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我们欣喜地看到,全国各地的职业教育机构正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试点与探索,职业教育正由学校本位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过渡.不过,我们也应该直面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校企合作过程中,很多维修企业不愿承受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很多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很多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其利益无法得到保障等.  相似文献   

2.
宦洪涛 《中国电动车》2007,(11):111-112
与企业联合办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深入发展的需要,是为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本文从校企联办的意义、形式及存在的问题的进行分析,提出了校企联办的新思路,旨在探讨中职与企业合作办学新问题、新思路,为校企合作办学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显著上升.职业院校为了适应企业用人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尝试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整合学校与企业的教学资源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围绕电气自动化专业探讨发展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对策,希望借助校企协同创新来推动职业院校工科类专业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在2019年的"两会"期间,高职扩招作为一项国家战略由李克强总理提出,这项战略的目的在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为我国社会提供高素质劳动者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关系着我国未来的国家竞争力。在现有的职业教育模式下,校企合作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可作为扩招背景下高职学校培育人才的一种方式。为探究扩招背景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方法,本文针对常规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旨在为读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通过对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基于校企合作教育的现实意义,构建了面向市场需求的"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解决了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人才的输出与物流企业接收的供需错位矛盾,实现了对接零距离,即:解决了企业"求才难"的问题和物流人才"就业难"的问题,同时提高了高校的办学能力,实现了企业、学生及高校三方的"共赢"。基于"订单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对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有现实意义,也是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2018年2月5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于联合制定并发布《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手段,不仅提高了教育培养人才的力度,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校企合作形式多样,主要有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订单"式合作、学校引进企业入驻等模式。本文主要针对学校汽车维修专业引进企业入驻模式,即"校中企"模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1汽修专业"五岗进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汽修专业"五岗进阶"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汽修专业人才培养各个阶段的需要,联合企业开展探岗、选岗、定岗、跟岗和顶岗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共同育人的目的。该模式是针对当前职业教育过程中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力度不强、现行人才培养模式滞后和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岗位需求,而采用的职业岗位技能螺旋晋升策略.  相似文献   

8.
正1校企合作校外实习模式的意义1.1校企合作校外实习模式对学校的意义我校多年来学习和采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学模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企业真正所需人才。校企合作校外实习模式对于学校来说,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学生在汽车企业实习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归纳出老师教学环节中的缺陷与不足,并进行调整与改善,从而促  相似文献   

9.
校企合作是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类五年制高职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四级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真正搭建了学生、企业、学校的桥梁,实现了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大力推行校企融合、产教融合的教育理念。校企合作共建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就是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之一,也是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1建设背景与目的通过校企合作或"订单式"培养,能够为企业定向培养生产一线后备专业技术和基层岗位管理人才,稳定地为企业输送后备人才。结合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学校建立固定的实践、就业基地。通过学习,使学生积累  相似文献   

11.
"进得来、留得住、出得去"是学校追求的最高目标,"人才强、成本低、管理好"是企业追求的理想目标。在学校和企业追求的目标中存在一个共同愿望,那就率,企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壮大发展企业,这两者的交集就是校企合作。这方面德国的“双元制”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但目前在中国,校企合作还是个“新生儿”。  相似文献   

12.
正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汽修专业现代学徒制是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一种形式;它将学校的素质教育和汽修企业的岗位能力培养相结合,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汽修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和社会融入到职业教育中,使得培养出的学生的能力与企业要求无缝衔接。为此江苏省相城中等专业学校在课程设  相似文献   

13.
刘方歆 《时代汽车》2022,(1):110-112
校企合作是我国深化教育转型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但因尚未建立一个完善的合作参与方都比较满意的运行机制,往往在合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局面.通过构建基于利益共享理念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考虑合作参与方在合作中的利益追求,建构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利益共同体,在顶岗实习安全...  相似文献   

14.
智能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领域的发展方向,且高校逐渐与企业合作,建立智能汽车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现阶段,校企合作深度以及人才培养方式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不利于为智能汽车领域输送更多的人才。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智能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详细阐述智能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现代学徒制是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创新技术技能人才,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教育与传统学徒培训相结合的教育制度。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使企业与学校密切结合,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新增加了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而实施现代学徒制是加快新能源汽车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提升人才市场竞争力的的重要载体,职业院校应紧密联系新能源汽车行业及企业,深入剖析企业岗位的重点工  相似文献   

16.
张倩 《中国电动车》2024,(1):149-151
跨境电商行业的蓬勃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为培养适应该行业需求的人才,学校和企业开始探索校企双主体协同培养模式,该模式将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全面、实践性的培养机会。文章从跨境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与人才需求入手,阐述了校企“双主体”协同培养模式的意义与优势,分析了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跨境电商人才校企“双主体”协同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为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17.
正国家推出《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以来,极大地促进了校企融合和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合作机制的建立,依据市场需求,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学校与企业针对性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学校通过校企融合,可以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场地与设备,实现学生在校学习和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企业更先进的技术,为企业培养更优秀的人才,最终有效节约了学校教育投入与企业成本,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8.
跨境电商行业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大量的人才需求,然而高校培养出来的跨境电商人才却满足不了跨境电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基于校企合作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能够有效解决跨境电商供需失衡问题.文章先探讨当前跨境电商校企合作的模式和这些模式背后存在的问题,接着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9.
<正>1校企合作的含义校企合作是指学校和企业两个社会属性不同的组织为了共同实现稳定快速的发展,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的方式。其意义在于,高职院校可以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实用型高素质人才,解决研发资金不足、学生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轨的问题;企业可以高效地招纳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增强自身的生产、研  相似文献   

20.
《汽车维修技师》2006,(6):12-12
近日,从元征公司校企合作负责人处了解到.元征公司与广州市冶金高级技工学校、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泉州中营学院等职业院校达成校企合作协议,今后元征公司与职业院校将会在“教学与就业”、”人才培训”、”学术交流与科研”等方面优势互补,展开一系列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