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夏厚朴汤为《金匮要略》妇人脉证并治篇治“妇人咽中有如炙脔”而设立的经典方剂。其中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配茯苓利饮化痰,苏叶芳香理气解郁,数药合用以达开结化痰以降逆气之功效。后人用治男女因七情郁结,痰凝气滞,上逆于咽喉之间而致的自觉咽中梗阻,咯之不出,吞之不下而饮食无碍之“梅核气”屡屡验效。根据祖国医学“异病同治”、“有其症则用其方”的观点,作者以该方为核心方,化裁后试用于治疗多种内科、咽喉科病证均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半夏厚朴汤出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原是用以治疗“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即后世所称的“梅核气”之方。余常借用此方加减,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的相应病证,每获良效。数十年来,灵活运用此方治愈呃逆、恶阻、风寒喘咳、泄泻、奔豚等证,不知凡几。兹不揣浅陋,简介如下,以供同道参考。一、药物组成及用法: 制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水煎服(原方水煎,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二、方解: 方中半夏散结除痰,和胃降逆;厚朴降气除满,茯苓渗湿健脾,助半夏化饮;生姜辛散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治肝方法丰富多彩 ,现将其归纳为十法予以介绍。1 行气活血 通阳散结“肝着 ,其人常欲蹈其胸上 ,先未苦时 ,但欲热饮 ,旋复花汤主之“(《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由于气郁寒凝 ,胸胁脉络郁滞 ,则著而不利而为肝着 ,可见胸胁痞闷或胀痛不休。主以旋复花汤 ,方中旋复花善通肝络而行气 ,更以清绛活血化瘀 ,助以葱白温通阳气而散结 ,气行血行 ,阳通瘀化则肝着可愈。2 行气开郁 降逆化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 ,半夏厚朴汤主之”(《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情志郁结 ,气郁化火 ,炼液成痰 ,凝于咽喉 ,自觉咽中如一肉块…  相似文献   

4.
二陈汤出自《和剂局方》,是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的(原书有乌梅、生姜,现多不用),为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基础方,临床常用治诸般痰湿之证。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为君药;陈皮理气化痰和中,与半夏同用去痰湿,畅气机,和胃气,为臣药;二药配合,能加强祛痰和胃止呕的作用。茯苓健脾渗湿,为佐药;甘草和  相似文献   

5.
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组成,该方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君以半夏,辛温性燥,归脾、肺、胃经,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臣以橘红,辛苦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助半夏化痰之功,且有"气顺痰自消"之意;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湿去脾旺,则痰无以生;生姜制半夏之毒,且助半夏降逆止呕;乌梅与半夏相伍,散中有收,祛痰不伤正,且寓"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使以甘草调和药性,兼润肺和中[1].<医方集解>谓之:"治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验案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6.
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组成,该方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君以半夏,辛温性燥,归脾、肺、胃经,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臣以橘红,辛苦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助半夏化痰之功,且有“气顺痰自消”之意;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湿去脾旺,则痰无以生;生姜制半夏之毒,且助半夏降逆止呕;乌梅与半夏相伍,散中有收,祛痰不伤正,且寓“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使以甘草调和药性,兼润肺和中1。《医方集解》谓之:“治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验案举隅如下。1痰气郁结刘某,女,4…  相似文献   

7.
李秀玉 《中国医刊》1999,34(1):52-53
温胆汤方出自《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至《三阴极一病证方论》加入茯苓、大枣。方中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竹茹、枳实为臣,前者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后者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佐以橘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  相似文献   

8.
1半夏厚朴汤 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者.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相似文献   

9.
半夏厚朴汤新用丁慧蓉附属医院门诊部半夏厚朴汤出自《金匾要略》,是古今临床治疗馒性咽炎、梅核气之主方,由半夏、厚朴、茯苓、紫苏、生姜五味组成。笔者根据痰瘀同源之说,利用本方行气导滞,化痰散结,舒神开郁之特点,加减运用于治疗环状软骨膜炎和、甲舌襄肿获得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浙江省名中医张永华教授应用半夏类方治疗不寐的临证经验,提高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跟师学习,记录和整理张永华教授运用半夏类方治疗不寐的医案,结合相关古籍资料及现代文献研究,研究半夏类方所主不寐的病机、半夏体质的主要特征以及半夏类方的应用,最终分析总结张永华教授运用半夏类方辨证治疗不寐的临床经验,并通过验案佐证。[结果]张永华教授认为,不寐的病机与中焦不畅、阳不入阴有关,而半夏具有化痰降逆、通利中焦等功效。通过配伍,半夏秫米汤、半夏枯草煎、半夏厚朴汤、黄连温胆汤、半夏泻心汤等半夏类方可通过化痰降逆、通利中焦、调和阴阳,发挥治疗不寐的效果。所举医案,患者为胆胃不和、痰热中阻之不寐,治以理气化痰、清热安神之法,依次以半夏类方黄连温胆汤及黄连温胆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效果明确。[结论]张永华教授运用半夏类方药辨治属半夏体质的不寐疗效显著,经验值得临床传承及推广学习。  相似文献   

11.
半夏厚朴汤具有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之功效,广泛用于痰气郁结所致的痞满、喘咳、呕逆、心悸、失眠、胸腹闷痛等郁滞病证。笔者在临床中将其用于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及五官科的某些病症,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半夏厚朴汤在肝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厚朴汤原为<金匮要略>中张仲景为治疗"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即后世俗称"梅核气"之症)而用的经典处方.方由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苏叶二两组成.肝病患者如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等常合并胃肠功能紊乱,出现纳差、呃逆、腹胀等症状,以此方加减中西医结合治疗每获良效,兹举验案3例如下.  相似文献   

13.
食管疾病、胃肠疾病属于中医“脾胃病”范畴,然脾胃病的发生、发展与肝的关系非常密切,临床上通过调理肝的功能治疗食管胃肠病,常常可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就本人临证所得分述如下。1梅核气梅核气一病多由七情不畅,气机郁结,肺胃宣降失常,痰涎凝聚而成。以咽部似有物阻,咯之不出,吞咽不下为其表现特征,所谓“妇人咽中如有灸脔”便是此义,患者常伴有胸胁满闷、气急作痛,苔白,脉弦滑,均由痰气交阻上逆于咽喉,盘踞于胸胁、胃脘所致,治宜行气开郁,降逆化痰,选用自拟柴瓜四七汤加减,药如:柴胡、瓜蒌、半夏、黄芩、川厚朴、苏叶梗、茯苓、枳壳等。若…  相似文献   

14.
半夏厚朴汤源自《金匮要略》由半夏、厚朴、生姜、茯苓、苏叶组成,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镇呕止吐、增进肠道功能、镇静催眠、抗抑郁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就近几年学者们在半夏厚朴汤药理作用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半夏厚朴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贺斌 《基层医学论坛》2014,(13):1629-I0001
药用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药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因其性味辛温、有毒,故对其炮制极为重视,历代炮制的方法很多,炮制的辅料有生姜、白芥子、皂荚、白矾、醋、酒、甘草、石灰等。  相似文献   

16.
温胆汤首载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腑脉论,由半夏、竹茹、枳实、生姜、甘草组成,后世医家加入茯苓沿用至今。方以半夏为君、辛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竹茹为臣,性凉清胃止呕,辅以茯苓、枳实、陈皮、生姜、甘草化痰燥湿,益脾和胃。温胆汤药味精简,但配...  相似文献   

17.
"梅核气"以妇女患此病较多.不同年龄、不同工种、不同身份均可患之,查无形,治无果,痛苦异常.<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咽中如炙肉脔也."妇人多见此病状,何故?七情不遂,思虑郁结,痰凝气滞,上逆于咽喉之间,咳之不出,咽之不下,如核在喉.<金匮要略方论*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用半夏厚朴汤治之.  相似文献   

18.
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半夏、陈坡、茯苓、甘草、生姜、乌梅组成。后二味药多不用,本方为治湿痰咳嗽而设,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笔用此方加减治疗痰诞诸证,每获佳效,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生半夏应慎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功效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等。生用可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  相似文献   

20.
旋复代赭汤原自仲景《伤寒论》161条。原文“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由旋复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组成。功能和胃、化痰降逆。方中旋复花消痰下气散结,能升能降,疏肝理气;代赭石重镇降逆;二药相合善能降气以治嗳呃。半夏、生姜辛温而散,涤痰散饮,开心下之痞结;人参、甘草、大枣甘温以补脾胃之虚。诸药配合,除痰下气,而消痞除噫。笔者通过临床应用总结发现,本方多用于以下病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