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后预防肩关节半脱位时采用电针结合肩部控制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该院选择2012年9月—2014年9月间诊治的120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的60例患者单纯实施肩部控制训练,观察组的60例患者实施电针结合肩部控制训练,比较两组脑卒中患者预防肩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在提升肩关节活动功能、缓解肩部疼痛以及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运用电针结合肩部控制训练方法能够有效缓解肩部疼痛,降低肩关节半脱位所引起的功能障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区宏跃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5):1878-1879
目的:研究本体感受性易化技术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治疗组通过本体感受性易化技术对偏瘫肩关节康复治疗.结果:治疗组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明显减少,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明显提高,优于对照组.结论:本体感受性易化技术能有效预防肩关节半脱位发生发展,能很大程度提高患侧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早期护理介入及效果。方法 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治疗组通过矫正肩胛骨姿势、刺激肩周围稳定肌的活动和张力、保持肩关节全范围无痛性被动活动等措施进行康复治疗。结果治疗组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明显减少,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明显提高,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护理介入是预防肩关节半脱位发生发展的关键,能很大程度提高患侧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应用电针与康复训练治疗方法来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76例。结果69例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总结疗效,并拍患侧肩关节正位X片,痊愈34例,好转16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72.46%。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应用于中风偏瘫患者,能改善患侧肩关节半脱位,扩大肩关节关节活动范围,提高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值得康复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及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48例脑卒中偏瘫患患者随机分为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组和肩托治疗组,治疗后6周测定患者肩关节半脱位与上肢运动功能,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两组肩关节半脱位与上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1),且功能性电刺激组改善更明显,与肩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应用于治疗偏瘫患者的患侧上肢,可改善患侧肩关节半脱位和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及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48例脑卒中偏瘫患患者随机分为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组和肩托治疗组,治疗后6周测定患者肩关节半脱位与上肢运动功能,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两组肩关节半脱位与上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1),且功能性电刺激组改善更明显,与肩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应用于治疗偏瘫患者的患侧上肢,可改善患侧肩关节半脱位和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蜡疗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40例,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蜡疗,治疗前、治疗后6周进行肩关节半脱位程度分级,fuglMeyer简式运动功能评定法(fugl-meyer assessment,f Ma)评定患侧上肢的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评价整体生活能力。结果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半脱位疗效、f Ma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而联合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蜡疗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提高上肢的运动功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手法对脑卒中后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透刺加电针配合康复技术,对36例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治疗前后,观察肩峰与肱骨头间隙、肩关节外展及平后伸肌力(MMT)评定、肩痛VAS评分、上肢综合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的变化情况,并统计临床疗效。结果:36例显效28例,占77.78%,有效7例,占19.44%,总有效率97.22%,无效1例,占2.78%。结论:电针透刺辅助康复疗法可有效提高肩关节周围各关键肌肌力,稳固肩胛骨、缓解肩痛,从而有效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综合康复措施治疗96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治疗方法包括正确体位摆放、主动和被动运动、低频治疗、中药熏蒸、肩吊带及药物治疗等,治疗时间为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量态和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患侧肩关节的活动功能、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和疼痛进行评定.结果 96例患者经过4周的综合康复治疗后,其病情均有明显改善,显效62例(64.6%),有效30例(31.3%).治疗后患侧肩关节活动功能、疼痛和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 .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坚持良肢位摆放,维持关节活动度及主动运动,治疗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进行电针治疗,1个月后评价肩关节复位情况及上肢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肩关节复位情况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上肢FMA评分均提高(P〈0.01),而且治疗组FMA评分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肩周穴位结合康复训练对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单纯康复治疗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找出一种更为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在临床治疗中推广运用.方法:将65例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康复训练(纠正肩胛骨的位置、刺激肩关节周围起稳定作用的肌肉的活动或增加其张力、维持关节活动度的无痛性的被动活动范围)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照组单纯针灸治疗,疗程均为4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比较.患侧分别摄取双肩关节x线片、进行指诊及采用Brunstrom(脑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进行指诊、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有明显改善,康复训练结合功能性电刺激组优于针灸组.结论:康复训练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可以有效的促进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对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60例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予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指标评分、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临床疗效,对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结果 治疗组在缓解肩部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能有效地改善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缓解肩部疼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功能性电刺激结合综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及上肢运动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肩关节半脱位患者75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采用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观察组3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治疗20 d后,观察、分析两组治疗的有效率,肩关节活动度、FMA-UE评分及VAS评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选取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包括良肢位摆放、保持肩关节被动活动度、肩胛肌群抗阻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布贴扎。分别给以评定。结论:肌内效贴能促进肩部肌肉收缩,支持肩关节,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患侧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早期强化肩胛带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脑梗死偏瘫恢复早期患者10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两组患者均续接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并接受理疗、作业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增加肩胛带运动训练。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1),观察组患者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强化肩胛带运动训练可以促进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恢复,降低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药烫疗联合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符合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标准的71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7例,对照组34例。2组均给予早期康复治疗,包括良肢位摆放、纠正肩关节位置、运动与作业疗法等,治疗组同时联合中药烫疗治疗。2组疗程均为1月。治疗前后记录2组双侧肩关节X线片及肩关节指诊评价复位情况,采用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中上肢部分评定上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1月后治疗组复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FMA的分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2组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烫疗联合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疗效确切,使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余贡献 《当代医学》2012,(35):85-86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60例,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n=30例)采取单纯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n=30例)采取针灸联合运动疗法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及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患者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应首选针灸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可促进患者短期内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治疗的痊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将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各24例,康复组除接受对照组相同的治疗和护理外同时进行良肢位的摆放、肩胛肌群抗阻训练、刺激肩关节周围稳定肌群的活动、保持肩关节被动活动等康复治疗,6周后评定疗效。结果肩关节半脱位及上肢功能的恢复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及上肢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9.
丁宇超  杜宏艳  董燕 《浙江医学》2019,41(20):2215-2217,2221
目的探讨超声测量法用于脑卒中后偏瘫侧肩关节半脱位相关性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侧肩关节半脱位患者60例,采取超声测量法记录双侧肩峰-肱骨大结节间距(AGTD)。分析肩关节半脱位距离(患侧AGTD-健侧AGTD)、肩关节半脱位比(SSR,患侧AGTD/健侧AGTD)与患侧上肢Brunnstrom分期、肩痛、肩关节被动活动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60例患者肩关节半脱位距离为(1.21±0.52)cm,SSR为1.74±0.39。肩关节半脱位距离与患侧上肢Brunnstrom分期呈较弱的负相关(rs=-0.270,P<0.05),SSR与患侧上肢Brunnstrom分期未见相关(P>0.05)。肩痛组、无肩痛组肩关节半脱位距离分别为(1.27±0.50)、(0.97±0.61)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肩关节半脱位距离与被动前屈、外展、外旋、内旋时出现疼痛的角度均未见相关(均P>0.05);SSR与被动前屈、外展、外旋均未见相关(均P>0.05),但与被动内旋呈较弱的负相关(r=-0.392,P<0.05)。结论超声测量法安全、便捷,该法测定的脑卒中后偏瘫侧肩关节半脱位距离与患侧上肢Brunnstrom分期存在较弱的相关性,但与肩痛未见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超级干涉波对脑卒中后肩关节疼痛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采用超级干涉波配合常规康复锻炼治疗6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将60例脑卒中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超级干涉波治疗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超级干涉波治疗)和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时间为4周。治疗前、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FMA-UE)对患者肩关节的疼痛和运动功能进行有效性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患侧肩关节疼痛和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相对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康复治疗方法。结论:超级干涉波对脑卒中后肩关节疼痛和运动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