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4月~2015年5月在本科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患者405例,其中男性202例,女性203例,左侧224例,右侧181例,年龄28岁~93岁,平均(61.43±27.82)岁,总结翻修原因以及手术处理方法等。[结果]假体松动280例,其中柄松动87例,臼松动39例,柄和臼假体均松动154例;翻修前假体平均使用时间6个月~24年,平均(6.68±4.82)年。感染66例,其中16例一期旷置,待感染控制后二期再行假体置入;其余50例均行一期翻修假体置入。关节不稳所致脱位15例,均为闭合复位失败或保守治疗失败, 3例行单纯切开复位, 3例更换内衬和股骨头,1例更换股骨侧假体,3例更换髋臼侧假体,3例行全髋翻修。聚乙烯衬垫磨损但假体无松动14例,8例予以更换内衬和股骨头,4例更换髋臼侧假体和股骨头,2例行全髋翻修。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11例,5例仅置换髋臼侧,更换股骨头假体,6例行全髋翻修。股骨柄假体周围骨折11例,以捆绑带固定或钢板螺钉固定或更换加长柄假体结合内固定等治疗。假体机械断裂6例,予以更换假体。股骨柄假体偏心距过大导致疼痛1例,予以更换股骨柄假体。髋臼螺钉位置不当导致坐骨神经症状1例,予以调整髋臼假体和螺钉位置。[结论]假体松动是人工髋关节翻修最常见原因,其次为感染、脱位、聚乙烯磨损、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假体周围骨折等;人工髋关节翻修的方案需根据假体失败的原因、患者具体情况以及医生的经验等因素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2.
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接受翻修手术的病例,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不同时期失败的原因和特点.[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2005年6月间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接受翻修手术的病例78例.其中全髋置换术后翻修42例,股骨头置换术后翻修36例.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5年以内翻修的共36例,5年以上翻修的42例.[结果]在早期失败(5年以内)的病例中,失败原因主要是感染(16例),其次是假体无菌性松动,髋臼磨损和机械性失败.在晚期失败(5年以上)的病例中,失败原因主要为无菌性松动,髋臼磨损.[结论]感染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松动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主要原因是晚期无菌性松动.  相似文献   

3.
Bousquet教授在1974年首次提出双动髋杯假体的概念,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与翻修术中应用此假体,可以提高术后关节的稳定性.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384例初次手术应用此假体患者的连续观察,评价假体稳定性和体内生存率.随访时间12~20年,平均15.3年.无早期或晚期不稳,13髋的髋臼假体无菌性松动,14髋假体内脱位,7髋聚乙烯内衬磨损,需要更换.以双动髋假体无菌性松动需要翻修为终点,术后18年假体累积生存率是95.5%±4.1%.本组病例证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双动髋杯假体具有良好的远期效果,不仅生存率高,还不发生假体不稳,这增加了应用此假体的信心.  相似文献   

4.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假体选择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假体选择. 方法 1995年1月~2002年6月进行全髋关节翻修术33例(33髋),其中男7髋,女26髋.翻修原因:无菌性松动22例,感染后松动8例(其中2例合并窦道形成);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3例,不伴有假体中心性脱位.对无菌性松动和股骨头磨损患者采用骨水泥固定型假体13例,生物固定型假体12例,股骨侧翻修假体均选择骨水泥固定型广泛涂层假体,8例感染患者均行一期骨水泥固定型全髋置换. 结果随访6个月~7年6个月,平均3年11个月.2例出现X线透亮带,但无临床不稳;4例遗留持续性疼痛,无假体脱位、断裂.本组Harris评分由术前的24~47分(平均38.6分),上升为术后的68~88分(平均82.4分),满意率87.9%. 结论无菌性松动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主要原因.髋臼侧翻修假体可选择骨水泥型假体、也可选择生物型假体,股骨侧翻修假体均选择骨水泥固定型广泛涂层假体,感染后的翻修选择骨水泥假体较好.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例数的逐年增加以及患者的年轻化,翻修手术也在逐年增多。常见的翻修原因包括无菌性松动、感染、脱位、假体磨损、假体周围骨折等,而骨溶解引起的假体松动是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的主要原因[1-2]。骨溶解往往会导致髋臼侧或股骨侧骨缺损,而髋臼侧骨缺损的处理往往比较棘手。因此,髋臼侧骨缺损的重建对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成功至关重要。笔者于2017年10月收治1例严重髋臼底部缺损需行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现将其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初次置换术后失败的原因和翻修策略。方法 2009年3月至2014年4月,对86例人工髋关节初次置换术后失败的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翻修术,其中男33例,女53例;平均年龄64.3岁(45~81岁)。距初次置换术时间为1~16年,平均8.6年。翻修原因:无菌性松动54例,复发性脱位6例,假体周围骨折8例,感染17例,假体断裂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检查和Harris评分、影像学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8~59个月,平均38.9个月,无假体松动、脱位、感染等并发症;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2分(30~53分),末次随访时平均89分(73~97分),其中优51例,良29例,可6例,优良率93.02%;影像学评价:所有患者至末次随访时,术后X线片显示无假体移位下沉,假体周围无透亮带。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原因很多,手术技巧和假体的选择是全髋关节翻修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327例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失败原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8年11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327例人工髋关节初次翻修手术患者的病史、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以及手术记录.结果 以髋关节翻修术作为终止点,共分析327例行初次髋关节翻修术的患者资料,具体失败原因包括假体无菌性松动(226/327,69.1%)、感染(52/327,15.9%)、假体周围骨折(22/327,6.7%)、假体不稳定(17/327,5.2%)、假体柄断裂(5/327,1.5%)、髋臼内衬脱落(5/327,1.5%).结论 假体无菌性松动和感染是初次髋关节置换失败的主要机制,手术适应证和假体选择不当以及外科理念及技术局限是造成失败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背景:随着髋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开展,术后失败病例也相应增加。了解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原因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8月至2011年7月行髋关节翻修手术患者194例(208髋)的失败原因。结结果:失败原因中,无菌性松动135髋(64.9%),感染46髋(22.1%),不稳定13髋(6.3%)、假体周围骨折6髋(2.9%)、内衬磨损和假体相关原因各4髋(各1.9%)。结论:无菌性松动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Vancouver B2、B3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7-01—2014-12共诊治全髋关节置换术后Vancouver B2、B3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11例,采用髋关节翻修进行治疗。结果本组获得平均21(6~36)个月随访,8例骨折线消失,完全愈合,3例骨折线部分消失;11例假体未出现脱位及松动、下沉;患者均可下地行走,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83(74~92)分,随访表明髋关节翻修术的优良率达88%,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Vancouver B2、B3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采用关节翻修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俞磊  张成欢  郭亭  丁浩  赵建宁 《中国骨伤》2016,29(2):109-113
目的 :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33例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和(或)股骨头坏死患者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27~69岁,平均52岁。23例骨折曾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前侧入路5例,后侧入路12例,混合入路6例;10例行保守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均采用后外侧入路,术前髋臼骨折均已愈合,术中完全去除内固定5例,去除部分内固定3例,植骨20例。6例术中使用骨水泥假体,27例使用生物型假体。观察术中情况和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和术后10年评分,以假体松动、骨溶解或翻修为终点的生存分析显示假体10年生存率。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术后10年死亡1例,随访时间平均12年(10~15年),术后10年时Harris髋关节评分较术前升高。1例假体早期无菌性松动行翻修术,2例骨溶解形成合并假体无菌性松动并行翻修术治疗,单纯骨溶解无假体松动1例,术后深静脉血栓4例,假体脱位2例,切口感染和假体周围感染各1例。假体10年生存率为84.8%(28/133)。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髋关节的功能,并有较高的假体生存率,具有良好的中远期疗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保留髋臼杯更换聚乙烯衬垫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作用.方法 1995年4月至2007年12月,80例(93髋)接受保留髋臼杯更换聚乙烯衬垫手术.男41例,女39例;年龄27~82岁,平均53.3岁.初次置换与更换衬垫手术间隔0.3~18.4年,平均10.9年.翻修原因:聚乙烯磨损及骨溶解78髋,聚乙烯接近完全磨损但无骨溶解5髋,聚乙烯磨损及股骨柄假体松动4髋,复发性关节脱位3髋,感染1髋,假体周围骨折1髋,衬垫脱位1髋.翻修衬垫采用高交联聚乙烯60髋、普通聚乙烯33髋,以骨水泥固定47髋、原锁定机制固定46髋.结果 随访5~15年,平均7年.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86.0±16.9)分,终末随访时(89.4±11.6)分.并发症包括脱位10髋,感染2髋,假体周围骨折1髋,衬垫脱落1髋.10髋再次翻修:髋臼杯翻修5髋,普通聚乙烯磨损2髋,感染2髋,衬垫脱落1髋.普通聚乙烯组新发骨溶解12髋.以假体松动为终点,十年生存率骨水泥固定组100%、原锁定机制固定组84.8%;以再次翻修为终点,十年生存率分别为90.4%和65.0%.结论 以骨水泥或原锁定机制固定翻修衬垫均安全有效.高交联聚乙烯耐磨性较好,能降低骨溶解风险,假体存活率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生物型翻修加长柄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7月于本科接受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73例(73髋)患者的病例资料,男46例,女27例;年龄46~78岁,平均(64.40±8.27)岁。髋关节翻修术距离初次人工全髋置换的时间是5~34年,平均8.6年。通过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下地活动时间、随访时间、并发症和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估临床疗效,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评估假体稳定性、骨长入等情况。[结果]全部病例随访时间8~36个月,平均(20.21±4.21)个月。手术时间假体无菌性松动组为(163.25±12.74)min,假体周围骨折组为(187.30±18.85)min,假体周围感染组为(127.35±10.27)min(F=43.89,P<0.01);术中出血量假体无菌性松动组为(382.52±47.53)ml,假体周围骨折组为(427.67±61.72)ml,假体周围感染组为(317.83±28.49)ml(F=12.24,P<0.01);平均住院时间假体无菌性松动组为(10.40±3.35)d,假体周围骨折组为(16.31±4.43)d,假体周围感染组为(10.84±2.36)d(F=19.46,P<0.01);平均下地活动时间假体无菌性松动组为(24.12±9.75)d,假体周围骨折组为(38.41±12.43)d,假体周围感染组为(31.79±7.39)d(F=13.74,P<0.01);Harris髋关节评分假体无菌性松动组从术前的(46.89±8.63)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5.76±6.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3,P<0.01);假体周围骨折组从术前的(45.90±7.98)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3.90±6.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6,P<0.01);假体周围感染组从术前(48.12±7.22)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8.67±5.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3,P<0.01);各组间末次随访评分(F=1.44,P>0.05)无明显差异。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出现。随访期间假体周围可以看到明显的骨长入,无假体松动和感染者,植骨处无明显骨吸收及假体下沉。[结论]使用生物型翻修加长柄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早期疗效满意,能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特征,分析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假体周围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8-06完成的584例初次或翻修全髋关节置换术,17例出现髋臼假体周围骨折,初次手术13例,翻修手术4例。比较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假体周围骨折组与未骨折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手术侧别、疾病类型、手术入路、骨质疏松状态、假体类型、假体覆盖比例及主刀医师手术量方面的差异。结果全髋关节翻修手术中髋臼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高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疾病类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生物型假体、假体覆盖比例>80%、主刀医师手术量≤80台/年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全髋关节翻修手术中髋臼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高于初次手术。对于髋关节发育不良、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患者,以及选用生物型假体、假体覆盖比例>80%、主刀医师经验不足时,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需要警惕髋臼假体周围骨折发生。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对金属-聚乙烯(MOP)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患者的界面磨损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不同年龄段患者金属-聚乙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2003年5月到2008年11月期间于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行THA患者资料研究,共获得完整病例资料84例(88髋),按年龄及活动量分为两组:年龄<50岁和活动量大病例组(A组)和年龄≥50岁和活动量小病例组(B组)。全髋假体为钻铬钼合金-高分子聚乙烯全髋假体,临床疗效应用Harris评分标准进行临床随访和对比研究,影像学进行内衬磨损率及骨溶解测量分析。 结果〓所有病例均取的至少5年的完整随访资料,其中A组有3例3髋(7.7%)因假体松动而最终行翻修手术,而B组资料中无任何翻修病例。所有病例均未发生骨折、感染、深静脉血栓(DVT)等常见并发症。A组Harris评分由术前34.13±6.28改善至手术后91.35±2.68,B组35.51±5.32改善至90.05±2.47;影像学观察,A组内衬磨损率为每年0.19±0.24 mm,B组为每年0.09±0.13 mm,两组中MOP内衬磨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MOP全部发生不同程度的骨溶解,B组MOP骨溶解的发生率为63.16%,两组比较,P<0.05)。结论〓对于小于50岁和活动量大的患者,MOP假体的内衬磨损、骨溶解及影像学松动率均明显高于年龄≥50岁和活动量小的病例组,因此,对于年轻患者使用MOP假体应慎重,而对于老年病人和低活动需求的病人行THA时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活动性抗生素骨水泥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感染的控制与转归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六院关节外科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全髋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行活动性抗生素骨水泥间隔器患者,排除浅表感染和深部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患者、一期翻修患者及化脓性关节炎患者,记录并统计患者微生物学培养结果,感染的转归以及其他并发症情况。结果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行二期翻修或仅行活动性抗生素骨水泥间隔器共32例,平均随访时间(39±24)月。其中,2例患者感染复发,感染治愈率93.8%,无感染5年累积生存率91.8%;除感染外并发症,观察到1例患者出现骨水泥间隔器脱位,再翻修后假体脱位患者1例,骨水泥间隔器断裂患者1例。结论采用活动性抗生素骨水泥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关节假体材料与设计的不断革新,初次髋关节置换数量迅速增长,随之而来的髋关节翻修术也与日俱增。髋关节翻修的常见原因包括假体无菌性松动、感染、聚乙烯内衬磨损、骨溶解、假体周围骨折等[1]。在髋关节翻修术中,骨缺损的处理可谓是最具挑战性的难题。骨缺损以髋臼侧多见,髋臼侧骨性结构缺失过多将直接导致翻修术中臼杯固定不牢靠,假体稳定性难以保证。因此,髋臼骨缺损能否得到有效重建,将直接影响髋关  相似文献   

17.
正由于步态不稳、肌肉痉挛,帕金森患者进行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受到影响。作者回顾性分析了123例全关节置换术患者资料(52例髋,71例膝)。平均随访5.3年,23.6%患者需要进行翻修术。最常见的膝关节翻修原因是假体周围感染,最常见的髋关节翻修原因是假体周围骨折和脱位。术后第2、5、10年假体生存率分别为94.9%、87.9%、72.3%。  相似文献   

18.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病例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评价全髋翻修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33例34髋。初次关节置换类型:全髋置换21例,双杯髋关节置换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1例。翻修原因:无菌性松动23例24髋,髋臼位置不良1例1髋,股骨头置换后髋臼磨损5例5髋,感染4例4髋。翻修距初次手术时间:1年以内5髋,1~2年1髋,5~10年18髋,10~13年10髋。翻修假体类型:非骨水泥型假体20髋,混合型假体7髋,骨水泥型假体7髋。结果平均随访3.5年。1例术后半年发生股骨柄松动进行再翻修,其余病例假体保留,优良率为82.4%。结论翻修的最常见原因为无菌性松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时髋臼磨损也是翻修原因之一,对较年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如行假体置换,最好采用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使用非骨水泥型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治疗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进行术后中期的影像学及临床评估,回顾性研究非骨水泥型假体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1年3月,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行THA治疗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71例(80髋)进行至少5年的随访。临床评估以Harris评分为标准。影像学评估根据术后随访时骨盆正位与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观察髋臼、股骨假体的位置及其周围骨质的改变,并测量臼杯内衬的磨损速度、磨损方向。假体的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分别以髋臼、股骨假体的无菌性松动和任何原因所致的翻修为终点。结果共54例(62髋)患者获得至少5年的随访,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44.0±8.4)分(21~50分),终末随访时平均为(92.4±5.7)分(78~100分)。截至末次随访时无一例翻修或表现为影像学无菌性松动。1髋出现骨盆局灶性骨溶解,12髋出现股骨局灶性骨溶解。聚乙烯内衬平均线性磨损率为(0.125±0.074)mm/年。Kaplan-Meier分析假体生存率为1.0(95%可信区间,0.98~1.00)。结论多孔涂层非骨水泥型假体可为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提供良好的中期固定及临床效果。然而,因为聚乙烯髋臼的磨损不可避免及假体周围骨溶解等潜在因素的存在,长期效果仍须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0.
文立成  李军  马忠泰 《中华外科杂志》2009,47(24):1888-1891
目的 对H/G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聚乙烯内杯的磨损及髋臼周围骨溶解的情况进行总结.方法 我院1991至1995年共进行58例(65髋)H/G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其中35例(40髋)获得10年以上随访.对这35例(40髋)患者获得随访的病例,采用计算机数字化方法测量髋臼聚乙烯内杯的二维线性磨损.结果 35例40髋均有不同程度的磨损,磨损范围2~8 mm,平均磨损为(0.32±0.31)mm/年.10髋聚乙烯磨损超过6 mm,髋臼假体周围的骨溶解严重,并伴有金属假体的移位,其中5髋聚乙烯内杯完伞磨透,金属股骨头与金属髋臼相接触;5髋聚乙烯内杯磨损严重伴明显骨溶解,内杯松动.2髋聚乙烯内杯脱位.共实施翻修手术12例,包括更换聚乙烯内杯和金属股骨头2例、金属闩杯翻修2例、全髋翻修8例.28髋在髋臼侧发现骨溶解,其中14髋股骨侧亦有骨溶解发生.结论 本组病例所观测到的H/G髋臼聚乙烯内杯的磨损程度超过文献所报道,而且由于磨损产生的大量磨屑,导致假体周围出现明显骨溶解,直接影响到假体的稳定.关节置换术后应定期随访,避免出现严重骨溶解后增加翻修手术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