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结合企业能源消耗巨大和清洁能源的发展现状,吉林油田开展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研究与探索,实施清洁替代部署,通过自消纳绿电比例提升及油气商品率提升工程,对新建产能、已建产能绿电增容以及新增清洁热力绿电配套,实现绿电自消纳占比达到1/3。在油田站场通过余热利用、地热利用、光热、井筒取热、空气源热以及综合能源利用等措施,实现商品油、气、煤消耗清零,初步建成原油、天然气、新能源三分天下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双碳”背景下,大庆油田全力构建清洁高效的能源体系,打造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喇嘛甸油田结合特高含水开发及整装油田典型特点,依托资源优势,探索建设喇北北块低碳示范区。以全面能源调查为基础,明确将灰电与天然气作为替代目标,确定了“节能降碳、清洁替碳”两步走建设思路。结合油田用热特点,整体部署油田余热、地热、光热及电热多能互补方案,全面实施工艺流程再造、立体化节能、清洁热能替代、清洁电能替代。根据油田中部地区管网密度大、周边可利用土地多的特点,以最大发电量、最小弃电量为目标,整体优化风光发电建设布局和规模,以实现区域多能互补、供用能平衡及高替代率。低碳示范区将新能源技术与现有生产工艺深化融合,开展了先导性的储能、制氢、微电网、能源管控技术研究。低碳示范区预期2025年全面建成,清洁能源替代率将达到46.4%,将有力推动油田能源变革、绿色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为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提出“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致力打造“油、气、热、电、氢”五大智慧供能平台,推动油气与新能源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融合发展,着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能源时代”正在加速到来,中国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新能源研究院)应运而生,恰逢其时。  相似文献   

4.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为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提出“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致力打造“油、气、热、电、氢”五大智慧供能平台,推动油气与新能源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融合发展,着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能源时代”正在加速到来,中国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新能源研究院)应运而生,恰逢其时。  相似文献   

5.
大力发展新能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践行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承诺的重要举措。国家碳达峰碳中和“1+N”系列政策和能源领域相关发展规划与政策,要求油气企业统筹好油气供应安全和绿色低碳协调发展。中国石油将绿色低碳纳入公司发展战略,在新能源领域具备资源、市场、技术、消纳场景等比较优势,有条件依托油气产业链综合优势大力推进油气与新能源的融合发展。在发展路径上,中国石油通过大力实施清洁替代解决自身低碳生产问题、规模化发展新能源提升综合能源供应能力、加快推动CCS/CCUS产业化发展支持“双碳”目标实现等,实现新能源的高质量规模化发展。在近几年发展实践中,中国石油形成了上下游协同低碳发展、老油田转型发展、油区低碳示范区建设等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为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提出“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致力打造“油、气、热、电、氢”五大智慧供能平台,推动油气与新能源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融合发展,着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能源时代”正在加速到来,中国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新能源研究院)应运而生,恰逢其时。  相似文献   

7.
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油气生产企业,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以下简称西南油气田)正在加快天然气增储上产的步伐、推进以建成国内最大的现代化天然气工业基地为目标的“三步走”战略。为了应对上述过程中所面临的更好地满足区域内清洁用能需求、能耗和碳排放量刚性增长以及向绿色能源综合服务公司转型难度大等多重挑战,亟须探索天然气规模上产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协同的“绿色发展西南模式”之路。为此,分析了川渝地区清洁能源资源禀赋及发展条件,明确了天然气产业在清洁能源发展中的定位与作用,梳理了天然气生产企业保障能源安全及清洁生产面临的挑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绿色发展西南模式”的总体思路:以川渝地区天然气、水力、风力、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天然气清洁低碳、灵活调峰、综合利用效率高的独特作用,以及西南油气田在天然气产业链的资源、管网和市场优势,聚焦内部清洁替代和外部融合发展两个方面,发展5个“天然气+”(天然气+水风光电、天然气+余压发电、天然气+氢能、天然气+地热、天然气+CCS/CCUS)的“绿色发展西南模式”,把西南油气田建成“气、水、风、光、电、热、氢”深度融合发展的低碳/零碳示范区,...  相似文献   

8.
“双碳”目标下,吉林油田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进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原油、天然气、新能源“三分天下”新格局。针对油气生产用能特点和清洁替代实际需求,充分利用域内风光资源、油田电网、电力消纳及土地资源等优势,以需求和消纳为导向,组织建设15×104kW自消纳风光发电项目。合理规划风光发电建设类型和装机规模,建成分散和集中式光伏400余处共7.1×104kW,集中和分散式风机18台共7.8×104kW,年发电能力3.6×108k W·h,绿电替代网电比例达29.3%,有效改善了用能结构,大幅降低用能成本。油气田企业发展风光发电业务,建议提高自消纳绿电项目建设规模,北方地区尽量避免冬季施工,分散式风光发电需加大在线计量管理,自消纳项目单独论证便于开发碳资产。  相似文献   

9.
《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七大重点任务:(一)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开发。安全高效开发煤炭和常规油气资源,加强页岩气和煤层气勘探开发,积极有序发展水电和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二)推动能源的高效清洁转化。高效清洁发展煤电,推进煤炭洗选和深加工,集约化发展炼油加工产业,有序发展天然气发电。(三)推动能源供应方式变革。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加强新能源汽车供能设施建设。(四)加快能源储运设施建设,提升储备应急保障能力。(五)实施能源民生工程,推进城乡能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六)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全面推进节能提效,加强用能管理。(七)推进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重点领域改革,理顺能源价格形成机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能源领域。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科技装备水平。深化国际合作,维护能源安全。  相似文献   

10.
炼化工业是以化石原料为主的流程工业,能源消耗量大,CO2排放量多,“双碳”目标下亟需加快推进多能融合发展,高效支撑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基于炼化生产工艺特点和新能源属性特征,提出我国炼化工业多能融合高质量发展思路,建立以“电、热、氢”为载体的能源属性融合和以“碳、氢、氧”为载体的资源属性融合的两种模式,研究构建炼化新型动热力系统、新型氢气系统和新型生产工艺系统,为我国炼化工业高质量发展、多领域产业融合和技术创新等提供指导。多能融合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新能源与炼化企业耦合在助力炼化过程的降碳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应加快工程技术的开发应用,进一步降低成本,推进绿电绿氢替代,实现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目标。  相似文献   

11.
<正>石化企业可加大生物质掺烧比例,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近年来,中国石化积极拥抱新能源变革,推进布局页岩气、煤层气、地热能、氢能、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推广使用生物航煤等生物质能源,加速发展充换电业务,进一步加大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供应比例,加快向“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安全、更洁净、更多元的能源保障。  相似文献   

12.
全球天然气消费持续保持快速增长,2040年有望成为第一大能源。欧美典型国家碳达峰后,天然气成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主力能源,国际石油公司将天然气业务作为能源转型的发力点。我国在构建清洁能源体系中,天然气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天然气代煤是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重要抓手,天然气发电是电力系统灵活调峰的最佳选择,天然气是推动新能源发展的“最佳伙伴”,将为我国新能源规模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结合专家分析与能源系统建模预测,我国天然气消费将在2035—2040年达峰,峰值约为6500×108m3,此后缓慢下降,2060年消费量约为5200×108m3,工业燃料和天然气发电是增长主力。为构建有韧性的清洁低碳高效能源体系,提出4点建议:一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夯实国产天然气“压舱石”地位,强化与资源国多方式合作,构建多元化进口气格局;二是统筹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打造“气风光水”一体化示范基地;三是加强天然气调峰储备体系建设,提高调峰和应急储备能力;四是推进气价、电价和碳税相关价格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天然气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发展大规模绿氢产业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选择。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备绿氢,将规模性替代化石能源制氢,有效降低能源生产消费过程碳排放,支撑构筑新型能源体系。绿氢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绿氢制取、中游绿氢储运和下游绿氢应用。通过分析绿氢制取、储存、运输及应用过程的技术发展现状,总结了绿氢生产各环节存在的安全风险;并基于系统安全及保护层安全防护理念,从技术、标准、政策法规、创新平台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控建议,为筑牢大规模绿氢利用安全基础,保障绿氢产业安全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4.
正2021年8月21日,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明确,"十四五"及未来一段时间,天然气行业要立足"双碳"目标和经济社会新形势,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完善产供储销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清洁能源增量需求,推动天然气对传统高碳化石能源存量替代,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下天然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碳中和已成全球共识,能源转型是大势所趋。碳中和目标下,我国能源结构将发生颠覆性变化,由目前化石能源占比80%以上,转变为非化石能源占比超80%以上,能源体系也将发生革命性重塑。文章系统分析了我国能源转型面临的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碳中和窗口期偏短、新能源关键矿物供应不足等挑战,提出在碳中和目标下,我国能源发展应坚持“立足国情、安全发展,科学创新、务求实效”的方针。能源转型应遵循自主可控和绿色低碳的理念,通过节能与提效双轮驱动、供给与消费两端发力,分“三步走”:(1)减煤控油增气,大力发展新能源;(2)非化石能源加速替代;(3)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全面建成。系统实施节能、去碳、创新、提效、应急、支撑、合作七大战略工程,支撑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我国石化产业碳排放比例高,产业仍处于增长期,有增碳需求,实现“双碳”目标面临重大挑战,必须明确发展思路,积极稳妥推动产业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当前,石化产业面临交通领域替代能源快速发展、化工品需求仍将增长、氢能载体作用凸显、“双碳”政策持续发力等形势,需要在推动产业升级、开展节能降碳、推进清洁替代、突出创新引领、加强保障措施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对产业结构调整、实施绿氢炼化、与CCUS融合发展等关键路径的分析和研判,在碳中和目标下提出一种可能的路径组合和趋势展望,分析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21年3月29日,在中国石化2020年度业绩云视频发布会上,董事长张玉卓郑重宣布,中国石化将以净零排放为终极目标,力争比国家承诺提前10年实现碳中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张玉卓强调,中国石化将把氢能作为公司新能源业务的主要方向,“十四五”期间将规划建设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打造“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将优化提升油品销售网络,加快打造“油气氢电非”综合能源服务商;大力发展可降解材料、高端聚烯烃、高端合成橡胶,在新材料发展方面实现大突破。同时,将积极加快推进低碳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要求下,作为一种可再生清洁高效二次能源,氢气能源得益于资源丰富、来源广泛、燃烧热值高、清洁无污染、利用形式多样、可作为储能介质及安全性好等优点,将成为助力能源、交通、石化等多个领域实现深度脱碳的现实途径,也将成为我国构建现代清洁能源体系重要的接替能源,加快氢能发展步伐已成为全球共识。为了给氢能相关产业加快发展和能源公司加速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并为构建“氢能中国”提供依据和参考,阐述了氢产业链中制备、储运、应用等重点环节主要关键技术进展,分析了氢能工业化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了氢工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展望了氢能产业的发展与未来。综合研究认为:(1)我国的氢能技术将走向成熟并进入产业化之路,氢能工业全产业链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将逐渐实现由灰氢、蓝氢到绿氢的跨越式发展;(2)加快推进制氢、储氢、运氢、氢燃料电池、加氢站及其他用氢场景等氢能全产业链整体发展,注重与油气工业深入融合协同,将有效推进氢气工业体系快速高质量发展;(3)推进和实施“北氢东输”“西氢东输”“海氢上岸”等重大工程,利用加油气站等基础设施,可以在产氢、加氢等产业链节点发挥油气公司的先天优势,实...  相似文献   

19.
全球环保共识让世界能源发展正在经历由以煤炭、石油为主体能源的“黑色”时代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为主体能源的“绿色”时代转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构建低碳、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能源体系,既是我国能源产业的未来方向,也是天然气产业发展的主线。文章梳理了天然气在迈向“后碳经济时代”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提出天然气产业绿色发展需要持续补强供应短板,健全完善绿色市场机制,与新能源互补融合发展,终端销售碳中和优化布局,健全完善天然气利用企业治理机制,深化相关财税价格政策改革。通过探索天然气与非化石能源“多元发展、协调互补”实施路径,对改善我国天然气产供储销贸生态、实现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双碳”目标为指引,各大油气田企业因地制宜地确立了新能源建设发展技术路径。通过深入挖掘自身发展新能源工程的有利条件,先期开展了以光伏、采出水余热利用等油气田特色新能源工程建设,在油气田站库和井口热能清洁替代、结合生产应用场景实施分布式光伏接入等方面迅速积累了丰富的工程技术经验。油气田新能源工程技术要进一步发展,就要结合各大油气田企业的差异化优势和需求,在风能、储能、生物质能及综合能源等方面展开工程技术攻关并实施路径研究,以海上油气田业务为基础开发海上风能,以规模化工业负荷保障需求开发储能,以石油化工业务优势推动生物质能生产,以油气田用能多样化需求推动综合能源建设。实现以上技术目标,需要针对性谋划实施新能源科技创新的关键工程技术积累,融合多专业、多资源、多场景以实现综合能源转型。从新能源技术发展规律出发,提出了油气田地面建设布局新能源的技术发展路径,形成了油气田新能源工程技术体系的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