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监督行政机制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防治行政专横和腐败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然而过渡社会独有的异质性、重叠性和形式主义特征,严重制约了我国监督行政机制效能的充分发挥.借鉴新兴的行政生态理论有利于完善我国监督行政机制.其具体作法是:重塑伦理道德规范、导入利益驱动机制、构建监督整合机制、强化监督主体权力与权威、落实监督主体合法权利和完善社会主义监督法制.  相似文献   

2.
完善我国行政法制监督制度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行政法制监督体系存在着监督制度的权力配置安排不合理、监督主体缺乏应有的独立性、监督范围过窄、监督程序缺乏应有的透明度、监督机制缺乏双向性和全面性等问题。改革和完善我国行政法制监督机制的对策是:设立人大监察专员制度、实行司法独立、扩大监督范围、完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强新闻监督、建立渠道顺畅的公民监督方式。  相似文献   

3.
行政法制监督是行政法制监督的主体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通过法定的方式,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所进行的法制监督,其内容包括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监督和合理性监督。在我国,行政法制监督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行政机关以及人民群众、社会团体。(注)  相似文献   

4.
行政法制监督作为一种法律制度,是依法行政和行政法制化的重要内容。权力机关作为国家行政法制监督的主体,其对行政的监督是行政法制监督的重要方面。我国的权力机关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它在我国现行的行政法制监督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运行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权力机关的行政法制监督也呈现出不足和弊端。  相似文献   

5.
本文引用乔石委员长和李鹏总理的讲话来说明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国家监督体制,包括行政法制监督体系,已经提上了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本文首先肯定了从西方传来的在三权分立制下形成的“行政监督”,指出了近年来人们对这一概念的误解,并联系“依法行政”,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了使用“行政法制监督”来代替“行政监督”的意见。接着论证了加强和完善我国行政法制监督体系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指出这是加强行政立法,统一全国行政法制和解决行政执法问题的需要,并简要地阐述了我国行政法制监督体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得出了明确的结论,即:加强和完善这个监督体系,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行政监督实效提升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行政监督实效提升对于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促进廉政建设以及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行政监督实效由监督效力、监督效率、监督效益、监督效度这四个维度构成.在行政监督实践中,行政监督理念落后、行政监督体制功能不强、行政监督法制体系不够健全、行政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等都制约了行政监督实效的提升.因此,要通过革新监督理念,加强监督队伍建设;完善行政监督体制,增强监督协调力度;推进监督立法,实现监督法制化;创新监督运行机制,拓展监督主体功能等方面来提升行政监督实效.  相似文献   

7.
行政裁量基准制度不仅可以对行政主体正当合法行使自由裁量权起到规范作用,也可以有效遏制行政执法人员利用职权大肆进行权力寻租,破坏国家法制。同时,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裁量基准制度也是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本质要求。针对我国行政裁量基准制度的现状,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一是细化行政自由裁量权与裁量基准;二是明确行政裁量基准制度适用范围;三是强化对行政裁量基准制度的监督。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是依法行政的前提条件,同时依法行政又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我国在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和行政法制监督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政府应通过完善行政立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等途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程.  相似文献   

9.
行政复议法的颁布与实施是对行政复议条例的丰富和完善,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行政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将使我国行政法制监督体系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国家,其行政法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许多特殊性。根据本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新加坡在行政组织系统、公务员制度、公共服务、贪污调查局、立法对行政的监督、司法对行政的控制等方面建立了完备的行政法制。它对我国行政法的基础理论、基本原则、主体理论与制度、行为理论与制度、行政组织系统、公务员制度、公共服务、行政监督、司法控制等都有重要借鉴价值,有利于促进我国的行政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在行政审批改革过程中,审批主体的审批行为不规范、审批程序混乱、寻租行为乘虚而入等问题依然存在,导致这些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从一定意义上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完善的行政审批监督检查机制,没有监督检查的行政审批,我国目前以行政审批改革为重要内容的行政改革将失去实际意义。本论文将对我国目前行政审批改革中存在的监督检查问题加以分析探讨,并试图寻求进一步完善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要确保行政权利依法、公正、高效地行使,就必须对其进行监督和约束。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较为系统、内外结合的行政监督体制,但有时候仍然存在着内部协调机制不完善、监督主体缺乏独立性、监督操作缺乏可行性等缺陷。因此,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包括执政党、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群众和社会舆论等监督主体在内的外部监督机制,来使之发挥对行政权力的直接监督作用;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限权力政府”和强化行政监察机关的作用,以及建立行政人员的道德约束机制等内部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来实现,这些乃是对行政权力进行有效监督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现代行政规制改革是我国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步骤。公众参与作为行政规制的重要制度,在行政规制的完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行政规制公众参与模式主要有利益代表模式、合作治理模式和社会监督模式。行政规制公众参与利益代表模式主要强调分散利益的具体保护和部分公众的正义救济,行政规制公众参与合作治理模式主要强调行政规制主体与被规制主体的合作协商关系,行政规制公众参与社会监督模式主要强调社会公众对于行政规制机关的公民监督权利和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加强领导干部权力监督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领导干部权力监督对于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促进廉政建设以及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领导监督理念陈旧落后、领导监督体制功能不强、领导监督机制不够完善、领导监督法制体系不够健全等因素制约了领导干部权力监督。因此,要通过加强思想教育,提高监督意识;注重制度建设,规范权力运行;加强全面监督,构建监督体制;加大创新力度,完善制约机制等方面加强领导干部权力监督。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行政问责制法律化的关键问题,提出其具体范畴应是着眼于对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政治责任、纪律责任和道义责任追究的法律化,对法律责任的追究只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加以进一步完善即可;通过立法明晰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是行政问责制法律化的重点;行政问责制法律化较为合适的途径应是完善行政组织法、完善有关监督行政的法律制度以及完善公务员法等。  相似文献   

16.
行政许可危害是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许可权的过程中,因违法或不当许可而给相对人、他人或国家利益造成的损害.它是行政违法的特殊形式,由主体、客观事实和主观过错等要件构成.只有完善行政许可的授权立法,建立行政许可听证制度、司法监督及国家赔偿制度,才能对我国行政许可危害进行有效的补救,使行政许可制度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7.
当下,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必须使各监督主体明确权责,强化、完善其监督职能,并使监督体系整合优化。强有力的监督是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浅析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复议制度是行政救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制度对于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监督行政主体正确行使行政职权,维护社会公正与安定有着重要意义。实践中,我国的行政复议制度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还存在着一些缺陷,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设立独立的复议机构,逐步推进行政复议审查中立,取消行政复议终局,加强对行政复议的司法监督,这将有助于完善行政复议制度,更好地发挥行政复议制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立法监督是制约政治国家立法权力的基本途径,也是加强国家法制统一的必然趋势。我国现行的立法监督缺乏系统性的法律规定,缺乏专门化的监督主体,对监督程序也仅作出原则的规定,导致其在实际运行中弊端重重。因此应建立专门的立法监督委员会,完善立法监督程序,以更好地实现立法监督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监督行政是防范和制止行政主体及公务人员行政不合理、不合法、不合规范的监督行为,从社会公平正义、在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和障碍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方面阐述了加强监督行政的有效性是维护社会公正的必然要求,进而就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政党组织、社会力量监督行政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完善监督行政体制机制,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将全程监督纳入行政体制,扩大公众参与对行政的监督力度,加强新闻媒体监督行政的广度和深度等措施,加强监督行政的有效性,从而推进社会的和谐与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