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背景:文献报道,从骨髓与脐带中分离获得的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连续传代培养,仍保持干细胞的特性,并在多种细胞因子的“鸡尾酒式”诱导下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 目的:进一步验证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正常人肝细胞共培养体系下是否可分化为肝细胞并探讨其分化方法。 方法:采用贴壁法,从脐带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人肝细胞LO2细胞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建立共培养体系,不添加外源诱导因子,分别于第7,14,21天,通过RT-PCR 法检测肝细胞特异标志物甲胎蛋白、白蛋白、人细胞角蛋白19 mRNA的表达,糖原染色进行功能鉴定。 结果与结论:从人脐带中可分离得到贴壁生长的间充质干细胞,其中CD29+细胞比例为96.02%,CD105+细胞比例为96.6%,CD34-细胞比例为99.65%,CD105+CD29+双阳性细胞比例为94.84%。与LO2细胞共培养后第7天仅有甲胎蛋白阳性表达;第14天表达白蛋白、人细胞角蛋白19,第21天时,LO2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未出现甲胎蛋白表达;人细胞角蛋白19和白蛋白的表达比第14天略有增强。共培养21 d后,糖原染色呈阳性。结果证实,无需额外添加外源诱导因子,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人正常肝细胞共培养的微环境中,向正常肝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2.
背景:前期研究证明正常大鼠肝组织匀浆上清液可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具有部分肝细胞功能的肝样细胞,而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匀浆上清液的诱导可行性及与前者诱导效果的比较尚不明确。 目的:比较正常肝组织及纤维化肝组织微环境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能力。 方法:采用腹腔注射3%硫代乙酰胺生理盐水溶液(200 mg/kg,2次/周,共4周)的方法制备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取肝纤维化大鼠及正常大鼠肝脏制备肝组织匀浆上清。将第3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分组诱导培养:①标准对照组: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②纤维化肝组织匀浆组: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及50 g/L纤维化肝组织匀浆的DMEM/F12培养基。③正常肝组织匀浆组: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及100 g/L正常肝组织匀浆的DMEM/F12培养基。诱导开始后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变化;取标准对照组及诱导7 d的匀浆组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K18、AFP、CYP3A4、CYP2E1、CYP2D6、TPH2的表达情况,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细胞培养液中白蛋白水平。 结果与结论:与标准对照组长梭形成纤维样细胞相比,诱导7 d时,肝纤维化匀浆组及正常匀浆组细胞形态变化明显,呈类圆形,胞体丰满。与标准对照组相比,两匀浆组细胞均可表达肝细胞标志物CK18和AFP。标准对照组细胞可表达少量CYP2E1,两匀浆组细胞表达CYP3A4、CYP2E1、CYP2D6、TPH2等肝细胞功能蛋白,且CYP2E1的表达量较标准对照组明显增加(P < 0.01),而两匀浆组间上述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同时,两匀浆组细胞分泌白蛋白的能力较标准对照组亦明显增强(P < 0.01),两匀浆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实验结果显示正常肝组织和纤维化肝组织微环境均可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在达到相同诱导效果时,纤维化肝组织所需组织液浓度更低,提示纤维化肝组织微环境可能更有利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3.
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新生个体脐带组织,来源广泛,无社会伦理学因素制约,有望代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为细胞移植和再生医学的理想种子细胞。 目的:探讨肝衰竭大鼠血清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肝向诱导分化作用,为临床上利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终末期肝病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腹腔注射10%四氯化碳溶液建立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等剂量的大豆油,48 h后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分离血清。取第3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用体积分数为20%肝损伤大鼠血清和体积分数为20%胎牛血清诱导培养,观察诱导前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学改变,检测培养液上清甲胎蛋白、白蛋白水平。 结果与结论:肝损伤大鼠血清培养第1天细胞形态变化不大,呈梭形,仍呈编织状或漩涡状生长,第2天细胞呈短梭形,第3天细胞呈类圆形,第4天呈圆形,并有极少量细胞漂浮。肝损伤大鼠血清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4 d,其上清液白蛋白水平较诱导前和对照组均有升高趋势(P < 0.001),甲胎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结果表明肝损伤大鼠血清可使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分化。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表明,在体外提供肝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多种因子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分化,但对其诱导的最佳环境还处于摸索阶段。 目的:观察体外应用肝细胞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生长因子4等多种因子联合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的分化能力。 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扩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第3代时用肝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生长因子4、胰岛素铁硒传递蛋白及地塞米松等联合诱导其向肝样细胞的分化。于诱导7,14,21 d后观察细胞形态变化,RT-PCR检测细胞白蛋白、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的mRNA表达;于诱导14,21 d行PAS糖原染色检测,并采用免疫细胞荧光法检测细胞白蛋白表达。 结果与结论: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现为肝细胞样,并呈集落生长,肝细胞特异性标志物逐渐出现和成熟。细胞诱导至7 d出现甲胎蛋白mRNA表达,14 d表达增高,21 d时表达下降;14 d时细胞角蛋白18、白蛋白 mRNA和糖原出现表达,并随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加。细胞诱导14 d时,胞浆白蛋白出现表达,至21 d时表达增强。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生长因子4等多种因子诱导作用下,具有强大的向肝细胞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5.
背景:近来国内外研究证明,来自其他组织的干细胞能够归巢到肝脏,并可能参与肝组织的再生,这为发展干细胞治疗肝脏疾病提供了新的希望。 目的:探究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修复作用,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方法:自然贴壁法分离、纯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和扩增,用皮下多点注射CCl4制备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将22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损伤组(n=11)和细胞移植组(n=11)。细胞移植组在模型制备成功后的第1,2,3周经尾静脉给予1×106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4周后将大鼠处死,收集各组大鼠血液检测肝功能;摘取肝脏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库普弗细胞的数量及分布;免疫组化法观察治疗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定位情况。 结果与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移植入肝硬化大鼠后,大鼠的肝功能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肝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提示,肝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免疫组化法观察库普弗细胞的数量提示,库普弗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免疫组化方法利用抗BrdU抗体在治疗组大鼠肝脏观察到BrdU标记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说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大鼠外周血液的血生化特性和肝的组织学结构。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认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否分化为肝细胞与微环境关系密切。 目的:探讨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组织匀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方法:分别用正常和损伤肝脏组织匀浆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在第0,3,7,10,14,21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甲胎蛋白、白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正常及损伤的肝脏组织匀浆诱导下均表现为类上皮样改变。两组均从第3天开始检测到甲胎蛋白的表达,并在第7天左右达到高峰,之后表达逐渐减少,第14天时量很少;在第7天检测到白蛋白的表达,且随时间延长表达量逐渐增加,mRNA水平与蛋白水平表达一致。表明肝细胞在诱导培养下逐渐从幼稚到成熟。但正常和损伤肝组织匀浆诱导的肝细胞甲胎蛋白和白蛋白的表达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说明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组织匀浆可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其诱导效果与正常肝脏组织匀浆相近。  相似文献   

7.
背景:不同来源的干细胞具有不同的分子特征及生长特性,对疾病治疗的机制及效果可能会有所差异。 目的:比较两种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方法:分离培养人脐带源、胚胎肝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5代时分别进行细胞形态观察,细胞群体倍增时间计算,细胞表面标志鉴定,诱导分化能力检测。另外将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继续培养至第10,15代,绘制生长曲线并计算细胞群体倍增时间。 结果与结论:两种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对数生长期均为梭形,旋涡状生长,均具有成骨、成脂、成软骨分化的能力。两种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曲线均为S形。第5代胎肝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倍增时间为(34.37±0.31) h,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倍增时间为(35.63±0.38) h,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第10代和第15代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倍增时间分别为(52.6±0.53) h和(53.27±0.92) h,与第5代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可见两种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基本相同,肉眼观察胎肝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比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形态稍小,增殖较快,但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背景:EdU为新一代细胞核标记物,目前对此标记的研究较少。 目的:采取EdU标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筛选出EdU标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最适浓度。 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分离、纯化及传代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及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标志物,并进行成脂诱导分化能力鉴定。分别采用5,10,20,50,100 µmol/L浓度的EdU标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24 h,选择标记率最高的优化浓度,绘制细胞增殖曲线。 结果与结论: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为贴壁生长,形态为长梭形,且EdU标记后的细胞形态与其一致,流式细胞仪检测CD44呈阳性表达,成脂诱导后具有向脂肪细胞分化的能力。5,10 µmol/L EdU的标记率最高,两种浓度标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未见明显差异,故5,10 µmol/L是体外标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最适浓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背景: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种全新的肝硬化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国内外文献中报道极少。 目的:观察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四氯化碳诱导肝硬化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方法: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经尾静脉内注射生理盐水,肝硬化组采用四氯化碳植物油皮下注射8周制成肝硬化大鼠模型,再随机分为3组,盐水对照组、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分别经尾静脉内注射生理盐水和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混悬液,8周肝硬化组无其他干预。 结果与结论:对照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低于其他3组(P < 0.05);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血清白蛋白和胆固醇水平与对照鼠相近(P > 0.05),与8周肝硬化组和盐水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 < 0.05)。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也出现了明显下降(P < 0.05)。肝硬化8周组大鼠肝组织中有大量胶原纤维增生并形成假小叶;盐水对照组与肝硬化8周组相似;仅在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肝中观察到散在的绿色抗人抗核抗体阳性细胞,肝组织中胶原纤维的量明显小于盐水对照组。提示经尾静脉移植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可明显改善四氯化碳诱导肝硬化大鼠的肝纤维化程度。 关键词: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移植;肝硬化;四氯化碳;大鼠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0.028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肝硬化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慢性病变,目前尚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很多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目的:研究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应用CCl4诱导制备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模型,造模后经尾静脉注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移植后采用Beckman Coulter analyzer检测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肝功能的影响;采用天狼猩红染色检测肝组织病理改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和real-time Q-PCR方法检测Ⅰ、Ⅲ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蛋白与mRNA在大鼠肝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大鼠的肝功能。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除肝纤维化细胞移植1周组与对应模型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其余各细胞移植组肝脏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Ⅰ、Ⅲ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上调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下调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表达,对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起到治疗作用;在致病因素持续存在的情况下,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并不能逆转肝纤维化或者肝硬化,只能延缓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的进程。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背景: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可行性及机制有待深入探讨。 目的:观察经门静脉移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硬化大鼠肝功能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 方法:采用四氯化碳法制备肝硬化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细胞移植组经门静脉注射1 mL BrdU标记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5×106个),模型组注射等体积的PBS;以经门静脉移植1 mL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细胞移植后4周,取大鼠尾静脉血及肝脏组织进行检测。 结果与结论:细胞移植后4周,与模型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明显降低,而白蛋白明显升高(P < 0.01);肝细胞炎性坏死、脂肪变及肝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P < 0.05或P < 0.01)。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大鼠肝组织中均有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定植,但细胞移植组BrdU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RT-PCR检测结果显示,细胞移植组大鼠肝组织表达人源性细胞角蛋白18和白蛋白mRNA,而模型组未见。可见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肝功能及病理损伤,其机制可能与移植细胞在肝硬化大鼠肝内归巢定植并向肝样细胞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背景:体外实验证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成肝样细胞,故认为其可能具有肝脏修复功能。 目的:进行动物体内实验,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损伤的效果。 方法: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不造模,细胞移植组和PBS组腹腔注射体积分数10%CCl4橄榄油溶液制造急性肝损伤模型后24 h,分别经腹腔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液0.5 mL和等量PBS。 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CCl4腹腔注射24 h后大鼠肝脏出现急性肝损伤的病理变化,细胞移植后7 d时肝脏结构完全恢复正常,PBS组14 d才恢复正常肝脏组织结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他2组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及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均明显升高(P < 0.05-0.01);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3 d,大鼠血清2种转氨酶水平较PBS组明显降低(P < 0.05-0.01);7 d后均降至正常水平。移植后第3天肝脏组织内可见抗人核蛋白抗体阳性细胞分布于汇管区,第7天抗人白蛋白抗体的阳性表达。提示经鼠腹腔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功能及修复受损的肝组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3.
背景:研究表明,应用四氯化碳建造的重型肝衰竭小鼠模型中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能够明显改善肝功能,促进肝再生。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动物模型肝功能及肝硬化程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法获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传代培养至3代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添加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诱导21 d后进行BrdU标记。建立肝硬化兔模型,实验组兔将收集的BrdU标记过的肝样细胞悬液注入门静脉,对照组注入相同体积生理盐水。细胞移植后21 d麻醉下处死试验兔,观察肝硬化兔肝脏内分布及肝功能与对照组变化情况。 结果与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经肝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的诱导条件下,于21 d发现细胞呈类圆形,细胞染色显示,甲胎蛋白、血清白蛋白和糖原表达均呈阳性表达。肝样细胞经门静脉移植后,实验组兔肝生化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较显著改善(P < 0.05)。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汇管区和肝索肝窦内均可见BrdU阳性细胞分布。说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向肝样细胞分化,经门静脉移植诱导后的肝样细胞可以改善肝硬化兔的肝功能,促进兔肝细胞再生。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How to effectively and rapidly induce the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s the focus of the current stem cell research. Increasing evidence has demonstrated some growth factors, such as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 have important effects on the transdifferentiation of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to osteoblasts in vitro. However, widespread use of growth factors is limited because of high cost. Insulin is widely used in the cell culture and induction, but there is no report about the effect of insulin on the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insulin on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delayed fracture healing. METHODS: The passage 3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ere inoculated in two flasks, denoted as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insulin (10-7 mmol/L) was added 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but not to the control group. The proliferative capacity of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as evaluated by cell count kit-8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The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capacity of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as evaluated by measuring the protein and mRNA expressions of type I collagen as well as osteocalcin mRNA level. RESULTS AND CONCLUSION: After 1-2 weeks of inductio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insulin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number of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activity of alkaline phosphatase and expressions of type I collagen osteocalcin mRNA (P < 0.05). 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insulin can promote the proliferation and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相似文献   

15.
背景:体外研究表明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自律性跳动的心肌细胞,而经静脉移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报道较少。 目的:探讨经尾静脉移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肌结构、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Wistar大鼠通过腹腔注射阿霉素诱导扩张型心肌病模型,扩张型心肌病实验组于造模后8周经尾静脉移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扩张型心肌病对照组注射等量DMEM培养基。健康对照组不造模,于相同时间点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结果与结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扩张型心肌病组心功能明显受损,且扩张型心肌病实验组受损较扩张型心肌病对照组轻;移植的细胞有肌钙蛋白T的表达。结果提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促进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功能恢复,使心肌组织病变减轻。  相似文献   

16.
背景:胰岛素是成脂诱导剂的重要组成成分。然而胰岛素存在半衰期,会随着体内代谢不断灭活及降解,植入体内的细胞或材料无法像体外那样以更换培养液来达到目的。实验拟通过转染胰岛素基因,使转染后的干细胞稳定分泌胰岛素,促进其成脂分化。 目的:探讨携带人胰岛素基因腺病毒载体转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后对其成脂分化能力的影响。 方法:取第3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以感染复数为20转染腺病毒载体。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为第4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实验组1为腺病毒转染的第4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实验组2为第4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诱导液;实验组3为腺病毒转染的第4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诱导液。 结果与结论:转染48 h后实验组1和实验组3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显现弱荧光,72 h后荧光较强。经脂肪诱导培养液培养14 d后,实验组1,2,3油红O染色后显微镜下呈红色,对照组未见脂滴形成,实验组1可见一些细小脂滴形成;实验组3与实验组2相比,脂滴大且多,定量分析显示,实验组3油红O染色阳性的面积和吸光度大于实验组2(P < 0.05)。由此说明携带人胰岛素基因腺病毒载体转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后可促进其成脂能力。  相似文献   

17.
背景: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将是治疗脊髓损伤的一项重要措施。但两者是否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否在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中长期存活并均匀分布,尚未得到证实。 目的:观察大鼠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容性。 方法:改良化学法制备大鼠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将第3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oechest33342荧光标记后分为3组进行实验,细胞+支架组、细胞+支架大鼠体内组和单纯细胞组。分别应用苏木精-伊红、Masson染色方法观察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的组织形态,以荧光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吸附和生长情况。 结果与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充分附着,生长增殖活跃,细胞在支架内分布均匀。细胞+支架体内组与细胞+支架组相比在移植后1-7 d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移植14 d细胞+支架体内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大于细胞+支架组(P < 0.05)。提示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有较好的相容性,体内环境更有利于细胞增殖和两者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