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抑郁是较常见的卒中后神经精神症状之一。在卒中发病后最初3个月内卒中后抑郁障碍(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累计患病率是27.3%[1],在最初1年内PSD的累计发生率为41.8%[2]。近半数PSD患者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康复,然而部分患者几个月后或2年内将成为重度抑郁患者,还有一部分患者抑郁症状变化不定[3]。与卒中后无抑郁症状的患者相比,有5个或以上抑郁症状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超过1.5倍,PSD患者在卒中后10年内死亡风险增加超  相似文献   

2.
<正>卒中(stroke)是突发性的脑部疾病,患者可因脑内动脉狭窄、闭塞甚至破裂导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和一过性/永久性脑功能损伤[1]。卒中后情感障碍是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而焦虑和抑郁又是卒中后情感障碍最常见的类型。急性卒中常并发焦虑障碍,发生率为40%~50%[2],而有1/3卒中后患者发生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3],国外Paolucci等[4]对卒中患者长期追踪观察发现,PSD的发生率为36%,轻度抑郁占80%。目前,  相似文献   

3.
<正>脑卒中是我国中国人群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1],而卒中后抑郁障碍(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国内文献报道PSD的患病率为20%50%,总体发病率较高,是影响功能恢复和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导致脑卒中患者残疾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50%,总体发病率较高,是影响功能恢复和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导致脑卒中患者残疾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4]。由于PSD患者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及康复,从而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应尽早对PSD给予干预治疗[5]。本文将探讨舍  相似文献   

4.
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脑卒中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卒中后一年内PSD的累积发病率在30%左右[1]。PSD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自责内疚、精力明显减退、睡眠障碍等。它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导致患者出现不良的心境体验和躯体功能障碍,同时还影响患者神经功能和肢体活动功能的康复,而且PSD患者的死亡率要比未患者高[2]。因此研究PSD发病的相关因素,阐明其发生发展规律,对于PSD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有实际意义。与PSD相关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下列几方面。1生物学因素1.1脑卒中的部…  相似文献   

5.
卒中后抑郁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卒中后抑郁(PSD)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总发生率为28%~80%,这主要取决于研究对象、诊断标准和观察时间等方法的不同[1]。研究[2]表明,PSD增加脑血管病的死亡率,阻碍神经及认知功能康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故对PSD及早诊断和治疗,可以减轻患者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1PSD的病因PS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单胺假说生物模型即中枢神经系统单胺缺乏一直被认为是抑郁症状的理论基础。然而,单胺假说似乎只是抑郁症状发病机制的一部分,因为主要作用于海马部位的一种5-羟色胺(5-HT)再摄取增强剂达…  相似文献   

6.
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状态3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脑卒中后抑郁 (PSD)为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 ,约占 5 0 %~ 6 0 % [1 ] ,早期发现抑郁或其他精神障碍 ,早期治疗 ,可以促进卒中的康复。从 1998年 6月起 ,我们应用帕罗西汀治疗PSD 36例 ,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按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进行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后抑郁障碍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近 1 0年来 ,脑卒中后抑郁障碍 (post- strokedepression,PSD)已引起国内神经科医师的关注 ,本文对此作一综述。作者单位 :2 10 0 2 9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1 命名目前比较混乱 ,如脑卒中后抑郁[1] ,脑卒中后重性抑郁 [2 ] ,脑血管病后抑郁 [3] ,脑卒中后抑郁症 [4 ] ,脑卒中后抑郁性神经症[2 ]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5] ,脑中风后抑郁情绪 [6] ,脑卒中后的抑郁障碍 [7] ,脑卒中后的抑郁症状 [8] ,脑血管意外伴发抑郁症状群[9] ,脑血管意外后抑郁症状群 [10 ]等。2 发生率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发生率大约为 30 %~70 % [2、3、7、9] 。…  相似文献   

8.
首发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研究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PSD)与卒中部位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340例经CT/MR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其中169例抑郁自评量表指数大于或等于0.5者为PSD组,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PSD与卒中部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脑梗死患者PSD的患病率为49.7%(169/340),其中额叶卒中患者PSD的患病率为66.7%,其他部位卒中患者PSD患病率为47.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1,P=0.02).分层及回归分析显示额叶卒中是卒中6个月内PSD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整年龄、文化程度、梗死类型、患高血压、患心脏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认知功能后,额叶卒中患者PSD的患病风险是其他部位卒中患者的2.42倍(P=0.02,RR=2.42,95%CI:1.17-5.03).结论 脑梗死患者PSD的患病率较高,额叶卒中患者在卒中后6个月内有更高的PSD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首发脑卒中患者第4周脑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的关系.方法 共调查127例患者,其中113例完成所有调查,将诊断为PSD的患者列为PSD组,其余患者为非PSD组.比较2组的卒中性质和卒中部位.结果 从卒中病灶发生的部位看,左侧病灶发病率(59.18%)高于右侧病灶(38.16%),前部病灶(50.85%)高于后部病灶(29.63%).皮层病灶(57.14%)高于皮层下病灶(33.80%).2组病灶数目比较,多灶患者PSD的发生率(59.68%)明显高于单灶患者(37.25%)(P<0 .05).卒中性质与PSD无明显关系(χ2=3.86,P>0.05).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存在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卒中后抑郁(PSD)2周及3个月的患病率与相关因素.方法 对257例急性卒中患者进行2周及3个月前瞻性随访,调查卒中2周及3个月PSD患病率及相关因素.结果 卒中2周PSD患病率为32.59%,其中轻型抑郁20.92%,重型抑郁11.67%.卒中3个月PSD患病率为42.68%,其中轻型抑郁19.87%,重型抑郁22.81%.卒中2周PSD相关因素是人格特质中的内向特质(P=0.000)、是否合并有糖尿病(P=0.000)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00).卒中3个月PSD相关因素是急性期已经诊断PSD(P =0.000)及前循环卒中(P=0.04).结论 PSD患病率较高.卒中2周PSD发生与内向人格特质、合并糖尿病及神经缺损有关,3个月发生与急性期PSD及前循环卒中有关.  相似文献   

11.
<正>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 s sion,PSD)是指发生于卒中后,表现为一系列抑郁症状和相应躯体症状的综合征,是卒中后常见且可治疗的并发症之一,如未及时发现和治疗,将影响卒中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回归社会的能力。最近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PSD在卒中后5年内的综合发生率为31%~([1])。PSD可以发生在卒中后急性期(1个月),中期(1~6个月)和恢复期(6个月),发生率分别为33%、33%和34%~([2])。大量研究发现,PSD与卒中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不仅可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神经  相似文献   

12.
卒中后抑郁与神经功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卒中的临床表现除有各种躯体症状外,还伴有情感障碍,其中以抑郁状态较为多见,常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康复。有资料表明,卒中后抑郁的存在常常可以加重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多在30%~50%不等[1]。为探讨脑卒中后抑郁与神经功能缺损及康复之间的关系,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卒中后伴发抑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探讨老年人卒中后抑郁状态(PSD)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和用药情况。方法 对60例老年卒中患者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对符合老年人PSD诊断的26例患者给予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治疗,疗程3个月,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后用HAMD减分率判断疗效。结果 老年人卒中患者PSD发生率为43.3%,其中以轻中度抑郁为主,占22/26;老年人PSD的临床特点是性格内向,易疲劳、认知功能障碍、情绪低落、失眠,无昼夜变化。治疗后第1个月痊愈3例,显进6例,进步14例,无效3例(P<0.05);第2个月痊愈10例,显进13例,进步2例,无效1例(P<0.01);第3个月痊愈20例,显进5例,进步0例,无效1例(P<0.01),疗效显著。结论老年人PSD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在治疗卒中的同时应积极治疗抑郁状态;SSRI类药物较适合老年PSD患者。  相似文献   

14.
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的血浆、脑脊液单胺类神经递质测定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目的 探讨卒中后抑郁状态与血浆、脑脊液单胺类递质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压液相色谱仪 ,测定 32例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30例卒中后无抑郁状态患者及 2 8名正常人的血浆、脑脊液单胺类递质水平 ,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血浆、脑脊液中单胺类递质水平[多巴胺 (DA) =(2 6± 0 4) μmol L ,(2 0± 0 3) μmol L ;去甲肾上腺素 (NE) =(0 19± 0 0 6 ) μmol L ,(0 14± 0 0 6 ) μmol L ;5 羟色胺 (5 HT) =(1 0 9± 0 30 ) μmol L ,(0 6 0± 0 12 ) μmol L]低于卒中后无抑郁组 [DA =(3 2± 0 5 ) μmol L ,(2 6± 0 4) μmol L ;NE =(0 31± 0 12 ) μmol L ,(0 2 8± 0 0 8) μmol L ;5 HT=(1 31± 0 40 ) μmol L ,(1 11± 0 40 ) μmol L]及正常对照组 [DA =(2 9± 0 5 ) μmol L ,(2 2± 0 6 )μmol L ;NE =(0 2 7± 0 70 ) μmol L ,(0 2 3± 0 0 8) μmol L ;5 HT =(1 19± 0 30 ) μmol L ,(0 88± 0 0 7)μmol L],而大脑左侧及前部卒中患者的血浆、脑脊液中单胺类递质水平低于其它卒中部位患者 (P <0 0 5 ) ,脑脊液单胺类递质水平与抑郁程度呈负相关 (P <0 0 5 )。结论 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生与血浆、脑脊液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首次脑梗死(CI)患者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组的首次CI患者156例,根据发病7d、14d、3个月、6个月、1年,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分为卒中后抑郁(PSD)组和非PSD组,对首次PSD患者探讨PSD发生率,分析其独立变量,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1)156例首次CI患者完成了随访,PSD的发生率为33.97%(53/156),在7d、14d、3个月、6个月、1年时确诊PSD例分别为:6、10、18、7、12例;(2)中、重度PSD组改良的Rankin量表(m RS)评分均较同期非PSD组升高;(3)41~60岁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大于20分是首次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首次CI患PSD的发生率为33.97%;41~60岁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大于20分是首CI患者卒中后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卒中后抑郁与脑损伤部位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的脑损伤部位与脑卒中后抑郁病变的关系,探讨PSD的现况以及对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09月~2011年09月期间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300例,通过颅脑CT或MRI进行卒中病灶定位,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对卒中患者在发病14±2d及90±7d进行抑郁及程度的评价。对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如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40例脑卒中患者合并PSD,总发生率为46.67%,其中轻中度抑郁占46.00%,重度抑郁占0.67%;多发性、左侧半球、额颞叶、基底节区脑卒中患者PSD发生率高。结论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越高,其患抑郁的程度也就越高。PSD发生与卒中类型无关,而与卒中部位、卒中残疾程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卒中后抑郁(PS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10—2018-10期间在湖南省脑科医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0例,收集病史资料及NIHSS评分,并跟踪观察1个月,以中国精神障碍诊断和分类标准第3版(CCMD-3)的抑郁诊断标准诊断PSD,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评估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将研究对象分为非PSD组(HAMD评分≤6分)和PSD组(HAMD评分7分),再将PSD组进一步分为轻度抑郁亚组(HAMD评分7分且≤16分)、中-重度抑郁症亚组(HAMD评分≥17分)。计算PSD患病率,并分析影响PSD患病率的相关因素(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房颤、吸烟、饮酒、既往有无脑卒中史),以及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HAMD评分)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后1个月内PSD的患病率为34.0%(51例),其中轻度抑郁症状患者占64.7%(33例)。PSD组既往脑卒中史的构成比(83.3%)显著高于非PSD组(30.3%;P0.05)。PSD组NIHSS评分与HAMD评分具有相关性(OR=5.231,95%CI=1.204~10.154,P=0.01)。结论 PSD以轻度抑郁症状为主,既往有脑卒中病史者患病率高,且NIHSS评分与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NIHSS评分越高,PSD患病几率越大。  相似文献   

18.
<正>卒中后抑郁障碍(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与脑卒中相关的常见并发症,发病率为25%~79%~([1]),联合统计卒中患者患病率约为33%~([2]),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3])。目前认为星形胶质细胞参与卒中后抑郁障碍的发生。本文就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星形胶质细胞功能变化予以阐述。一、PSD发病机制PSD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其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脑组织中代谢因子的干预,认知功能的损害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特征和西酞普兰的疗效。方法:65岁以上首次发作的老年脑卒中患者230例,于卒中15天后进行日常生活能力(ADL)、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明智能量表(MMSE)评估,对伴有卒中后抑郁的患者给予西酞普兰治疗,3个月后随访,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经随访评估合并PSD患者90例,占39.1%;PSD的发生率与卒中类型无关;脑叶和左侧半球与PSD发生具有相关趋势(OR>1,P=0.10);抑郁组与无抑郁组患者ADL及MMSE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抗抑郁治疗后,西酞普兰组患者的抑郁症状逐渐好转,HAMD及ADL评分明显改善。结论:PSD的发生率高达39.1%;PSD对ADL和MMSE可产生明显影响;西酞普兰治疗PSD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卒中后抑郁及其治疗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探讨百优解抗抑郁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急性脑卒中患者132例(脑梗死78例,脑出血54 例),分别在病程2周、1月、3月、6月、12月行PSD诊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评分,同时完成Zung’s 抑郁自评量表( SDS)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结果 (1)脑卒中患者中约44.70%出现抑郁症状;(2)卒中类型和性别与PSD发生率无相关性(P>0.05);(3)PS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程度有关。(4)PSD与病变部位、病灶大小、病灶半球利性均无相关性(P >0.05);(5)百优解能明显改善病程3、6 月时神经功能缺损,病程12月时不仅抑郁症状减轻,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轻尤为显著。结论 卒中后抑郁是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常见的长期并发症,并可影响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速度和程度。抗抑郁治疗能在抑郁症状明显改善的同时,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