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政  苗胜 《实用骨科杂志》2012,18(6):532-534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ar 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FLLDH)的术式选择并观察其术后疗效。方法选取自2005年1月至2007年2月间收治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7例为椎间孔型,椎间孔型合并椎间孔外侧型1例,椎间孔外侧型3例。分别采用经半椎板—关节突关节切除入路及经小关节突外手术入路治疗。结果 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4~18个月,平均9个月。根据Macnab分级,优9例,良1例,总优良率91%。结论采用经半椎板—关节突关节部分切除入路及经小关节外入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效果较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外侧合并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方法 2007年5月-2009年11月在本院经手术证实的11例后外侧合并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椎板、峡部及关节突切除、单侧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结果本组11例,均经椎板、峡部及关节突切除、单侧固定融合手术治疗,随访3~24个月,平均12个月。采用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9例,良2例,可无,差无。优良率为100%。结论经椎板、峡部及关节突切除途径、单侧固定融合手术是治疗后外侧合并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椎间孔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18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研究椎间孔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方法:对18例椎间孔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棘突椎板切除术3例,单侧显露棘突悬留式腰椎管扩大术加一侧部分关节突切除术4例,单侧显露棘突悬留式腰椎管扩大术加一侧关节突全部切除8例,经腹膜外前路椎间盘切除术3例。结果:本组18例经6 ̄48个月随访,总优良率达83.3%。结论:椎间孔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较重,多数需手术治疗,应根据CT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为合理的手术方式。总结复习8例病人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和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 5例行关节突外侧开窗式椎间盘除术。3例合并有侧隐窝狭窄行关节突内侧部分切除减压加关节突外侧开窗椎间盘除术。结果 术后随访未见复发和腰椎不稳。优4例。良4例。结论 对于单纯的极外型椎间盘突出。采用小关节突外侧开窗,术中只切除少量的关节突和椎板峡部骨质;对合并有侧隐窝狭窄或椎管内椎间盘突出。采用小关节内侧部分切除,加小关节外侧开窗椎间盘除术式。保留部分关节突和椎板峡部。这两种术式均既处理了病灶。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骨性结构,对维持术后腰椎的稳定性和防止慢性腰痛的发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前路腹膜外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极是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方法:对6例需行椎间植骨融合及不宜取后路术式的极外侧腰椎间盘估出症患者取前路腰外术式。结果;6例均得到1~3年随访,全部恢复原工作,除2例劳累后出现轻度腰痛及下肢胀感外,无复发及严重并发症。X线示3例行椎间植骨者均融合。结论:前路腹膜外术式对腰椎稳定性干扰小,术后并发症少,故认为对存在手术适应证的极外侧型是盘突出症是一种优良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前绝大多数同行将椎间孔型和椎间孔外型椎间盘突出称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低,近五年来,我院手术9例均为向上移位的椎间孔内突出并出口区、椎间孔外突出者。手术方法:采用关节突外侧入路联合椎管内开窗髓核摘除术。  相似文献   

7.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外科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方式的临床手术策略和适应证选择。方法 2000年1月至2006年10月,对52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微创外科手术治疗。男29例,女23例;年龄21-67岁,平均41.5岁。病史2个月~3.8年,平均9.5个月。椎间孔内型(Ⅰ型)32例,椎间孔外型(Ⅱ型)11例与混合型(Ⅲ型)9例。L2-3 1例,L3-4 5例,L4-5 37例,L5S1 9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腰椎正、侧位X线检查和CT扫描,对部分患者还辅以脊髓和腰椎间盘造影、CTM和MR检查。分别采用YESS经侧后路椎间孔入路椎间盘摘除、椎间孔扩大成形术25例,METRx后路经横突间入路腰椎间盘摘除术13例,X—Tube后路经小关节突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4例。结果 52例患者经平均13.5个月随访,疗效按照疼痛视觉类比评分法(VAS)和Nakai分级评定。结果表明3种微创术式均能显著改善患肢放射性疼痛(P〈0.05):术后优良率分别为:YESS手术84.0%,METRx手术84.6%和X—Tube手术92.9%:3组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比较:YESS术的麻醉方式最简单、手术时间最短和创伤最小,特别适于单纯Ⅰ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METRx术特别适于单纯Ⅱ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而X—Tube术适于伴有腰椎退行性失稳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结论 临床上应依据腰椎间盘突出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微创外科术式。  相似文献   

8.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的分析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原因及再手术方式。方法:对本院1986~2001年间13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治疗及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再手术原因:误漏诊4例,术中定位错误2例,同一间隙椎间盘再突出2例,手术方法不当及不彻底5例。13例再次手术治疗。平均随访25个月。疗效优10例,良2例,可1例。结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应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做出术前诊断及准确定位,根据其不同类型采用与其相应的术式,可避免再手术。  相似文献   

9.
应用METRx椎间盘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Li CH  Liu SL  Huang DS  Ding Y  He JM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4):235-237
目的总结应用METRx椎间盘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2月至2002年12月,采用METRx椎间盘镜行髓核摘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4例,均为单间隙突出,其中男性10例、女性4例,年龄41-55岁,平均49岁。突出间隙:L4,5 6例、L5-S1 8例。突出类型:椎间孔突出型6例,椎间孔外侧突出型8例。结果14例随访12—46个月,平均26.5个月。疗效:优10例、良3例、可1例。术后4例遗留感觉障碍,无神经根损伤、椎问盘炎、硬膜囊撕裂、椎间盘突出复发等并发症。结论应用METRx椎间盘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创伤小、神经根减压彻底和术后恢复快,适用于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和术中仔细的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经峡部外缘入路手术治疗特殊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峡部外缘入路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Ⅰ组)和2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Ⅱ组)采用经峡部外缘入路手术治疗,手术不破坏小关节突的功能结构。结果10例均顺利手术摘除髓核,Ⅰ组8例中7例术后即刻根性痛症状消失,随诊结果,优良率为87.5%。Ⅱ组2例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恢复原来轻工作。结论只要解剖层次清楚,经峡部外缘入路手术适用较广泛,显露清楚,创伤小,不扰动椎管内神经和不影响腰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李明全,袁志,陈拱诒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国内报道甚少。此型腰椎间盘突出位于侧隐窝外侧、椎间孔、甚至椎间孔外。临床表现为典型的本间隙神经根受压症状 ̄[1]。手术中切除骨质范围较一般腰椎间盘突出为大,包括椎板、椎间孔和大部分关节突...  相似文献   

12.
显微内镜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介绍显微内镜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16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内型7例,椎间孔外型9例)接受显微内镜手术。5例椎间孔内型采用常规显微内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入路,切除部分椎板、椎弓峡部和小关节。2例椎间孔内型采用经关节突入路,使用X-tube工作通道,切除大部分关节突。9例椎间孔外型采用横突间入路,工作导管置于横突间,部分切断横突间韧带。所有手术均需找到受压神经根并松解,切除突出椎间盘。结果术后平均随访8·3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结果,优12例,良3例,可1例。平均住院日13·8d,平均手术时间78min,平均术中出血68ml。结论显微内镜手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小切口和组织损伤轻的优点,能够充分直接探查松解神经根压迫。  相似文献   

13.
椎间盘镜治疗椎间孔外突出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椎间盘镜治疗椎间孔外侧突出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椎间盘镜经椎旁肌小关节外侧入路治疗16例椎间孔外侧突出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完成神经根探查、减压和髓核摘除,疗效按Macnab标准评估.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41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70 mL,全部患者经平均15个月随访,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2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不同部位的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11例,按突出部位分为椎间孔内型和椎间孔外型椎间盘突出,椎间孔内型椎间盘突出采用后路关节突切除,切除椎间盘、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椎间孔外型椎间盘突出采用经横突间入路单纯椎间盘切除术。结果横突间入路进行椎间盘切除平均手术时间50min,平均出血量180ml;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平均出血量330ml,平均手术时间120min。所有患者术后下肢疼痛症状均明显减轻或消失,神经根牵拉试验正常。经过平均术后12个月的随访,除2例术前部分肌力恢复不良外,其余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据不同的突出部位分为2种类型,适宜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12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2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2例中L3-4例、L4-58例,L5-S13例,极外侧突出的腰椎间盘累及上一节段腰神经根。12例均手术证实,其中7例经峡部外缘手术途径摘除。术后11例症状显著改善,1例部分改善。结论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累及上一节段腰神经根。峡部外缘入路途径具有显露清楚、出血少、不影响脊柱稳定性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原因及再手术方式.方法:对本院1986~2001年间13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治疗及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再手术原因:误漏诊4例,术中定位错误2例,同一间隙椎间盘再突出2例,手术方法不当及不彻底5例.13例再次手术治疗.平均随访25个月.疗效优10例,良2例,可1例.结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应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做出术前诊断及准确定位,根据其不同类型采用与其相应的术式,可避免再手术.  相似文献   

17.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手术治疗经CT诊断的4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 4例患者经6个月-4年随访效果优良。结论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以CT扫描确诊率较高,一经确诊,手术治疗为首选。  相似文献   

18.
腰椎间盘突出症极外侧型少见,我院1997年1月收治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例,且合并同侧同间隙椎管内突出,对其行扩大开窗加椎间孔内推拨腰椎间盘摘除术,手术完成顺利,报告如下。患者男,55岁,农民。因左侧腰腿痛、左下肢麻木、跛行3个月,加重1周于1...  相似文献   

19.
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分型与手术方法选择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并分型,探讨各型特点、术式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作者对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CT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可参照椎弓根位置,将其分为2型:Ⅰ型:椎间孔型,Ⅱ型:椎间孔外型。Ⅰ型中又将椎间盘突出近椎间孔内侧口或外侧口者分为Ⅰa、Ⅰb2个亚型。Ⅰa型手术取椎板间入路,Ⅰb、Ⅱ型取椎板侧方入路,部分合并后外侧椎间盘突出者同时行椎板开窗。Ⅰb、Ⅱ型如合并椎体滑脱或不宜从后路手术者取前侧腹膜外术式。结果:手术治疗16例,经3个月~3年随访,结果参考Nakal分级示优10例,良5例,总优良率937%。结论:依据CT分型,合理选择术式,使手术具有创伤小,效果好,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后外侧与极外侧突出并存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临床常见病,大多数为后外侧突出型,极外侧突出型较少见,而后外侧和极外侧突出同时存在更为少见。我院自2004年3月~2009年12月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84例,手术治疗445例,发现后外侧和极外侧突出并存者6例,经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