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脏单形性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肝脏单形性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单形性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肝脏单形性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多无症状,光镜下单形性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由形态多样的上皮样细胞构成,胞质透明或嗜酸,无脂肪组织及异常血管;免疫表型;HMB45阳性,SMA及vimentin部分阳性,desmin少数阳性,S-100蛋白弱阳性,cytokeratin及AFP阴性,CD34血管内皮细胞阳性。结论:肝脏单形性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极为罕见的间叶性肿瘤,组织起源至今不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oid angiomyolipoma,EAML)免疫标记的表达特点及其对临床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的意义.方法 对1例肾脏EAML临床资料进行复习,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并随访.结果 光镜下肿瘤由典型性的上皮样细胞组成,细胞核有异型性,核分裂象可见,有坏死和出血;淋巴结内未见上皮样肿瘤细胞累及.免疫标记:瘤细胞vimentin、SMA、HMB-45、Melan-A、CD68均阳性;而CK(AE1/AE3)、EMA、S-100、CD10、CD34、CD117、ER、PR、Ki-67和p53均为阴性.患者手术后状态良好,无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征象.结论 肿瘤以上皮样细胞增生特征为主,临床表现和组织学表现易与肾脏肿瘤及其他肿瘤相混,寻找经典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结构和肿瘤细胞表达HMB-45和SMA对诊断和鉴别诊断至关重要.而细胞的不典型性、核分裂、出血和坏死可能只表明肿瘤的恶性潜能;淋巴结受累、肾静脉瘤栓均不是恶性的诊断依据;远处转移才是恶性的证据.Ki-67和p53对患者的预后可能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消化道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2例消化道GCT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病理形态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12例消化道GCT形态相似,肿瘤细胞多呈巢状和片状排列,瘤细胞体积大,形态单一,多边形或梭形,胞质丰富,嗜酸性颗粒状。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呈S-100和vimentin弥漫阳性;CD68散在阳性;而上皮细胞标记EMA、CK(AE1/AE3)呈阴性。结论消化道GCT是一种少见的神经源性肿瘤,多为偶然发现,内镜和形态学上容易误诊,免疫组化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pseudomyogenic hemangioendothelioma,PHE)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PHE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预后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年龄38~70岁,中位年龄56岁,肿块平均直径4 cm,边界不清,浸润性生长。镜下见肿瘤细胞结节状生长,瘤细胞上皮样,卵圆形或梭形,大而肥胖,胞质嗜酸性,核仁小,核分裂罕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CD31、Fli-1、CK(AE1/AE3),不表达S-100、desmin、SMA。结论 PHE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需与上皮样肉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上皮样血管肉瘤等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5.
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pulmonaryepithelioidhemangioendothelioma,PEH)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PEH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镜下见肿瘤细胞具有上皮样或组织细胞样形态,瘤细胞为圆形或多角形,呈小巢状、索状甚至腺样结构或不规则状,分布于黏液间质中;间质可见少量黏液样变或玻璃样变;瘤细胞内含有原始血管腔,核分裂象、多形性及坏死少见。肿瘤细胞表达CD34、FⅧRAg、CD31等血管内皮细胞标记,部分病例同时表达CK和(或)Vim。结论PEH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其病理形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诊断时需要与肺转移癌、肺上皮样血管肉瘤、肺淋巴管肌瘤病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4例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4例原发于骨的EHE临床资料、组织学、免疫组化进行观察分析并随访,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4例骨EHE中男性和女性各2例,中位年龄24岁,发生部位包括右肩胛骨、腰4~5椎体、胫骨下段和左足.临床症状主要为疼痛,影像学资料提示溶骨性改变;镜下示上皮样的肿瘤细胞呈巢状、索状或小梁状排列,肿瘤细胞呈圆形、多边形间或梭形,常见明显的胞质内空泡并伴有周围间质的玻璃样或黏液样变性.免疫表型:瘤细胞CD31、CD34、α-SMA均阳性(100%),CKpan有1例阳性(25%),EMA均阴性(100%),肿瘤增殖标记Ki-67呈低表达.结论 原发于骨的EHE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的血管源性肿瘤,它的诊断要结合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依据其病理学特征及相关的免疫组化特点综合判断,需与骨转移性癌、上皮样血管瘤、上皮样血管肉瘤(epithelioid angiosarcoma,EAS)等鉴别.  相似文献   

7.
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4例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3例女性,1例男性,年龄28~40岁,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度咳嗽、气短。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经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常规HE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所用抗体包括CD31、CD34、细胞角蛋白(AEl/AE3)、TTF-1、波形蛋白和上皮膜抗原。结果 本组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病例女性多于男性,胸部CT显示双肺多发弥漫性小结节影。病理形态特点为结节周边上皮样肿瘤细胞呈花冠状充填于肺泡腔,病变中心为黏液透明样变间质,肺泡壁结构保留,肿瘤细胞胞质内有空泡形成,空泡内偶见红细胞,肿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和坏死均少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D31、CD34阳性,AE1/AE3偶见灶状阳性,其他抗体呈阴性。结论 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点的低度恶性血管来源肿瘤。  相似文献   

8.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31例肾AML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并做免疫组化检测,其中4例做电镜观察。结果:31例肾AML按其组织形态可分为典型型(67.7%)、非典型型(6.5%)、平滑肌瘤样型(9.7%)、脂肪瘤样型(9.7%)、炎症型(6.5%)5型。免疫表型:肿瘤细胞特征性表达HMB45、Melan-A、gp-100、HHF35、SMA、CD68。其中1例电镜下肿细胞内可见黑色素小体。结论:肾AML的组织形态多样,特征性免疫级化标记为诊断提供依据。掌握形态特征及其鉴别诊断要点有助于临床的正确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软组织恶性混合瘤/肌上皮癌(malignant mixed tumor/myopeithelia carcinoma, MMTM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1例原发于大腿的软组织MMTMC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75岁,3个月前发现右大腿后部占位,进行性增大。CT平扫+三维重建示:皮下不规则软组织肿瘤,大小5.4 cm×6.4 cm,边界尚清,无包膜,病灶密度不均。镜下肿瘤位于真皮深层,被纤维分隔成结节状,推挤式边界。主要呈两种组织形态:实性片状、微囊状上皮样区和结节状、岛状黏液软骨样区。瘤细胞主要呈上皮样、梭形细胞及黏液内漂浮的软骨样细胞构成。上皮样瘤细胞异型明显伴核偏位,呈浆样、横纹肌样,胞质嗜伊红或透亮,见大量病理性核分裂象。免疫表型:瘤细胞CK(AE1/AE3)和vimentin阳性,desmin、Calponin、GFAP、EMA、p63和S-100局灶阳性,INI1表达缺失。结论 MMTMC是一类罕见的软组织伴肌上皮分化恶性肿瘤,组织形态广泛,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标记。当发生于成人四肢时,需与黏液纤维肉瘤、黏液样脂肪肉瘤、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等其他形态多样的软组织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0.
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病理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oid agiomyolipoma,EAML)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进行分析。方法2例肾脏EAML(其中1例为复发病例),复习其临床资料,病理学检查包括常规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并进行随访。结果光镜下肿瘤均主要由具有多形性和不典型性的上皮样细胞组成,部分区域有明显的血管周上皮样排列;可见出血和坏死;并可见静脉内瘤栓;淋巴结内可见上皮样肿瘤细胞累及。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包括淋巴结内肿瘤)HMB45、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波形蛋白弥漫阳性;S-100、melanpan和CD68散在阳性;而上皮细胞膜抗原(EMA)、AE1/AE3、CK7、CD117、肌肉特异性肌动蛋白(MSA)、结蛋白、白细胞共同抗原(LCA)、CD20、CIM5RO、CD30、CD15、嗜铬素(CgA)、突触素(Syn)、bcl-2、雌孕激素受体(ER、PR)和p53均为阴性。电镜检查可见一些肿瘤细胞内有黑色素小体样的致密颗粒、肌丝、密体,肿瘤细胞外可见不连续的基膜。2例患者手术后10个月状态良好,无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征象。结论血管周上皮样排列、寻找经典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结构和肿瘤细胞表达HMIM5和SMA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至关重要。而细胞的不典型性、出血坏死和核分裂象可能只表明肿瘤的恶性潜能:淋巴结受累、肾静脉瘤栓不是恶性的诊断依据:只有远处转移才是恶性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分析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oid angiomyolipoma,EAML)的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特点及预后,加深对EAML的认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观察7例EAML的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及临床特征。结果 7例EAML形态相似,肿瘤细胞体积大,呈卵圆形、梭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嗜酸性,细胞核大,大小不一,核仁明显,可见多核及巨核瘤细胞,有少数核分裂象,呈巢、片状分布,部分围绕血管呈袖套状。免疫表型:肿瘤细胞HMB-45、Melan-A、vimentin、SMA均弥漫阳性,EMA、CK、CD10均阴性。7例EAML均行肿瘤根治性手术或肿瘤切除术,术后随访3~56个月,除1例因有高度恶性十二指肠间质瘤病史于3个月后死于恶性间质瘤进展外,其余6例均健在,多次复查B超、CT等均无复发、转移。结论 EAML是具有恶性潜能的间叶源性肿瘤,病理形态学上易误诊为恶性肿瘤,免疫组化对鉴别诊断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手术治疗是主要方法,有复发或转移可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缺血性筋膜炎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3例缺血性筋膜炎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观察.结果 缺血性筋膜炎好发于老年且行动不便的女性,表现为局部长期受压的无痛性肿块.大体呈多结节状,结节中心为纤维素样坏死,结节周围由增生的薄壁小血管和形态各异的纤维母细胞围绕.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部分阳性表达CD68,不表达desmin、S-100、CK(AE1/AE3)、HMB-45.结论 缺血性筋膜炎是一种少见的假肉瘤性纤维母细胞增生性病变,临床表现及组织学特点是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软组织上皮样血管肉瘤(epithelioid angiosarcoma,EAS)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报道1例臀部软组织EAS临床资料、光镜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 光镜下肿瘤成分几乎全部为上皮样肿瘤细胞组成,细胞排列成小巢状、片状或条索状,可见原始血管结构形成.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高表达CD34、CKpan及vimentin,并表达CD31、CD99;而SMA、S-100、Myoglohin及HMB-45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20%.结论 软组织血管肉瘤罕见但上皮样型更为罕见,经组织病理学详细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协助,对于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肾脏上皮样色素性透明细胞肿瘤病理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ou J  Xu JF  Ji Y  Hou YY  Tan YS  Sujie A  Xu L  Shi DR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39(12):825-829
目的 探讨上皮样色素性透明细胞肾脏肿瘤形态学特点,加强对该肿瘤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余例肾脏肿瘤,符合上皮样色素性透明细胞肿瘤3例,通过HE、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观察3例肿瘤形态学特点,对其中1例行超微结构观察,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女性2例,男性1例,2例形态学表现为透明细胞癌样,1例见透明细胞和嗜酸性细胞构成乳头结构.免疫组织化学上皮标记及S-100蛋白均为阴性,HMB45均为阳性,2例Melan A阳性.电镜末见黑色素小体结构.结论 色素性透明细胞上皮样肿瘤是非常罕见的肾脏肿瘤,病理学特征兼有肾细胞癌、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黑色素瘤等肿瘤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有利于鉴别诊断.其可能是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一种亚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4例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原发于骨的EHE临床资料、组织学、免疫组化进行观察分析并随访,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4例骨EHE中男性和女性各2例,中位年龄24岁,发生部位包括右肩胛骨、腰4~5椎体、胫骨下段和左足。临床症状主要为疼痛,影像学资料提示溶骨性改变;镜下示上皮样的肿瘤细胞呈巢状、索状或小梁状排列,肿瘤细胞呈圆形、多边形间或梭形,常见明显的胞质内空泡并伴有周围间质的玻璃样或黏液样变性。免疫表型:瘤细胞CD31、CD34、α-SMA均阳性(100%),CKpan有1例阳性(25%),EMA均阴性(100%),肿瘤增殖标记Ki-67呈低表达。结论原发于骨的EHE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的血管源性肿瘤,它的诊断要结合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依据其病理学特征及相关的免疫组化特点综合判断,需与骨转移性癌、上皮样血管瘤、上皮样血管肉瘤(epithelioid angiosarcoma,EAS)等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理特点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对1例低热患者行肺肿块穿刺活检,然后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复习肾肿瘤病理切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穿刺活检病理分析:密集分布的上皮样细胞,细胞体积大,呈圆形、多边形;异型明显;无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构;免疫组织化学:人黑色素瘤蛋白阳性,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上皮膜抗原阴性。病理诊断:左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考虑来源于肾。结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有恶性潜能的间叶性肿瘤,可以发生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间质肉瘤( prostatic special-ized stromal sarcoma, PS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PS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梭形及短梭形PSS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排列,细胞核主要呈卵圆形、短梭形,核仁不明显,可见多角形细胞。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CD34呈弥漫阳性, PR 呈弱阳性。结论PSS起源于前列腺激素依赖性特异性间质细胞,是一种罕见肉瘤。病理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vimentin、CD34阳性可鉴别诊断,需与肉瘤样癌、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8.
上皮样胃肠道间质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上皮样细胞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2例上皮样GIST进行形态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本组上皮样GIST男女之比为2∶1,平均年龄53.5岁。发生部位包括胃3例,小肠3例,肠系膜2例,网膜3例,腹膜后GIST侵犯肾脏1例。除3例活检小标本外,其余9例肿瘤均完整切除。上皮样GIST镜下形态以圆形、卵圆形或短梭形上皮样细胞为主,瘤细胞中等大小,胞质略嗜酸,细颗粒状。核圆或卵圆形,多为单核,偶见多核细胞。多数病例还可见多少不等的空泡样细胞或核偏位呈印戒样细胞。肿瘤细胞呈器官样构型(4例)、大的片块状构型(3例)、富细胞性构型(4例)及假乳头状构型(1例)。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绝大多数上皮样GIST表达CD117、CD34或Dog-1,而不表达CK、Syn、Melan-A等。结论上皮样GIST因其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具有上皮性肿瘤的特点而可能与之混淆,CD117和CK免疫标记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Wolffian附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3例Wolffian附件肿瘤进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法),并进行病理观察。结果 3例Wolffian附件肿瘤均为单侧,位于阔韧带或输卵管系膜。镜下肿瘤细胞呈弥漫实体状分布,可见成片的梭形或多边形细胞及排列紧密的管状结构。管腔内衬立方或柱状上皮,细胞无明显异型,核分裂象少见。管周有PAS阳性的基膜物质。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vimentin、AE1/AE3、α-inhibin、calretinin和WT1均呈阳性,CD99呈灶性阳性,EMA和CK7呈阴性。结论 Wolffian附件肿瘤是具有独特发病部位和组织病理学特点的妇科肿瘤,需要和一系列其他妇科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20.
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ngiomyofibroblastoma,AMF)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组织来源以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16例AMF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研究,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AMF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及鉴别诊断。结果16例AMF,大体境界清楚,无包膜,可见一层假纤维膜包绕;组织学上呈疏松水肿样,丰富薄壁海绵样血管,肿瘤细胞多样性,梭形及上皮样细胞多见,常围绕血管排列呈疏密交替分布特征。免疫组化结果:瘤细胞desmin及vimentin呈弥漫强阳性表达,actin、CD34、ER和PR染色稍弱、呈灶状分布,而S-100蛋白、NF和CK均阴性。结论AMF临床上多无明显症状;发病部位以女性外阴及盆腔最多见,但全身多处部位也可见;其生物学行为及组织来源尚无定论;术前很难确定诊断AMF,需与侵袭性血管黏液瘤、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