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6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37篇
工业技术   1073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4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折多山隧道隧址区内某顺层及反倾岩质斜坡为背景,设计并开展地震动模拟振动台试验,从破坏现象、PGA放大系数及加速度时频特征等方面系统地对比两类斜坡地震动力响应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次振动台试验中,顺层斜坡先于反倾斜坡发生破坏,表明反倾斜坡的地震稳定性优于顺层斜坡。反倾斜坡的损伤破坏主要集中于坡面顶部,而顺层斜坡的失稳破坏模式大致分为坡面腰部开裂、坡顶后缘张裂滑面形成以及失稳崩塌3个阶段。顺层与反倾斜坡加速度响应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高程效应"和"趋表效应"。在0.1 g~0.5 g幅值地震波作用下,顺层斜坡的PGA放大系数大于反倾边坡。随着地震动的加强,顺层斜坡发生失稳破坏,其加速度放大效应弱于反倾斜坡。Hilbert谱和Hilbert边际谱清楚地描述顺层和反倾斜坡地震能量在时频域上的传播特征,两类斜坡地震能量在时频域上的分布相近,差异主要体现在沿高程的放大效应。此外,通过Hilbert边际谱识别出反倾斜坡的地震损伤主要集中在坡肩位置处,而顺层斜坡的破坏发生在坡腰,并在坡腰处形成剪切滑面,这与振动台试验现象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齿轮点蚀坑三维形貌对齿面应力集中的影响,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不同形貌的点蚀坑对轮齿应力集中系数的影响。然后以椭球点蚀坑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椭球点蚀坑长、宽、深尺寸,分析了不同长宽比、深宽比变化对应力集中系数的影响,并建立了椭球点蚀坑应力集中系数随三维尺寸变化时的近似计算模型。根据某齿轮接触疲劳试验数据,对所建计算模型进行了分析与验证,分析讨论了点蚀坑尺寸变化对齿轮应力集中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点蚀坑基本尺寸相同的情况下,齿面上椭球坑应力集中最明显,其次是圆锥坑、五角锥坑、三角锥坑;应力集中系数随椭球坑深宽比和长宽比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3.
为建立低温供热堆热工水力系统的计算流体力学(CFD)仿真模型,针对供热堆堆芯燃料组件结构复杂的特点,采用多孔介质模型对堆芯环形燃料组件进行简化建模,多孔介质的孔隙率、渗透率以及惯性阻力系数通过对1组环形燃料组件精细化CFD模拟结果,采用多孔模型进行拟合得到。典型运行工况的计算结果表明:针对复杂几何采用多孔介质模型简化能大幅提高计算的经济性,多孔介质模型能正确反映参数整体分布趋势,堆芯入口最大流量分配不均匀系数为1.07。本文研究结果对基于环形燃料组件的低温供热堆中热工水力安全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魏永强  游业豪  蒋志强 《表面技术》2021,50(12):311-319
目的 研究脉冲偏压频率对TiSiN/TiAlN纳米多层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优化工艺参数,以提高薄膜的性能.方法 采用脉冲偏压电弧离子镀,在M2高速钢和单晶硅基底上以不同脉冲偏压频率沉积TiSiN/TiAlN纳米多层薄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和纳米压痕仪,研究脉冲偏压频率对TiSiN/TiAlN纳米多层薄膜的表面形貌、元素成分、截面形貌、相结构和纳米硬度的影响.结果 TiSiN/TiAlN纳米多层薄膜表面的大颗粒直径主要集中在1μm以下,随着脉冲偏压频率的变化,大颗粒的数量为184~234,所占面积为40.686~63.87μm2;主要元素为Ti元素和N元素,所占原子比分别为48%和50%,Si和Al元素的含量较少;多层结构不明显,截面形貌可观察到柱状晶的细化,80 kHz时出现片状化结构;以(111)晶面为择优取向,晶粒尺寸在20 nm左右;纳米硬度为28.3~32.3 GPa,弹性模量为262.5~286.8 GPa.结论 50 kHz时,TiSiN/TiAlN纳米多层薄膜表面大颗粒的数量最少,为184个;70 kHz时大颗粒所占面积最小,为40.686μm2;晶粒尺寸在50~60 kHz时发生细化,60 kHz时,晶粒尺寸达到最小值19.366 nm,纳米硬度和弹性模量分别达到最大值32.3 GPa和308.6 GPa,脉冲偏压频率的最佳频率范围为50~70 kHz.  相似文献   
5.
为较为全面的掌握目前市售全麦挂面的品质特性,为全麦挂面标准制定提供数据参考,对采集于2019和2020两个年度的41份市售全麦挂面进行产品品质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水分含量为9.77%~13.06%,酸度值为0~4.46 mL/10 g,自然断条率为0.04%~4.05%,熟断条率为0%~3.33%,其中90%全麦挂面样品的熟断条率为0%,烹调损失率为2.46%~11.36%。以LS/T 3212—2014《挂面》粮食行业标准中上述指标的限值为基准,2份样品的酸度和4份样品的烹调损失率大于限值;其余样品各指标均符合要求。总膳食纤维含量为2.22~12.37 g/100 g;烷基间苯二酚含量为10.08~218.52 μg/g。比较发现,水分、酸度和烷基间苯二酚这3个指标在2020年全麦挂面中的整体水平要高于2019年,而烹调损失率则与之相反,其余指标两年度间无显著差异。目前市售全麦挂面品质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医疗器械行业常用材料纯镁丝为研究对象,采用一种新型大塑性多道次转角拉拔(M-PAD)变形工艺,建立了M-PAD变形模型,并模拟了拉拔过程中纯镁材的等效应力、等效应变变化图;通过设计便于进行拆卸与实验操作的M-PAD模具,对纯镁M-PAD变形工艺参数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M-PAD拉拔变形有利于晶粒的均匀细化,在第1次拉拔后,试样的晶粒得到细化,拉拔2次后晶粒大小无明显变化;M-PAD拉拔过程应选取合适的参数,本次试验得出的最优拉拔参数为4 mm/min速度下进行2次M-PAD拉拔。  相似文献   
7.
昆钢大红山铁中矿含铁品位50.68%,有用矿物主要成分为赤铁矿、磁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绿泥石、石英,且矿物中微细粒级矿物占比相对较大,品位较高,-74μm粒级占总重量的89.05%,铁分布率为92.77%,-38 μm占到总量的51.07%,平均铁品位达到54.58%.针对昆钢大红山铁中矿的性质,采用弧面铺展流膜分选机进行回收铁的实验研究,在矿浆浓度25%、转速25 Hz、给矿量250 g/min、洗涤水量3.33 L/min的较佳条件下,得到铁品位为61.12%,回收率为81.26%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8.
混凝土夹心板外叶往往较薄,逐时气温变化和太阳辐射对混凝土夹心板的温度作用明显。为了解决我国GB 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中缺乏逐时温度变化对混凝土夹心板温度作用的取值方法问题,根据1980—2010年长沙市气象观测资料,得到了50年一遇最高温度月(七月)和最低温度月(一月)的标准日逐时空气温度。考虑逐时太阳辐射的强度、朝向、颜色等影响,建立了标准日室外逐时温度模型,并将其分解为稳态温度(年温度)和谐波热(日温度)。推导了在日温度作用下夹心板温度场和平均日温度的解析表达式,分析了不同外叶厚度对夹心板平均日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夹心板外叶平均日温度幅值随外叶厚度的增加而减小。采用外叶平均日温度相等的方法,得到了按稳态温度场计算日温度作用的等效室外日温度,提出了混凝土夹心板的室外基本气温增加值计算公式,可用于考虑外叶厚度对基本气温增加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Moldflow软件,针对具有复杂曲面的免喷涂高光注塑格栅可能出现缺料、困气和泛白等的外观缺陷,通过局部优化渐变壁厚、优化布置顺序阀热流道系统、改变局部熔体流动方向的设计方法,进而消除产品外观缺陷。经过实际生产验证,制备的高光格栅产品外观品质较优,可实现量产,且大幅降低了产品的报废率,节约了制造成本。  相似文献   
10.
某地下实验厅采用上、下层同时爆破开挖,最后进行贯通的开挖施工方案。采用现场爆破试验监测的手段,研究了上层水平钻孔爆破开挖时下层围岩的质点峰值振动速度及频率特性,分析了上层爆破开挖对下层围岩动力稳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型地下洞室上层水平钻孔爆破开挖时,爆炸地震波能量主要向下层岩体传播,致使下层洞室顶拱处的振动速度大于上层底板相同距离处的振动速度;爆破振动主要以剪切波(SV波)的形式向下层岩体传播,下层洞室围岩在平行于炮孔纵轴向(实验厅纵轴向)方向上的振动速度最大;由于上层的爆破振动以体波的形式在岩体内向下层传播,下层围岩的振动频率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