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氧化铜矿浮选常用药剂主要有黄药类、脂肪酸类、螯合类以及胺类等,不同药剂用于氧化铜矿浮选时效果相差很大,这主要取决于矿石性质、浮选工艺等。结合不同氧化铜矿浮选工艺,介绍了氧化铜矿浮选药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归纳总结了目前应用最多的硫化浮选法新型高效捕收剂和活化剂的研发和应用情况,为硫化浮选的组合用药提供了参考。指出了进行氧化铜浮选药剂研究亟需深入研究活化剂机理,完善组合用药制度,重点开发绿色高效螯合捕收剂。  相似文献   

2.
随着易开采硫化铜矿资源的日益减少,氧化铜矿资源的回收利用成为了选矿的热点,本文总结了氧化铜矿的性质、选别难点、直接浮选技术和硫化浮选技术中浮选药剂与氧化铜矿的作用机理及其药剂研究进展,同时还评述了不同类型氧化铜矿浮选技术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概况了难选氧化铜矿的相关研究,研究重点在于硫化浮选技术,综述了硫化预处理、高压电脉冲破碎 预处理、焙烧预处理和超声波预处理等不同预处理方式对氧化铜矿硫化浮选的影响。对不同预处理方式对氧化铜 矿硫化浮选促进作用机理进行了总结,认为部分难选氧化铜矿强化硫化浮选的预处理方式在现阶段虽使得浮选指 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如何选择适宜的预处理方式进而强化硫化浮选效果是今后难选氧化铜矿硫化浮选的主要 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4.
氧化铜矿浮选药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在氧化铜矿浮选药剂方面的进展.提出对新型高效浮选药剂和组合用药的研究是今后氧化铜矿浮选药剂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正> 难选氧化铜矿的处理,国外广泛采用各种选冶联合法,可获得较常规硫化浮选法优异的技术经济指标,我国难选氧化铜矿石,普遍采用常规硫化浮选法,选别指标较低。研究改进常规硫化浮选法或新的选冶联合法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铜矿石浮选过程中,选别指标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药剂的混合使用。本文列举了不同类型的浮选剂混合添加,选别硫化铜矿和氧化铜矿的试验数据以及有关生产资料等,并浅析混合用药提高选矿指标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不仅同类型药剂混合使用能够获得满意的效果,而且不同类型药剂混合使用亦有较好的协同效应,这是提高选矿技术经济指标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高泥赤铜矿的浮选一直是难选氧化铜矿浮选中的难题。针对该类型的氧化铜矿,设计开发异步强化浮选新技术:首先采用传统硫化浮选方法优先快速浮选易浮氧化铜矿物,然后以强氧化剂对难选赤铜矿进行强氧化-硫化浮选,从而极大的提高铜的回收率。针对含泥量大的特点,通过高效抑制剂有效抑制矿泥上浮,并在闭路流程中通过单独处理部分中矿,有效降低了矿泥对精矿的不良影响,在新疆某氧化铜矿原矿品位为0.84%的条件下,闭路试验获得铜精矿品位18.14%,回收率80.86%的良好浮选指标,为高泥难选赤铜矿型氧化铜矿的高效浮选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新疆泥质难选氧化铜矿浮选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新疆某氧化铜矿原矿品位为1.03%,原矿中铜矿物种类多,矿石可浮性差异大,且以并不多见的难选赤铜矿为主,氧化率高,钙镁等碱性脉石含量也较高,同时,原矿中-20μm矿泥含量高达60%,属于泥质难选铜矿,且该矿泥是以火山尘的形式存在,大量矿泥的存在不仅消耗大量药剂,增加了操作难度,而且还恶化浮选环境,导致铜精矿品位和回收率低.由于采用传统的浮选药剂不能有效处理该矿石,因此,在原矿性质研究基础之上,采用一粗二精三扫一精扫的闭路流程,通过添加高效组合矿泥抑制剂CHO+A22,有效地抑制了矿泥在浮选过程的上浮,解决了浮选过程泡沫多且矿浆粘性大的问题,使整个浮选工艺顺畅进行,最终获得了铜品位18.18%,铜回收率为75.04%的良好指标,为高泥难选氧化铜矿的分选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某难选氧化铜矿含铜4.70%,氧化率达到84.89%。铜矿物以孔雀石、辉铜矿和硅孔雀石为主。通过实验室试验浮选药剂制度与工艺的优化,氧化铜精矿品位从22.69%变为22.66%,铜回收率从63.78%提高至68.81%。铜矿回收率得到了较大提高。针对现有生产流程进一步进行了药剂制度及工艺流程的优化,优化后在总浮选精矿品位相差不大的情况下,铜总回收率从76.17%提高到了81.57%。  相似文献   

10.
对难选氧化铜矿石浮选前,采用“稀H2SO4浸出氧化铜、铁屑置换沉酮”的预处理工艺,与普通硫化浮选法相比,其铜回收率可提高40%以上,且药剂制度简单,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11.
采用浮选?浸出工艺处理含铜0.94%的玄武岩型氧化铜矿,该铜矿物氧化率高,嵌布粒度较细,属于低品位难选氧化铜。通过硫化浮选法回收部分氧化铜矿及硫化铜矿,可得到品位为16.2%,回收率为50.7%的浮选铜精矿,通过硫酸浸出法回收浮选尾矿中的细粒级铜矿物,浸出率达87%,此浮选-浸出工艺实现了铜矿物的有效回收。  相似文献   

12.
难选氧化铜矿石的选矿方法及研究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凯  崔毅琦  童雄  张敏 《金属矿山》2012,41(8):80-83,117
介绍了几种氧化铜矿石的新型浮选药剂,分别针对成分复杂氧化铜矿石、高含泥氧化铜矿石以及微细粒氧化铜矿石总结了近年来的主要选矿方法及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难选氧化铜矿石选矿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某难选氧化铜矿分步优先浮选和中矿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某难选氧化铜矿石氧化率和结合率高,原矿品位低,选别指标不理想。为了提高铜精矿指标,提出了分步优先浮选工艺流程方案。比较了中矿不磨、再磨再选和中矿浸出三种方案,其中以中矿浸出效果最好。新工艺的特点是,采用分步优先浮选可尽早回收易选的硫化铜和氧化铜,又可防止过磨;铜精矿品位达26.35%,回收率达70%。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四川某铜矿石为研究对象,采用抑硫浮铜浮选工艺回收铜矿物。该铜矿属于高硫多金属复杂矿石,伴生多种有用元素。采用常规丁基黄药为捕收剂,石灰、硫酸锌为调整剂浮铜,生产指标不理想。本文探索了以新型组合浮选药剂DF-64 DF-9为捕收剂、DF-90为起泡剂对该铜矿的可选性。结果表明,采用新型混合捕收剂经一粗一扫三精的闭路流程试验,最终获得了铜品位24.45%,铜回收率96.93%的良好指标。选矿厂通过流程改造和使用新的药剂制度后,可产出含铜23.38%、铜回收率92.73%的铜精矿。生产上使用该组合新药剂,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我国铜矿资源的分布、金属铜的生产、消费现状及主要生产企业和难选铜矿石的分选技术现状。着重介绍了硫化浮选法、有机酸浮选法、氨浸硫化沉淀浮选法、离析-浮选法、硫化焙烧-浮选法、化学选矿-浮选联合法、细菌浸出法、氯化焙烧-化学选矿法和特殊捕收剂法的原理和研究现状,对今后氧化铜矿石选矿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宋翔宇 《金属矿山》2012,41(4):63-67
某低品位氧化铜矿石氧化率和结合率都很高且风化严重,采用常规硫化钠硫化浮选工艺难以有效分选。为此采用水热硫化浮选工艺对其进行处理,即在高压釜内利用硫磺的歧化反应生成的二价硫将氧化铜矿物硫化成硫化铜矿物,然后对硫化产物按硫化铜矿石浮选工艺进行选别。试验结果表明:水热硫化过程的适宜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200 ℃、反应时间180 min、物料粒度-0.074 mm占90%、硫磺用量为理论量的1.4倍、液固比1.4。在此条件下获得的的硫化产物经浮选,铜精矿品位和回收率分别达到15.73%和71.49%,比常规硫化钠硫化浮选时分别提高4.28和38.7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7.
难选氧化铜矿浸出—置换—浮选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盛朝  戈保梁 《矿冶》2008,17(1):53-54
某难选氧化铜矿石氧化率和结合率高,用浮选方法处理,选别指标不理想。为了提高铜精矿指标,提出了搅拌浸出—置换—浮选和搅拌浸出—萃取—电积两个工艺流程方案。结果表明,搅拌浸出—置换—浮选方案从原铜矿石中回收铜效果更佳,获得了铜精矿品位35.81%,回收率92.92%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8.
概述了氧化铜矿石资源的特点及矿石性质。分别从浮选工艺、化学浸出工艺和选冶联合工艺3方面总结了氧化铜矿石的选矿工艺研究现状,从直接浮选、硫化浮选、水热硫化浮选、微细粒真空微泡浮选、脱泥浮选等方面详述了浮选工艺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化学浸出工艺(包括酸浸和氨浸两方面)、集常规浮选和浸出工艺各自优点于一身的选冶联合工艺以及氧化铜矿石的微生物浸出、焙烧-氨浸和离析-浮选等新工艺的研究情况。最后指出:提高氧化铜矿石的选矿技术水平必须认真做好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研究;要加强高效浮选新药剂的研发力度;在确定矿石的处理工艺时,要在充分认识各选矿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优化组合,实现各选矿方法的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新疆某氧化铜矿的工艺矿物学研究,查明了矿石中铜的品位为1.07%,其中氧化铜中铜占有率为50.24%,因此该矿石类型属于氧化矿石。脉石矿物中方解石含量较高,达24.93%,同时易泥化脉石矿物白云母、绿泥石的含量也较高。此外,该矿石中有用矿物嵌布粒度细,磨矿解离效果差。综上可知,该矿石属于难处理矿石。因此,要较好地利用该铜矿资源,在浮选过程中应采取适度细磨,并注意脉石矿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