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伤寒杂病论》因势利导法运用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势利导 ,是根据疾病发展变化的趋势与病邪所在的不同部位 ,因其势而就近引导 ,使之排出体外 ,以达到正气不伤或正气少伤为目的的治疗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 :“病之起始也 ,可刺而已 ;其盛 ,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 ,因其重而减之 ,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 ,因而越之 ,其下者 ,引而竭之 ;中满者 ,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 ,渍形以为汗 ;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 ;其悍者 ,按而收之 ;其实者 ,散而泻之。”其中所论许多治法包含有避轻就实、就近去邪的因势利导法则。而因势利导法则的成功运用则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得到了充…  相似文献   

2.
“因势利导”原本是中国古代兵法的术语,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所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作为一种治疗大法,《黄帝内经》首先引入医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根据邪气的性质和部位所造成的“势”,随其性而宣导之,就其近而驱除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  相似文献   

3.
论汗及汗法     
汗法是治疗表证的基本大法,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奠定了汗法的立法依据。张仲景著《伤寒论》,将汗法针对于太阳病及太阳变证、兼证的治疗,为后人所推崇。至张元素汗剂方药除辛温剂用仲景方外,  相似文献   

4.
“其盛,可待衰而已”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该篇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气虚者宜掣引之”。关于“其盛,可待衰而已”一句,王冰注云:“病盛取之,毁伤真气,故其盛者,必可待衰”。杨上善注云:“病盛不可疗者,如堂堂之阵,不可即击,待其衰时,然后疗之,易得祛之,如疟病等也”。吴注云:“病邪方盛则气微,可待其衰也刺而止之,则不伤正气”。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版教材《内经讲义》解释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邪势  相似文献   

5.
<正>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1实为吴瑭上焦温病的论治心得,后世医家对此多有解释,而不足以窥其堂奥。如《温病条辨白话解》说:“凡属上焦的病,适用如羽毛那样的轻清升浮之剂。”~2此说有望文生义之嫌,“轻清升浮之剂”亦使后学无所适从;《中  相似文献   

6.
<正> 由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内经选读》(1978年12月第一版,以下简称《选读》)《阴阳应象大论》里,选译了“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一段经文。对这段经文中“其盛,可待衰而已”译为:当其病势正盛的时候,要等到病势稍衰而后刺之,才能取得疗效。个人认为,这一语译值得商榷,理由有三: (一) 本句承“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句后,一则说明“始起”、“可刺”,并不以邪之盛与不盛为条件,是则邪盛同样可刺而取得疗效。再则说明刺治和药治一样,不管邪之亢盛与否,都应力争尽早治疗,以期愈病  相似文献   

7.
月辰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9):1464-1464
“轻可去实”源于徐之才《药对》 ,指麻黄、葛根清扬宣散之属 ,后世医家不断发展拓宽其内涵 ,特别是清代医家善用轻剂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后人多误解“轻可去实”即用轻清疏解的药物以治疗风温初起的表实证。今笔者朔本求源 ,剖析其义 ,以纠其偏。  相似文献   

8.
因势立则是根据机体抗病力趋势而确定治疗法则。《内经》指出,认真观察机体抗病力趋势,因势利导治疗,自能效操左券。一、抗邪力趋势向外宜散护正力趋势向内宜收邪气留着体表而欲向内发展,机体的抗邪力则应激由内向外抵御,这时,治疗必须用发散法协助抗邪力外达排邪。《内经》对此有较多论述。《素问·热论》指出,对外感热病的邪气“未入于藏者”,“可汗而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素问·刺热篇》说:“诸当汗者,至其所  相似文献   

9.
月辰 《中医药学刊》2003,21(9):1464-1464
“轻可去实”源于徐之才《药对》,指麻黄、葛根清扬宣散之属,后世医家不断发展拓宽其内涵,特别是清代医家善用轻剂,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在表初用辛凉轻剂”后人多误解“轻可去实”即用轻清疏解的药物以治疗风温初起的表实证。今笔者朔本求源,剖析其义,以纠其偏。  相似文献   

10.
宋兴 《中医杂志》1995,36(9):520-521
《景岳全书》传忠录上卷论治篇中专列“探病”一法,谓:“探病一法,不可不知。如当局临证,或虚实有难明,寒热有难辨,病在疑似之间,补泻之意未定者,即当先用此法。若疑其为虚,意欲用补而未决,则以轻浅消导之剂纯用数味先以探之,消而不投,即知为真虚矣;疑其为实,意欲用攻而未决,则以甘温纯补之剂轻用数味先以探之,补而觉滞,即知有实邪也。假寒者略温之必见躁烦;假热者略寒之必加呕恶。探得其情,意自定矣。《经》曰:‘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又曰:‘假者反之’,此之谓也。但用探之法,极宜  相似文献   

11.
“十剂”的前身是药物功效分类法 ,一般认为“十剂”名称始于北齐·徐之才。此说源于《本草纲目·序例》。北宋·赵估《圣济经》中在徐之才用以表示药物“十种”药性后加上“剂”字 ,但未提出“十剂”之说。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序》中提出了“十剂”之说。“制方之体 ,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金元医家对“十剂”的论述 ,许多是关于药性之“十剂”。其用在方剂的分类上还不是很受重视。如 :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说“十剂者 ,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宣者 ,郁而不散为壅 ,必宣剂以散…  相似文献   

12.
栀子豉汤方后注云:“得吐者,止后服”。据此,后世医家认为栀子豉汤当属涌吐剂,但亦有认为不属涌吐剂而属清解剂者。一、认为属于涌吐之剂者,以《医宗金鉴》为代表,曰:“栀子豉汤顺其势以涌其热”,方中:“栀子苦能涌泄,寒能胜热,豆豉轻腐上行,佐栀子使邪热上越于口,庶一吐而胸中舒烦热解矣。”二、认为属于清解之剂者,以王旭高为代表,云:“栀子豉汤是阳明清泄之法,不是涌吐之剂”。高院教材《伤寒论选读》亦持此论。  相似文献   

13.
所谓“十剂”,原为古时药物功用的分类法。它的具体内容,现最早见于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一序例。其中宋·掌禹锡《嘉祐本草序例》第三自然段,有云:“诸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而本经都不言之,后人亦所未述,遂令调合汤丸有昧於此者。至如宣可去壅,即姜、桔之属  相似文献   

14.
赵辉 《陕西中医》2001,22(8):482-483
王键 ,安徽中医学院教授 ,现兼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王键教授学识渊博 ,治学严谨。笔者有幸侍诊左右数年余 ,耳濡目染王师诊疗风范 ,现不揣愚昧将自己领悟到的一些王师临证经验作一简要介绍。《素问·标本病传论》云 :“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 ,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小大不利治其标 ,小大利治其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因其重而减之 ,因其衰而彰之……其下者 ,引而竭之 ;中满者 ,泻之于内。”中满腹胀、二便不通为中医危急重症 ,不论其为疾病之本或标 ,均应立即救治 ,否则有生命之虞。治疗上虽以通利为法 ,但审证用…  相似文献   

15.
“十剂”原始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剂 ,即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 ,是中药学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 ,常与“七方”并称 ,颇有影响。关于“十剂”的最早出处 ,历代医家曾有误解。宋·寇宗认为出自梁代陶隐居之作 ;金人王好古则认为“十剂”的出现要早于梁代 ;明朝李时珍略加考证 ,称其始于北齐徐之才的《药对》。李氏的这一观点影响甚大 ,几成定论。六十年代末凌一揆教授撰文重提旧案 ,详加考证 ,认为“十剂”始于唐·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而非徐之才的《药对》。 1995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药学》中“十…  相似文献   

16.
叶桂的卫气营血之说,开拓新论,成就甚巨;其治法之首,则是“初用辛凉轻剂”,影响亦非小可。轻剂,辞源于北齐徐之才的十剂之说。其中有“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可见,轻剂是治“实”的。何为“实”?《内经》云:“邪气盛则实”,点明邪气是致“实”的关键。当然,也不能离开机体的反应状态。张子和说:“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此固当祛除之。麻黄、葛根之辈,辛散达外,“轻可去实”,乃指祛除“自外而入”之邪气。  相似文献   

17.
甘温除热法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怀林 《河北中医》2004,26(9):683-683
甘温除热法是中医以“劳者温之”、“损者补之”为原则的一种治疗方法 ,是独特的反治法则之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更明确指出“劳者温之”、“损者补之”。反世之“小建中汤”“当归补血汤”均属此法。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对脾胃气衰、元气不足所致的阴火内生 ,提出“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 ,甘寒以泻其火”的治疗原则 ,拟定了补中益气汤作为治疗的主要方剂 ,使甘温除热的治法具体化。临床上在“甘温除热”治则指导下 ,灵活辨治 ,每获显效。1 病案举例1.1 感冒发热 刘某…  相似文献   

18.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了“其盛,可待衰而已”的针刺治疗原则,后世医家皆依据《素问·疟论》“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而释为:病势正盛时,应待其势衰减后再刺之。笔者认为应理解为:病势盛者,可即刺之,待邪气衰退,病情稳定方可作罢。其理有二: 1.从原书看:论文是在叙述一般治则中提出这一针刺治则的,象“因其衰而彰之”,“因其重而减之”等,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治则,非特指疟疾和其它某一种疾病。针刺可以根据疾病轻重缓急而采用不同的手法或配合其它治疗方法,决不可因气盛就等待。《素问·调经论》所言“写实者气盛乃  相似文献   

19.
孙虹 《吉林中医药》2005,25(7):52-52
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能治疗气血精津滑脱散失之证的方剂,统称为固涩剂。固涩剂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散者收之”及《伤寒明理论》“涩可固脱”的原则而立法,但由于病因之异、病位之不同和病证表现有别,其治疗方法及药物配伍也有不同。本文仅就方剂教材中所选固涩剂的配伍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浅析酒的医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酒应用于治疗疾病亦有悠久的历史 ,从古“医殳酉 ”字及从“酉”(酉指当时的酒坛 )中可见一斑。目前发现最早的药酒方始于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养生方》和《杂疗方》。在《黄帝内经·汤液醪醴篇》中也有用酒治病的专门论述。竹简《十问》曾云 :“酒者 ,五谷之精气也 ,其入中散流 ,其入理也彻而周 ,不胥卧而究理 ,故以为百药由。”由此推断早在远古时期 ,先人对于应用酒剂治疗疾病的作用和机理就有较深的认识。1 酒的药用功效1.1 通经活络、助行药势 :酒具有很强的通经活络功能 ,王好古在《激发液本草》中曾云 :“酒能行诸经不止 ,与附子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