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一、内湿与外湿的区别与联系外湿指六淫中的湿邪,多为外伤雾露、冒雨涉水、坐卧湿地、居处潮湿、汗出贴衣、气候潮湿等感受的外界湿邪。内湿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痰浊停聚的病理状态,与肾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外湿与内湿是相互影响的。外湿侵入机体易伤脾,即湿邪困脾,则脾失健运,又生内湿;脾虚内湿素盛之体,又易感受外湿。  相似文献   

2.
清热利湿法治疗妇科血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静  孙宾 《光明中医》2007,22(7):19-20
1 从病因看,湿邪为重要的致病因素 1.1 邪致病,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住潮湿等外在因素等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则由脾失健运,肺失宣降,肾失温化,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的病理产物,二者互相影响,外湿困脾,健运失职则易形成湿浊内生,脏腑功能失职,水湿不化,易形成水湿.因此说它既是一种病因,又是一种病理产物.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病,贵在辨证用药。湿邪为病有内湿与外湿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常相互影响。外湿发病,多犯脾胃,致脾失健运,湿从内生,而脾失健运.又容易招致外湿的侵袭。故《伤寒论》曰:“阳明居中,万物所归,无所复搏”。《素  相似文献   

4.
腻苔为湿浊内蕴的表现。湿邪属阴 ,性质重着粘腻。发病缓慢 ,缠绵难愈是其致病特点。湿邪侵犯人体 ,常因人体脏腑功能不同、素质差异等而转化。若湿从寒化 ,则苔多薄白滑而腻 ;湿从热化则多黄厚燥而腻。湿邪致病 ,有外湿、内湿之分 :外湿致病 ,多由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 ,临床常见身重疼痛 ,头重如裹等症 ;内湿则由脾失健运 ,水湿停聚而致 ,症状兼有胸闷脘痞 ,身困肢倦 ,脉湍缓等。诸症出现在暑湿雨季 ,为湿温初起 ,卫气同病 ,三焦被湿邪阻遏所致 ,属于湿病湿温范畴 ;病发于其他时令 ,则属内湿为之。但就病因而言 ,均系湿邪为病 ,笔者选用三…  相似文献   

5.
蔡英剑  邱明友 《陕西中医》2003,24(3):280-282
湿为六淫之一 ,感人从皮毛而入先犯太阳 ,为阴邪易伤阳气 ,此为外所致 ;其在内多因脾运失司 ,水湿不运 ,或湿困脾胃致水湿内停蕴致其他脏腑病变 ,日久化热形成湿热。其为病经久缠绵难愈。与风、寒、暑形成风湿、寒湿、暑湿等病症 ,与脏腑为病形成湿困脾胃 ,寒湿困脾 ,脾虚湿阻  相似文献   

6.
介绍张天文教授治疗泄泻的临床经验,张教授根据《皇帝内经》有关泄泻的理论,将泄泻病因主要分为外感与内伤,外感泄泻当以湿邪最为重要,而湿邪又有寒湿与湿热之分,脾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土,导致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形成泄泻;内伤泄泻以脾虚最为关键,泄泻的病位在脾胃,大、小肠,大肠和小肠皆属于胃,大肠和小肠的分清别浊与传导变化功能,可以用脾胃的运化受纳和升清降浊功能来概括,脾主运化水湿,脾为泄泻之本,脾病脾虚,健运失职,清气不升,清浊不分,可致泄泻,其他寒、热、湿、食等内外之邪,以及肝郁、肾虚等脏腑失调所致泄泻,都是在伤脾的基础上导致脾失健运而致泄泻。张天文教授根据泄泻的不同病因并参考《医宗必读》的“治泄九法”,加上平肝法,总结为治泄十法,并将泄泻分为九种证型,以此指导临床,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7.
<正> 所谓“脾的特性是喜燥恶湿”,此言是指的病理情况下,脾的病理特性及治疗特点,并非指脾的生理特性,应当明确其所指涵义。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与胃互为表里。以主运化水谷和水湿为其主要生理功能,为胃行其津液,布散全身,故言其性湿。清楚地说明了脾的生理特点。因脾专主运化水湿,当脾气虚弱,健运失常时,常易导致湿邪困脾,故言脾恶湿。这是脾的病理特性。临证之时,脾病多以湿为因,这是由于湿易困脾土之散也。如内湿形成的痰饮、水湿之证;外湿形成的痹汪、疮疡之类;所以《内经·病机十九条》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相似文献   

8.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语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主要说明凡因水湿聚留引起的浮肿,腹满者,大都属于脾的疾患。湿邪有内湿外湿之分。从外而受者,谓之外湿,多与气候有关,或长期在水中作业等,皆易感而为病;从内而受者,谓之内湿,指体内水湿停滞而言,多由脾失健运所致。脾与湿的关系极为密切。脾有运化水谷精微,调节水液的作用,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而湿为阴邪,性重  相似文献   

9.
一、湿热之邪的来源湿热之邪,主要分为外源性与内源性两大类。外受之湿,多由气候潮湿、涉水冒雨、居住卑湿,或劳汗当风、衣着湿冷,以致外湿袭人;内生之湿,常由饮食不节,或劳倦伤脾、健运失职、水湿停聚。内外之湿,常交互为因。湿郁不解、  相似文献   

10.
风牵偏视相当于西医学的后天麻痹性斜视,是眼科常见疾病之一。本文通过梳理古代医药典籍及现代文献分析发现,该病发病原因主要与风、湿两邪有关。其中风邪可分为外风、内风致病,外风致病多由于正气不足或外风亢盛,内风致病则可能与肝阳化风、热极生风、血虚及血瘀生风相关。此外,外风、内风可相兼致病。湿邪所致本病也有内、外之分,外湿所致本病多因气候或居处潮湿、冒雨淋水等涉湿过度造成湿邪侵袭人体,内湿致病则多因中焦不运、水湿内停。风湿亦可相兼为病,常见风邪挟杂湿邪所致风痰结聚证型。该病治疗应在整体观念理论指导下,遵循治病必求其本原则,在遣方用药中重视立足病因病机,基于辨证论治选用方证对应的方剂能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儿童厌食症是一种似疳非疳 ,似积非积的病证 ,多因喂养不当 ,脾胃虚弱 ,湿热阻滞中焦或胃阴不足而致。李浚川教授行医执教 50载 ,精通医理 ,勤于实践 ,学验俱丰。兹将李师治疗儿童厌食症的经验总结如下。1 整体辨治 健脾化湿治疗小儿厌食症 ,必须在整体辨治的基础上 ,注重健脾化湿。因脾主运化水湿 ,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 ,湿阻中焦。李师认为 ,本病病在中焦 ,与湿邪内阻 ,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有关。有些患儿即使没有明显的湿邪内犯中焦 ,或过食生冷内伤脾胃的病史 ,亦不能忽视脾虚湿阻的病机。因小儿脏腑娇嫩 ,脾常不足 ,加之生长发育过快 ,需…  相似文献   

12.
论湿     
湿为浊邪,外湿易困阻清阳,蒙蔽清窍;阻于皮肤,逆于腠理;流注肌肉关节,阻痹经络。内湿源于脾胃,待其既成,多以脾胃为中心,以三焦为通路,蒙上、滞中、闭下,使气、水运行通路受阻。内湿与外湿在病因上虽截然不同,但二者相召相引,常相兼为病。湿邪外袭常易内归脾胃,脾失健运又易滋生内湿;脾运不健、内湿素盛之体,又每每容易招致外湿而发病。最后,湿浊常随环境气候和体质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兼化。湿之为病首当辨其病位所在,其在上、在肌表者宜宣发为主;在中上焦,清阳阻滞者宜芳香化湿为主;在中焦者宜苦燥为主;在下焦者宜渗利为主,同时辅以行气、健脾诸法。湿无定体,病因复杂,证候变化多端,临证审因辨证的同时尤须注重辨舌苔脉象。湿邪致病,舌苔多腻,观其厚薄、部位、颜色可辨湿之多少、部位、寒热;其脉象多濡,或见滑缓、滑数。在治疗上,要着眼三焦,重视湿邪之所在,灵活运用表散、宣上、畅中、渗下、健运、行气诸法,因势利导,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3.
湿是病因的一种 ,由湿邪导致人体发生的疾病 ,统称为“湿证”。《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对湿证的论治内容极为丰富 ,笔者不揣浅薄 ,就《金匮》有关湿证的辨治内容整理探讨如下。1 病因病机《金匮》中所及湿证的病因 ,可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是由外界而来 ,多因地面湿气上蒸或淋雨雾露而成 ;内湿多是由于素嗜茶酒 ,暴饮冷水 ,或过食肥甘厚味 ,饮甚暴食 ,日久损伤脾胃 ,脾运受阻 ,湿郁成热 ,或湿积生痰 ,聚痰为病。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十三条所述“湿伤于下 ,雾伤于上”及“饪之邪 ,从口而入者 ,宿食也”,即概括了湿证的主要病…  相似文献   

14.
答:一般人称为“湿重”是指“湿”邪侵袭人体所产生的各种症状,湿邪致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处潮湿之地,外来之湿入侵,内湿可因饮食不节,如嗜食醇酒甘味、生冷瓜果,或劳倦过度,或因病失治、误治,或久病等因素,均能损伤脾胃,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湿不能得到正常运化而停聚在身体某处,阻滞气机而引起各种“湿重”的症状。从病因来说虽有外湿内湿之分,实际上外湿与内湿也是相互影响的,如外湿循经而入,最易困阻脾阳,影响水湿运化,致内湿亦盛,内湿与脾虚关系密切,脾虚之体运化不力,水湿易停,更易招惹外湿。  相似文献   

15.
<正>湿为夏天的主气,因此,长夏季节多湿病。外湿与季节气候环境有关,如阴雨连绵,或久居雾露潮湿之地,或涉水淋雨,水上作业等均易感受湿邪。内湿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液运化障碍,湿从体内自生。一般外湿引起肌表经络之病,内湿易引起脏腑之病。湿证多见且"热湿尤多"湿邪蕴久,多从热化,《温病条辨·加减木防己汤》中记载:"寒湿固有,热湿尤多。"叶香岩也强调无论患者体质如何,总是化热者居多,《外感温热篇》则:"在阳旺之躯,胃湿  相似文献   

16.
1湿邪特点 湿邪多见于长夏雨湿季节,外感雾露或久居潮湿之地,长时间涉水淋雨为外湿.另外,过食生冷或酗酒过多、过长、过频,致脾失健运,湿浊内停,则为内湿.空气中湿度越大,水分子越多,水分子漂游空中病毒和细菌资生内含种类越多,人感受湿邪,有不同程度干扰人体的平衡,湿为阴邪,重浊粘腻,易阻碍人体阳气.  相似文献   

17.
湿为六淫之一。湿是一种(氵弥)漫性的重浊水气,这种水气羁于人体,可出现重、痛等症,故名“湿病”。临床颇为常见。湿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多因阴雨连绵,空气中的湿度增高,或久居卑湿之地,或劳汗衣湿,或雾露晓行等感而得之,使阳气受阻、水液不得蒸发而停滞体内所致,以头重如裹、发热身重、骨节疼痛、四肢浮肿为主证。内湿则因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或过用寒凉而导致的脾肾阳虚、运化障碍、水湿停滞所致,其病状为胸膈痞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口不渴等。外湿与内湿每每相互影响。外湿伤人多犯脾胃,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使脾失健运,故外湿不除必致脾虚而生内湿,脾虚内湿之人又易感受外湿。  相似文献   

18.
脾胃为后天之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居中央属土以灌四旁,调理脾胃以通调五脏,用于胸痹、黄疸、咳嗽、黄疸、水肿等分布于不同五脏体系之病证,五脏安,血脉和,诸病消。脾与心密切相关,心属火,脾属土,心火可温养脾土;脾胃与肺脏关系密切,脾胃腐熟水谷,散精于肺,脾土生肺金,脾胃虚弱可导致肺虚;黄疸与湿邪有关,脾喜燥而恶湿,脾运化失常,可使湿邪内生,饮食所伤,脾胃瘀热内生,脾之本色外露,发为黄疸;脾主运化,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泛于肌肤而成水肿。脾胃虚弱,可致水液运化失常。辨证论治,固护调理脾胃,诸病得健。  相似文献   

19.
<正> 湿为六淫之一,每与风寒相兼侵袭人体,故湿邪感人亦如风寒之邪多从体表而犯,但风寒伤于肌腠,而湿则多流注关节。《金匮·痉湿暍脉证并治第二》中的“湿”实质上是风寒湿三气杂至,然临证中每有所侧重,或单纯病湿,或偏重于风湿者,或偏重于寒湿者,异同之处宜慎加辨析。湿由外来,共传变亦类于伤寒。例如:湿邪在表,病变见于肌肉关节,每以“一身尽痛”、“身重”、“关节疼痛而烦”为主证;湿郁化热可致“发热身色如熏黄”;湿邪传里,内合于脾而为“湿痹”,见“小  相似文献   

20.
郭世亮  郭海涛 《河南中医》2003,23(10):43-43
湿温病所致发热几乎贯穿其整个病理过程。笔者临证当中 ,依据湿热病的传变规律 ,发热特点 ,灵活运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治愈了数十例以发热缠绵不愈为主症的湿温病人 ,对此辨治略有感悟 ,兹述于下。1 病因病机湿温病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病 ,夏秋季节 ,天气炎热 ,湿气上蒸 ,人处气交当中 ,易感湿邪 ;或因汗后毛孔乍开 ,复受雨淋水激 ,使三焦气化水湿之功失常 ,致湿邪停聚 ,郁久化热 ,或劳作后恣食生冷 ,致湿邪内困 ,中阳不运 ,引发本病。个别也有同房后受风所致。吴鞠通指出 :“内不运水谷之湿 ,外复感时令之湿。”指出仅有外感而无内伤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