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正常及脱位髋关节X线片进行处理。了解髋臼的形态变化。方法 先天性髋脱位经手法复位患儿33例,共49髋,男12例,女21例;单侧脱位17例,双侧脱位16例(其中22髋随访期间行切开复位,故将该22髋删除)。以单侧髋脱位患者的对侧正常髋关节为对照组(17髋),手法复位后髋臼发育良好组为19髋,髋臼发育不良组为8髋,将复位前后各时期髋关节的正位X线片输入计算机,并叠加在一起,计算髋臼的横向生长速度、纵向缎斜速度及其比值。结果 髋臼横向生长与纵向倾斜速度的比值分别是:对照组24.695,复位后发育良好组10.350,复位后发育不良组2.115,对照组的髋臼顶壁沿水平方向向外侧生长,6~8岁以后髋臼外侧缘逐渐向下方生长,手法复位后发育良好组6~8岁以后无骨臼外侧缘逐渐向下方生长。手法复位后髋  相似文献   

2.
1978~1983年,作者用手法复位改良蛙式石膏治疗小儿先天性髋脱位62例,对其中3岁以内的38例(48个髋关节)进行了12~16年的随访,复位成功者47个髋关节,成功率为97.9%,此法证明先天性髋脱位在手法复位后用既固定又活动的改良蛙式石膏固定治疗使发育不良的髋关节通过自我塑型改造恢复了正常的髋关节解剖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自行设计的蛙式架外固定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根据患儿脱位程度、脱位方向及年龄给予充分牵引 ,手法闭合复位 ,依据髋臼指数大小穿戴不同的蛙式架。结果 6 8例患儿经 8个月~ 4年观察随访 ,6 6例髋关节功能完全恢复 ,髋臼指数在正常范围 ,股骨头位于髋臼内 ,股骨头骨化核发育良好。 1例髋臼指数约 70°,骨化核明显较对侧小 ;1例发生后脱位。结论 蛙式架外固定治疗 3岁以内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操作简单 ,固定可靠 ,护理方便 ,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治疗后并发症的防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本文通过对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治疗后并发症出现的原因进行讨论分析 ,并提出防治方法 ,利于指导今后治疗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本组对 1983年以来获得随访的 40 0例 ( 5 71髋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治疗后并发症进行原因分析 ,其中手法复位治疗 178例 ( 2 76髋 ) ;手术复位治疗 2 2 2例 ( 2 95髋 )。结果 :本组发生髋关节再脱位 5 3髋 ,股骨头缺血坏死 77髋 ,髋关节僵硬 42髋。 1995年以后髋关节再脱位、股骨头缺血坏死、髋关节僵硬明显减少。结论 :3岁以下患儿 ,髋臼指数 >45°、Ⅲ°以上脱位者不适合手法复位。手法复位成功者 ,铝板衣固定时间不应超过 9个月。 8岁以上患儿术后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髋关节僵硬比例增高 ,股骨短缩、早期功能锻炼、CPM可减少头坏死及关节僵硬发生。髋臼造盖术时植骨量少、植骨高度不够可引起术后再脱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分析发育性髋脱位闭合复位后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响因素。方法随访1995年1月至2001年12月采用内收肌切断、手法闭合复位、改良蛙式石膏固定方法治疗的有完整资料的6~36个月发育性髋脱位患者193例282髋,并对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并发症的10例10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其与复位前年龄、脱位程度、髋臼指数的关系。结果采用Salter评分标准,6~12个月组股骨头坏死2例,12~24个月组4例,24~36个月组4例。复位前髋臼指数值40。以上4例,40。以下6例。所有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例复位前髋关节都是Ⅲ度脱位。结论内收肌切断、手法闭合复位、改良蛙式石膏固定方法对6~36个月发育性髋脱位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很好的降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复位前髋臼指数值的大小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关系不大,但大于2cm的高度脱位是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内收肌切断、手法闭合复位、改良蛙式石膏固定方法治疗18~36个月婴幼儿发育性髋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hip,DDH)的远期效果。[方法]随访1993年1月~2001年12月在本院采用内收肌切断、手法闭合复位、改良蛙式石膏固定方法治疗有完整资料的18~36个月DDH患儿156例232髋,其中Ⅰ度77髋,Ⅱ度95髋,Ⅲ度60髋,随访时间为5.5~14.5年,平均9.2年,并对全部病例进行影像学检查和髋关节功能评价。[结果]根据周永德发育性髋脱位疗效评价标准,本文195髋复位满意,优良率为84.05%,9例发生股骨头坏死;术前平均髋臼指数(AI):复位成功髋(35.34°±5.95°),失败髋(44.51°±5.32°),成功髋复位前AI均数明显小于失败髋均数;Ⅰ度优良率为84.41%,Ⅱ度优良率为85.21%,Ⅲ度优良率为81.67%。[结论]内收肌切断、手法闭合复位、改良蛙式石膏固定方法对18~36个月DDH患儿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复位前AI值的大小对于DDH保守治疗方法的选择和远期疗效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脱位程度不是能否采用手法复位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残余髋臼发育不良的临床特点及其术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髋臼发育不良通常分为2种:(1)没有髋关节脱位的髋臼发育不良,由于无临床症状,直到多年后走路出现疼痛摄X线片才被发现;(2)髋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术后出现的残余髋臼发育不良;约占髋脱位复位后的20%~50%,这是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值得重视的问题。髋臼发育不良是致残的主要因素。早期发现、合理治疗,杜绝髋臼发育不良的病理进展,以期提高和改善髋关节质量,防止或延迟骨关节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3岁以下先天性髋脱位,都采用非手术治疗。我院从1978年1月至1987年10月采用全麻下经皮内收肌切断,手法复位蛙式石膏或铝板固定治疗先天性髋脱位共290例407个髋。男49例,女241例。双侧117例,左侧109例,右侧64例。手法复位失败者43例44个髋,  相似文献   

9.
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髋臼重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Shen B  Pei FX  Yang J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6):1001-1005
目的 总结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和功能障碍的经验。方法  1998年 4月至 2 0 0 2年 4月 ,对 96例 112髋 (双侧 16例 )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 ,半脱位 73髋 ,低位脱位 18髋 ,高位脱位 2 1髋。髋臼侧均采用真臼位置重建 ,其中骨水泥固定 16髋 ,非骨水泥固定 96髋 ,植骨 11髋 ;采用常规置换 83髋 ;磨削加深髋臼后 ,安置小号髋臼假体 2 7髋 ;髋臼外上缘自体股骨头植骨加深髋臼后 ,安置小号髋臼假体 2髋。结果 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 ,未发生感染或血管神经损伤 ,患肢长度平均延长 1 7cm。随访 85例 98髋 ,平均随访 3 5年 ,关节疼痛缓解 ,活动功能满意 ,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 33 9分恢复到平均 89 3分 ,无假体松动和翻修病例。X线片显示 ,关节假体位置正常 ,人工髋臼的平均外展角4 4° ,宿主骨对臼杯的平均覆盖率为 96 6 % ,金属臼杯与宿主髋臼之间未见透光线 ;11髋髋臼侧植骨病例中 ,植骨块与宿主骨愈合良好 ,未见骨吸收现象。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的有效方法 ;术前应充分考虑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原发及继发性病理改变 ,尽可能在真臼位置重建髋臼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7):1557-1562
[目的]通过MRI观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hip,DDH)患儿病变髋软骨性髋臼是否存在过度前倾,测量不同年龄组正常儿童的软骨性髋臼前倾角(articaginous acetabular anteversion,CAA)并分析其发育演变。[方法]回顾性收集55例DDH儿童和222例正常儿童的髋关节MRI影像学资料。病例组:男22例,女33例;年龄660个月,平均19个月。共有73例脱位髋、9例半脱位髋、10例发育不良髋和18例未受累髋。对照组:男132例,女90例;年龄3个月60个月,平均19个月。共有73例脱位髋、9例半脱位髋、10例发育不良髋和18例未受累髋。对照组:男132例,女90例;年龄3个月15岁,平均6.2岁。共444例正常髋,并以患者年龄(岁)为单位分为15个亚组。通过MRI测量各组髋关节的CAA,统计学分析对比病例组和对照组以及对照组各组间CAA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DDH儿童脱位与半脱位髋关节的CAA均大于未受累髋关节和正常儿童髋关节的CA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DH儿童脱位髋关节CAA大于发育不良髋关节的CA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儿童髋关节CAA在不同年龄组间不存在相关性(r<0,P>0.05)。所有病例均未发现髋臼后倾现象。[结论]DDH儿童脱位与半脱位髋关节的CAA是存在过度前倾的;正常的CAA在人们出生时就已完全形成,并且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明显改变。作者认为CAA更能反映髋臼的真实前倾角,采用MRI对DDH患儿的软骨结构进行评估可用于指导DDH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用改良蛙式石膏固定方法治疗发育性髋脱位(DDH)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内收肌切断、手法闭合复位、改良蛙式石膏固定方法治疗DDH患儿193例282髋,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5年6个月~11年6个月,平均(8±3.2)年。参照周永德等发育性髋脱位疗效评价标准,239髋复位满意,远期优良率为84.8%。根据Salter评价标准,有10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结论改良蛙式石膏固定方法治疗DDH具有操作简单、住院时间缩短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固定后护理很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手法牵引复位结合可调式支架固定治疗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5月~2013年10月来本院就诊的30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幼儿共40髋,男5例(7髋),女25例(33髋);年龄1~3岁,经前期患肢伸直位皮肤牵引,然后采用手法牵引复位,分三期采用可调式支架固定治疗。[结论]采用手法牵引复位结合可调式支架固定治疗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应用内收肌切断、手法闭合复位、改良蛙式石膏固定方法治疗6~36个月婴幼儿发育性髋脱位的价值与适应证.[方法]随访1995年1月~2001年12月有完整资料的6~36个月DDH患儿193例282髋,根据开始治疗时间分为6~12个月、13~24个月和25~36个月3组,按照复位前髋臼指数和脱位程度进行分类,比较不同髋臼指数、脱位程度与治疗结果的关系.最后随访时间为5.5~11.5年,平均8年.[结果]根据1993年全国小儿髋关节会议通过的周永德发育性髋脱位疗效评价标准,本文239髋复位满意,优良率为84.8%,其中6~12个月组优良率为88.9%,13~24个月组和25~36个月优良率分别为85.3%、80.4%,3个年龄段优良结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所有病例AI均大于30°,其中30°~35°组和36°~40°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0.9%、87.6%,而>40°组的优良率为74.1%,前两组间优良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40°组比较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前Ⅰ度、Ⅱ度、Ⅲ度脱位的远期优良率分别为86.5%、84.9%、82.5%,3组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共10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复位前脱位程度均为Ⅲ度.[结论]内收肌切断、手法闭合复位、改良蛙式石膏固定方法对6~36个月DDH患儿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3岁以下开始治疗年龄对优良率的影响不大;复位前AI值小于40°优良率高;脱位程度对治疗优良率影响不大,但>2 cm的高度脱位是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后股骨近端形态改变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采取闭合复位的DDH患儿258例,其中106例(160髋)获得随访;年龄6~36个月,平均16.9个月。其中男12例,女94例,左侧脱位34例,右侧脱位18例,双侧脱位54例。脱位程度按Tnnis分型:Ⅰ型23髋,Ⅱ型81髋,Ⅲ型31髋,Ⅳ型25髋。所有患儿均随访2~11年,平均5.1年。所有患儿术前均行双下肢悬吊牵引4~24 d,平均13.4 d。全麻下行经皮长收肌腱切断、手法复位后动力蛙式石膏固定3个月,外展支具固定3个月。采用Bucholz-Ogden分型评价闭合复位后股骨近端形态改变。对DDH患儿性别、年龄、脱位程度、牵引时间、复位后固定时间、复位前骨化核出现与否、家族遗传史、胎位、复位前是否能行走等多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这些因素与闭合复位后股骨近端形态改变的相关性。[结果]在获得随访的160髋中有31髋发生股骨近端形态改变(19.4%),其中Bucholz-OgdenⅠ型27髋(16.9%),Ⅱ型2髋(1.25%),Ⅲ型1髋(0.625%),Ⅳ型1髋(0.62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复位时患儿年龄(OR=7.006,P<0.01)、脱位程度(OR=5.116,P<0.001)、牵引时间(OR=0.261,P=0.023)及复位后固定时间(OR=3.991,P=0.03)与闭合复位后股骨近端病理形态改变存在明显相关性。而患儿性别、复位前骨化核出现与否、家族遗传史、胎位、复位前是否能行走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复位前的皮牵引时间14~24 d有助于减轻股骨近端形态的病理改变,复位时患儿年龄越大、脱位程度越高、复位后固定时间越长,股骨近端形态病理改变越严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的原因,探讨减少和避免再脱位的对策。[方法]2011年7月~2015年7月,本院经手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患儿31例(31髋),男9例,女22例,初次手术年龄20个月~10岁1个月,平均(31.21±10.33)个月。对所有患儿进行3D CT影像检查,综合分析再脱位原因。针对具体病理进行翻修术,包括切开复位Salter截骨16髋,其中同时行股骨短缩手术者12髋;切开复位加Pemberton截骨13髋,其中同时行股骨短缩手术者11髋;切开复位加Chiari截骨者2髋。对翻修手术的效果进行临床与影像分析。[结果]再脱位原因包括:11髋内收肌紧张,8髋髂腰肌未切断,7髋关节囊内盂唇内翻,6髋内侧关节囊未彻底松解,11髋臼底脂肪纤维组织填充;10髋髋臼指数45°,2髋后方骨质缺损。13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髋严重变形伴短颈,5髋颈干角160°,7髋股骨颈前倾角40°。31例(31髋)再手术复位成功率100%。随访25~72个月,平均(35.33±11.24)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Mckay临床评估标准,优25髋,良4髋,可2髋,优良率93.55%。影像检查显示中心性复位29例,残留髋臼发育不良1例,新发生股骨头坏死1例。[结论]手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的主要原因包括:术中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处理不当、手术指征及术式掌握不当、手术操作不规范及年龄等因素。只有遵循个体化的治疗原则,获得术中股骨头与髋臼稳定的同心圆复位,才能避免再次脱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党馥珍 《中国骨伤》2001,14(7):424-425
1994~ 1998年期间 ,共收治髋关节后脱位患者 6 3例。经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 ,效果优良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6 3例均为男性 ;除 1例为高龄外 ,均为青壮年。高处坠落伤 2 7例 ,车祸撞击伤 36例。此情况与过去 2 0年的情况比较有很大的改变 :过去髋脱位以坠落伤为主。合并髋臼后缘骨折 13例 ,股骨头骨折 5例 ,股骨颈骨折 5例。2 治疗方法2 1 髋关节后脱位的牵引、手法复位及手术治疗 对单纯性髋关节后脱位 ,及时在麻醉牵引下 ,施行髋关节后脱位的手法复位。方法 :使患者仰卧屈膝屈髋位。助手固定骨盆 ,术者在牵引股骨干的情…  相似文献   

17.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与关节松弛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和关节松弛之间是否相关.[方法]对2006年1~12月之间于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就治的176名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和192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研究.患者年龄6个月~15岁之间,平均年龄3.54岁,其中男23例,女153例;正常对照组年龄为4个月~1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7岁,其中男33例,女159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诊断依据为:小儿骨科专业医师的查体,骨盆正位像放射线所见和髋关节超声影像学所见.关节松弛的诊断依据为Wynne Davies提出的关节松弛评定标准.所收集数据进行χ2检验,以及Spearman检验.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视为统计学上显著差异.[结果]176名DDH患者中,3分以上患者有107名,总比率为60.80%,192例正常对照组中关节松弛总比率为28.15%,二者之间的差异经组间比较、χ2检验P<0.005,差异显著.各不同年龄组的关节松弛发病率经Spearman检验P>0.50,可见年龄与关节松弛发病率无相关性.56人最初采用内收肌切断、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术治疗,其中16人术后复查出现脱位,手法复位成功率为71.43%,较其他报道明显为低.30髋采用髋臼成形、股骨近端旋转截骨术治疗,3髋(10%)术后出现髋关节僵硬,较本科既往统计的手术后髋关节僵比率20.4%(87/429)明显为低.还有3髋(10%)在术后2年随访中仍有髋臼发育不良需要再次手术治疗,与其他报道差异不明显.[结论]关节松弛与髋关节发育不良有明显相关性,关节松弛对DDH患者手法复位和切开复位均有影响,不论是在DDH术前患者的情况评估方面,还是在DDH术后患者预后的判断方面,关节松弛现象都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普通牵引床牵引双入路关节镜辅助治疗难复性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的手术技术与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2月对5例(5髋)难复性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行关节镜辅助治疗闭合复位术。采用护皮膜绷带协助固定患儿双下肢于普通牵引床牵引,前外及外侧双入路观察操作,镜视下切除肥厚的圆韧带、清理髋臼底部纤维脂肪组织,盂唇内翻者行外2/3放射状切开、松解缩窄关节囊及髋臼横韧带。清理完毕后关节镜监视下手法复位,双髋人类位石膏外固定,术后6~8周更换二期石膏。[结果]全部5髋在关节镜松解下复位成功。所有患儿随访18~36个月。安全角由术前的(16.54±4.85)°增至术后的(65.98±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头内侧化率由术前的(65.66±20.67)%增至镜下清理后的(106.45±15.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臼角由术前的(41.66±5.27)°降至末次随访时(27.43±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1例患者出现Kalamchi-MacEwen分型Ⅰ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残留有髋臼发育不良,其他患儿骺板内无骨桥形成,股骨头形状修复满意。[结论]普通牵引床牵引双入路关节镜辅助下髋臼清理闭合复位术是治疗难复性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通过3D打印技术明确髋臼发育不良类型选择最合适的髋臼成形术治疗脑瘫儿童髋关节脱位的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髋臼成形术治疗7例脑瘫儿童髋关节脱位,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3~8岁;左侧3例,右侧2例,双侧2例;2例髋关节半脱位,5例髋关节脱位。患儿术前均行骨盆-双股骨全长CT扫描。通过3D打印重建技术,判断髋臼发育不良类型:前侧2髋,前外2髋,外上1髋,后侧2髋,后外1髋,无发育不良1髋(未做髋臼成形术)。对8髋分别进行Pemberton,Dega和San Diego手术模拟,寻找最合适的手术方式并手术。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外移比例(migration percentage,MP),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中心边缘角(center-edge angle,CEA),Shenton线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的变化,并记录其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发生。7例患者获随访,时间18~24个月。8髋Ⅰ期行软组织松解+股骨近端内翻去旋转短缩截骨+髋关节复位+髋臼成形术;1髋Ⅰ期行软组织松解+股骨近端内翻去旋转短缩截骨+髋关节复位术。MP由术前的58%~100%降至末次随访时的0~17.9%。AI由术前的25.0°~47.6°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1.1°~25.3°。CEA由术前的0°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21.1°~48.5°。Shenton''线均由中断变为连续。其中5例GMFCS分级下降1级,2例无变化。结论:脑瘫儿童髋关节脱位中髋臼发育不良的类型多样,髋臼成形术适用范围也有差异,借助3D打印技术计算机模拟手术可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式并判断治疗效果,对脑瘫儿童髋关节脱位做到个体化、精准化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髋关节造影透视在闭合复位可调节支具固定治疗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中判断复位效果及指导治疗方案选择的作用。方法纳入自2011-06—2013-06诊治的60例(70髋)年龄为12~18个月的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均进行内收长肌和髂腰肌肌腱松解、闭合复位、三期可调节支具固定治疗,其中30例(36髋)闭合复位时采用髋关节造影联合安全角测量判断复位情况(造影组),而对照组30例(34髋)未进行髋关节造影。比较2组头臼内侧间距、髋关节固定外展角、髋关节复位后再脱位发生率。结果 60例均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造影组头臼内侧间距、髋关节固定外展角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组未出现髋关节再脱位,对照组3例(3髋)髋关节再脱位,但2组髋关节再脱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造影组5例、对照组1例切开髋关节行髋臼内软组织松解,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结论造影透视在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时能评估髋关节的解剖形态,了解有无软组织阻挡头臼同心圆复位,还可以指导髋关节支具固定的外展角度,具有操作简便、有效实用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