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湿为六淫病邪中之一邪气。因湿所致的疾病谓之湿病。古今医家对湿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论述颇多。湿分外湿、内湿,病位在表者为外湿,属外感范围;内湿即指脾肾阳气亏虚不能运化津液和水湿所引起或饮食不节、过食甘肥而生湿。因湿是长夏主令,故湿病多发于夏秋多雨季节。因脾恶湿、故无论外湿或内湿多伤脾阳(气),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故湿病的临床表现,常有头重如裹,肢体沉重乏力,舌苔厚腻或垢浊、病势迁延难愈等特征。由于湿邪常与风、寒、热相兼致病,可外侵肌表经络,也可内踞脏腑。  相似文献   

2.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语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主要说明凡因水湿聚留引起的浮肿,腹满者,大都属于脾的疾患。湿邪有内湿外湿之分。从外而受者,谓之外湿,多与气候有关,或长期在水中作业等,皆易感而为病;从内而受者,谓之内湿,指体内水湿停滞而言,多由脾失健运所致。脾与湿的关系极为密切。脾有运化水谷精微,调节水液的作用,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而湿为阴邪,性重  相似文献   

3.
答:一般人称为“湿重”是指“湿”邪侵袭人体所产生的各种症状,湿邪致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处潮湿之地,外来之湿入侵,内湿可因饮食不节,如嗜食醇酒甘味、生冷瓜果,或劳倦过度,或因病失治、误治,或久病等因素,均能损伤脾胃,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湿不能得到正常运化而停聚在身体某处,阻滞气机而引起各种“湿重”的症状。从病因来说虽有外湿内湿之分,实际上外湿与内湿也是相互影响的,如外湿循经而入,最易困阻脾阳,影响水湿运化,致内湿亦盛,内湿与脾虚关系密切,脾虚之体运化不力,水湿易停,更易招惹外湿。  相似文献   

4.
一、病机湿之为病,有外、内之分。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或居处潮湿所致;内湿则系脾虚所生,多因酒食过度,过食肥甘,恣食瓜果,而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外湿和内湿虽有区别,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往往互相影响。伤于外湿而湿邪困脾,健运失职,可以导致湿邪内生;而脾阳虚损,水湿不化,亦易榴致外湿侵袭。湿邪侵袭人体以后,因其侵犯的部位及病理变化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病证。湿邪袭表,可导致外感表湿证或湿痹证;伤于里,可困阻脾胃,影响运化,产生腹满、泄泻、水肿等证。温为  相似文献   

5.
运化是脾的主要功能之一,包括运化精微及运化水湿两个方面。由于脾虚致水湿停滞,可形成脾虚湿困证,或嗜食生冷,寒湿停滞,脾阳受损,温运失职,而出现湿困脾阳证。运脾法即用燥湿健脾的药物,加强脾的运化功能以治疗湿重困脾的方法其常用药物有苍术、厚朴、陈皮、佩兰、藿香、白豆蔻、茯苓、泽泻等。  相似文献   

6.
张正杰  李郑生 《中医研究》2011,24(11):56-58
李振华为我国首届国医大师之一,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医药专家,悬壶六十余载,擅长温病及疑难病的治疗。李老认为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为外感和内伤。急性发作主要是由于素体脾虚,或肠胃湿热,湿留皮肤,复感风邪而发。湿性黏滞,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病多缠绵难愈,导致气血瘀滞,所以治疗时注意祛风先活血、血活风自灭的应用。慢性荨麻疹为气血不足,卫外不固,复感风邪而发病,与肺脾的关系密切。外邪侵袭首先侵犯皮毛,病邪犯肺,久病则致肺气虚,皮肤腠理疏松,卫外不固。脾主肌肉,运化水湿,脾虚失运,水湿运化失常,湿邪停滞,导致荨麻疹缠绵难愈,反复发作。总之治疗本病要处理好祛湿、活血、祛风的3大治法的使用。  相似文献   

7.
腻苔为湿浊内蕴的表现。湿邪属阴 ,性质重着粘腻。发病缓慢 ,缠绵难愈是其致病特点。湿邪侵犯人体 ,常因人体脏腑功能不同、素质差异等而转化。若湿从寒化 ,则苔多薄白滑而腻 ;湿从热化则多黄厚燥而腻。湿邪致病 ,有外湿、内湿之分 :外湿致病 ,多由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 ,临床常见身重疼痛 ,头重如裹等症 ;内湿则由脾失健运 ,水湿停聚而致 ,症状兼有胸闷脘痞 ,身困肢倦 ,脉湍缓等。诸症出现在暑湿雨季 ,为湿温初起 ,卫气同病 ,三焦被湿邪阻遏所致 ,属于湿病湿温范畴 ;病发于其他时令 ,则属内湿为之。但就病因而言 ,均系湿邪为病 ,笔者选用三…  相似文献   

8.
泄泻一病,首见丁《内经》,有“濡泄”、“洞泄”、“飧泄”等名,临床较为常见。一般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可以伴有腹痛,但多无里急后重感,亦无脓血便。本病相当于西医之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等病。中医认为本病病因不外乎感受寒湿暑热、饮食不节(洁)、情绪失调、脾胃虚弱、肾阳不足等。病机主要在于脾虚湿盛,其中脾虚为致病之内因,湿盛为外因,且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脾虚则水湿运化失司易湿盛,而湿盛易困阻脾阳。据此,临床上治疗泄泻,大法多为运脾化湿。然久泻伤脾,由脾及肾,而成脾肾两亏者,在临床上屡见不鲜,笔者从事中…  相似文献   

9.
章虚谷说“脾气弱则湿自内生,湿盛而脾不健运”,可见湿盛与脾虚互为因果。脾虚而内生寒湿,寒湿内困则脾不健运。其本在脾为虚,其标在湿为实。健脾、运脾、醒脾,是治疗脾之病变之常用方法。虽均为治脾而设,但此三种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时有显著区别,不得不辨。健脾,包括补脾、益脾,是治疗脾气虚而运化功能减弱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漫谈湿病     
<正> 湿是六淫之一,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与气候环境有关,如淋雨浸水,居处湿地,就容易生湿病;内湿多因恣食油腻生冷,损伤脾运,产生内湿。古人称脾为湿脏,一切湿病,都责之于脾。我认为与肾的关系亦很密切,肾为水脏,负气化蒸发作用,如果肾的气化蒸发作用失职,也是引致湿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蔡英剑  邱明友 《陕西中医》2003,24(3):280-282
湿为六淫之一 ,感人从皮毛而入先犯太阳 ,为阴邪易伤阳气 ,此为外所致 ;其在内多因脾运失司 ,水湿不运 ,或湿困脾胃致水湿内停蕴致其他脏腑病变 ,日久化热形成湿热。其为病经久缠绵难愈。与风、寒、暑形成风湿、寒湿、暑湿等病症 ,与脏腑为病形成湿困脾胃 ,寒湿困脾 ,脾虚湿阻  相似文献   

12.
关于引起泄泻的致病因素,祖国医学认为: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湿邪侵入,损伤脾胃,运化失职而致泄泻,故有“无湿不成泻”,“湿胜则濡泄”之说。内因则与脾虚关系最密切,脾虚不运,水谷不化,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生泄泻,故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的理论。全国中医学院统编教材第一至第五版都把导致泄泻的病因归纳为以下五种: 1.感受外邪:六淫之邪,皆能致泻,但以寒、湿、暑、热之邪致泻最多见。2.饮食所伤:饮食过量,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或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而导致泻泄发生。3.情志失调:平时脾胃素虚,复因忧思恼怒,精神紧张,情志失调,以致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而成泄泻。4.脾胃虚弱: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亦可遂成泄泻。  相似文献   

13.
湿病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分。湿病的特点主要根据湿邪本身的性质而定,表现为发病隐匿、湿盛阳微、阻遏气机、重浊晦滞、易袭阴位、兼夹难测、病位广泛、缠绵黏滞8个方面。路志正认为湿邪害人最广,易感人群以脾虚或痰湿体质为多,内湿外湿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提出祛除湿邪有七法,即芳香化湿、祛风除湿、苦温燥湿、清热利湿、淡渗利湿、辛开利水、活血利水;扶助正气有六法,即益肺利水、健脾利湿、疏肝化湿、温肾化湿、强心利水、养阴逐湿;扶正祛湿有两法,即祛湿佐以扶正、扶正佐以祛湿。  相似文献   

14.
黄疸病人饮食的辨证施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疸患者的饮食调节十分重要 ,如调节不当 ,使脾失其运化 ,肝失疏泄 ,可加重病情或使病程延长 ;正确有效地调节饮食则可补益精气 ,扶正固本 ,使病人早日康复。辨证调节饮食1.湿热阳黄型 :患者多情志抑郁 ,或嗜酒过度 ,或饮食不节而伤脾胃。脾虚运化失常 ,复感湿热毒疫之邪 ,水湿停滞 ,郁而化热 ,湿热炽盛 ,累及肝胆。临床表现为身目俱黄 ,黄色鲜明 ,发热口渴 ,胸脘痞满 ,食少 ,小便黄赤 ,大便秘结 ,舌质红 ,苔黄腻 ,脉弦数。此类患者应进清热利湿之品 ,如绿豆粥、苦瓜、西瓜、冬瓜、鲤鱼、黑鱼等 ,以及润肠通便之物 ,如新鲜水果、蔬菜、蜂蜜…  相似文献   

15.
郭有琴 《世界中医药》2007,2(3):156-157
小儿脾虚易感证,即小儿脾胃虚弱,容易感受外邪而发生的一种病症。在古典医籍和现代教科书中均无此病名。近几年临床报道中,多是由于饮食不节,妄加营养或过食生冷等,致使脾胃功能失调,久则虚弱,水谷精微亏虚,肺卫失于营养,卫外功能低下,外邪侵袭而发病。但临床常见的脾虚,非脾阳虚,而是脾气不足,运化功能失调。1病理机制小儿脾常不足。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同时脾与肺为母子关系,脾主运化赖肺气敷布以滋养,肺之气化赖脾之精微而充养。小儿脾胃薄弱,运化未健,若饮食不节,或由于家长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增加过多的营养物…  相似文献   

16.
泄泻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则泻出如水样物而言,多因饮食所伤、情志不畅,或久病及肾、运化失常、湿滞内停所致。因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若饮食不当、劳倦内伤、久病体虚、脾胃虚弱,受纳与运化功能失职,则水反成混、谷反为滞、湿滞内停、清浊不分、水谷混杂,并走大肠而发病;肾阳能助脾阳,以腐熟水谷,若年老体弱或久病肾阳虚衰、命火不足,不能温煦脾土、运化失常,则致泄泻。盖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扰郁恼怒、肝失疏泄、肝气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受制,则运化失常而致泄泻。可见,泄泻之病变主要在脾、胃、大小肠,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慢性泄泻以脾胃虚弱、脾贤阳虚型较为多见,时有虚实寒热夹杂,故辩证时应详辨寒热虚实、标本缓急及兼夹证。  相似文献   

17.
十一、内湿与外湿的区别与联系外湿指六淫中的湿邪,多为外伤雾露、冒雨涉水、坐卧湿地、居处潮湿、汗出贴衣、气候潮湿等感受的外界湿邪。内湿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痰浊停聚的病理状态,与肾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外湿与内湿是相互影响的。外湿侵入机体易伤脾,即湿邪困脾,则脾失健运,又生内湿;脾虚内湿素盛之体,又易感受外湿。  相似文献   

18.
总结蒋士生教授治疗鼓胀的经验。蒋师认为鼓胀之病多因肝脾受损,疏泄运化失常,气血交阻,致水气内停所致。治疗上在疏肝理气利水之同时,尤应重视实脾。其主张从脾论治鼓胀,临证多辨为气滞湿阻、脾虚湿盛、脾肾阳虚、肝脾血瘀四证,分别治以理气疏肝,利水消胀、健脾温中,行气利水、补脾温肾,化气行水、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小儿脾胃病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二是因为小儿饥饱不节,贪食求多,造成脾胃损伤。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出现水湿内停,湿聚为痰、为饮,故曰“脾虚则生湿”、“脾湿动而为痰”、“脾为生痰之源”。痰湿在脾胃病方面表现脘腹胀闷、恶心呕吐、便溏等。笔者就儿科脾胃病最常见之呕吐、泄泻二证从痰湿而治的体会分析如下。1痰饮呕吐脾不运化、痰饮内停,致胃气不降则发生呕吐,其特点往往是呕吐清水痰涎,有的患者胃中有振水声,也有兼脘闷不食等证的。夏某,男,8岁,1998年5月12日初诊。患儿胃脘部胀痛、呕吐20天余,…  相似文献   

20.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外湿从足下上行侵袭人体,其中脾为中土,喜燥恶湿,脾为外湿所困则失于运化,内湿泛溢,土为金之母,脾虚及肺,肺主气属卫,卫气去,皮肤不收;脾主血属营,营血涩,四肢痿废不用,筋肉缓纵不收。故脾为水湿转运之枢机,避外湿的同时健脾燥脾则皮肉筋脉之病俱去。古今医家在治疗此类疾病时依据这一理论,从脾土出发基于培土制水进行辨证论治取得良好疗效,分析其治则治法及方药配伍的特点,为后世治疗外湿引起的相关疾病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