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保障房社区居住主体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居民个体特征与主体认知变量,构建教育、医疗、交通、安全、环卫、社会保障、商业、文体、行政管理9类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模型。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方法探究各类公共服务满意度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公共服务满意度受到性别、年龄、学历、职业、住户期望与软硬件质量感知水平的影响,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具有层次化、多样性的特点,反映了保障房社区公共服务存在供需错配的现实问题。最后,从急需改进类、次要改进类和竞争优势类3个方面,提出实现保障房社区各类公共服务供需均衡,进而提升保障房社区公共服务居民满意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广州市5个保障房为例,通过了解社区老龄人的出行特征及其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采用核密度分析、机会累积与加权叠加、OD模型等方法研究社区周边三类高需求设施的分布密度与可达性。未来保障房的规划建设与优化,应紧扣被保障群体的核心需求,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地布局多样化、多层级、可达性高的公共服务设施。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3)
保障房融资中普遍存在多重信用,预算压力和监管政策扭曲使得这些信用错配并导致了系统性风险。基于金融机构资产组合决策模型的分析表明,信用错配影响会对金融机构产生较大冲击,并且与保障房融资无关的金融资产也会受到巨大影响。在金融机构存在多条业务线时,信用错配的影响会集中在新设业务线上。因此,对保障房融资中的系统性风险进行结构性监管,对存在信用错配的保障房融资项目和金融机构的非传统业务线重点监督。  相似文献   

4.
《门窗》2014,(9)
<正>近日,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制订出台绿色保障房技术细则,为推进全区保障房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提供了地方依据和标准。据介绍,该细则对保障房建设中的绿色建筑策划、规划设计、公用配套设施、室外环境质量、建筑设计、室内环境质量、智能化系统、景观环境、绿色施工、装修及设备标准等都作出了相应的技术要求。按照要求,从2014年起,全区新开工的保障房至少应达到一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根据全区太阳能资源富集和太阳  相似文献   

5.
城市社区公共设施是保证大型保障房社区适居性的重要要素.选择南京市大型保障房两种社区公共设施供给路径的代表案例,对设施供给进行评价、对居民满意度进行测度,发现在有规划有建设的条件下,设施使用运营存在问题,两个案例有差异有共性;总体满意度不高,然而不同设施、不同属性居民的满意度不平衡.在数据分析和案例对比的基础上总结出供给机制中的经验与问题,并在宏观空间决策、保障房特殊性应对、适应调整的灵活性以及长效运营方面提出机制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研究城市规划对保障房住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干预作用。首先,文章提出"标准人"的概念,从"人"的角度深入解读差异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并将多样化的需求转化为可度量的"标准人"的需求,从而建立合理的公共服务供给内容与标准;然后,从"空间"的角度,研究城市规划编制的空间干预作用,探讨优化公共交通统筹、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安排的技术方法,以及刚性和弹性相结合的规划管理方法;最后,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去产权化"背景下,通过规划统筹、社区自组织的方式运作社区共有产品、培育社区精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保障房住区的规划与设计常套用 一般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标准,符合特定 居民需求的住区公共空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 注。对广州市7个典型保障房住区居民进行访 谈和问卷调研发现,保障房住区居民的年龄 构成、经济收入、户外活动类型等与普通住区 的居民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保障房住区公共 空间的设计应以居民的真实需求为依据,在研 究不同人群的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来进行,具 体需要关注的内容包括改善步行交通环境、 优化配置住宅周边的休息空间、拓展架空层 的功能等等。  相似文献   

8.
住房问题是现代城市社会问题之一,对于中低收入人群来说,保障房的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然而,随着空置的保障房在全国大面积地出现,表明一些政策措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对弱势群体的安居问题缺乏足够的关心,致使中低收入阶层居民住房问题不断激化。此次研究以保障房空置现状为切入点,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法,对铜川老城区中低收入阶层的居住空间需求展开认知性研究,并描述了中低收入人群居住现状;针对其对保障房面积、户型及周边设施的期望,解析保障房供给的空间特征;总结保障房空间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保障房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公共服务设施是提升保障性住房居民宜居水平的重要设施,本文通过调研分析深圳市保障性住房公共服务设施使用现状、居民满意度以及使用需求等,研究提出了保障性住房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调整的建议,为制订完善深圳市保障性住房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是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及实现村镇绿色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严寒地区村镇的气候条件及生产生活方式造成了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和需求的特殊性。研究通过对大量典型村镇的实地调查,从解析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问题入手,在探讨严寒地区村镇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差距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考虑地域差异,转变规划思路,提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与布局、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保障房的大规模建设对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造成了巨大影响.本文以南京市为例,利用2002年至2012年的保障房建设历史数据分析了近10年保障房建设的空间结构演化,总结了当前保障房住区呈“偏远化、集中化、规模化”的宏观布局特征.南京市自2010年开始建设的大规模集中式保障房社区犹如“造城运动”,在有效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同时,将可能加重城市空间分化和居住分异,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对此,在分析保障房住区居民通勤、就业、购物、教育、养老等社会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散建设、发展多中心模式、大力建设配套设施和构建动态影响监测平台及预警机制等策略,为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选取“村镇分离”与“村镇合体”两种不同村镇格局的乡村社区为样本,通过田野调查、地图描点和问卷调查的实地考察方法,围绕生活服务和产业服务两类公共服务设施,从设施类型、功能聚集特征、服务内容、建设方式、建设运营主体和使用状态六方面,考察并比较设施功能配置异同,挖掘供需特征,发现两种乡村社区的生活服务类设施存在配置层级差异,产业服务类设施配置根据产业定位各有侧重;进而提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应一概而论,两种村镇格局下的乡村社区应有不同发展导向:“村镇分离”型社区应继续巩固夯实支柱产业的服务设施,着力促进生活服务类设施体系建构,依据居民需求增添品质提升类设施,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对设施闲置考虑功能的转换或分时段切换;“村镇合体”型社区应以“局部补全”为导向逐步对标城市生活服务类设施建设,同时兼顾城镇化产业发展与对周边乡村地区产业服务辐射引领,灵活多元配置产业服务类设施,最终形成导控结合的配置思路,为未来不同村镇格局的乡村社区设施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选取“村镇分离”与“村镇合体”两种不同村镇格局的乡村社区为样本,通过田野调查、地图描点和问卷调查的实地考察方法,围绕生活服务和产业服务两类公共服务设施,从设施类型、功能聚集特征、服务内容、建设方式、建设运营主体和使用状态六方面,考察并比较设施功能配置异同,挖掘供需特征,发现两种乡村社区的生活服务类设施存在配置层级差异,产业服务类设施配置根据产业定位各有侧重;进而提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应一概而论,两种村镇格局下的乡村社区应有不同发展导向:“村镇分离”型社区应继续巩固夯实支柱产业的服务设施,着力促进生活服务类设施体系建构,依据居民需求增添品质提升类设施,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对设施闲置考虑功能的转换或分时段切换;“村镇合体”型社区应以“局部补全”为导向逐步对标城市生活服务类设施建设,同时兼顾城镇化产业发展与对周边乡村地区产业服务辐射引领,灵活多元配置产业服务类设施,最终形成导控结合的配置思路,为未来不同村镇格局的乡村社区设施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的重要手段,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则是公共服务设施中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基础设施。研究结合常州新北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状况,通过对基于供给方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和公平性评价以及基于需求方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整体满意度评价的分析,提出在规划中应改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编制方式,创新基于居民需求导向的、可实施的规划编制工作方法,以期为其他城市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保障房居民主要是中低收入阶层,对公共交通依赖度极高,故公交的便利通达性尤为关键。文章以厦门市保障房社区为例,采用文献查阅、现场踏勘和深度访谈的方法,识别居民为完成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耗费的"末梢时间"(反映公交便利性或可达性)的组成部分和影响因素,并估算"末梢时间",分析它对公交通达性的影响。研究发现:①"末梢时间"由步行到站时间和候车时间组成,影响"末梢时间"的因素包括门禁效应、机动车道阻隔和公交频次等;②保障房居民公交出行"末梢时间"平均超过13分钟;③"末梢时间"极大地降低了公交通达性;④保障房社区的公交可达性远低于普通商品房。最后文章提出完善"最后一公里"慢行交通体系,加强与公交站点的连结;合理管控优化门禁设施,开放小区内部道路;缩小小区尺度,提高道路密度;完善城市服务设施,对接"15分钟社区生活圈"等空间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6.
城市保障房住区建设及其居住环境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关注保障房建设的核心议题,即保障房住区及其居住环境建设,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述。国外的保障房住区建设已有丰富的历史经验,相关研究因而较为深入,对保障房住区居住环境存在的问题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并已经展开了保障房住区居住环境改善的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相比而言,国内保障房住区建设的时间较短,居住环境的研究较为薄弱,少量研究一方面主要是对国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简单借鉴,另一方面,研究缺乏深入的调查和实证分析,对保障房住区居住环境目前存在的客观问题、居民的主观感受、住房保障性人群的真实需求,以及两者之间的不匹配等问题尚缺乏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任晋锋  吕斌 《规划师》2011,27(Z1):229-233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和建设不仅是城市政府治理的内在要求和社区居民自治的必要前提,也是促进城市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以北京西城区为例,对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指出西城区社区目前存在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均、供给不足、供需不匹配、使用效率低等问题,其原因既有发展历史的影响,也有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18.
住房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城市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入新世纪,保障性住房建设大规模展开,保障房社区作为一种独特的新社会空间,受到广泛关注。基于米歇尔·德塞都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本文对广州金沙洲新社区展开实证研究,探讨当前中国城市保障房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机制。研究主要采用典型案例、实地观察、半结构式访谈、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从“日常生活实践”的角度探讨地方政府、市场和保障房社区居民的“结构化”互动,梳理和解析居民日常行为规律。研究表明,保障房作为地方政府为推进劳动力再生产而实施的一种空间战略,目的在于解决“集体消费”下的城市问题。在此背景下,保障房社区居民面临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上的“边缘化”及“空间锁定”问题。作为应对,社区居民采取各种生活“战术”予以应对:生活回市区、巧妙改造、隐性就业、维护社交网络、积极生活等。本文以此为保障房研究提供新视角,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电梯规划是一门垂直交通规划科学,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性质、建筑面积、客流分布等因素,包括电梯数量和参数的选择。保障房是民生工程,更要做好电梯交通规划,以满足居民出行要求。分析保障房电梯规划的意义,开展电梯交通规划需求研究,规划并给出了保障房电梯数量、额定载重量和额定速度的决策建议,并对规划结果进行了服务质量评价,供规划建设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20.
保障房关系到国计民生,但是受现实条件的影响,如何让保障房在有效面积内实现最佳的设施配置,满足家庭的日常居住需求,是保障房建设和规划中一直面临着的难题。本文结合设计经验,分析如何实现保障房的最优规划与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