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军  石健将 《环境工程》2008,26(5):44-47
静电除尘电源是静电除尘系统中的关键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除尘器的除尘效果,以静电除尘电源在节能和提高除尘效率上的关键因素为基础,对静电除尘电源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具体阐述了静电除尘电源经历了由单相供电向三相供电、工频调压向高频逆变以及单一供电模式向混合供电模式3条较为明显的发展脉络,指出高频静电除尘电源具有控制方式灵活、输出高电压波形可控、闪络后关闭速度快和重启迅速等优点,是当今静电除尘电源的主要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LabView平台下电源测控系统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真空热试验设备中大规模电源测控的需求,在原有的外热流系统基础上,利用LabView平台重新设计了电源测控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传统的大规模电源系统的灵活自动配置与控制,达到控制真空热试验设备中要求工况的目的,实现该电源测控系统软件的模块化更新,便捷地应对更换新型硬件电源所带来的软件更新需求。介绍了该电源测控系统的开发,包括其工作原理、硬件结构以及软件结构,重点介绍了LabView平台下的上位自动控制软件的设计。  相似文献   

3.
以天津轻轨为例,对城市轨道供电系统建设和规划中优先考虑的工程造价、电源接入、高可靠性、建设周期较长的特点,对城市轨道交通中压网外部电源供电和运行方式、电压等级等作分析比较,遴选适合天津轻轨的供电方案.  相似文献   

4.
围绕高压脉冲技术在易燃易爆环境下的应用这一高压电器领域的热点问题,结合防爆要求和各类脉冲电源特点,选取性能参数优越、体积小、质量轻且发热量较少的固态开关串联脉冲电源、直线型变压器驱动源和固态Marx脉冲电源等3种固态开关式脉冲电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分析发现,固态开关串联脉冲电源结构紧凑、发热量较小,但输出电压幅值依赖于前级高压直流电源,且串联开关器件的同步和均压问题突出;直线型变压器驱动源降低了隔离要求,模块化设计可拓展性好,但防爆条件下进行拓展的价值不高,且采用大量变压器结构温升较另两种固态开关式脉冲电源较高;固态Marx脉冲电源在体积和发热量方面更具优势,同时具有效率高、响应快、波形调制灵活的优点,但存在高压隔离的难题。通过对现阶段各类高压脉冲产生方式的对比,在性能、发热量要求更为严格的防爆环境下,固态开关串联脉冲电源和固态Marx脉冲电源应用前景更好,为防爆高压脉冲电源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供电单位在电力供应输送过程中,为了避免送电过程中的供电线路的损耗,往往会以较高的电压传送,以确保终端用电设备达到额定电压。由于供电单位传输电压偏高,导致用户侧电源变压器经输变电后,其输出电压一般也会高于额定电压值的5%—10%左右。由于电厂发出的电力功率是有一定限制的,在高峰时段,用电超出其负载能力,于是供电局也要降压供电,导致电网欠压,相反在用电低峰时段,负载不大,电网电压也会上升,造成过压,使电网电压产生波动。  相似文献   

6.
科技潮流     
《环境工作通讯》2009,(9):71-71
我国研制太阳能电梯省电60% 近日,我国第一台“可利用太阳能与回收电能电梯”研制成功。这种电梯与传统电梯相比,省电可达60.1%以上。这种电梯有3个特点:一是电源可自动切换。能够在电网停电或断电0.2秒后自动向电梯供电,保障电梯继续运行2小时以上;当电网恢复供电时,又能够自动切回电网供电。二是采用了光网互补新技术。  相似文献   

7.
变电站站用电源包括站用交流电源、直流操作电源、电力专用交流不问断电源、逆变电源和通信电源。本文对站用电源进行原理和应用需求分析,总结出电源系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湿式电除尘器的基础上通过对其电源、电极材质、电极构造等方面进行优化改造,提出一种基于脉冲电源的新型高效湿式电除尘器(电除雾器)。将基压叠加脉冲电压集成的高压电源及不锈钢材质的管针芒刺放电极应用于湿式电除尘器中,有效提高电除尘器的峰值电压、电晕功率而不产生闪络,优化放电性能,提高粉尘的荷电率与驱进速度,解决电晕闭塞问题,从而显著提高除尘效率。经工业应用验证,新型高效电除尘器能够有效控制烟气氨法脱硫末端的气溶胶污染,实现烟尘的超低排放。  相似文献   

9.
目前,油田抽油机井配电变压器低压端的控制装置,绝大多数仍使用带熔断器的石板闸刀和铁壳开关。石板闸刀和铁壳开关配置落后,保护功能简单,加上长时间在野外使用,造成供电控制可靠性低,故障率高,安全性差。此外,由于油  相似文献   

10.
聚氯乙烯的安全生产技术措施锦西化工总厂崔志超锦西化工总厂在40000t/y聚氯乙烯生产装置上采用了一氧化氮(NO)紧急事故终止剂技术、氯乙烯单体检测报警与自动喷淋水系统,同时,应用UPS不间断电源供电技术,保证PROVAX集散控制系统连续稳定运行,促...  相似文献   

11.
电动与内燃机汽车的动力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国内某两款同一车型的电动与内燃机汽车的动力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生命周期分析软件GaBi建立生命周期评价(LCA)模型,在清单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CML2001模型对两种动力系统分别进行了定量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综合环境影响比内燃机汽车动力系统高60.15%,并分别通过回收阶段分析、电能结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对这一结果进行了解释:回收阶段中酸化、富营养化和光化学臭氧合成3种环境影响类型的直接排放大于回收得到的环境效益;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环境影响随着火力发电比例的下降而减小,增大水能、风力和核能发电在电力系统中所占比例能有效降低电动汽车对环境的影响;动力系统重量对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环境排放影响最为敏感,电池充电效率次之,制造阶段能耗的敏感度最小.将动力系统使用阶段的环境影响分配到整车,则电动汽车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比内燃机汽车低0.14%,且主要环境影响类型是全球变暖、酸化和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12.
重型机动车比功率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交通环境领域,利用比功率进行机动车排放量化是近年来一个研究热点.本文阐述了比功率公式的来源及其基本理论,对比功率系数取值问题进行了深人研究;同时依据国内情况探讨了我国重型机动车不同车重区间下的比功率计算公式,利用实测数据对比分析了不同比功率算法的结果,并重点分析了利用轻型车比功率算法计算重型车比功率所产生的误差,结果...  相似文献   

13.
利用OBS-2200车载测试系统,分别在高峰期、平峰期和低峰期的天津市典型路段进行了车载测试,并获得了碳氢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和氮氧化物(NOx)等车辆排放的污染物的逐秒数据.结果显示在这3个时段内,车辆的加速度大都集中在-1.5~1.5m/s2,速度大都集中在0~70km/h,并且HC、CO和NOx的最高排放率为0.0673、0.706和0.0178g/s,都集中在高速(速度(v)>30km/h, 加速度(a)>0.5m/s2)工况范围内.通过拟合发现,HC、CO和NOx的排放率与比功率(Vehicle Specific Power,简称VSP)之间的拟合决定系数分别为0.71、0.86和0.85,相关性较高,说明VSP可以作为评价车辆排放率的一个重要参考性指标.  相似文献   

14.
实时尾气检测系统OEM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机动车尾气排放实时检测系统OEM是基于车辆实际行驶路况的新型车载尾气检测系统。该系统突破了传统的定点尾气收集数据的局限性,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不同路段、不同车型、不同时段的以秒为单位的尾气排放数据以及包括速度和加速度在内的瞬间车辆行驶数据。文中对OEM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给出了应用该系统在北京市交通网络测试尾气的一些初始结果。  相似文献   

15.
Real-world vehicle emission factors in Chinese metropolis city--Beijing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e dynamometer tests with different driving cycles and the real-world tests are presented. Results indicated the pollutants emission factors and fuel consumption factor with ECE15 EUDC driving cycle usually take the lowest value and with real wodd driving cycle occur the highest value, and different driving cycles will lead to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vehicle emission factors with the same vehicle. Relative to the ECE15 EUDC driving cycle, the increasing rate of pollutant emission factors of CO, NOx and HC are - 0.42--2.99, - 0.32--0.81 and - 0.11--11 with FTP75 testing, 0.11--1.29, - 0.77--0.64 and 0.47--10.50 with Beijing 1997 testing and 0.25--1.83, 0.09--0.75 and - 0.58--1.50 with real wodd testing. Compared to the carburetor vehicles, the retrofit and MPI TWC vehicles‘ pollution emission factors decrease with different degree. The retrofit vehicle (Santana) will reduce 4.44%--58.44% CO, - 4.95%--36.79% NOx, -32.32%--33.89% HC, and -9.39%--14.29% fuel consumption, and especially that the MPI TWC vehicle will decrease CO by 82.48%--91.76%, NOx by 44.87%--92.79%, HC by 90.00%--93.89% and fuel consumption by 5.44%--10.55%. Vehicles can cause pollution at a very high rate when operated in high power modes; however, they may not often operate in these high power modes. In analyzing vehicle emissions, it describes the fraction of time that vehicles operate in various power modes. In Beijing, vehicles spend 90% of their operation in low power modes or decelerating.  相似文献   

16.
通过建立南京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网络监管系统,将车辆上牌、尾气年检、路检抽检、公交治理、标志管理、区域限行、维修治理等有关机动车污染控制的工作环节纳入到系统中,实现全过程在线实时监控,以保证工作过程的规范性、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监督管理的科学高效性。  相似文献   

17.
高能装药飞行器试验安全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梳理分析高能装药飞行器试验场试验安全影响因素,以提高试验安全性。方法利用危险性预先分析方法 PHA对高能装药飞行器试验场技术准备进行危险源辨识分析,利用爆炸相似律相关经验公式计算飞行器爆炸冲击波超压。结果分析获得了飞行器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重点针对试验操作人员、技术文书、仪器工具、试验环境等进行了风险源辨识分析,计算获得了不同装药量飞行器的意外爆炸安全距离。结论可为试验过程中飞行器潜在风险降低及防护措施改善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公路隧道机动车流量调查及其构成特点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报道了谭峪沟隧道和梧桐山隧道实验中机动车流量及其变化的调查和分析结果,得出了机动车流量的日变化趋势及车辆构成特点,并对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机动车比功率在高排污车辆鉴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是I/M制度的有益补充.以2004年广州市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实验为基础,对实验数据作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占全体车辆10%的高排污车辆所排放的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和氮氧化合物(NOx)分别占当日该污染物总量的36.81%,41.80%和48.52%,证明了高排污车辆是造成机动车排放污染的最主要污染源.进一步引入机动车比功率概念研究了机动车比功率与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关系,并对15次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测量中,CO、HC和NOx的排放与机动车比功率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分布规律还表明,在遥感监测中,在机动车比功率区间高值部分,机动车的CO或者HC的高排放为瞬间高排放,此时,不能将其判别为高排污车辆.将此结论用于基于神经网络的高排污车辆鉴别模型中,使高排污车辆的正确判断率达到95%.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装甲车辆环境适应性相关研究所涉及的各领域之间有效沟通不足的问题,从环境、环境影响效果和装甲车辆抵抗环境作用能力三方面进行了归纳,对运用环境模拟以及环境适应性试验、仿真、评价和提高措施等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形成了每部分各有侧重,同时又相互交叉与支持的装甲车辆环境适应性研究体系。对装甲车辆环境适应性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形成体系,便于不同领域之间加强沟通,有利于解决装甲车辆发展与运用过程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