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分析传统水乡聚落中水体形态对公共空间小气候感受的影响,将情景分析与 CFD 数值模拟相结合,重点讨论水体面积变化对热舒适感受的改善作用。以同里古镇的滨水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前提,相对现状 100% 水面的基础上,重构无水面、50% 水面的情景,以三种水体设计情景为单变量实验,模拟了三种水系面积情景下初夏昼间 9:30、11:30 和 15:30 三个时间序列的小气候环境和 WBGT 热舒适度分布图解。研究基于风热湿耦合的物理环境仿真和热舒适感受的空间测度,引入热舒适改善效率衡量单位面积水面增量的空间热舒适性,并采用移动窗口法进行了整体和局部的多尺度统计。结果表明,整体上随着水体面积的增加,各时段周边公共空间内热舒适区的面积均随之扩大,水面变化对于空间热舒适性具有正向效应,同时多尺度的综合研究发现各时段水体增加的过程中,0~50% 水面的增量前期阶段相比于 50~100% 后期阶段,热舒适改善效率更高。从而厘清了同里水乡聚落中水体面积增加与滨水公共空间热舒适感受提升之间的作用过程,提出了传统水乡聚落空间的小气候营造智慧,对气候适应性的水系规划及其滨水空间的小气候优化设计提供了策略。  相似文献   

2.
浙江水乡古镇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及地方聚落文化,尤其是在此文化影响下的古镇公共空间,具有优秀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建筑规划研究意义。文章将从聚落文化对古镇公共空间的几点影响因素入手,浅析在古镇公共空间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林暾 《福建建筑》2008,(3):5-7,10
江南水乡古镇中最富特色的传统共公共空间研究将逐渐成为构建和谐的水乡古镇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文章以周庄为例,从水乡古镇的历史发展,以及空间结构的特色入手,总结了水乡古镇公共空间的分类与特征。同时,探讨了在旅游业发展之后,水乡公共空间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以古镇景观保护完好、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同里古镇为例,基于空间句法,运用Depthmap软件对其空间结构进行轴线分析,选取整合度和选择度作为测量指标,探讨同里古镇街巷空间形态的可达性和通过性;同时,随机选取54位游人进行其游览路径的跟踪测量,运用"两步路(户外助手)"手机APP获取游人在同里古镇实际游览的空间移动数据。通过将空间客观评价图与游人游览路线实测图进行叠合比较,发现二者耦合度较高,但同时存在一定差异。对于如何更好地保护古镇景观风貌、传承历史文脉,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葛澄钰 《城市建筑》2023,(8):113-116
“择水而居,以水为生”是江南传统聚落聚居生活的基本特色。水环境是江南传统聚落发展、演变的核心要素,因此以水环境为切入点,分析江南传统聚落水环境文化内涵,并分析其在聚落中的物化表征,探析水环境对于传统聚落空间的影响机制。以同里古镇为例,运用空间句法,从聚落文化内涵、聚落分布、演变、形态、空间等多个角度,运用量化指标分析水环境对传统商业聚落的影响,为当下乡村精细化建设规划原则的制定提供参照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杭州地区风景园林空间冠层遮阴对夏季小气候及人体热舒适度的影响,通过对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内全遮阴、半遮阴、无遮阴3种不同遮阴类型(以天空可视因子SVF作为分组依据)下18个测点各小气候因子的实地测量,分析炎热夏季不同冠层遮阴对风景园林空间热环境、湿环境和风环境的影响差异,结合生理等效温度(Physiological Equivalent Temperature,PET)的计算,评价各不同遮阴类型空间下的人体热舒适感受。结果显示:人体热舒适感受与热环境因子及天空可视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风速风向无明显相关关系;3种遮阴类型中,无遮阴空间热环境、湿环境、风环境均与全遮阴、半遮阴空间差异显著,人体感受最不舒适;全遮阴与半遮阴空间在热环境方面有些微差异,具体表现在半遮阴空间太阳辐射及地表(表面)温度对比全遮阴空间平均值稍高,两者在空气温度、湿环境、风环境方面无太大差异,但受热环境的主要影响,全遮阴空间依然最为舒适,并据此提出有关小气候适宜性设计的改善策略,以期为杭州地区室外风景园林空间的热舒适改善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快速建设导致城市环境逐渐恶化,舒适安逸的户外休闲空间使人尤为向往。当下县城户外游憩空间仍没有引起重视,且各地建设缺乏考虑气候的地域性设计,趋于同质化。基于气候适应性的规划,以规划对象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地改善游憩空间的舒适性。以宁洱县城户外游憩空间为例,分析县城户外游憩空间分布情况与问题,调研茶源大道现状,并选取水湾公园进行实测,分析小气候影响因素,尝试从宏观上构建县城整体空间格局;中观上扩大游憩空间布局规模;微观上从植物配置、水体塑造、材料选择、建筑与街道围合等方面调节小气候,以期通过规划设计改善县城户外游憩空间的小气候以及整体环境舒适度。  相似文献   

8.
《城乡建设》2004,(6):34-34
水乡古镇是我国具有重要文化地位的历史性城镇,其承接了千百年人类文明积淀,形成了清秀的水乡自然景观和人性化的聚落形态.在经历了数百上千年平缓悠然的自组织空间发展历程后,现代工业文明改变了水乡古镇的发展轨迹,加速了城镇结构与形态的变化,并构成了对古镇传统文化的冲击.为此,水乡古镇保护规划工作一直受到高度重视,一些知名的水乡古镇进行了保护规划并取得了很好的保护效果.然而,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依水而生的传统古聚落灿若繁星,诸多水乡古镇在现代文明的屏蔽下为人鲜知,对其的保护与规划也因地方工作重心取向、规划经费等方面的原因而难以进行.编者认为,特色保护应始终穿插于保护规划各项内容之中,成为水乡古镇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另外,在总体规划中加强水乡古镇保护专项规划,则可弥补这一不足,并可进而开展对水乡古镇的大范围规划保护工作.因而,对总体规划层面专项保护规划的深入,有利于加强古镇保护与城镇现代产业发展的协调,有利于避开城镇空间结构转型对古镇形态的破坏,亦有利于从宏观层面上弘扬水乡古镇的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9.
住宅区室外公共空间在居民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热舒适性则是公共空间品质和使用者评价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在住宅区规划设计中,对室外环境热舒适性的关注却较为缺失。从人体热舒适性出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大中型住区为调研对象,以热舒适性数值模拟为主要手段,从建筑布局和绿化形态两个方面分析探讨住宅区空间形态与热舒适性的相互关系,并提出基于人体热舒适性的空间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探析夏热冬冷地区城市街道的空间因子对小气候与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及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对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中典型的风景园林空间按顶面遮蔽方式分为4种空间类型下的12个测点进行冬夏两季小气候实测及热舒适问卷调查,分析不同顶面遮蔽对风景园林小气候风湿热的影响差异,并结合热舒适评价指标的计算和使用者热舒适问卷,评价不同顶面遮蔽空间下人体热舒适感受。结果显示:1)根据热舒适问卷,建筑遮蔽区位于街道北侧的悬挑区在冬季最舒适,夏季最舒适的是树荫全遮蔽区;2)通过改善空间遮蔽程度与类型,根据风向与距街道十字交叉口的距离合理进行街道设计可以对街道中的太阳辐射与风环境产生显著影响,从而改善街道热舒适;3)采用生理等效温度(PET)指标计算的热中性范围冬季是16.90~28.95℃,夏季是9.05~22.57℃;4)PET评价在高温季节低估了风速对热舒适的影响,提出了基于问卷的热舒适预测方程。可为未来城市街道的舒适性规划建设提供经验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丽江大研古镇是一个独具纳西风情的聚落,蕴含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地域风貌,大研古镇独特的"山地水乡"环境吸引着外来游客,这种特质源于其空间形态,其中空间结构又是空间形态的内部秩序。文章试图从结构的角度来探索大研古镇的空间形态,以发现其中的结构组织规律。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的地域建筑与传统聚落正以蓬勃的姿态不断更新发展,江南水乡城镇作为其中的重要板块更是走在前沿。我国当前的江南水乡城镇,最主要的发展策略为旅游开发,因此对这一类型地域城镇空间文化进行综合考究,科学性的分析其空间特点,将更有利于引导古镇可持续的发展。本次研究将结合国内现有水乡城镇空间文化特点及案例,以笔者实际调研过的朱家角古镇为研究对象,浅谈这类水乡城镇的空间文化及其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建筑师》2016,(1)
本文以同里古镇漆字圩与洪字圩为例,以吴地风土建筑的三种原型以及聚落形成机制为基础,分别探讨其在聚落的不同方位、不同场地特征及不同建造方式的场地适应特征,及其对传统聚落建造肌理的影响。并希望以此为契机,探索风土建筑的场地适应及聚落建造肌理研究的可行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搜索舒适性研究的中外文献,梳理了研究的数量、学科、热点,以城市街道为研究对象,从街道空间对小气候要素的影响、舒适感受评价、街道空间与舒适感受的相互作用3个方面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空间要素是风景园林小气候尺度影响舒适感受的重要因素,热舒适为目前主要的舒适性研究主题。提出风景园林小气候舒适性研究,以城市街道为例,需要建立整合空间要素、小气候要素、人的感受的具有风景园林专业特色的舒适性评价体系,为未来城市宜居环境规划建设提供舒适性设计经验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浙东运河沿线水乡聚落(安昌古镇)为对象,从实地调研和文化景观视角开展街巷空间的内涵挖掘与认知评价研究,分析其在类型构成、空间分布、功能特征、尺度形态、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主要特征;针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从特色认知、拍照意愿、满意度评价等方面了解街巷空间在古镇聚落文化景观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通过对沿运水乡聚落街巷空间特色与价值的挖掘与分析,进一步促进运河沿线历史遗存的保护传承与利用.  相似文献   

16.
水是生命之源,一切生命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存与生活都离不开水。而江南地区的独特聚落环境与民居特征,都与江南地区多水这一因素息息相关。文章从水体角度来研究江南传统聚落环境与民居,从历史环境的水体变迁,现今水体对江南传统聚落的影响入手,分析了自然水体和人造河流对江南传统聚落经济、城市格局和民居形式等各方面的影响,并列举同里古镇作为例子,从水体角度来对江南传统聚落进行研究和布局分析,增强江南聚落人居环境的舒适性。这种因地制宜的利用水体的生活经验可以为现今乃至未来的江南传统聚落保护和再更新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桥与同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里,是江苏省吴江县境内的一座水乡古镇,地处太湖之滨、大运河畔,有“梦里水乡”、“旧时江南”的美称。1995年12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古镇历史悠久,文物众多,环境幽静,民居古雅,街巷逶迤,河道纵横,家家临水,户户垂杨,尤其是那姿态各异、形形色色的古桥,成为古镇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也构成了古镇富有魅力的桥文化。一、桥与同里的环境同里具有独特的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水是同里的命脉、同里的根本。同里东临同里湖,南濒叶泽湖、南星湖,西接庞山湖,北枕九里湖,宛如五湖环抱中的一朵睡莲,可谓“五湖环抱其外,一镇包涵其…  相似文献   

18.
古劳水乡空间生成解析与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岭南水乡是在独特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地域文化等作用下形成的相对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而岭南水乡既有研究对传统聚落的物质空间关注较多,对聚落所处的自然整体环境关注较少。以古劳水乡为例,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从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地域文化互动的角度出发,对古劳水乡的空间生成过程进行了解析,系统梳理了古劳水乡的整体格局、水网水利空间、聚落空间、基塘农业与墟市空间、民俗信仰与祭祀空间,总结了古劳水乡具有“以水为脉”的文化生态特征,阐释了古劳水乡文化生态特色与整体性历史遗产保护对于珠三角的重要价值,以期丰富与深化岭南水乡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上海市两条典型步行街为试验地,研究户外风、湿、热小气候要素,街道开敞空间风景园林要素及人群感受偏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生理等效温度(PET)、标准有效温度(SET~*)指标量化风景园林空间人体感受,开展了人体微气候环境感受结果的回归分析,得到几点结论:其一,沿街建筑立面形式影响街道冬季小气候舒适性,舒适度空间分布为骑楼区墙体区悬挑区;其二,街道下垫面材质影响街道冬季小气候舒适性,舒适度空间分布为开敞广场区滨水观景区林下休憩区;其三,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与热舒适投票值显著相关;其四,生理等效温度更适用于上海市冬季街道小气候人体舒适度感受的量化计算。  相似文献   

20.
以局地气候分区理论为依据,采用现场气温观测方式,对上海新场古镇温度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探究传统聚落形态与温度分布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水体在日间对周边热环境降温作用明显,但该处在夜间容易形成热岛效应;树荫、构筑物的遮挡作用具有明显的降温效果;实测结果表明传统滨水步道、冷巷、廊棚等公共空间对夏季过热环境的缓解具有积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微型空间热环境的调节优化,创造低碳舒适的人居活动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