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芪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与转化生长因子β_1及干扰素γ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目的 探讨黄芪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与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及干扰素γ(IFN γ)的关系。方法 分别测定慢性肝炎黄芪治疗前后血清TGFβ1,透明质酸 (HA)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产生IFN γ的变化。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TGFβ1,HA ,PBMC产生IFN γ的含量分别为 (4 2 8.85± 117.5 3)mg/L ,(35 6 .77± 78.43) μg/L ,(12 .3± 5 .7) μg/L ,黄芪治疗后分别为 (2 2 2 .6 9± 85 .73)mg/L(P <0 .0 5 ) ,(179.2 3± 5 8.43) μg/L(P <0 .0 1) ,(2 2 .6± 8.7) μg/L(P <0 .0 5 ) ,治疗前后TGFβ1,HA均高于对照组 ,治疗前PBMC产生IFN γ含量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黄芪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患者TGFβ1,IFN γ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大剂量HBsAg疫苗对HBV转基因小鼠细胞免疫调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大剂量HBsAg疫苗对HBV转基因小鼠 (Tg鼠 )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Tg鼠 4 8只 ,每只注射 6 μg(相当于人产生抗体剂量的 180倍 )的HBsAg疫苗后 ,用流式细胞术、氚 胸腺嘧啶核苷 (3 H TdR)掺入法和ELISA法 ,分别检测其树突状细胞(DC)、T淋巴细胞增殖及其诱生细胞因子IL 2、IFN γ的水平。结果 大剂量HBsAg疫苗组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I Ek的阳性百分率 (% )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特异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8个月的cpm值 (10 0 77 2± 85 74 0 )显著高于 1周的 (5 32 9 1± 30 86 0 ) (P <0 0 5 ) ;其诱生细胞因子的水平 8个月时IL 2 (46 2 4± 12 2 5pg/ml)、IFN γ(976 1± 5 4 4 1pg/ml)显著高于 1周时IL 2 (15 6 1±78 7)、IFN γ(5 8 3± 4 9 5 ) (P <0 0 1)。结论 大剂量HBsAg疫苗能够增强Tg鼠细胞免疫应答能力 ,恢复对乙型肝炎抗原的应答。  相似文献   

3.
骨基质明胶植入后与转化生长因子-β1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植入骨基质明胶 (BMG)后转化生长因子 - β1(TGF - β1)的含量 ,以此评价BMG的生物活性及抗原性。 方法 BMG组 2 0例 ,为骨折愈合障碍病例 ;对照组 2 0例为新鲜骨折病例 ,两组均行内固定术 ,并于术前、术后 1周、术后 2周检测血清TGF - β1。  结果  (1)BMG组术后 1,2周 [TGF - β1分别为 (10 4.489± 16.0 7)ng ml、(113 .40 6± 2 3 .70 6)ng ml]与术前 [(92 .897±16.13 5 )ng ml]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术后 2周与术后 1周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2 )对照组术前 [TGF - β1为 (110 .472± 19.72 3 )ng ml]与术后 [(114.679± 2 0 .3 5 8)ng ml、(116.42 3± 2 4.10 9)ng ml]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3 )BMG组与对照组术前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BMG植入后表现出明显的成骨活性 ,且不引起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4.
治疗型HBV基因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索治疗型HBV基因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可行性 ,自行构建了HBV包膜蛋白前S2 ·S基因及人IL 2和IFN γ融合蛋白基因真核表达质粒 ,并将双质粒融合蛋白作为佐剂组合成治疗型HBV基因疫苗 ,在健康小鼠、HBV转基因 (Tg)小鼠、新西兰兔和恒河猴体内进行了免疫效果试验。结果发现 :①特异性CTL活性提高 ;②对HBsAg特异性T细胞增殖能力提高 ,HBsAg 3 0 μg /ml对pcS2 ·S免疫的小鼠脾细胞的刺激指数 (SI =5 6± 0 9)明显较空白质粒pcDNA3 1组 (SI =2 0± 0 5 )为高 (P <0 0 1) ,免疫组的IL 2 /IFN γ分泌水平为 (2 2 6 3± 41 0 5pg/ml) /(5 1 1± 7 7pg/ml) ,明显较空白组的 (69 0± 2 2 1pg/ml) /(0 9± 0 7pg/ml)为高 (P <0 0 1) ;③HBV基因疫苗免疫健康小鼠局部引流淋巴结中DCs的诱导HBsAg致敏T细胞增殖指数 (4 2 0 )较pcDNA3 1组 (2 5 5 )为高 ;⑤用在体电脉冲法注射治疗型HBV基因疫苗后 ,检测血清抗 HBs水平 ,无论是小鼠、兔还是猴均有明显提高。提示该治疗型HBV基因疫苗能较好地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 ,为其治疗HBV感染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HLA-DRB1*07与广东汉族人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探讨HLA DRB1 0 7与广东汉族人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 ,收集HBV慢性携带者 10 0例、自动清除者 2 1例和非HBV暴露者 70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HLA DRB1 0 7,双抗体夹心法检测IFN γ和IL 4。结果发现 ,慢性携带者HLA DRB1 0 7的阳性率为 30 % ,高于自动清除组 (4 76 % ,P <0 0 5 )和非暴露组 (8 5 % ,P <0 0 5 ) ;HBV慢性携带者中 ,HLA DRB1 0 7阳性者外周血IFN γ表达水平为 1132 0 4±75 36pg/ml,IL 4表达水平为 876 79± 4 7 5 3pg/ml,而HLA DRB1 0 7阴性者IFN γ表达水平为 14 32 10±198 13pg/ml,IL 4表达水平为 6 81 99± 6 1 5 9pg/ml,HLA DRB1 0 7阳性者外周血IL 4表达水平高于阴性者 (P <0 0 5 ) ,而二者之间IFN γ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HLA DRB1 0 7与广东汉族人慢性乙型肝炎关联  相似文献   

6.
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转染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成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 β1) 基因转染骨髓基质细胞 (BMSCs)的体外成骨能力。 方法 取新西兰白兔 2 0只 ,自双侧股骨大转子取材培养BMSCs,左侧来源细胞定为实验组 ,右侧为对照组。以脂质体介导TGF - β1基因转染BMSCs后 ,观察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以四唑盐(MTT)法检测TGF - β1转染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此外 ,通过碱性磷酸酶 (ALP)染色及对硝基苯磷酸盐 (PNP)法检测ALP活性 ;免疫组化法检测Ⅰ型胶原表达 ;四环素荧光标记检测钙结节形成能力。结果TGF - β1基因转染BMSCs后 ,转染细胞具有成骨细胞的结构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且细胞增殖能力加强。转染细胞ALP染色及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均呈强阳性 ,定量分析显示TGF - β1转染组细胞上清孵育的BMSCs的ALP活性为 (3.5 1± 0 .12 )U/ml,空载体转染组为 (1.72± 0 .0 8)U/ml,空白对照组为 (1.6 7± 0 .11)U/ml。Ⅰ型胶原表达的免疫组化阳性指数瞬时表达组为 0 .16 7± 0 .0 0 1,而对照组为 0 .0 4 3± 0 .0 0 1。转染细胞 12d形成钙结节 (对照组为 18d) ,数量亦显著增加。 结论 TGF - β1基因转染可促进BMSCs的体外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血红素氧化酶 - 1(HO - 1)及其mRNA在脊髓损伤后表达变化。 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 ,观察正常大鼠、脊髓损伤后 1d和 3d大鼠脊髓HO - 1及其mRNA的分布和含量变化。 结果 正常大鼠脊髓HO - 1表达较少 ,主要在神经元 ;而损伤后表达明显增加 ,主要是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 ,并围绕在血肿周围。损伤后 1d蛋白的表达开始增加 ,阳性细胞的灰度和面积分别为 (14 8.2 6± 11.39)和 (90 .5 0± 8.70 )× 10 3 μm2 ;损伤后 3d表达强度进一步升高 ,阳性细胞的灰度和面积分别为 (12 8.0 3± 12 .5 9)和 (112 .99± 10 .0 1)× 10 3 μm2 。损伤后 1d ,HO - 1mRNA表达阳性细胞的灰度和面积为 (10 6 .0 2± 9.10 )和 (70 .0 5± 9.2 6 )×10 3 μm2 ;3d时为 (85 .82± 9.0 7)和 (87.37± 10 .95 )× 10 3 μm2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0 .0 1)。 结论 大鼠脊髓损伤后 ,HO - 1表达显著增加 ,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苦参素抗大鼠肝纤维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苦参素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肝组织Smad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90只SD大鼠分为 3组 ,正常对照组 (C组 )、模型组 (M组 )和苦参素干预组 (T组 )。以CCl4皮下注射法诱导大鼠肝纤维化 ,干预组大鼠在造模的同时给予苦参素注射液腹腔注射 ,正常对照组给予液体石蜡皮下注射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 ,8周实验结束时处死动物。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GFβ1水平 ,HE和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和胶原沉积 ,免疫组化法检测Smad3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苦参素干预组大鼠血清TGFβ1水平下降 (32 .6 5± 8.71)vs(96 .37± 16 .5 4 )mg/L ,P <0 .0 5 ) ,肝组织组织学积分 (1.9± 0 .3vs3.6± 0 .8,P <0 .0 5 )和胶原面积 ((94 .4 1± 37.2 6 )vs(6 90 .86± 188.71) μm2 ,P <0 .0 5 )明显减少 ;Smad3蛋白表达阳性率减少 ((2 .33± 1.6 4 )vs(9.5 6± 1.34) % ,P <0 .0 5 )。结论 苦参素干预性治疗能够有效地减少大鼠肝组织胶原沉积 ,使其血清TGFβ1水平下降 ,并抑制Smad3基因表达 ,干扰TGFβ介导的肝纤维化信号转导  相似文献   

9.
创伤患者血浆干扰素-γ、白介素-4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创伤后血浆干扰素 γ(IFN γ)、白介素 4 (IL 4 )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创伤患者 35例 ,分别于伤后 2 4小时内、3、5、7天取血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血浆白介素 4 (IL 4 )和干扰素 γ(IFN γ)含量 ,并分析IL 4和IFN γ水平以及IFN γ/IL 4比值与患者伤情、严重并发症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创伤患者血中IFN γ含量于伤后第 5天起开始下降 ,至第 7天最明显 ;伤后血中IL 4含量呈现波动性上升 ;IFN γ/IL 4比值呈持续性下降 ,其中MODS组下降较非MODS组显著 (P <0 .0 5 ) ;IFN γ/IL 4比值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 (r=- 0 .6 2 2 ,P <0 .0 5 ) ,与患者感染率呈显著负相关 (r=- 0 .86 8,P <0 .0 1 )。结论 创伤应激后可出现IFN γ/IL 4持续性下降 ,与患者的免疫机能、预后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VEGF,IFN-γ及NO测定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细胞生长因子与一氧化氮在Ⅱ型糖尿病 (DM )视网膜病变 (DR)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分光光度法检测 74例DM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γ 干扰素 (IFN γ)和一氧化氮 (ON)的血浆含量 ,同时以 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 ①DM无眼底病变组 (NDR)与视网膜病变组 (DR)血浆VEGF ,IFN γ和NO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5 ;P <0 .0 5 ;P <0 .0 1)。②DR组VEGF含量明显高于NDR组 (P <0 .0 5 )而IFN γ和NO含量明显低于NDR组 (P <0 .0 1;P <0 .0 5 )。③NDR组VEGF与NO含量呈直线正相关 (γ =0 .30 ;P <0 .0 5 ) ,其他各组均无相关性。结论 VEGF与INF γ过度表达在DM视网膜病变中起重要作用 ,NO代谢紊乱是导致DR发生中进展性微血管病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快速脱敏疗法对真菌致敏性哮喘的疗效及IgE,ECP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真菌致敏性哮喘进行快速脱敏治疗 ,观察其疗效 ,对比治疗前后血清总IgE ,ECP的变化。 方法 对洛阳农村地区 14 0例真菌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组 70例 ,B组 70例。A组采用常规治疗。B组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北京协和医院提供的多价霉菌浸出液做快速脱敏治疗 ,注射浓度从 1:10 5(W /V)开始 ,以 0 .1,0 .2 ,0 .4,0 .8ml剂量递增 ,上午及下午各 1次皮下注射 ,尔后以 1:10 4 ,1:10 3,1:10 2浓度递增 ,8d即可达维持量 ,从第 9日开始进行维持治疗 ,用 1:10 2 浓度每周 1次 0 .5ml皮下注射 ,1年后全部结束。治疗前 1周及 1年疗程结束后 1周抽 2ml静脉血测定治疗前后总IgE ,ECP ,并进行疗效判断。结果 血清总IgE(KU/L)A组治疗前为 (165 .5 0± 41.0 2 )KU/L ,治疗后为 (160 .3 0± 2 5 .3 2 )KU/L ,前后对比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B组治疗前为 (170 .65± 40 .2 0 )KU/L ,治疗后为 (75 .3 0± 2 0 .48)KU/L ,前后对比差异显著 (P <0 .0 1)。血清ECPA组治疗前为 (19.2 4± 3 .18) μg/L ,治疗后为 (17.2 5± 3 .98) μg/L ,前后对比无明显差异 (P >0 .0 1) ;B组治疗前为 (18.2 4± 4.0 8) μg/L ,治疗后为 (10 .3 3± 2 .67) μg/L ,前后对比差异显著 (P <0 .0 1)。疗效判断A组临床控制 2 2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 1α ,2 5 (OH) 2 VitD3和 /或TGF β1在体外对U937细胞的作用。 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免疫细胞化学、图像分析及原位杂交 (ISH)、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等方法观察不同剂量VitD3下U937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及分化情况及TGF β1mRNA和TGF β1的表达。 结果 :在VitD3联合TGF β1作用下 ,U937细胞增殖明显受抑 ,细胞阻滞于G0 /G1期 ,与两者单独作用相比 ,相差显著 (P <0 .0 5 )。两者联和作用时CD14阳性表达增强 ,强于两者单独作用时 (P <0 .0 1)。同时在VitD3作用下U937细胞显示TGF β1mRNA和TGF β1表达增强 ,与VitD3的剂量成正比。 结论 :VitD3有体外抗U937细胞增殖和促其分化成熟作用 ,联合TGF β1后其抑制作用明显增强 ,并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 /G1期。一定剂量范围的VitD3能促进U937细胞自分泌TGF β1,并下调C mycmRNA表达 ,这可能是VitD3联合TGF β1诱导U937细胞分化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尿转移生长因子β1(TGF β1)与远期肾功能的关系。方法  1999年 8月~ 2 0 0 0年 12月期间检测术后满 1年、移植肾功能正常的 14 6例肾移植患者的尿TGF β1,所得相对浓度为 172 5~ 5 33 1(pg/mgCr) ,分别选出TGF β1浓度最高和最低的各 4 0例患者构成组Ⅰ、组Ⅱ ,进行前瞻性观察。在肾移植达 3年时 ,比较两组肾功能有无差异 ,分析肾功能与术后 1年时的尿TGF β1有无相关性 ,对肾功不全者行移植肾穿刺活检 ,明确是否为慢性移植物肾病 (CAN)。结果 在肾移植达 3年时 ,组Ⅰ肌酐清除率 (Ccr)减损了 12 8± 10 6ml/min、有 2 9 6 %的患者肾功不全 ,均显著大于组Ⅱ ,后者分别为 6 9± 5 7ml/min和 9 4 % ;肾移植达 3年时的Ccr与术后 1年时的尿TGF β1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 ;肾功不全者 ,移植肾在组织学上均呈CAN的病理改变。结论 TGF β1可能在CAN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CAN患者在肾功能异常前尿TGF β1已显著升高 ,肾移植后早期检测尿TGF β1对远期肾功能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卡维地洛和美托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伴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2例AMI伴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患者以 2 :1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 (5 4例 )和美托洛尔组(2 8例 )。测定治疗前后临床心功能分级、血压、心率、左心室功能及肾功能和血糖、血脂水平。结果 治疗后 ,卡维地洛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分别从 (12 6± 2 2 )mmHg ,(77± 10 )mmHg和 (75± 10 )次 min下降至 (12 2± 16 )mmHg(P <0 .0 1) ,(74± 9)mmHg(P <0 .0 5 )和 (6 9± 6 )次 min(P <0 .0 1)。美托洛尔组的心率从 (79± 7)次 min下降至 (71± 7)次 min(P <0 .0 1) ,但收缩压 [(12 9± 17)mmHg和 (12 9± 13)mmHg]和舒张压 [(79± 8)mmHg和 (77± 10 )mmHg]无显著变化。卡维地洛和美托洛尔治疗后 ,NYHA心功能分级分别从 2 .7和 2 .8改善为 2 .0 (P =0 .0 0 1)和 2 .2 (P <0 .0 0 1)。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增高 (从 0 .4 4± 0 .0 9和 0 .4 5± 0 .0 7增加至 0 .5 2± 0 .0 9和 0 .5 1± 0 .0 8,P均 <0 .0 5 ) ,收缩末期容量降低 (从 5 9± 2 8ml和 5 4± 2 1ml降低至 5 3± 2 2ml和 4 9± 15 ,P均 <0 .0 5 )。卡维地洛组的血糖、总胆固醇 (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从 7.5mmol L ,4 .6mmol L和 3.0mmol L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单次与分次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Filgrastim对供体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效果。方法 将 30例健康供体随机均分为 2组 ,分别接受皮下注射Filgrastim 5 μg/kg,每日 1次或 2 5 μg/kg ,每日 2次动员干细胞 ,共 5天。第 6天始采集干细胞 ,以流式细胞仪分析首次采集物免疫表型。结果 以供体的单位体重计算 ,单次动员组与分次动员组首次采集获得的MNC分别为2 93× 10 8/kg和 4 4 2× 10 8/kg,CD34+ 细胞分别为 2 4 6× 10 6/kg和 4 15× 10 6/kg,CD34+ CD38-细胞分别为 0 2 1× 10 6/kg和 0 73× 10 6/kg,分次动员组均高于单次动员组(P <0 0 5 )。CD34+ DR-细胞分次动员组与单次动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分次应用Filgrastim可更有效地动员供体外周血干细胞 ,且供体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成年大鼠膈肌膈神经不均匀牵拉标本 ,研究罗库溴铵对神经肌肉接头部位的电生理学影响。方法 成年健康Wistar大鼠快速处死制备离体大鼠不均匀牵张膈肌膈神经标本 (INSMP) ,记录正常微终板电位 (MEPP)和终板电位 (EPP) ,观察相当于大鼠 4×ED95、2×ED95、1×ED95和 0 5×ED95剂量时的血药浓度的罗库溴铵对MEPP频率和幅度及EPP幅度的影响。结果 罗库溴铵在2 5 μg/ml浓度时对正常INSMP上的MEPP的频率及幅度无明显影响 ;5 μg/ml时 ,在 5min时点对MEPP频率及幅度产生明显抑制作用 (P <0 .0 5 ) ;10~2 0 μg/ml时 ,在 1min时点即对MEPP频率及幅度产生抑制作用 (P <0 0 1) ;2 0 μg/ml在 3min时点、10 μg/ml在 5min时点即能完全抑制MEPP的产生。罗库溴铵在 2 .5 μg/ml浓度时对正常INSMP上的EPP的幅度无明显影响 ;5 μg/ml时 ,在 3min时点开始对EPP幅度产生明显抑制作用(P <0 .0 5 ) ;10~ 2 0 μg/ml时 ,在 1min时点即产生对EPP幅度的抑制作用 (P <0 .0 1) ;随着时间的延长和剂量的加大 ,罗库溴铵对EPP幅度的抑制作用逐渐加强。结论 罗库溴铵能减少突触前递质的释放 ,推测它可能有早期较强的突触前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钙超载的三磷酸腺苷 (ATP)酶机制。 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 2 4只 ,随机分为对照组 (C组 )、休克开始组 (S0组 )、休克后 2 ,4h组 (分别为S2和S4组 ) ,每组 6只。以改良Wigger法 ,即股动脉插管放血并维持血压 4 0mmHg 2h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 ,观察休克后大鼠VSMC胞浆游离钙离子浓度及细胞膜、线粒体膜Ca2 +-ATPase ,Na+ -K+ -ATPase活性变化。 结果 C、S0、S2、S4组VSMC胞浆游离Ca2 + 浓度平均通道荧光对数值分别为 2 .0 3± 0 .15、2 .37± 0 .32、2 .5 5± 0 .4 6、2 .80± 0 .4 3,呈休克时间依赖性升高 ,S0组显著大于C组 (P <0 .0 5 ) ,S2、S4组非常显著地大于C组 (P <0 .0 1)。细胞膜Ca2 + -ATPase活性 :C组为 (36 .0± 7.2 ) μmol·mg- 1 ·h- 1 ;S0组 [(35 .3± 8.5 ) μmol·mg- 1 ·h- 1 ]与C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S2、S4组分别为 (2 6 .5± 6 .9)、(2 4 .3± 4 .7) μmol·mg- 1 ·h- 1 ,均显著低于C组 (P <0 .0 5和P<0 .0 1) ;细胞膜Na+ -K+ -ATPase活性 :C组为 (34.0± 5 .8) μmol·mg- 1 ·h- 1 ;S0、S2组分别为 (37.3± 6 .9)、(32 .2± 6 .3) μmol·mg- 1 ·h- 1 ,与C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S4组为 (2 7.0±4 .9) μmol·  相似文献   

18.
对比剂注射剂量和流率对胰腺CT增强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评价对比剂不同注射剂量和流率对胰腺CT增强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5 0例患者按不同剂量和注射流率随机分成 5组 ,Ⅰ组 (1.5ml/kg、3ml/s) ,Ⅱ组 (1.5ml/kg、2 .5ml/s) ,Ⅲ组 (1ml/kg、3ml/s) ,Ⅳ组 (1ml/kg、2 .5ml/s) ,Ⅴ组 (固定剂量 75ml、2 .5ml/s) ,每组各 10例 ,分别行胰腺薄层双期扫描 ,实质期和门脉期的延迟时间分别为 40s、70s。分别测量平均胰腺CT增强值并作比较。结果 实质期平均胰腺CT增强值 ,Ⅰ组为 71.0 5± 9.6 4HU ,Ⅱ组为 6 4.0 4± 9.6 1HU ,Ⅲ组为 45 .16± 7.98HU ,Ⅳ组为 44 .16± 11.2 7HU ,Ⅴ组为 5 0 .2 0± 13.5 9HU。Ⅰ与Ⅲ组相比(P <0 .0 5 ) ,Ⅱ组与Ⅳ组相比 (P <0 .0 5 ) ,Ⅱ组与Ⅴ组相比 (P <0 .0 5 )有明显差异。Ⅰ与Ⅱ、Ⅲ与Ⅳ、Ⅳ与Ⅴ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高剂量可提高胰腺增强效果 ,1.5ml/kg注射剂量 ,2 .5~ 3ml/s注射流率是比较合适的注射参数。  相似文献   

19.
8名男性健康志愿者交叉单剂量一次口服被试制剂和参比制剂阿莫西林 5 0 0mg ,用微生物法测定其血药浓度 ,用 3P87程序进行拟合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 ,NDST程序对AUC、Tmax、Cmax和T1/2 的实测值进行生物等效性检验。其结果分别为 :AUC(2 1.39± 3.81) μg/ (ml·h)和 (19.2 4± 4.2 2 ) μg/ (ml·h) ;Tmax(1.94± 0 .73)h和 (1.94± 0 .72 )h ;Cmax(7.5 9± 1.70 ) μg/ml和 (7.2 1± 1.94) μg/ml;T1/2 (1.47± 0 .45 )h和 (1.31± 0 .18)h。其主要动力学参数经配对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说明受试与参比制剂具有完全生物等效性 ,生物利用度为 (113.0± 17.2 ) %  相似文献   

20.
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和升压素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肾上腺髓质素(ADM)和肾上腺升压素 (ADT)在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发展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采用特异性放射免疫法检测 45例CHF患者治疗前后ADM和ADT血浆浓度。结果显示 ,治疗前心功能Ⅱ、Ⅲ级组患者ADM血浆浓度分别为 5 1 46±4 5 2pg/ml、70 3 9± 3 2 2 pg/ml,ADT为 2 9 98± 1 13 pg/ml、3 3 45± 0 91pg/ml,与对照组的ADM ( 2 4 12± 1 5 9pg/ml)、ADT( 2 4 89±2 19pg/m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0 5 ) ;心功能Ⅳ级组ADM和ADT浓度分别为 3 6 3 3± 2 17pg/ml和 2 0 71±0 75 pg/ml,明显低于Ⅱ、Ⅲ级组和对照组(P <0 0 5 )。治疗后 ,Ⅱ、Ⅲ级组ADM和Ⅲ级组ADT浓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0 0 5 ) ,余各组ADM和ADT浓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ADM和ADT在CHF不同阶段发生调节紊乱 ,共同参与了心衰的发展过程 ,可作为心衰患者心功能的一项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