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奶香辣酱进行配方优化研究,在传统工艺制作基础之上,结合现代中餐标准化生产工艺,通过食品感官方法,利用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对其配方进行优化,通过实验分析,最终确定奶香辣酱的最佳配方:辣椒酱200g、白醋25g、芥末酱8g、蛋黄酱150g、原味炼乳170g、盐10g、法香末8g。由此配方制作出的奶香辣酱奶香十足、口感爽辣、香滑延绵。  相似文献   

2.
以去骨鸡腿肉为主料,干香菇为辅料,干辣椒、葵花油为调辅料,制作川味香菇鸡鲜辣酱。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制作的最佳配方,即干香菇的添加量为12%,鸡丁的添加量为17%,干辣椒的添加量为20%,葵花油的添加量为55%。工艺优化所得制品色泽红亮,口感鲜香醇厚,是一种具有川式风味的特色鲜香辣椒酱。  相似文献   

3.
自制鲜辣酱     
<正>由于鲜辣酱口感辣而不燥,所以才成了近些年流行酱料之一。不过在饮食行业,各家制作鲜辣酱的配方和方法都有所不同,这里笔者就来把自己调制的一种鲜辣酱方法,以及适用的菜例介绍给大家。一、鲜辣酱的制法原料:鲜小米椒5000克郫  相似文献   

4.
对假蒌风味海鲜酱的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在传统工艺制作基础之上,结合现代中餐标准化生产工艺要求,通过食品感官方法,利用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对其配方进行优化,通过实验分析,最终确定假蒌风味海鲜酱的最佳配方:海豆芽250g、基围虾350g、假蒌叶125g、郫县豆瓣酱300g、色拉油600g。在此条件下,制作的假蒌风味海鲜酱具有鲜香回味浓郁、嚼劲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草菇原料,本实验研究草菇鲜辣酱的制作配方。主要以感官评分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具体制作配方。结果表明:花生芝麻酱含量10%、复合味精(含2%I+G)含量1%、红辣椒粉含量0.85%及复合型增稠剂含量0.4%,制得的鲜辣酱品质最优,产品呈棕褐色、口感好、风味佳、香气浓郁、鲜辣适宜、滋味独特,而且组织形态较为均一。  相似文献   

6.
以花生、板栗、辣椒为主要原料,研制板栗花生辣酱。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通过感官评定,优化板栗花生辣酱的配方。结果表明,板栗花生辣酱的最佳配方为:鸡肉13 g,香菇10 g,酱油8 g,料酒6 g,姜末2 g,蒜末2 g,糖4 g,食盐2 g,辣椒14 g,板栗花生18 g,食用油51.5 g,以此配方制得的辣酱品质良好。  相似文献   

7.
以秋葵、辣椒、牛肉为原料,添加用甜面酱、花生、芝麻制作的调味酱,制作成秋葵牛肉辣酱。通过正交试验和感官评价确定调味酱和秋葵牛肉辣酱的最佳配方,秋葵牛肉辣酱的最佳配方为秋葵添加量20g,辣椒添加量40g,牛肉添加量60g,调味酱添加量30g,调味酱的最佳配方为甜面酱添加量60g,花生碎添加量25g,芝麻碎添加量15g。成品的各项指标经过检测,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8.
为开发莲藕系列产品,以莲藕、小米椒、剁椒、花生油为主要原料,添加姜、蒜、盐等调味料制作莲藕辣酱。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莲藕辣酱制作工艺。以莲藕辣酱的色泽、香味、滋味、口感及组织状态为感官指标,采用模糊数学法计算感官评分。得出莲藕辣酱的最优制作工艺为添加15.63%小米椒、30.17%剁椒酱、14.35%花生油、35.58%藕粒,炒制20 min,再添加1%姜、3%蒜、2%盐、1%蔗糖、1%味精、1%鸡精进行调味,此时莲藕辣酱藕香浓郁,咸辣适中,色泽金黄油亮,感官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9.
三豆辣味,为新潮热菜的复合味型之一,以豆瓣酱、老干妈豆豉、黑豆豉三种为主要调料制作而成的调味品,故名“三豆”辣味酱。此味具有色泽深红、味道鲜香、辣而回甜的特点。主要用于各种荤素原料菜肴的制作,以烧、炒、蒸等方法为主。三豆辣味酱的配方:老干妈豆豉250克,豆瓣酱1500克,黑豆豉100克,姜末  相似文献   

10.
原料:鸡掌肉250克、干尖椒150克。 调料:孜然10克、辣酱10克、花生酱10克、盐及味精少许。 制作:将鸡掌肉加入辣酱、花生酱、盐、味精腌制后入油锅炸至外脆内嫩捞出,加入干尖椒、孜然翻炒后出锅装盆。 特点:色泽明亮,香辣可口。  相似文献   

11.
研究回锅肉风味复合调味料的生产工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制出回锅肉风味复合调味料配方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在姜4%,蒜4%,洋葱8%,郫县豆瓣10%,泡辣椒酱16%,大豆酱3.2%,甜面酱6%,蚝油3.2%,香料1.2%,花椒1.6%,白糖0.8%,料酒2%,色拉油40%时,效果最佳,产品风味更加突出。通过该试验研制出的回锅肉风味复合调味料不仅确保了回锅肉经典风味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并且省去了繁琐的调味过程,有利于回锅肉的工业化生产,推动川菜的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郫县豆瓣风味火锅蘸酱的配方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郫县豆瓣风味火锅蘸酱的最佳配方:糍粑辣椒和红油豆瓣的质量比为1∶2,红豆瓣45%,花椒粉4.5%,十三香2.0%,胡椒粉1.0%,姜葱蒜35%,白糖粉1.5%,菜籽油55%(以糍粑辣椒和红油豆瓣的质量为100%计)。在此条件下制成的郫县豆瓣风味火锅蘸酱口感、风味较佳。  相似文献   

13.
低温酱兔肉加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兔肉为主要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出低温酱兔肉的最佳配方为食盐2.5%、白糖7%、味精0.1%、黄酒0.5%、鲜姜0.7%、大葱1%、复合香辛料1%、干黄酱1.0%、酱油3.0%、红曲米0.2%;最佳腌制剂配方为焦磷酸钠0.10%、三聚磷酸钠0.10%、六偏磷酸钠0.05%,成品率可达到79.4%;最佳加工工艺参数为85℃下加热35min。  相似文献   

14.
以炸酱面拌酱为研究对象,对影响产品质量和风味的主要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当大豆油添加量为22%、豆瓣酱添加量为14%、油炸肉粒添加量为10%、复水香菇添加量为9%时,产品的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5.
以鲜猪肉为主要原料,配以白砂糖、盐、棕榈油等辅料,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油酥肉松的配方进行优化,并对不同油脂得到的油酥肉松储存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确定油酥肉松的最佳配方为:以1 kg鲜猪肉计,白砂糖160 g、盐12 g、生抽酱油20 g、味精6 g、料酒20 g、棕榈油150 g。用该配方制作的肉松咸甜适中、香酥可口,且棕榈油制备的肉松比大豆油制备的品质更稳定。  相似文献   

16.
鸟鸡山珍调味酱是以鸟鸡肉精膏、鸡枞菌、甜面酱为主要原料,配以植物油、胡椒粉、姜蒜粉、食盐等辅料,经调配、煮制等工序制成.在借鉴风味酱制作工艺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对乌鸡山珍调味酱的配方进行了优化,最后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了调味酱的最佳配方.  相似文献   

17.
以崇左黄牛腱子肉、江州老坛酸菜、天等指天椒为主要原料开发一款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复合牛肉酱。固定老坛酸菜复合牛肉酱基础配方为料酒3%、豆瓣酱11%、植物油 30%、姜末3%、蒜蓉8%、白砂糖1%、食用盐0.5%、白芝麻4%,通过单因素分析,探讨牛肉丁、酸菜丝、辣椒皮和花生仁用量对复合牛肉酱感官品质的影响,并以滋味、香气、色泽、形态为评价因素,结合L16(45)正交试验方案,基于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优化江州老坛酸菜复合牛肉酱配方工艺。结果表明:最佳配方为牛肉丁添加量22%、酸菜丝添加量7%、辣椒皮添加量9%、花生仁添加量5%,在此组合下,制作的江州老坛酸菜复合牛肉酱综合感官品质最为理想,感官评分达98分,制得的产品色泽油亮鲜红、明快饱满,口感细腻、酱香浓郁、回味绵长。本研究结果可为丰富崇左市特色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8.
花生牦牛肉酱配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讨酱体、花生添加量、牦牛肉添加量和用油量对花生牦牛肉酱感官、质构和化学指标的影响,并筛选出色香味俱佳的花生牦牛肉酱配方。研究共进行了三个试验,分别探讨了酱体和花生添加量、花生和牦牛肉添加量及植物油添加量对花生牦牛肉酱感官、质构和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酱体用量为35%,花生添加量为25%时,牦牛肉酱感官最好,硬度、稠度、内部的粘着性最大;花生添加量为25%,牦牛肉添加量为5%时,花生牦牛肉酱感官指标得分最高;菜籽油用量为31%时,酱体流动性和口感较好。试验花生牦牛肉酱的最佳配方为酱体用量35%、花生25%、牦牛肉5%、辅料4%、菜油31%。酱体成分、花生、牦牛肉和植物油使用量均影响花生牦牛肉酱感官、质构和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优化荔浦芋扣肉调味汁配方,并对最优配方调味汁进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鉴定分析。方法 以桂林三花酒、四方井腐乳、生抽和五香精油等为原料,以色差和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结合响应面试验对调味汁配方进行优化,并对其感官品质和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并分析。结果 得出荔浦芋扣肉调味汁的最佳配方为:三花酒18 g、生抽11 g、腐乳27 g、五香精油2 g、食盐4 g、白糖5 g、鸡精5 g、生姜10 g、葱白15 g。各因素对调味汁品质的影响程度依次为:三花酒添加量>生抽添加量>腐乳添加量。最佳配方制作的调味汁颜色明亮、有光泽,口感丰富,酒香味纯正,腐乳风味浓郁,感官评分为87.7±0.52。其卫生指标和污染物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从调味汁中共鉴定出48种化合物,包括醛类6种、醇类8种、酯类14种、碳氢化合物16种、醚类2种、酚类2种,占总挥发性物质的98.2%。结论 本研究所优化的荔浦芋扣肉调味汁品质优良,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常见的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如龙眼肉、枸杞子、肉桂等为主要原料,以干辣椒、郫县豆瓣、食用油、香辛粉等为辅料制作药膳火锅底料。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影响药膳火锅底料的因素水煮时间、中药材添加量、辣椒、加水量等进行试验探究,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选取适当的因素和水平进行正交试验,以此来优化单因素试验结果,从而确定药膳火锅底料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显示:在郫县豆瓣16%、盐2%、香辛粉3%、白糖2%、花椒2%、味精1%、酵母抽提物1%、食用油用量40%的基础上,选择水煮时间为60 min,中药材添加量为1倍,辣椒添加量为10%时所制得的药膳火锅底料品质最好。利用电子鼻对产品进行挥发性香气分析,发现炒制后的药膳材料较水煮工艺的香气特征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