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蛋白质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以从整体、动态、网络水平上对蛋白质进行研究,能整体、系统阐释针灸治病的蛋白质效应机制,已在针灸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文章从针灸理论研究,针灸治病机制研究两个方面对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论述和总结,探讨该技术与针灸研究结合的可行性和研究价值,提示蛋白质组学技术作为系统生物学与针灸学研究的一个纽带,对针灸现代化研究进程起一定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系统生物学在针灸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概述系统生物学的概念、内涵和发展历史,分析系统生物学与针灸学研究的关系。结果系统生物学在针灸学研究中的应用可以包括针灸在靶器官及相关器官产生效应的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研究,针灸穴效、时效、量效关系的研究,针灸效应生物模式分析,基于针灸研究的科学发现等。结论将系统生物学与针灸学研究相结合,不仅是针灸学研究新的切入点,也是系统生物学研究新的出发点,对当代针灸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科学影响。  相似文献   

3.
代谢组学是新近兴起的一种系统生物学研究手段,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反应生物体接受刺激时所作出的代谢物层面的变化,与中医整体观十分吻合,因此广泛用于中医中药学的研究中,在针灸学机制的研究中早已将代谢组学作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近年来针灸代谢组学的研究日趋增多,在揭示针灸作用机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故对现今的研究做一综述,以愿能为代谢组学广泛应用于针灸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针灸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用现代科技手段阐明针灸经典理论的科学内涵成为世界传统医药研究的重点,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针灸与代谢组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成为必然。通过对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策略与技术及在针灸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中的应用现状等进行分析与论述,提出将代谢组学技术引入针灸学研究,对于发展针灸理论、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促进针灸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探讨针灸的作用机制、针灸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针灸研究与系统生物学,评价针灸的临床疗效,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办的国际针灸学术专家论坛已于2007年11月19—21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报告厅、京东宾馆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1)针灸研究与系统生物学;  相似文献   

6.
代谢组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隶属于系统生物学。近年来,该方法在中医学领域研究颇多,尤其对针灸研究做出较多贡献,为探讨其在针灸学方面的作用机制以及促进针灸的现代化发展,该文通过搜索近5年国内外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PubMed有关针灸的代谢组学研究,从代谢组学技术研究概况、代谢组学在腧穴作用规律中的应用和临床作用机制3方面进行综述,为将来针灸在实验及临床方面的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研究代谢产物揭示机体生命活动代谢本质的一种科学方法。随着代谢组学技术的广泛应用,针灸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明针灸经典理论的科学内涵已成为传统医药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将代谢组学技术引入到针灸领域的研究已成为必然。本研究从针灸与代谢组学的内在联系和代谢组学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两方面展开,随着针灸作用机制与代谢组学技术结合的深入研究,对于针灸理论和临床作用机制的诠释、促进针灸学的现代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系统生物学的系统论与整体论的观点,与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不谋而合,系统生物学的研究与发展为中医现代化开辟了新的方向。系统生物学的研究理念为中医研究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使传统中医与现代科技研究接轨、走向国际赋予了新的可能。中医将会绽放出新的活力,更好地服务人类的健康事业。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系统生物学发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现代化对中医药研究方法学创新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发展中医药系统生物学成为中医药学和系统生物学的共同要求。本文提出和探讨了中医药整体系统生物学研究的基本策略,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发展方向及其技术支撑平台,以便推动中医药系统生物学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而形成的一种卓越的医学体系,具有完整的中医理论和丰富的诊疗经验,但其宏观、抽象和复杂等特性使得中医药学很难被国际主流医学界所理解和接受。人体系统生物学从整体出发,用"组学"手段研究由人的细胞和共生微生物细胞共同构成的人体这一"超级生物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与中医药基于整体观的理念和方法论不谋而合,为中医药学与国际主流医学界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有可能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一个契机。因此,本文在总结人体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内容、方法、技术特点与优势,及其在疾病、健康、中医药等复杂系统研究中应用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体系统生物学为理论框架、基于功能元基因组学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策略,有望为中医药研究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相似文献   

11.
针灸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具有鲜明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基于其特色,针灸能否标准化的问题在业内业外不断被一些关注其发展的人士提出。本文从针灸特色、针灸标准化后其特色是否还具备、针灸标准化作用、针灸标准化的实质、针灸标准化的可行性、针灸标准化的实践与效果、针灸标准化的方略几方面展开分析,对这一疑问进行探讨并给出回答。  相似文献   

12.
研制能切实为针灸诊疗服务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对提高医生决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临床决策支持系统、针灸临床决策研究概况和目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可借鉴循证医学的方法学,采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建立针灸循证临床方法学体系和针灸临床循证诊疗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针灸与中医内科辨证论治思维模式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灸临床辨证论治问题已成为制约针灸临床发展的关键问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针灸临床上辨证论治体系僵化地套用了中医内科辨证论治体系,以脏腑辨证代替经络辨证,难以体现针灸学科的特色与优势.虽然针灸与中药的治疗目标相同,但是治疗方法与治疗途径不同,故辨证论治体系不同.针灸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理、法、方、穴、术为一体的独特辨证论治思维模式,不同于中医内科的理、法、方、药.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们对疾病的复杂发病机制的认识逐步加深,使得多靶标的药物开发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中药以其多成分、多靶标整体调节的作用特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整体水平上阐明中药的有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是当前中药研究与开发的关键,而原有研发模式已不能满足深入系统地挖掘中医中药精髓的需求。作者经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发现随着系统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各种系统生物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药研发领域,与此同时,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技术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靶标发现、毒性预测、处方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也表现出独特优势。系统生物学及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为从整体水平阐明中药作用机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因此,本文在分析当前中药开发的模式、综述系统生物学新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在中药研究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系统生物学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相结合的中药开发新模式,为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研究、中医药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段。  相似文献   

15.
针灸适应症的研究对有效指导临床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检索最近10年国内文献研究针灸疗法病谱的适应症,并对文献中记载的研究方法、文献发表年代、数量和比例关系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纳入合格文献18篇,涉及414种疾病。在414种临床疾病中,72种被认为是针灸的适宜病种,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带状疱疹、肠易激综合征、胃肠功能障碍、肩周炎、颈椎病、睡眠障碍、痤疮(囊肿类型)、慢性荨麻疹、神经性皮炎(局限性)、疼痛、瘙痒等属于优势病谱。针灸疗法的临床适应症的多样性已获得证实。现代针灸病谱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和层次性,但仍需要进一步扩展与完善。研究方法也需要更加标准化、循证化。  相似文献   

16.
国外针灸临床研究常见的对照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的研究方法的运用,临床医学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科学地评估中药和针灸的临床疗效已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以往由于符合现代科学理念的研究方法没有被国内针灸临床研究者们所接受和自觉运用,致使我国针灸临床研究结果常常因研究方法问题而不被国际学术界认可.随机对照试验(RCT)是现今公认的临床治疗性试验的"金标准"方法,如何实施正确有效的对照对于针灸临床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国外针灸临床研究中常用的对照方法进行了论述,以期对广大针灸临床工作者能够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7.
生物芯片技术在近些年得到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文章对各种生物芯片技术及其在中医药中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随着生物芯片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作为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学研究的一个桥梁,它将为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有效的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18.
承淡安先生是近现代针灸学界最主要代表性人物之一,剖析其著作对针灸学术内涵的界定及其逻辑关系,按时序系统呈现不同时期对针灸学科体系构建的过程。以针灸临床疗效为起点,参考西方医学模式,吸收日本近代针灸研究成果,回归传统针灸经典理论,承淡安先生构建了现代针灸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9.
庆方  谭海荣  潘竞锵 《针刺研究》2004,29(4):299-303,309
综述近年针灸在实验性糖尿病和其他内分泌代谢相关性疾病 (EMAD)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资料表明 ,针灸可用于治疗糖尿病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血管、神经、视网膜病变等 ) ,以及改善Ⅱ型糖尿病及EMAD的胰岛素抵抗 (IR)作用 ;并对针刺的治疗作用进行了作用机制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针刺研究》2009,34(3)
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是针灸学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但缺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深入、系统的文献评价研究。现代数据挖掘技术的产生为经穴效应特异性的文献评价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从针灸文献中探索经穴效应特异性基本规律,要在针灸文献数据库构建的基础上,以针灸处方为切入点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建立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的数据挖掘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