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制备了双氯芬酸钠肠溶微丸型片剂。以丙烯酸树脂EudragitNE30D和EudragitL30D-55不同比例的混合物作为衣膜材料,对不同粒径大小的双氯芬酸钠速释丸芯进行不同增重水平的包衣,并与不同压缩特性和用量比例的缓冲微丸混合,压片。所得的双氯芬酸钠肠溶微丸型片剂在人工胃液中2 h内累积释放百分数<10%,在人工肠液中1 h内累积释放百分数为(83±2.42)%。结果表明EudragitNE30D与EudragitL30D-55以一定比例混合制备得到适合压片的肠溶微丸,硬脂酸制备的缓冲微丸可用于微丸型片剂的制备。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制备兰索拉唑肠溶微丸并压制成口崩片,评价耐酸性和释放度。方法: 采用流化床包衣法制备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考察了丙烯酸树脂L30D 55和丙烯酸树脂NE30D配比、增塑剂用量和压片主压力对兰索拉唑肠溶微丸型口崩片的耐酸性和释放度的影响,并采用f2相似因子法评价了自制兰索拉唑肠溶微丸型口崩片与市售制剂的体外释放相似性。结果:选用微晶纤维素丸芯平均粒径为150~180 μm载药,隔离层增重为10%,丙烯酸树脂L30D 55和丙烯酸树脂NE30D配比为8∶〖KG-*2〗2,肠溶衣包衣增重为30%,增塑剂用量为20%,压片主压力为10~16 kN,制备的兰索拉唑肠溶微丸在压片过程中肠溶衣膜未发生破裂,表现出良好的耐酸性,与市售制剂的体外释放度相比f2相似因子值大于50,说明两种制剂体外释放行为相似。结论:本研究制备的兰索拉唑肠溶微丸型口崩片的耐酸性较好,与市售制剂相比体外释放相似性较高,可进一步放大生产。  相似文献   

3.
徐飞  兰昌云  陈博  王张 《中国药房》2014,(21):1969-1972
目的:制备埃索美拉唑镁肠溶多颗粒系统型片,并考察其体外累积释放度。方法:采用肠溶多颗粒直接压片法,以丸芯圆整度、可压性、硬度、流动性及累积释放度为评价指标,对丸芯填充剂、粒径、肠溶衣材料、肠溶衣增质量、外加辅料进行筛选优化,确定处方。结果:以微晶纤维素PH101为丸芯填充剂,丸芯粒径为0.50.8 mm;以丙烯酸树脂Eudragit?NE30D/Eudragit?FS(2∶1)混合物为肠溶衣材料,增质量为25%;以微晶纤维素PROSOLV90为外加辅料。制得的样品在pH 2.0盐酸溶液中2 h内累积释放度<5%,在pH 6.8磷酸盐缓冲液中30 min的累积释放度≥95%。结论:该制剂制备处方合理、方法可行,制剂的累积释放度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4.
张祥  孙亚楠  丁启  刘力  鲁传华 《中国药房》2014,(41):3895-3897
目的:制备羧甲基玉米朊阿司匹林肠溶微丸,并考察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以羧甲基玉米朊为肠溶材料,与阿司匹林按2∶1混合,加入乙醇作为黏合剂,采用挤压滚圆法制备羧甲基玉米朊阿司匹林肠溶微丸。以阿司匹林微丸作为参比制剂,考察受试制剂羧甲基玉米朊阿司匹林肠溶微丸灌胃给予15 mg/kg后在大鼠体内48 h内的药动学特征和4 h(前2 h在人工胃液中,后2 h在人工肠液中)内的体外释放度(n=5)。结果:所制羧甲基玉米朊阿司匹林肠溶微丸粒径为1 mm,规格为每丸3 mg。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药动学特征均符合二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β:(12.63±0.60)、(2.42±0.61)h,tmax:(11.07±1.10)、(3.41±0.84)h,cmax:(34.45±5.33)、(45.78±3.30)μg/ml,AUC0-∞:(613.52±41.14)、(550.69±34.44)μg·h/ml;与参比制剂比较,受试制剂的t1/2β、tmax、AUC0-∞均明显增加,cmax明显减小(P<0.05)。参比制剂2 h的累积释放度为87%,受试制剂2 h的累积释放度为1.7%、3 h的累积释放度达100%。结论:成功制得体外释放符合肠溶制剂要求的羧甲基玉米朊阿司匹林肠溶微丸。  相似文献   

5.
以新型水分散体Kollicoat SR30D为微丸的衣膜材料,制备盐酸青藤碱缓释包衣微丸;随后将其与适宜的辅料混匀后直接压片,制得能缓释12 h的微丸型片剂.考察了增塑剂种类和用量对微丸中药物释放的影响,以及压片过程中填充剂比例对微丸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以10%柠檬酸三乙酯作增塑剂的Kollicoat SR30D能在流化床包衣过程中形成致密完整的衣膜,无需愈合处理.将包衣增重为18%的微丸与硅化微晶纤维素颗粒以1:3(w/w)混匀,再加入0.5%硬脂酸镁,直接压片可制得缓释12 h的微丸型片剂,且压片前后药物释放行为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炎琥宁肠溶微丸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水分散体系包衣技术制备炎琥宁肠溶微丸给药系统。方法以微晶纤维素(MCC)为填充剂,SiO2为抗黏剂,40%乙醇为黏合剂,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丸芯,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处方和工艺;以Eudragit L 30 D水分散体为包衣材料,乙基纤维素(EC)为阻滞剂,PEG6000为增塑剂,采用流化床包衣法,包肠溶衣层。结果丸芯的最佳处方工艺为:炎琥宁∶MCC∶SiO2=7∶7∶5;挤出速度1 080 r/min,滚圆速度960 r/min,滚圆时间5 min;当EC与Eu-dragit L质量比为35∶65,增塑剂用量为1.71%,聚合物包衣增重为5%时,所制得炎琥宁肠溶微丸在人工胃液(pH1.0)中释放度<10%,在人工肠液(pH 6.8)中正常释放,2 h内释放大于80%,符合中国药典对肠溶制剂释放度的相关规定。结论调整丸芯及包衣的处方工艺参数可以制得体外释放行为符合药典规定的肠溶炎琥宁微丸。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埃索美拉唑镁的肠溶微丸,并建立起埃索美拉唑镁肠溶微丸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流化床底喷包衣的方法,制备出埃索美拉唑镁肠溶微丸,同时评价其体外药物的耐酸力和释放度.结果:自制的埃索美拉唑镁肠溶微丸在pH 1.2的HCl中1h累积释放率小于2%,在pH 6.8的人工肠液中1h累积释放率大于85%.结论:在人工胃酸中,制备的埃索美拉唑镁肠溶微丸耐酸力较好;在人工肠液中,溶出较完全且迅速,说明该方法稳定可靠,可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阿司匹林微丸缓释片剂。方法:采用挤出滚圆装置制备阿司匹林微丸,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肠溶材料雅克宜和缓释材料SURELEASES以5∶5混合包衣。用释放度测定法考察影响药物释放的各种因素,并对阿司匹林微丸缓释片体外释药机制进行研究。结果:体外释放度试验显示,制备的阿司匹林微丸缓释片2 h内能释药30%,剩余药物在随后的10 h内缓慢释放。Weibull模型拟合方程得出药物释放符合一级速率过程,释放曲线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结论:成功的制备了阿司匹林微丸缓释片。  相似文献   

9.
以新型水分散体Kollicoat~ SR30D为微丸的衣膜材料,制备盐酸青藤碱缓释包衣微丸;随后将其与适宜的辅料混匀后直接压片,制得能缓释12h的微丸型片剂。考察了增塑剂种类和用量对微丸中药物释放的影响,以及压片过程中填充剂比例对微丸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以10%柠檬酸三乙酯作增塑剂的Kollicoat~ SR30D能在流化床包衣过程中形成致密完整的农膜,无需愈合处理。将包衣增重为1 8%的微丸与硅化微晶纤维素颗粒以1:3(w/w)混匀,再加入0.5%硬脂酸镁,直接压片可制得缓释12h的微丸型片剂,且压片前后药物释放行为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董佳丽  黄震 《上海医药》2014,(21):74-77
以泮托拉唑钠、聚乙烯吡咯烷酮、滑石粉、磷酸钠、磷酸氢二钠和水混合制成主药层包衣溶液。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对空白丸芯依次包主药层、隔离层和肠溶层,制得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并优化了处方和工艺。将所得肠溶微丸装入普通胶囊中制成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胶囊。3批制品在pH 6.8磷酸盐缓冲液中30 min时释放度分别为91.74%、87.98%、88.31%,在0.1 mol/L盐酸中2 h时的耐酸力分别为98.71%、97.18%、101.5%。  相似文献   

11.
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泮托拉唑钠、羟丙甲纤维素、无水碳酸钠、吐温-80、十二烷基磺酸钠和水混合制成主药层包衣溶液.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对空白丸芯依次包主药层、隔离层和肠溶层,制得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并优化了处方和工艺.将所得肠溶微丸装入普通胶囊中制成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胶囊,3批制品在pH 6.8磷酸盐缓冲液中45 min时的释放度分别为(97.6±1.1)%、(98.1±1.3)%、(98.4±1.9)%,在0.1 mol/L盐酸中2h时的释放量分别为(2.9±1.7)%、(2.9±1.4)%、(2.3±2.1)%.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制普伐他汀钠肠溶小丸。方法:采用挤出滚圆工艺及流化床包衣法制备了普伐他汀钠肠溶小丸,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处方进行了优化,考察了小丸的粉体学性质及不同包衣增重小丸的体外释放试验。结果:制得的普伐他汀钠小丸圆整度高,收率高,体外释放度也比较理想。结论:本方法制备工艺简单易行,重复性好,值得进一步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制布地奈德肠溶微丸。方法采用挤出滚圆工艺及流化床包衣法制备了伐他汀钠肠溶肠溶微丸,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处方进行了优化,考察了微丸的粉体学性质及不同包衣增重微丸的体外释放实验。结果制得的布地奈德微丸圆整度高、收率高、体外释放度好。结论本方法制备工艺简单易行,重现性好,值得进一步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健康受试者单剂量口服两种泮托拉唑钠肠溶片的人体药动学与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两种制剂两周期随机交叉试验设计,HPLC-UV法测定20名男性健康受试者单剂量口服40mg国产泮托拉唑钠肠溶片和进口泮托拉唑钠肠溶片后泮托拉唑的血药浓度。采用非室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AUC,Cmax对数转换后进行方差分析并计算90%可信区间。结果国产和进口泮托拉唑钠肠溶片的药动学参数分别为:Cmax(3610±956),(3466±1209)ng·mL^-1,tmax(3.00±0.40),(3.00±0.46)h,AUC0–t(8140±5065),(8390±5474)ng·h·mL^–1,AUC0–∞(8293±5094),(8625±5606)ng·h·mL^–1。t1/2(1.61±0.28),(1.85±0.27)h。结论国产和进口泮托拉唑钠肠溶片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罗军波  余洛汀  郑强  柯潇 《中南药学》2013,(10):735-738
目的研制埃索美拉唑镁肠溶微丸并对其产品质量进行评价。方法用挤出滚圆工艺和流化床包衣法制备埃索美拉唑镁肠溶微丸,并对产品质量进行评价来进行处方和工艺的优化。结果所制得的微丸制剂在人工胃液中耐酸力良好,在人工肠液中的释放迅速且完全。结论有效解决了埃索美拉唑镁的稳定性问题,而且制备工艺简单可行,重现性良好,有望进行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6.
陈丹秋 《安徽医药》2016,20(6):1061-1064
目的:筛选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处方进行并考察其稳定性。方法:采用挤出滚圆和流化床包衣工艺制备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进行载药微丸处方优化,按选定的处方制备微丸,进行隔离层和肠溶层包衣,包衣后将微丸灌装胶囊,成10mg规格,对制备的胶囊进行加速试验确定其稳定性。结果:制备的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含量,有关物质,释放度较好,加速条件下质量稳定,稳定性较好。 结论:本工艺简单可行,样品稳定性良好,可作为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的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17.
在前期分别制备阿司匹林和埃索美拉唑镁肠溶微丸的基础上,本试验设计了共载阿司匹林-埃索美拉唑镁肠溶微丸。首先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含阿司匹林的丸芯,然后用流化床底喷包衣法,依次包隔离层Ⅰ、埃索美拉唑镁、隔离层Ⅱ和肠溶衣层,最终制得共载阿司匹林-埃索美拉唑镁的肠溶微丸。体外释放结果表明,该微丸中2种药物在0.1 mol/L盐酸中2 h内的累积释放率小于5%;随后在pH 6.8磷酸盐缓冲液中,15 min内阿司匹林和埃索美拉唑镁的累积释放率为(5.9±1.1)%和(78.5±1.4)%,60 min时为(77.4±3.3)%和(83.5±1.9)%。大鼠体内药动学结果表明,埃索美拉唑镁和阿司匹林的代谢产物水杨酸的tmax、AUC0→∞、cmax、MRT0→∞分别为(1.50±0.00)和(3.50±0.50)h、(15.73±2.50)和(1158.39±73.73)mg·L^-1·h、(2.89±0.09)和(75.13±2.14)mg/L、(8.30±1.30)和(11.68±0.60)h。本试验所得共载药微丸中埃索美拉唑镁在pH 6.8介质中能快速释药,阿司匹林则经一定时滞后再释放,有利于发挥两药协同作用,减轻阿司匹林长期应用对胃肠道的刺激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方法:采用多功能制粒包衣机制备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并且通过粒度分布、脆碎度、含量、有关物质、耐酸力和释放度对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进行质量探讨。结果:所得肠溶微丸16~24目,质量均一,耐酸力95%,释放度90%。结论:采用离心造粒法成功地制备了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备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方法: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在空白丸芯上依次包以主药层、隔离层和肠溶层,制备成兰索拉唑肠溶微丸,将肠溶微丸装入普通胶囊制成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并考察3批制剂的载药率及在人工肠液和人工胃液中的释放情况。结果:所制微丸圆整度高,外观亮泽,载药均匀、载药率高(平均值在96%以上),包衣效果好;其在人工肠液中45min的体外累积释放率大于(94.3±0.76)%,在人工胃液中2h的释放量小于(6.2±1.6)%。结论:所制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工艺可行,重现性良好,质量稳定可靠,具有良好的体外释药性和耐酸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