油。该润滑油理化指标已达到标准要求。实际应用证明,油品低温启动性能好,粘度保持能力优异,满足重负荷燃气发动机在各种环境和工况下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4.
针对大连石化公司大庆/尼罗(体积比为1∶1)减三线脱蜡油糠醛精制生产的润滑油基础油HVI400SN酸值不合格,以减三线脱蜡油为原料油,进行糠醛脱酸研究,考察剂油体积比、抽提温度对精制油酸值和收率的影响,运用数学方法求出精制油酸值合格的最优操作条件,并采用假二段实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剂油体积比为5∶1,塔顶温度120℃,塔底温度80℃的条件下,对减三线脱蜡油进行糠醛精制脱酸,精制油收率为65.32%,粘度指数为104,酸值能够达到集团公司通用润滑油基础油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某钢厂的废润滑油进行了复用方案研究,首先对废润滑油的含水量、运动粘度、总酸值以及金属含量等关键指标进行测定,并开展了沉淀静置、混油、磁性吸附、过滤等实验,提出合理的润滑油复用方案,并对采用复用方案处理的润滑油各项关键指标进行测定,各项指标均符合使用标准,达到复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乙丙共聚物粘度指数改进剂应用前景广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粘度指数改进剂主要用于调配多级油,改善粘温性能,改善低温启动性和泵送性,减少发动机油耗和磨损。乙丙共聚物粘度指数改进剂热稳定性好,稠化能力强,在柴油机中积炭少,剪切稳定性好,用作柴油机气缸润滑油的粘度指数改进剂尤为合适。20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对内燃机油的需求量逐步增加。内燃机中使用的润滑油通常含有各种添加剂,其中分散剂的用量约占添加剂总量的30%。在润滑油中使用分散剂主要是为了控制燃料中的杂质及润滑油基础油中的杂质在发动机内形成油泥、结焦和生成漆膜。同时分散剂还能控制在柴油机内由于烟炱的存在使润滑油粘度增长,而导致发动机起动和加速性差,耗油量增加,尾气排放物超标。  相似文献   

8.
王俊  刘婷  石顺友 《广东化工》2014,41(23):43-45,56
润滑油基础油因加工工艺的不同使其在组成及相应的物理性质方面相差较大,基础油的运动粘度、粘度指数、密度等物性参数能反映出其组成的不同,同时这些物性参数也是影响基础油低温动力粘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文章通过研究不同工艺生产的基础油低温动力粘度(-15℃)随其组成及物性变化的规律,通过数据拟合法得出相应的函数关系式。结果表明,基础油的低温动力粘度与运动粘度、粘度指数和密度等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低温动力粘度的分析,来阐述发动机机油的低温启动性能。  相似文献   

10.
粘度指数改进剂主要用于调配多级油,改善粘温性能,改善低温启动性和泵送性,减少发动机油耗和磨损。 粘度指数改进剂是油溶性链状高分子化合物,可溶在烃类基础油中,低温时高分子收缩卷曲,对基础油的内摩察影响小,因而对粘度的影响也相对较小;而在高温  相似文献   

11.
发动机机油的粘温性能包括低温动力粘度、运动粘度、倾点和高温高剪切粘度等,本文分别从这几个方面阐述发动机机油的粘温性能。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烷烃转化新催化材料及新过程研究组研究员田志坚团队开发的煤基费托合成蜡加氢异构生产高品质润滑油基础油技术,在新疆克拉玛依白碱滩区中试装置上开展生产试验,以国产费托合成蜡为原料,高收率批量生产出高品质润滑油基础油产品。生产试验中,2 cSt产品粘度指数达到112,倾点-60℃;4 cSt产品粘度指数达到140,倾点-46℃;6 cSt、8 cSt和10 cSt产品粘度指数均超过152,倾点低于-30℃。其中,4~10 cSt产品达到Ⅲ+类润滑油基础油标准,可作为超高粘度指数润滑油基础油,应用于各类发动机油、齿轮油、液压油、压缩机油、润滑脂等。与目前市场上主要润滑油基础油产品Ⅰ、Ⅱ类油相比,该类产品具有更好的黏温特性,在节能减排、延长机械使用寿命等方面可发挥更大作用。除主产品高品质润滑油基础油之外,该技术还副产无芳烃溶剂油、钻井液、工业白油等高附加值产品。  相似文献   

13.
随着发动机油档次的提高 ,发动机油磷含量越来越低。磷的测定对发动机油和含磷添加剂的质量控制有着重要意义。目前 ,磷含量的测定使用的是SH/T 0 2 96-92 [1] 比色法。实践表明 ,原方法工作曲线的绘制较繁琐 ,试剂用量大 ,试剂 (浓硝酸 )的刺激性大 ,稀释不方便。改进法在比色法的基础上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试验 ,将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改进法RSD % <1 .89% ,与原方法相比相对误差 <± 1 .1 5 % ,回收率 97.0 %~ 1 0 0 .2 %。  相似文献   

14.
采用羟基硅酸镁作为润滑油添加剂进行实车试验,研究了添加剂对气缸压缩压力、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的影响,SEM及EDX测试分析摩擦副的表面形貌及表面成分组成。结果表明,羟基硅酸镁粉体添加至润滑油中,可显著改善发动机的磨损,从而使汽缸压缩压力显著上升,燃油消耗明显降低,尾气排放大幅改善。  相似文献   

15.
更换各种油液燃油汽油机尽量选用厂家规定燃油中的高标号汽油,这样动力性会好些。就柴油汽车,应选用凝点低、流动性好的燃油。低温时燃油的粘度增加、流动性变差、雾化不良,容易使燃油的燃烧过程恶化,造成发动机的启动性、动力性、经济性明显下降,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选用凝点较低的燃油。  相似文献   

16.
润滑油的微观结构、粘度、凝点及倾点均对低温流动性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润滑油低温流动性的影响因素,提出生产脱蜡、加粘度指数改进剂及降凝剂等解决措施,为低温条件下润滑油的使用提供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更换各种油液燃油汽油机尽量选用厂家规定燃油中的高标号汽油,这样动力性会好些。就柴油汽车,应选用凝点低、流动性好的燃油。低温时燃油的粘度增加、流动性变差、雾化不良,容易使燃油的燃烧过程恶化,造成发动机的启动性、动力性、经济性明显下降,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选用凝点较低的燃油。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为了提高润滑油的抗磨性能,添加石墨烯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并提高石墨烯润滑油稳定性,考察了分散剂种类、用量对石墨烯润滑油的稳定性和粘度的影响,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石墨烯表面性质进行了分析,采用润滑磨损试验机研究了石墨烯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高分子量丁二酰亚胺分散剂对石墨烯润滑油稳定性最好,且在最佳用量2%下对粘度影响较小;石墨烯尺寸在100~200nm且纯度高、含氧量极少;石墨烯润滑油表现出良好的抗磨性能,平均磨斑面积减少14.21%。  相似文献   

19.
《应用化工》2022,(10):2151-2153
以油品的运动粘度(40℃)、酸值、机械杂质和水分为衡量指标,考察了粉煤灰吸附与溶剂(乙酸乙酯、异丙醇、异丁醇、苯、四氢呋喃等)抽提再生废润滑油的效果。结果表明,溶剂抽提-粉煤灰吸附工艺的废润滑油再生效果优于粉煤灰吸附-溶剂抽提工艺,其中m(异丙醇)∶m(异丁醇)=1∶1(质量比)的再生效果最优,再生废润滑油指标为:40℃运动粘度43. 28 mm2/s,酸值0. 13 mg KOH/g,机械杂质0. 12%和水分114μg/g。  相似文献   

20.
以油品的运动粘度(40℃)、酸值、机械杂质和水分为衡量指标,考察了粉煤灰吸附与溶剂(乙酸乙酯、异丙醇、异丁醇、苯、四氢呋喃等)抽提再生废润滑油的效果。结果表明,溶剂抽提-粉煤灰吸附工艺的废润滑油再生效果优于粉煤灰吸附-溶剂抽提工艺,其中m(异丙醇)∶m(异丁醇)=1∶1(质量比)的再生效果最优,再生废润滑油指标为:40℃运动粘度43. 28 mm~2/s,酸值0. 13 mg KOH/g,机械杂质0. 12%和水分114μg/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