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韧性城市理论引导下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规划师》2017,(8)
随着大量人口和经济向城市集聚,城市成为各种灾害和风险的多发地,城市脆弱性不断加重,城市安全和城市韧性的问题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文章基于韧性城市的概念和内涵,借鉴国际经验,从规划观念、技术思路和系统方法三个方面分析韧性城市视角下的防灾减灾规划与传统的防灾减灾规划的差异,并以深圳为例,探讨基于韧性城市理论引导下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从防灾、减灾和救灾三个方面提出城市安全运行框架与应对策略,增强城市韧性。  相似文献   

2.
冯萍 《建筑技术》2020,51(2):175-177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走平战结合与防灾功能相结合的道路,通过人防工程、地下交通系统、地下综合管廊、地下仓储系统及地下开放空间等内容的建设,逐步建立完善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系统,提高城市总体防灾能力。鉴于地下空间内部灾害特点,提出应从规划、设计、管理等方面加强地下空间自身防灾减灾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生态环境危机和自然灾害日益严重,提升城市韧性、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完善已成为当前学界的共识。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而步行景观系统的友好性应更加强调发挥其应对扰动、减轻灾害影响的能力。基于韧性原则的社区步行景观设计策略从灾害发生的时序及韧性的作用方式2方面,提出社区在生态韧性、防灾韧性、空间韧性3方面的相关策略,从而提升社区韧性,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山地城市由于灾害的多发性和地形的复杂性,其防灾体系逐渐受到重视。本文以山地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设计中的公共开放空间这一角度,指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对于城市防灾减灾的意义,提出山地城市防灾公共开放空间的概念,探究其构成要素,提出山地城市防灾减灾的设计策略,并希望山地城市的防灾规划体系能得到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城市社区韧性是城市社区的防灾减灾能力,从社区自身多角度出发分析其防灾韧性能力需要确定其评价指标。通过对城市社区韧性减灾能力各要素的研究,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从定性角度出发把城市社区韧性指标分为社区结构韧性、社区制度韧性、社区经济韧性、社区生态韧性和社区设施韧性五个层面,为城市社区防灾减灾建设工作评估指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东南沿海的闽南地区夏热冬暖全年气温变化不大,地区典型气象灾害为高温炎热、台风强风和暴雨积涝,高校校园是高密度城市里少有的中尺度低密度区,开放空间是其应对地区气象灾害的前沿阵地。我国高校校园建设已进入内部更新优化阶段,校园开放空间极易被挤占破坏,从而影响高校开放空间整体格局与防灾效能。本文从平时防灾备灾与灾时御灾减灾角度出发,结合景观生态学,从整体格局、单元要素和细部界面三个方面阐述了闽南地区高校开放空间应对地区典型气象灾害的设计要点,进而提出东南沿海地区高校开放空间气象灾害应对的"网络状-多元化-疏解性"规划设计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城市综合防灾与减灾能力可以衡量一个城市在面临灾害时的抗御能力及恢复能力,并且是辅助城市安全减灾决策的重要依据。首先从城市灾害危险性、易损性和承灾能力三个方面建立城市综合防灾与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评价指标分级标准等级值;其次基于概率论原理,利用实用概率方法进行城市综合防灾与减灾能力评价,从而较为客观、快速的给出城市综合防灾与减灾能力水平;最后,通过实例分析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各级城市建设管理带来巨大的考验,2020年南方肆虐的洪灾叠加了城市防灾救灾难度。医院、交通枢纽、体育馆、街道等公共开放空间是综合防灾的重要场所,承担了疫情期间的重要防疫任务。从韧性与健康城市建设层面提出韧性健康开放空间的概念,梳理疫情等灾害下城市防灾空间的发展。基于综合防灾存在的多系统叠加的复杂性,提出韧性健康开放空间特征及规划策略:完善叠加灾害预防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建立平灾结合的开放空间弹性复合功能系统、建立线上线下多方联动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
增强城市韧性,提高城市安全,目前已成为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通过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对韧性城市概念、组成等方面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分析基于韧性城市理念的安全减灾规划与传统的防灾减灾规划的差异,最后提出提高城市韧性能力建设的举措。  相似文献   

10.
针对新常态下我国城市对防灾减灾的需求,在总结国外相关韧性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建设防灾韧性城市的理念,并从减轻灾害影响能力、对灾害适应能力、灾后系统恢复能力3个方面探讨了韧性城市的内涵。分析了我国城市缺乏韧性的原因,给出了评估城市防灾韧性能力的定量方法。基于该方法,通过案例分析了不同城市在灾害过程中的韧性表现形式。最后探讨了提高城市韧性能力建设的举措,并提出了韧性城市建设对规划师的要求与挑战。  相似文献   

11.
城市灾害应对经历了从抗灾到减少灾害损失、降低灾害风险,再到与风险共存的适灾型理念变化过程,韧性城市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作为世界上灾害频发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韧性理念能否成为降低我国城市灾害风险的"灵丹妙药"?本文提出城市可靠度理论模型,结合功能恢复曲线,分析了城市灾害应对的刚性、弹性与韧性策略特征,提出我国城市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灵活地选取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地下空间防灾减灾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法规不完善、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从地下空间防火、防洪与抗震等方面对中日地下空间防灾减灾策略进行对比研究,提出完善中国地下空间防灾减灾的建议。研究发现,中国地下空间在防火和抗震方面已经有较为完备的策略,但是在防洪方面还亟需提升完善;制定灾害风险台账、灾害区划等级图和强化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教育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需要制定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标准和建立管理机制,提升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效率。  相似文献   

13.
以流动人口聚居区衍生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聚居区火灾、治安和公共卫生等衍生灾害的致灾因子与致灾机理的分析,从防灾体制、灾害预警、空间防灾和民众防灾意识等四个方面提出流动人口聚居区衍生灾害的防控策略。以聚居区的特征与需要为基点,不但提出城市空间防灾优化策略,更强调建立聚居区综合防灾体制、灾害监管预警体系、提升民众防灾减灾意识等非工程性措施,从根源上控制和减少流动人口聚居区衍生灾害的产生与蔓延,完善流动人口聚居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梳理了我国防灾减灾政策的发展,指出当前阶段在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及控制等技术仍有欠缺,信息化防灾减灾能力相对薄弱,并缺少综合化、集成化与系统化的防灾减灾科技平台建设。为促进城市防灾减灾建设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防灾转变,提高防灾减灾信息化管理水平,本文提出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在系统研究城市建设多灾害防御技术基础上,构建"单体建筑防灾设计—区域防灾分析—统一管控平台"三个层次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技术理论体系,完善了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实现了从单体建筑到城市不同维度的灾害分析与处置决策支持,对于提高我国城市建设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韧性城市规划理念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划师》2021,37(1)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背景下,韧性城市作为未来城市应对灾害的主要手段,其规划理念已得到人们广泛认可,需要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予以充分融合。文章对韧性城市和韧性城市规划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认为韧性城市规划相较于传统的规划理念,更加关注城市治理的韧性,更加关注多情景分析方法,更加关注以人为本和动态适应。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3个层面融合韧性城市规划理念的方法和路径: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层面,应强化韧性城市规划理念的落实,同步开展相关的专题研究,为总体布局提供支撑;在专项规划层面,应统筹编制韧性城市专项规划,以更好地协调原有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类专项规划;在详细规划层面,应重点细化韧性城市相关设施的空间位置,如应急避难场所和人防工程等,并对具体地块提出韧性城市建设控制指标要求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山地城市的安全受到严峻的挑战。韧性城市的理念为山地城市的防灾研究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思路。文章在对山地城市灾害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山地城市"韧性防灾"框架体系,包括山地城市的灾害风险识别、系统韧性评估、不确定性导向规划响应和策略制定四部分。最后在该框架指导下,从韧性思维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分别针对山地城市低、中、高度风险度分区的灾害防控手段以及非工程性防灾策略,以期对山地城市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吕元  胡斌  李兵 《新建筑》2009,(4):101-103
5.12汶川大地震的惨痛教训再次突显出现代城市的防灾问题.在北京做好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更是一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国际大都市和安全宜居城市的重要课题.针对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特点,在分析了北京现状城市空间总体形态单中心化、分散集团式布局受到冲击、中心城区过于密集三个不利于防灾的城市空间特点之后,从注重城市土地利用的防灾性能、完善总体防灾空间布局、提高不同功能区域的防灾能力三个层面研究了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的防灾策略.  相似文献   

18.
城市减灾:创建韧性城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是复杂而相互依赖的系统,在自然灾害和恐怖主义面前极度脆弱。本文提出了一个综合的城市减灾策略,旨在创建韧性城市来抵御这两类威胁。本文回顾了减灾实践,定义了韧性城市,分析了韧性与恐怖主义之间的关系,讨论了韧性为什么重要,以及如何将其原则应用到城市的物质和社会元素中去。本文认为现有的减灾政策、实践和知识不能应对城市在压力之下呈现出的独有特征,因而提出了一项宏大的韧性城市计划,包括广泛的城市系统研究、教育和培训,以及增强与城市建设和减灾相关的职业群体之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19.
增强城市韧性的安全防灾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梳理分析有关城市韧性的内涵与特性,研究增强城市韧性的安全防灾策略,提出城市外部空间韧性、城市内部空间韧性、城市关键设施韧性、城市建设与管理韧性等方面的安全防灾策略,试图从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增强城市韧性,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  相似文献   

20.
毛华松  张立立  罗评 《风景园林》2019,26(7):96-100
研究表明,山地城市雨洪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密切相关,而提升雨洪灾害的适灾能力建设已成为应对山地城市次生灾害频发的迫切诉求。以灾害链相关理论为支撑,围绕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3个灾害链关键要素,分析、归纳山地雨洪的灾害链及其链式的灾害演化关系和灾变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灾害链断链”和“城市空间减灾”2个层面的雨洪减灾规划策略,从而达到降低雨洪灾害链频次,减少灾情放大,增大城市安全性的目的;进而以巫山早阳组团城市设计为例,探讨雨洪减灾规划策略的实践应用,以期为山地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