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基于构件和DSSA(Domain—Specific Software Architecture)的领域工程使软件产业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它实现了需求复用、设计复用和代码复用,作为一种现实有效的软件开发方法已受到各个领域的广泛重视。本文介绍了领域工程的基本概念,以及领域工程中应用系统的基本开发过程,同时探讨了电子战系统控制领域的领域特定软件架构(DSSA)及其基本构件。  相似文献   

2.
面向对象领域设计中的变化性处理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陈兆良  王千祥  梅宏  杨芙清 《电子学报》2001,29(11):1486-1490
在领域工程中识别、描述和实现变化性,对应用系统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直接作用.其中在领域设计阶段,建立比较合理、比较灵活的DSSA,将系统的可变部分与固定部分分离开来,将系统成分在DSSA和构件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把变化性实现为构件,是领域工程的核心及关键性工作.本文运用设计模式和OO框架,提出了面向对象领域设计中常见变化性的解决方案,并将这些方案应用于POS领域的领域设计.  相似文献   

3.
基于软件复用的领域分析和建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软件复用的相关原理和关键技术,结合特定领域提出了一种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过程,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基于构件的领域分析方法。最后结合领域工程、构件化开发、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等技术给出了一种基于软件复用的领域工程开发模型。  相似文献   

4.
王震东  张育平 《电子科技》2013,26(3):105-107,115
软件构件化是提高复用的一种理想手段。但目前构件化在企业信息化领域还没有达到实用化程度,原因在于没有对构件化进行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论文提出企业信息化领域宏构件的概念,并讨论了构件架构平台的实现,通过实践验证了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领域分析与软构件的提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讨论了领域工程与应用系统工程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实例阐述了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领域分析方法及如何依据领域分析来抽象和提取可复用软构件的方法和步骤,从而达到提高软件的可复用性和开发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徐红  李睿  曾珂  李进 《现代电子技术》2005,28(14):45-46,50
利用已有的软件构件来构造新的软件系统,使得用各种技术形成的软构件可以最大程度地进行重用(复用),以减少大量的重复劳动,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构件的可复用性越高、复用越广泛,其复用次数就会越多,价值也越大。本文通过对构件化技术主要思想和方法的分析,运用PowerBuilder所提供的典型的可复用构件PFC,阐述了构件化技术在中国电信本地电信业务计费帐务系统(简称本地计费帐务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刘凤 《现代雷达》2016,(5):12-15
分析了软件构件技术在软件化雷达开发过程中的作用,并将软件构件技术引入到雷达系统软件开发过程中。对雷达系统进行领域工程建模,生成了软件化雷达体系结构和层次化的软件体系结构,用于指导后续的领域设计与构件设计实现。在软化件雷达开发过程中使用构件,可以充分复用雷达系统的开发过程、需求分析、软件体系结构和领域构件等, 进而有效提高软件化雷达的开发效率和软件质量。  相似文献   

8.
软件产品线是开发软件产品的一种高效方法,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软件复用,用于开发相同领域的类似产品过程,由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本体的软件产品线开发设计模型,对构件采用本体方法进行表示,构造成构件本体并存入构件本体库,这样有利于提高构件的可共享和可重用性,新产品开发通过产品线模型的领域工程阶段分析,应用工程选择相应的构件本体配置成符合个性化需求的软件产品,从而提高软件产品的开发效率,缩短产品上市时间.  相似文献   

9.
0015911市政设施管理信息系统面向对象设计与实现[刊]/易彤//计算机工程.—2000,26(6).—103~104,封3(K) 根据对面向对象分析、设计与建模及可复用构件理论的研究,结合在软件开发中的实践经验,采用当前面向对象领域最为流行的统一建模语言(UML)进行系统结构建模,开发了一套科学、完善的“市政设旋管理信息系统”,从而使得市政部门能迅速掌握市政设施的基本情况,并能及时、准确地作出科学的决策。  相似文献   

10.
彭鑫赵文耘  钱乐秋 《电子学报》2006,34(B12):2473-2477
构件的功能语义是复用者了解并判断构件可复用性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在构件开发者和复用者共同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构件描述.目前已有一些方法引入本体作为构件语义描述的基础,但仍然存在语义描述不够精确以及无法支持语义的组装推导等不足.引入了领域分析中提出的基于本体的领域特征模型作为构件语义描述基础,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构件端口语义、静态语义、语义协议的定义以及语义组装算法.基于构件静态语义和组装算法可以在构件组装时进行语义合成,从而辅助开发者进行基于语义的构件适配和组装分析.  相似文献   

11.
特定领域软件体系结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分析典型的软件体系结构概念之后,给出了一种新的、通用的软件体系结构定义。目前,大多数软件体系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领域软件体系结构,其包括域工程和应用工程。通过分析域工程中域分析的几种不同的概念.提出了域分析和动态域模型的定义,建立了特定领域软件体系结构开发模型,并成功地应用于一复杂的软件系统开发。最后还指出了软件体系结构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夏栋  察豪  张伟  夏奎 《现代雷达》2012,34(4):32-35
软件雷达是软件无线电技术在雷达领域的扩展。随着现代电子器件性能的提高,硬件平台的性能将不再是制约软件雷达发展的条件,它意味着通过先进的软件工程技术以提高雷达软件部分的开发效率和质量。但是当前软件雷达领域的研究仍停留在硬件平台的实现上,而利用软件工程中的先进技术提高雷达系统的开发效率和可靠性在目前研究的很少。文中分析了软件工程理论在软件雷达开发过程中的作用,并将软件产品线技术引入到雷达系统软件开发过程中。对雷达系统进行领域工程建模,生成了领域分析模型和领域体系结构,用于指导后续的领域设计与代码实现。在软件雷达开发过程中使用软件产品线技术,可以充分复用雷达系统的开发过程、需求分析、软件体系结构和领域构件等,有效提高雷达系统的开发效率和软件质量。  相似文献   

13.
刘凤  黎贺 《现代雷达》2017,(5):21-24
高性能硬件计算平台的发展推动了软件化雷达的设计研究。文中分析了应用集群硬件平台实现软化件雷达的研究过程,并将通用集群平台技术引人到雷达系统设计中。基于集群平台,对雷达系统进行领域工程建模,生成了软件化雷达体系结构和层次化的软件体系结构。集群平台的开放架构可以充分复用雷达系统的开发过程、需求分析、软件体系结构等,有效提高软件化雷达的开发效率和软件质量。  相似文献   

14.
曾燕  饶洁  张江 《现代雷达》2016,(9):75-78
采用软件复用技术,大大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质量,降低软件开发成本, 具有较高的工程价值与经济价值。文中介绍软件复用的基本概念,军用软件研制单位开展软件工程化及软件复用情况;以雷达情报分发软件为例,分析了软件复用技术在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以及软件编码阶段的应用方法与设计思路;提出了插件化模型设计和自适应通信环境框架设计相结合的方法,便于又好又快地实现软件功能。  相似文献   

15.
软件复用与软件构件技术   总被引:356,自引:7,他引:349  
杨芙清  梅宏  李克勤 《电子学报》1999,27(2):68-75,51
软件复用是在软件开发中避免重复劳动的解决方案。通过软件复用,可以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近十几年来,面向对象技术出现并逐步成为主流技术,为软件复用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支持软件复用研究重新成为热点,被视为解决软件危机,提高软件生产效率和质量的现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Several institutions in industry and academia are pursuing research efforts in domain modeling to address unresolved issues in software reuse. To demonstrate the concepts of domain modeling and software reuse, a prototype software engineering environment is being developed at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to support the creation of domain models and the generation of target system specifications. This prototype environment, which is application domain independent, consists of an integrated set of commercial off-the-shelf software tools and custom-developed software tool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knowledge-based tool that has been developed as part of the environment to generate target system specifications from a domain model. This knowledge-based approach to domain modeling has been applied to NASA's Payload Operations Control Center (POCC) domain.  相似文献   

17.
The Software Communications Architecture is an open architecture developed by the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to standardize the development of software-defined radio, improve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teroperability, and reduce development and deployment costs. The SCA facilitates software reuse and technology insertion by abstracting radio applications from the supporting platform and defining a common operational environment across platforms. The SCA relies on commercial standards, classic software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software design patterns. While some SCA design choices are controversial and tightly tied to the specific needs for which it was developed, the basic design principles of software reuse and abstraction are sound and necessary if SDR is to achieve its full potential. Some of the techniques and concepts used in the SCA may be foreign to a communications engineer, and can result in confusion and long learning curv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se concepts is of great relevance for communications engineers independent of any opinion about the SCA itself. This tutorial is aimed at educating communication engineers on these software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describing how the SCA applies them to achieve its goals. We describe the different interfaces of the SCA that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DR. The tutorial provides introductory material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operation of the SCA as implemented in the Open-Source SCA Implementation::Embedded developed by Wireless @ Virginia Te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