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右室梗塞心电图表现包括:V_3 R~V_6、R_1~V_5导联ST段抬高,STv_2下降/STavf抬高比值缩小;V_3 R和V_4R导联呈QS或 QR型;二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等。 ST段异常:V_4R导联(探查电极置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ST段抬高≥1mm,反映右室心肌损害>25%、或损害达到右室游离壁外侧缘.诊断右室梗塞敏感性70%,特异性100%.这类患者中,心力哀竭、低血压和尿少人数较多.Braat等等发现,当V_3~V_6 R导联ST段均抬高≥1mm时,诊断右室梗塞敏感性93%,预测准确度93%.急性下壁梗塞时,V_4R导联ST段抬高 1mm判断  相似文献   

2.
右室缺血的心电图特征是右侧胸前导联,特别是V_4R导联的ST段抬高。晚近,作者们观察到一组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合并右室缺血患者,其胸前导联ST段降低与下壁ST段抬高的比值较未合并右室缺血者为轻。因此,作者们对STv_2压低与STaVF抬高的比值,在早期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合并右室缺血的诊断价值进行了研究。方法:6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男58例、女10例),平均年龄57士12岁(27-80岁)。急性心肌梗塞按以下诊断标准:(1)胸痛持续在3小时以上;(2)二个以上的下壁导联有肯定的ST段抬高;(3)含服硝酸甘油对缓解胸痛及ST段  相似文献   

3.
鉴于继发于右室梗塞(RMI)与继发于左室梗塞的心衰和休克治疗不同,所以二者鉴别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报道1例RMI心前和下壁导联同时出现明显ST段抬高,并综合以往关于RMI心前导联出现ST段抬高的报告资料。患者男性,51岁,因胸痛0.5h入院。ECG呈结性自主心律,Ⅱ、Ⅲ、aVF和V_1-V_4导联同时出现明显ST段抬高,V_2最高幅度21mm,Ⅱ导最高为10mm,心前导联ST段抬高呈单向曲线,下壁导联呈凹面向上抬高。超声心动图、血清心肌酶、血流动力学检查及左室造影、冠状动脉造影证实RMI,左冠状动脉正常。溶栓治疗成功后,ST段恢复到等电位线,心前导联R波无降低,也无出现Q波,  相似文献   

4.
急性右室梗塞(ARVI)的心电图特征是右侧胸前导联,尤其是 V_(4R)导联 ST 段抬高。晚近Lew 等对 V_2ST 段压低与 aVF ST 段抬高的比值对早期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合并右室缺血的价值进行了研究。受其启发,本文对我院1987年10月至1990年11月收治的35例急性下壁、下后壁心肌梗塞患者早期心电图 V_2ST 段压低与 aVF ST 段抬高的比值进行了测量分析,观察其对合并右室梗塞的诊断价值。资料和方法1.对象按1979年 WHO 标准确诊的35  相似文献   

5.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常伴有右室受累。本文旨在评价根据右心前导联V_(4R)的ST段抬高诊断右室梗死(RVI)是否影响AIMI病人的预后。对象和方法根据典型胸痛持续>30分钟,Ⅱ、Ⅲ、αVF导联中有2个或以上的ST段抬高≥0.1mV和血清CK水平在入院24小时内增加至正常值2倍以上的200例连续AIMI患者,平均年龄61.5±6岁,胸痛至入院时间平均6.1±4.6小时。入院后作标准12导联心电图和右心前导联心电图(V_(3R)至V_(6R))。记录各导联出现的ST段抬高(≥0.1mV)和异常Q波。把V_(4R)出现的ST段抬高作为  相似文献   

6.
右胸导联ST段和QRS波改变对右室梗塞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择30例死于下壁心肌梗塞的病人,男性18例,女性12例。按尸检结果分为两组:第一组21例,具有肉眼可见的左室下壁心肌梗塞并不同程度地累及右室;第二组9例,仅有局限性左室下壁心肌梗塞。对照分析两组病人入院时右胸导联(V_(4R)、V_(3R)、V_1)ST段及QRS改变。并对82例无心肺疾病者进行常规12导联加4个右胸导联(V_(6R)—V_(3R))的心电图检查。结果两组病人除Ⅱ、Ⅲ、aVF显示ST段抬高和病理性Q波外,第一组中16倒ST_(V4R)抬高,13例ST_(V4R),V_(3R)同时抬高。11例ST_(V4R)-v_1同时抬高。第二组除1例V_(4R)抬高外,余右胸导联无ST段抬高。第一组17例病人除4例因出现室内阻滞或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而未作分析,17例中有16例V_(4R)出现QS波,13例V_(4R),V_(3R)同时出现QS波,12例V_(4R)、V_1同时出现QS波;第二组除1例V_(4R)出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右胸V_4R导联ST段抬高在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急性前壁STEMI的患者96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6±11)岁。根据患者入院时心电图右胸V_4R导联抬高程度分V_4R ST段抬高≥1.0 mm与V_4R ST段抬高1.0 mm 2组,观察2组患者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主要不良事件(包括PCI术前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及心血管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与V_4R ST段抬高1.0 mm组患者相比,V_4R ST段抬高≥1.0 mm患者收缩压及射血分数偏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GRACE)评分及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评分较高,Killip分级1患者比例、心脏前间壁中段运动障碍比例及合并多血管病变比例较高(均P0.05)。V_4R ST段抬高≥1.0 mm组患者发生PCI术前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住院期间出现心力衰竭及复合事件的比例均高于V_4R ST段抬高1.0 mm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V_4R ST段抬高1.0 mm患者相比,V_4R ST段抬高≥1.0 mm患者PCI术前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增加2.76倍,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增加3.29倍,复合事件增加5.88倍。结论:急性前壁STEMI患者右胸V_4R导联ST段抬高≥1.0 mm是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
右室壁心肌梗塞在常规心电图导联上很难查出。目前心电向量图还不能提供右室心肌梗塞的诊断依据,一般尚须藉助于简便易行的心电图右胸导联V_(3R)、V_(4R)及V_(5R)进行诊断。近年来文献多以急性期心电图V_(4R)导联ST段抬高作为诊断依据。Candell-Riera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STⅢ /Ⅱ >1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右室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描记常规 12导联和V3R~V7R,以连续 2个QRS波群的TP连线为基线 ,测量Ⅱ ,Ⅲ ,V3R V7R导联J点后 80ms处ST段抬高的幅度。结果 Ⅲ导联ST段抬高 >0 1mv ,且STⅢ /Ⅱ >1者占 2 4例 ,其中 18例 (75 % )并发右室梗死 ;而STⅢ /Ⅱ≤ 1者 2 4例中仅 2例 (8 3% )并发右室梗死 ,二者之间差异显著 (P <0 0 0 1)。其敏感性 ,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 90 %、78%、77%。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早期 ,ST段抬高 ,STⅢ /Ⅱ >1,是心电图早期识别合并右室梗死的可靠指标。该指标对诊断右室梗死的敏感性同STV4R段抬高相当  相似文献   

10.
下壁和胸前导联 ST段改变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 AIMI)时常见的心电图 ( ECG)表现。本文分析63例 AIMI伴 (或不伴 )侧后壁 ( LPMI)或右心室梗死 ( RMI)患者的 ECG,旨在探讨其对下壁及前壁导联 ST段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1 对象与方法1 996年 1月~ 2 0 0 0年 1 0月 ,我院收治首次AIMI患者 63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 WHO的 AMI诊断标准 ,且在发病后 1 2 h内入院 ,所有患者有明确的胸痛史 ,典型的 、 、a VF导联 ST段抬高及心肌酶学动态演变。 RMI者有 2次以上 ECG示V3 R~ 5R连续≥ 2个导联 ST段抬高 >1 mm,其中V4 R导联 S…  相似文献   

11.
为能正确诊断在急性左心室发生心肌梗塞时是否合并有右室梗塞,我们对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除作常规十二导联外分别加作了双极胸前导联CR_3R、CR_4R、CR_5R和单极胸前导联V_3R、V_4R、V_5R、ST段抬高出现振幅为0.05mv~0.3mv,并出现具有诊断意义的坏死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与右冠脉阻塞关联的ST段抬高型右室心肌梗死,住院期死亡率高。本研究假设是:右胸导联(V4R和V5R导联)有助于发现ST段抬高型右室心肌梗死。1342例患者记录12导联加右胸导联心电图。结果右冠脉近段阻塞者,V4R和V5R导联常见有ST段抬高,同时伴有Ⅰ,aVL,V5和V6导联ST段压低;常规12导联心电图通常不能发现ST段抬高。结论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提高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的敏感性,常规12导联附加右胸导联是一项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急性后间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标准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 4例下壁急性心肌梗死 (AMI)伴V1 3 和V3R 5R导联ST段抬高入院诊断为下壁、右室合并前间壁AMI的梗死部位进行探讨 ,藉以商榷急性后间壁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方法 根据心电图及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例患者心电图表现为Ⅱ、Ⅲ、aVF、V1 3 和V3R 5RST段抬高 ,其中V1导联ST段抬高最显著 ,放射性核素99mTc MIBI心肌灌注缺损部位在下壁和后间壁 ,4例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均为右冠状动脉。结论 根据以上发现我们提出后间壁AMI的心电图诊断标准如下 :①下壁AMI同时伴V1导联ST段明显抬高≥ 2mm ;②ST段抬高的幅度呈V1>V2 >V3 和V1>V3R>V4R,同时具备以上两个条件即可诊断为下壁、后间壁AMI。  相似文献   

14.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影响胸前导联ST段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118例首次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电图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胸前导联ST段改变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结果表明下壁导联ST段抬高幅度与胸前导联ST段改变呈负相关(r=-0.523.P<0.01).在16例同时合并右室梗塞的患者中,胸前导联ST段改变幅度(V_2:0.63±1.82)及与下壁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V_2/avF:0.84±1.61)均高于单纯下壁组(V_2:0.35±1.65,V_2/aVF:0.29±1.28),而38例同时合并侧后壁梗塞的患者胸前导联ST段压低幅度(V_2:-1.20±1.52)及与下壁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V_2/aVF:-0.33±1.15)均低于单纯下壁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次,去掉右室梗塞和侧后壁梗塞的病例,可使下壁导联和胸前导联ST段的相关性显著提高(r=-0.797,P<0.01).因此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同时合并右室梗塞可使胸前导联ST段趋于抬高,而合并侧后壁梗塞则使其进一步降低,二者呈相反关系。  相似文献   

15.
常规心电图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大于Ⅱ导联者(即STⅢ↑/STⅡ>1)诊断下壁心肌梗死(MI)合并右室心肌梗死(RVI)的指标越益受到人们关注。现用此指标与右胸导联V_3R~V_6RST段抬高≥0.1 mv诊断RVI作比较,报告如下。 1992年5月~1998年5月,共收  相似文献   

16.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加描V7—9和V3R—V8R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海新  李莉 《心电学杂志》1991,10(2):130-132
我们对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胸导联ST段压低的患者,加作了V_(7-9)和V_(3R-8R)导联描记,结果发现2例合并正后壁梗塞,1例合并右室梗塞,现报告如下。例1 患者男性,60岁,于1985年5月23日劳动后突然出现心前区闷痛、心慌、大汗5h后到医院急诊。体检:P60次/min,BP12.0/6.67kPa(90/50mmHg),心肺(-),肝脾肋下未及。心电图Ⅱ、Ⅲ、aVF的QRS综合波呈心肌梗塞超急性期改变,ST_(Ⅱ、Ⅲ、aVF)分别抬高2、3.5和3mm;ST_(Ⅰ、aVL)分别压低1和  相似文献   

17.
近来一些研究认为V_4R和V_1导联ST段抬高是右室缺血的征象,而未涉及右胸导联ST段压低的意义及其与其他导联变化的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V1 导联ST段抬高冠状动脉造影的特点。 方法 根据V1 导联ST段变化 ,10 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分为ST段抬高组 (30例 )和非ST段抬高组 (78例 ) ,分别观察两组病人右室梗死发生率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 结果 V1 导联ST段抬高组具有较高的右室梗死发生率 ,右冠状动脉全部为梗死相关动脉 ,且较非ST段抬高组有显著近段病变发生率 (83%VS 4 2 % ,P <0 0 1)。 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入院时V1 导联ST段抬高提示右冠状动脉病变 ,特别是右冠状动脉近段病变 ,因而具有较高的右室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中,通过右胸导联ST段抬高,可以判断伴有右室梗死,其并发症多,院内死亡率高。通过对初次急性Q波型心肌梗死患者的V_1,V_2导联中ST段  相似文献   

20.
正常成人右胸导联心电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281例正常成人右胸导联心电图,结果表明,QRS 波以r_s为主,V_(3R)及v_(4R)出现率分别为99%及94%,V_(6R) 及 V_(7R) 可出现 QS 波,但 V_(3R)、V_(4R)罕见,无1例在所有导联均出现 QS 波;终末 r 波代表右室圆锥部的除极,其振幅减低或消失可能为右室梗塞所致。测量 ST 段应在 J 点后40ms 处进行,正常 ST 段抬高≤0.1mV。本研究为右室梗塞的诊断提供了心电图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